DSLR新手教學教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9:42:22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器材準備篇(一)發表於:2005-05-25 07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94683歡迎來到DSLR的新手班。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改變了我們閱讀及知識交流的習慣,影像的數位化變成了一股不可擋的趨勢,於是DC(數位相機)快速的取代了傳統的底片相機,我們的攝影習慣也跟著這一波新潮流開始有了大的改變。

在高階的部分,SLR(單眼相機)一直都是專業工作者及進階業餘者所必須使用的主要攝影器材。之前數位化的單眼相機因為技術問題,一直很難普及到一般的使用者手中,但是這兩年DSLR(數位單眼相機)的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在成本壓低及大量生產的狀況下,我們現在可以用很合理的價格來購得一部中階的DSLR了。

想要成為進階的攝影愛好者,一部可以讓我們控制許多攝影變數的單眼相機,幾乎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在數位時代,準備一部DSLR更是我們作戰殺影像的利器。

這一個專欄的系列文章,正是要帶領新手來進入進階攝影領域,那麼,從這篇文章開始,你就可以開始準備採購DSLR的相關設備,然後跟著我們進入數位攝影的進階領域了。選購機身首先,我們要選定一部適合自己使用的數位單眼機身,在入門到中階的產品都是我們可以考慮的對象,依目前的行情來說,大約落在兩、三萬到四、五萬元的這個價格帶,價格越高的的產品功能性就越強、同時機身結構相對的也比較堅固、有質感。

選購機身,通常最直接要考慮到的是鏡頭的搭配。這一等級的DSLR都是使用APS尺寸的感光原件(除了Olympus使用的是另一種四分之三的系統),所以我們購買的鏡頭焦距都要在乘上1.5~1.6後,才是真正的數值。

對於喜歡作望遠攝影的玩家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好的優勢,因為平白的多出了0.5倍的焦距來運用。但是對於喜愛廣角攝影的人就頭痛了。舉例來說,在傳統時代我們最常用的28mm廣角鏡,用到DSLR上面時,就會變成了

28 x 1.5 = 37mm

而傳統最常用的廣角變焦鏡17~35mm就會變成

(17~35)x1.5=25~52mm

平白的損失了不少在超廣角的焦段,所以在選擇廠牌時,要注意一下原廠的鏡頭支援情形,是否合乎你的拍照需求。

最後我們要來注意一下自己對機身畫素的需求,目前中階機種已經做到了800萬畫素,一般也有600萬畫素的實力,這對輸出到A4以上的尺寸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很多剛入門的人常常會有高畫素的迷思,但其實如果不是專業輸出的需求,600萬畫素對我們來說已經相當夠用了,實在不必去為了要考慮輸出多大的圖、而去為畫素作斤斤計較的功夫。鏡頭鏡頭跟機身是絕對息息相關的,每一家廠牌的鏡頭都有他自己的特色,像是Canon的USM超音波技術,是習慣快拍人的最佳利器,Nikon的調子也是許多老攝影人所津津樂道的,Pentax、Minolta、Olympus也都各有其特殊的色調,我們在選購機身時,別忘了自己喜歡哪一家廠牌的鏡頭特色。

除了原廠本身所出的平價鏡頭之外,我們還可以選購由第三廠商推出的副廠鏡頭,比較知名像是Tokina、Sigma、Tarnom等,他們的鏡頭保有低價的優勢,在技術規格上也不會跟原廠相去太遠,初入門DSLR的同學如果預算有限,不妨就以副廠鏡頭開始下手。

通常對於初學者來說,18~70mm這個範圍的變焦鏡是一個相當好用的焦段,轉換成DSLR變成27-105mm,這個焦段涵蓋了廣角及中望遠的部分,已經可以應付一開始大部分的拍攝情況了。

大光圈的鏡頭的散景相當迷人,對初學者來說更是一個很難抵抗的魅力。但是大光圈的變焦鏡一隻動輒四、五萬,如果預算有限又想享受大光圈,那麼副廠鏡頭是可以考慮的選擇,像Sigma就有18-50mm F2.8 EX DC這樣的焦段設計。儲存媒體傳統相機使用底片來記錄影像,數位相機使用的則是記憶卡。目前依廠牌的不同,大家使用的記憶卡規格也都會有一點差異,不過共通的就是幾乎所有的DSLR都會支援CF這個規格的記憶卡。

CF卡的缺點是體積大,但是它擁有價格低、容量大以及速度快的優勢。我們建議新手一開始就買一塊1G容量的CF卡來使用,尤其是最近新款的DSLR動輒就到800萬畫素的解析度,1G的大小會是蠻合適的選擇。

目前製造記憶卡的廠商很多,大品牌及終身保固是必須要去考慮的一個因素。最後在選購一個USB 2.0傳輸介面的讀卡機,在跟電腦作檔案傳輸時會比較便利。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2:器材準備篇(二)發表於:2005-06-01 23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66879上星期我們談了機身和鏡頭的選購參考,接下來要跟大家說的是周邊配件的部分。濾鏡當我們可以利用電腦強大的後製功能來做出各種效果後,濾鏡在攝影中的角色就變得不是那麼的重要,以前需要濾鏡做出來的一些效果,現在大多數都已經可以用電腦來後製完成。

對於專門使用DSLR的攝影者來說,我們建議只要購買下面介紹的濾鏡就好。

偏光鏡:

不管有多強大的後製能力,也比不上一張原本就拍的清澈乾淨的圖。偏光鏡可以幫助我們避掉不當的光線折射,並且有純化拍攝物顏色的效果,是一定要準備的濾鏡之一。

現在DSLR所使用的偏光鏡都屬於環形偏光鏡(CPL),要注意不要買了早期設計形式的線性偏光鏡(LPL)。在選購給廣角鏡頭用的偏光鏡時,要注意鏡片的厚度,不要因為過厚而拍出了四周有暗角的照片。一般來說大廠都會為超廣角鏡頭推出超薄型的偏光鏡,不過價格較高,常用廣角鏡頭的人這筆預算是不可以省的。

ND鏡:

ND鏡是減光鏡,用來在光線過強、或是環境光不允許使用大光圈拍攝時的情況使用,不管是拍攝風景、生態或是人像都有機會用到ND鏡。

ND鏡的形式有很多種,它提供各種不同的減光係數讓我們依拍攝環境不同來搭配。有的ND鏡也會設計成漸層減光的形式,非常適合在晨昏攝影的狀況使用。

保護鏡: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另外在每顆鏡頭前面另外加上保護鏡,除了有保護鏡頭前端鏡片的功用外,還可以在拍攝時濾除紫外線(保護鏡需有UV防護功能),提高拍攝畫面的清澈度。


目前市面上濾鏡的廠牌主要以德系、日系兩個國家為主,一般來說像是B+W這種德系廠牌的產品,不管是功能或是製作品質都有相當好的成績,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較高。

最近日系品牌的品質也有了一定的水準,加上各項規格齊全、價格也平易近人,對預算不豐厚的的人來說,日系品牌是一個值得投資選擇。
腳架腳架是一定要準備的周邊器材,它可以在長時間曝光的狀況下穩定機身,幫助我們拍出清楚的照片。對於喜好風景攝影的人來說,準備一支穩固的腳架,跟準備一台適合使用相機是同樣重要的事。

腳架有三腳架跟單腳架兩種,絕大多數的狀況我們都是使用三腳架來拍攝,如果你常需要機動性高的情況中穩定機身,那麼就可以考慮選擇購買單腳架來使用。

以碳纖維製作的腳架重量都很輕,對於需要登山涉水、或是四處奔波的攝影者來說,可以購買碳纖腳架來減低裝備的重量,不過炭纖維製作的腳架價格不低,我們可以衡量自己的需要作選擇。

通常購買腳架的預算從三四千元起跳一直到數萬元,初學者常會因為貪便宜去買廉價的腳架,但這種腳架通常都不符合比較進階的需求。所以我們建議在採購攝影器材時,儘量還是不要省掉購買這筆預算比較好。
快門線快門線主要的功用是要減少在拍攝時,因為按觸快門鈕而產生機身震動,通常快門線通常搭配著腳架一起使用,為的就是球拍出一張清晰而穩定的照片。

自從單眼相機電子化以後,傳統的快門線幾乎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不同接頭的電子快門線。這些新形式的快門線有著豐富的功能,像是定時啟動、間隔重複曝光拍攝、LCD顯示幕等。

對於喜歡拍夜景的人來說,建議購買功能比較豐富一點的快門線,在這方面需求比較少的人可以選購簡單的設計。現在的電子快門線每一家廠商的接頭設計都不同,價格也比傳統快門線高出許多。
電腦既然身處數位時代,使用的又是數位相機,最好是要準備一部電腦了。

對於一般的影像處理來說,CPU為Pentum 4以上等級的電腦就蠻好用的了,記憶體至少要把它加到512MB,這樣跑圖才會比較順暢一些。

螢幕的部分買個大廠牌的LCD來用,暫時先不要去考慮螢幕校色的問題,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初學者倒是先把基礎攝影先學好比較重要。

輸出的部分我們倒是不建議買太好的印表機,因為現在印表機印得再好、也不會比你拿到相館直接作數位輸出來的棒。自己輸出在紙張及墨水上的支出也不便宜。

影像處理軟體這兒推薦兩個 – Adobe 的Photoshop、及Ulead的PhotoImpact,這兩套軟體都是目前最熱門的,同時也有中文版本,市面上有不少的工具書作教學介紹,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來使用。


下個禮拜要開始進入基礎的攝影觀念,跟大家談談光圈及快門之間的關係。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3:光圈發表於:2005-06-15 04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89563
光圈通常位於鏡頭的中央,它是一個環形,可以控制圓孔的開口大小,控制曝光時光線的亮度。當需要大量的光線來進行曝光時,就將光圈的圓孔開大;若只需要少量光線曝光時,就將圓孔縮小、讓少量的光線進入。

光圈的計算單位我們稱為光圈值(f-number)或者是級數(f-stop)。首先我們來談談光圈值。

標準的光圈值(f-number)的編號如下: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

其中,f/1是進光量最大的光圈號數,光圈值的分母越大,進光量就越小。通常一般鏡頭會用到的光圈號數為f/2.8~f/22,光圈值越大的鏡頭,鏡片的口徑就越大,相對提高其製作成本跟難度。

級數是指相鄰的兩個光圈值的曝光量差距,例如f/8跟f/11之間相差一級,f/2跟f/2.8之間也相差了一級。依此類推,f/8跟f/16之間相差了兩級,f/1.4跟f/4之間就差了三級。

在職業攝影圈裡,有時稱級數為「檔」或是「格」,例如f/8跟f/11之間相差了一檔、或是f/8跟f/16之間就相差了兩格。

在每一級(光圈號數)之間,後面號數的進光量都是前面號數的一半。例如說 f/5.6的進光量只有 f/4的一半,f/16的進光量也只有f/11的一半,號數越後面,進光量越小,並且是以等比級數的方式來遞減。 光圈號數與進光量的關係

大光圈的鏡頭非常適合低光量的環境,因為它可以在微亮光的環境下,擷取更多的現場光,讓我們可以用較快速的快門來拍照,以便保持拍攝時相機的穩定度。但是前面有提到大光圈的鏡頭不易製作,必須要花較多的花費才可以獲得。

除了考慮進光量之外,光圈的大小還跟景深有關。景深是物體成像後,在相片(圖檔)中清晰的程度。光圈越大景深會越淺(清晰的範圍較小)、光圈越小景深就會越長(清晰的範圍較大)。關於景深的部分,後面會另闢專欄來討論。

左邊是大光圈、右邊是小光圈,可以明顯的看出兩張圖的景深明顯不同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4:快門發表於:2005-06-19 01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87221
快門是相機中的一個機械裝置,大多設置於機身接近底片的位置(大型相機的快門則是設計在鏡頭中),藉由控制快門的開關速度,來決定底片接受光線的時間長短。

也就是說,在每一次拍攝時,光圈的大小控制了光線的進入量、快門的速度決定光線進入的時間長短,這樣一次的動作便完成了我們所謂的「曝光」。

快門以「秒」作為單位,它有一定的數字格式,一般在像機上我們可以見到的快門單位有:

B、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

上面每一個數字單位都是分母,也就是說每一段快門分別是: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以下依此列推)等等。一般中階的單眼相機快門做到1/4000秒,高階的專業相機則可以到1/8000秒。

B指的是慢快門Bulb,B快門的開關時間由操作者自行控制,我們可以藉由快門按鈕或是快門線,來決定整個曝光的時間。

我們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快門之間數值的差距都是兩倍,例如1/30是1/60的兩倍、1/1000是1/2000的兩倍,這個跟光圈值的級數差距計算都是一樣的。與光圈相同,每一段快門之間的差距也被之為一級、一格或是一檔。

光圈級數跟快門級數的進光量其實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光圈之間相差一級的進光量,其實就等於快門之間相差一級的進光量,這個觀念在計算曝光時很重要,我們會在下一個章節跟大家講解。

前面我們提到光圈決定了景深,快門則是決定了被攝物的「時間」。當我們拍攝一個快速移動的物體時,通常需要比較高速的快門,才可以抓到凝結的畫面,所以我們在拍動態的畫面時,通常都要考慮可以使用的快門速度。

有時我們要抓取的畫面可能需要連續性的感覺,像是拍攝像是絲緞般的瀑布或是小河時,就必須要用到速度比較慢的快門,延長曝光的時間來抓取畫面的連續動作。 左邊的圖用了比較慢速的快門,可以看到兩片葉片有明顯的晃動,右邊使用了安全快門,所以可以拍到凝聚的畫面。

除了「時間」之外,快門也決定了我們拍攝的穩定度,一般以手持相機拍攝來說,快門必須要高到一個值,拍出來的畫面才不會晃動,這個能拍出穩定畫面的快門速度,通常稱之為「安全快門」。

安全快門有一個簡單的計算方式:

1 / 使用的鏡頭焦距 = 安全快門

如果我們現在使用50mm的鏡頭拍攝,那麼能讓我們拍出清晰相片的安全快門就是 1/50 ,大約是 60 的快門。如果使用了200mm的鏡頭,那麼安全快門就要提高到1/200大約是250的快門。由此可知,焦距越廣的鏡頭安全快門就比較低,但是長焦距的鏡頭所需要的安全快門就高許多。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5:曝光發表於:2005-06-28 04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79731我們如果想要得到一張色彩漂亮、明暗分明的影像,就要讓感光體(傳統時代的感光體為軟片,DSLR時代則為CCD或CMOS感光原件)得到適當的曝光。而所謂的曝光,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讓感光體受到一定光量的投射。

曝光的計算方式為:

曝光 = 光量(光圈容許進入的光線強度)X 時間(快門允許進入的時間長短)

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曝光程序,是由光圈的大小以及快門的時間搭配組合而成的。

所謂的標準曝光值,以現在的測光表設計,都是把整個畫面曝光量平均到中間灰,也就是18%的灰值。中間灰的輝度(反射光線的強度)接近人類的膚色或是天空的藍,我們可以藉由觀察「灰卡」,來知道中間灰它大概的表現。

一般來說,現在我們要得到一個正確的曝光,通常都是藉由相機內建的測光表來幫我們計算合適的光圈快門組合。測光表藉由不同的測光方式,將所測得的現場光平均成中間灰,然後調配光圈快門來達到正確曝光的目的。 依左至右分別為平均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

在DSLR中內建的測光表,一般都具有下列的測光方式:

平均測光
平均測光將整個畫面的現場光作平均計算,然後求得中間灰值。

中央重點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以畫面中央為主要加權部分,然後佐以四周的現場光,再計算出中間灰值。

點測光
點測光只擷取畫面中央約3%~5%的範圍作計算,求該點的中間灰值,這對複雜環境光的拍攝相當方便。

分區測光
每一家像機廠商都會研發出自己獨特的分區測光方式,來因應各種不同現場光的曝光計算,例如CANON的21區分區測光、或是NIKON的3D矩陣測光。這些測光程式會依據環境的不同作變化計算,求出最適合的曝光量。 CANON的21區分區測光(圖片來源為日本CANON網站)

在前兩課我們已經為大家上過了光圈與快門,裡面提到光圈每一個號數的差距、跟快門每一個段數的差距,都是稱為一級、一格或是一檔。不管是光圈或是快門,每一級之間相差的曝光量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

F4跟F5.6相差了一級、1/15s跟1/30s相差了一級,這兩種情況相差的光量是一樣的。
F5.6跟F11相差了兩級、1/60s跟1/250s相差了兩級,這兩種情況相差的光量也是一樣的。

這樣來看,在一個曝光組合決定好之後,還是可以增減光圈跟快門的段數作變化,而不會影響到最後的曝光值,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設我們現在測出來一個曝光組合是 F5.6、1/250s,但是為了要用大光圈拍人像來獲得淺景深,我們可以把它更改成
F2.8、1/1000s。
其中,因為光圈向上前進了兩級(F5.6 > F4 > F2.8),所以相對的快門要向後退兩級(1/250s < 1/500s < 1/1000s)。這兩個組合的曝光量其實是相同的,經由這樣的計算調整,最後我們可以得到大光圈的拍攝方式、又不會影響到最後的曝光值。

學習好上面的觀念跟計算方法,對我們以後面對較需要變化的拍攝環境是相當有幫助的。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6:景深所謂的景深,就是在拍攝的場景中,被攝主體呈現出清晰的範圍。景深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很淺,我們可以根據需求調整攝影的模式來控制景深的長短。 景深長度跟被攝體的分配關係

一般會影響到景深長短的原因,有下面三種:

1.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長
在拍攝距離不變的拍攝情況下,使用大光圈來拍攝時,因為景深變淺,被攝體的前後景物會變得比較模糊。而使用小光圈時,被攝體前後景物清晰的距離就會變長。 左邊大光圈、右邊是小光圈,注意後背景清晰程度的差異

2.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淺,鏡頭的焦距越短、景深越長
在光圈、快門都不變時,拍攝同一個場景,使用長鏡頭會讓景深變淺。而使用廣角鏡時,景深就會變長。 左邊使用長鏡頭,右邊使用廣角鏡頭,可以看出景深的差異

3.距離拍攝體越近時、景深越淺,距離拍攝體越遠時、景深越長
在光圈、快門、鏡頭焦距都不變的情況下,拍攝同一場景,離被攝體越近時,景深就會越淺。離被攝體越遠時,景深就會越長。 相同的焦段,因為拍攝距離不同,景深就會有不同的變化。

由上面三點我們可以發現景深的長短,主要是由光圈、鏡頭焦距及拍攝距離來控制的,因此在需要控制景深的拍攝場合中,我們就可以調整這些要素來拍出合適的照片。

在早期的鏡頭環上面都有景深的速查表,可以從上面讀出景深的範圍和長度,但是現在的自動對焦鏡頭大都捨去了這個設計,要不就是在鏡頭上附個非常簡陋的景深表,實用功能不大。

對於業餘拍攝者來說,會去讀景深表的人其實是相當少的,大多數人都用經驗法則去判斷景深長度;另一個方法是利用相機的「景深預視」功能,按下景深預視鈕後,從觀景窗判斷景深長短,這是最快也最直接的方法。不過它的缺點是當使用小光圈拍攝時,因為進光量變小,而使得按下景深預視鈕後,從觀景窗看出去會變得比較暗。

就一般的拍攝情況來說,在拍攝風景的場合,我們常利用長景深來表現整個清晰的場景,所以使用縮光圈的方式來拍攝。但因為光圈縮小進光量也跟著變小,使得快門速度變低,就需要使用腳架來穩定機身,這也是風景攝影常會用到腳架的原因之一。

當我們在拍攝人像時,會利用淺景深的方式來模糊被攝體前後的景物,藉以凸顯主題的強度,同樣的拍攝手法也可以用在其他的場合上。要凸顯主題,淺景深是一個很方便的手法,所以一般在購買器材時,會依據需求選購一兩支大光圈的鏡頭,除了能在低光度下拍攝外,能靈活運用淺景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7:對焦一張好的照片,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擁有良好的曝光和正確的對焦。在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曝光的觀念和換算方法,在後面會繼續教大家如何因應環境來調配合適的曝光組合,這一課,我們要先教大家正確的對焦方法跟觀念。

自動對焦功能已經是現在DSLR的基本功能了,尤其是有超音波馬達的推動和更新更強的對焦程式輔助。在一般的拍攝情況下,要做到正確的對焦已不再是件困難的事情了,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常常會拍出失焦的照片,有些時候連攝影老手也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為了幫助初學攝影的朋友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這堂課我們特別列出了一些在對焦時,容易發生的疏忽和錯誤。只要在拍攝時仔細的注意下面的一些情況,就可以避免失焦或是焦距偏移的情況發生。

1.反差低的環境
基本上,自動對焦的系統通常是利用環境中的反差,經過運算合焦後,來達成自動對焦的目的。這樣的設計在拍攝環境反差比較低時,就會發生對不到焦的情況,很難達成合焦的動作,也就是一般常說的「迷焦」。

在反差低的環境對焦時,可以將對焦點移到同樣距離內反差比較大的物體,完成對焦的動作之後,再將鏡頭移回至我們要構圖的範圍中。在進行這個動作的時候,完成對焦後記得要先鎖定焦點,以免重新構圖時又失去了已經對好的焦距。一般的相機要鎖定焦點,採用的是半按快門的方式,其它較複雜的設定可以參閱相機的說明書來設定此動作。

2.低亮度的環境
在亮度比較低的拍攝環境,也很容易產生迷焦的狀況。一般相機所設定的自動對焦,在環境上有一定的亮度限制,低於這個限度時,自動對焦就會喪失它的功能。現在的數位單眼相機大多有對焦輔助燈的設計,在光度不足時,對焦輔助燈會自動發光來協助對焦。不過這個小燈通常功率不強,能幫助照射的距離有限;另外,高階的數位單眼相機通常也沒有對焦輔助燈的設計。

解決的方式是在低光度拍攝時,另外加裝外部閃燈。功能比較齊全的外部閃燈都有功率更強的對焦輔助燈功能,甚至能投射會造成反差的紅光來幫助對焦。

另外一個方法是使用手電筒或其他的外部光源來照射,幫助對焦可以順利完成,要不就是乾脆改用手動對焦,以自己的眼睛來確認。

3.對焦點不在中央
當對焦點不在中央時,我們必須先在畫面裡的焦點對焦,然後再重新構圖。進行這個動作的時候,常常會因為疏忽,而在重新對焦時讓焦點跑掉,對到不是我們原來預設的位置。

在上面第1點「反差低的環境」中,有提到利用半按快門來保持原先鎖定的焦點,一般在拍攝時我們很容易因為疏忽,而忘記去做這樣的動作。所以養成半按快門的好習慣,在重新構圖時才不會有焦點跑掉的情況發生。

此外,有的相機還可以設定其他的按鍵作對焦,快門鈕則專門執行測光及按下快門的動作。這樣的設定也可以避免跑焦的情況。

4.被攝體是處在連續移動的狀態
當被攝體處在一個連續移動的狀態之下,我們在對焦完按下快門之前,可能因為被攝體已經離開了拍攝的位置,而發生失焦的情況,像我們在拍小朋友嬉戲的畫面時,就很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

解決的方法可以利用相機本身的「連續對焦功能」,將對焦選項切到這個位置之後,相機就會自動對移動中的被攝體,持續地做對焦動作,一直到快門被按下為止。當然這個功能也並非是萬靈丹,當相機本身的連續對焦功能不夠強悍時,偶而也會有抓不到焦點的情況發生。

各家廠牌連續對焦的能力不盡相同,目前在動態追焦上的表現,以Canon最為攝影人所稱道,而Nikon在這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熟悉自己拍攝的主題後,選擇購買適合的相機,是每一個拍攝者事前應該做好的功課,如果相機的連續對焦功能不盡理想,那麼拍攝者不妨改成手動對焦,順便訓練一下自己對焦的速度跟能力。


現在數位單眼相機的功能,可以說是一台比一台強,但是面臨上述種種情況,自動對焦還是會有失準的時候,所以除了留意這一堂課提到需要注意的情況之外,花點時間好好練習一下手動對焦能力,也是攝影人應該具備的能力。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8:感光度感光度(也就是ISO)指的是感光體對光線感受的能力。在傳統攝影時代,感光體就是底片,而在數位攝影的時代,相機則採用CCD或是CMOS作為感光原件。感光度越高(也就是ISO值越高)時,拍攝時所需要的光線就越少,感光度越低時,對拍攝時所需要的光線就越多。

一般我們常見的ISO數值有:
ISO50、ISO100、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

當ISO的數值越高時,感光度就越強。目前入門級數位單眼相機的感光度通常從100起跳(NIKON為ISO 200),最高一般都有到ISO 1600的實力。

在每兩個相鄰的感光度號數之間,差異的感光能力是兩倍,也就是說,ISO100的感光能力是ISO50的兩倍,同樣的ISO1600的感光能力是ISO800的兩倍。這裡的計算方法,跟我們在前面課程中提到過的光圈和快門是一樣的。

感光度跟光圈、快門一樣,在兩個相鄰號數之間都有「一級」或是「一格」的差距。所以,我們在換算曝光量時,同樣的也可以把ISO帶進去裡面作變換。例如:

F2.8、1/60s、ISO 100 = F5.6、1/60s、ISO 400
(因為光圈減少了兩格的光量,所以右邊在ISO感光度上增加了兩格補回來)

提高感光度可以幫助我們在環境比較暗的場合來拍照,而不需要藉助閃光燈、或是大光圈的鏡頭來輔助,不過它也有一個很難令人忍受的缺點,就是當感光體的感光度越高,所拍攝出來的圖片粒子就會越粗造,畫面的雜訊也會增多。

一般數位單眼相機對雜訊及粗粒子的抑制能力,也是作能力評比時的一個重要評分依據。我們來看看在使用低感光度跟高感光度兩種情況下,畫面的雜訊跟粒子的差異有多大: 原圖,使用ISO 100來拍攝。

使用ISO 100拍攝時的局部放大圖,粒子比較細膩。

使用 ISO 800 時的放大圖,顆粒比較大,而雜訊也變多了。

從上面的局部放大畫面,可以見到提高感光度之後,對畫面產生的負面影響。一般如果拍攝者要求畫面的細緻度及高品質,在拍攝時就盡量不要使用高感光度的設定。這時因為光線不足勢必要拉長拍攝時間或是補光,所以閃光燈或是三腳架就成了必備的工具。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高感光度所造成的粗粒子有時反而可以拿來好好的運用,變成另外一種特殊的攝影效果。在以前傳統攝影的時代,有時為了要拍出粗粒子效果的照片,我們會特意使用高感光度的底片來拍攝,然後在沖片時再利用高溫縮短時間的方式,來增加雜訊及顆粒。現在只要在拍攝時簡單的設定一下感光度,然後在後製時,利用影像軟體再作一下處理,就可以獲得很棒的效果了。 利用用高ISO的雜訊跟粗顆粒,來製造不一樣的影像效果。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9:曝光補償 每一部單眼數位相機,都會有「曝光補償」的設定,曝光補償,指的是當我們完成測光,設定光圈快門之後,因應環境光線的變化,對曝光作加減的額外設定。

在本單元的第五課,我們討論過相機的測光系統。在一般環境下,光線比較單純,以相機內建的程式測光,就可以拍出不錯的照片了;可是在光線變化比較大的場合,相機在測光時會發生誤判,這時拍出來的照片不是太亮、就是太暗。

甚麼樣的情況會讓相機的測光系統發生誤判呢?我們在這裡舉兩個最常見的例子;當拍攝畫面中有很多淺色系,環境中的光線反射程度很高,除了現場原本的光線外,額外反射出來的光線,讓測光系統誤判此環境的光線很強,因此相機的曝光組合會比正常情況下的光線值低,拍出來的相片會偏暗。

另外一個例子是在拍攝的畫面中,有很多暗色系的物體或是光線反射程度很低的環境,因為光線被這些物體吸收,讓相機在測光時以為現場光線不足,而設定了比正常還高的曝光值,拍出來的照片就會偏亮了。

為了讓拍攝者可以快速的對曝光量作調整,而不需要重新去設定光圈快門,於是就設計了「曝光補償」這樣的機能,只要簡單的選擇要「增加」或是「減少」曝光量就可以了。

數位相機的曝光補償功能,都是以EV(也就是我們在前面談到的一級、一格的單位)作為單位,調整的格數有分為1/2級跟1/3級兩種,目前大部分的數位單眼相機都有正負2EV的曝光補償能力。

上面有提到讓相機誤判的狀況,但是要設定多少的曝光補償,才可以將曝光值調整回來呢?其實不同的環境就會有不同的曝光補償,並沒有一定的數值,在很多時候都必須靠我們的經驗來判斷。所以初學者在遇到複雜光源的環境時,可以利用相機的「包圍曝光」功能,多拍幾張不同的曝光組合,順便學習判斷要如何作曝光補償。

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圖例: 我們出國常會拍的雪景,使用相機曝光的原始設定,拍出來的圖明顯偏暗。

使用曝光補償+1.5EV,雪的白色就顯現出來了。

這張照片黑色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拍攝出來的感覺明顯偏亮了。

使用曝光補償-0.7EV,畫面的亮度看起來就自然多了。

為了獲得更正確的曝光,除了利用曝光補償來彌補相機程式測光的缺失外,還可以使用點測光的方式來測光。下一課,我們將為大家來介紹基本的點測光,教授如何在一個複雜的光源下,得到正確的曝光組合。 像Dynax 7D的曝光補償做成轉盤式的,操作起來就相當的便利。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0:點測光 我們在遇到複雜光源的拍攝環境時,當然不能只用經驗法則跟曝光補償,來作一個合適的曝光組合。在這一課,我們要教大家利用點測光,來作更精準的曝光判斷。

雖然說點測光是一個好用的工具,但並不是每一台DSLR中都內建了點測光,有的入門級相機只有中央重點測光的功能,這時,我們可以使用額外的測光錶,或是利用長距離鏡頭來縮小測光的範圍 用長鏡頭拉近要測光的範圍,再用中央重點測光來彌補沒有點測光的遺憾。

在光源複雜的環境,選擇膚色中間調的地方來測光。

如同上面的範例照片,在這個光影複雜的拍攝環境裡面,我們要如何作測光呢?完全交給相機處理?那麼拍出來可能就不是原先要的調子;作曝光補償?那要如何判斷甚麼時候加、甚麼時候減呢?

這時點測光就相當的好用了。之前的課程裡,我們提到曝光是以18%的灰作為標準值,所有的曝光系統,到最後都是以這個標準來計算。而18%的灰與人的皮膚輝度接近,所以在上面這個圖例,我們只要選擇模特兒的膚色中,接近一般光線強度下的地方就可以了(圖中用紅色圓圈標起來的地方)。

決定了膚色的中間調完成曝光組合之後,接下來就可以利用曝光補償來決定畫面的調性。當我們需要明亮一點的畫面時,就使用正向的曝光補償;而當我們需要低沈的畫面感覺時,就使用負向的曝光補償來完成。 利用正向的曝光補償,來營造照片明亮的調子。

上面的例子是以人像為主,一般來說,要在膚色中找學中間調並不困難,但是當拍攝的主題跟人物無關時,我們要怎麼樣來決定畫面的中間調呢?在這裡我們提供兩種方法來讓大家參考:

1. 尋找畫面中接近18%灰的區塊
當拍攝經驗逐漸累積之後,我們就很容易的在一個畫面中找出接近18%灰調的地方,它可能是藍天、可能是大太陽下的柏油路面、可能是青綠的草叢、也可能是沒有粉刷過的牆面。
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確認作點測光的地方,多多的拍攝,然後觀察結果來修正自己的判斷。

2. 使用灰卡或是手心來測光
或許我們在判斷中間調的經驗不足、或是環境縕亂,那麼這時可以直接使用灰卡置於環境光源下,直接對著它來測光。
如果沒有灰卡可以使用,可以用自己的手心來取代,使用相機來對著手心測光。前面提到人的膚色接近18%的灰調,所以自己的手其實就是一張很好用的灰卡。不過要記得別用了被太陽曬的很黑的手背,那可是會去影響你的測光結果喔。

同樣的,在我們得到曝光組合之後,再利用曝光補償來決定畫面的調性。一般來說,大部分要做到控制比較精準的曝光時,點測光會比相機內建的程式測光來的好控制。所以對DSLR的新手來說,點測光的使用其實是蠻重要的一門功夫。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1:外接式閃燈(1)發表於:2005-10-26 06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121946
一般來說,想對閃燈攝影作比較多樣的變化或是閃燈出力(也就是閃光燈的亮度)較大的應用時,單單使用相機內建的閃燈會有很多限制,所以對於想在閃燈攝影上作進階使用的攝影初學者來說,我們會建議購買一支功能比較強的外接式閃燈來搭配使用。

接下來在後續的課程中,會為大家陸續介紹外接閃燈的應用,而這一課,就先讓我們來瞭解一下閃燈應用的相關名詞解釋。

首先來看GN值。在閃燈的規格表中,這個數字代表了該閃燈的功率,GN值(Guide Number,閃燈指數)指的是閃燈出力的程度,當GN值越大,代表閃燈的出力越強,也就是發射出來的閃光能力越強。關於GN值的計算方式為

GN=F(光圈) x m(單位為公尺,代表與被拍攝物的距離)

在這個公式中,是以ISO 100為標準的拍攝環境。舉例來說,當一個閃燈的GN值有40時,當我們使用F4的光圈拍攝,閃燈的有效距離可以達到10公尺內的範圍。

接著來看一下閃燈在攝影時,所使用的幾種不同操作模式。目前一般市售的外接閃燈操作模式有:M模式、A模式、TTL模式,高階一點的閃燈還會有FP模式,以下就讓我們對這些模式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M模式:
全手動模式,使用者必須依照拍攝時所使用的光圈跟距離,來調整閃燈的出力。M模式的優點是出力一致,只要調整好數值,每一張拍攝的閃燈出力都會是固定的光量,缺點是需要事先調整,在臨場的應變上,需要耗費不少時間在作計算調整的工作。

A模式:
自動模式,先使用閃燈上的感光器對環境作測光,然後配合相機的光圈設定做出力。A模式的運作原理跟M模式相仿,只是調整出力跟測光的工作變成由閃光燈來執行,拍攝者只要調整需要的工作光圈就可以了。

TTL模式:
TTL模式會依據相機設定的曝光組合測光,在快門剛按下開始發光,然後再依據相機的TTL曝光計算光量直到曝光充足為止。一般來說,只要相機的測光系統夠準確,利用TTL模式可以得到比較合適的曝光。
TTL的缺點是反差過大或是在全黑或是全白的拍攝環境時,如果沒有適當的作曝光補償,就會拍出過亮或是過暗的照片出來。

FP模式:
高速閃光同步(FP High-Speed Sync),在這個模式中,閃燈所搭配的快門速度不再受到相機閃光同步快門速度的限制,有FP功能的閃燈可以利用頻閃的方式跟相機的最高快門達到同步。不過在使用FP模式時,會因為閃光燈連續的頻閃而降低了出力。

另外,我們要提一下「照射角」這個名詞。照射角指的是配合鏡頭的使用,閃光燈本身所能涵蓋照射角度範圍,一般來說,目前市面上的閃燈照射角度一般從24mm ~ 85mm,大約涵蓋了我們攝影時常用的廣角端一直到中長焦距。

高階的閃燈在燈頭還會附有一片「擴散片」,將它拉下後,閃燈的照射角可以拉大至16mm,這個焦段已經涵蓋到超廣角的範圍了。要記得的是,當使用APS尺寸的DSLR時,要先將鏡頭焦距乘上1.5,再來對應閃光燈的照射角。

上面幾個名詞是看閃燈規格表時,應該先要熟悉認識的內容,下一堂課我們會接著談一談閃燈的基本操作運用。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2:基本構圖(1)發表於:2005-11-07 01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128979
前面的課程,講了很多關於在攝影技術面的學習應用,現在讓我們先撇開那些硬梆梆的東西,一起來聊一聊基本構圖,來看看在拍照時,我們怎麼樣可以用觀景窗的那四條線來框住一張美麗的圖像。

談到構圖,我們要先瞭解一下DSLR拍下來的圖形,大約是接近4:3這樣的長寬比,也就是說拍出來是一張長方形的照片。如果在後製時我們不去作裁切的動作,那麼最基本的構圖就會有兩種形式:直式構圖、以及橫式構圖。

依據被攝物的特性,我們可以決定要利用直式或是橫式來表現,舉例來說,我們現在要拍攝一個站立的人物,那麼直式構圖就最合適了,因為它跟人體的比例接近,我們可以將人拍的滿滿的,表現在整個畫面,而不會有太多的留白出現。
直式構圖用來拍攝一個完整的人物體態是最方便的了。

橫式構圖就很合適在拍攝水平線上延伸的被攝物,例如在拍攝風景時,橫式構圖常常被拿來使用。另外或者是我們要拍一群人物,橫式構圖也相當合適,因為它可以在一個畫面中,同時置入最多的被攝體。 橫式構圖非常適合拿來拍攝風景(攝影:BAY)

兩個人以上的人物照也很適合用橫式來構圖。

所以一開始在拍照時,最先考慮構圖的方式,就是「直式構圖」跟「橫式構圖」這兩種,而我們也根據被攝物的特性,來決定構圖的方式。

拍照構圖最難處理的,是拍攝物主體之外的雜物,例如說我們要拍美少女,但是在美少女入鏡之後,她身後身旁雜七雜八的背景和人物,要如何安排進入畫面中,或是將它們摒除在畫面之外,這是很需要功夫的能力。所以初學者剛開始在學習構圖時,不妨把「被攝體拍的大大的」,將個畫面給塞滿,這樣就不用太去考慮如何安排背景的問題。
把臉拍的大大的。

初學者可以從直式構圖跟橫式構圖的應用,以及「被攝體拍的大大的」下手,先將這個要點學習之後,然後來進行下面這個構圖法則----「井字構圖法」。

所謂的井字構圖法,就是將畫面的長、寬均分成三等分,然後用四條線將畫面格成九宮格,而在畫面上線條交會的四個點跟四條線,就是我們放置被攝物重心的焦點。
井字構圖範例

井字構圖範例

一般在構圖時,我們都會直覺的將畫面的視覺重心擺在正中央,不管是在水平或是垂直線的中心點上,因為這樣的圖是一種最安全也最穩固的構圖方式。視覺重心在中央的畫面,讓人看了會有安定感,所以一般人在構圖時都會不自覺的習慣
將重心擺在正中央。
中央式的構圖法最安全也最穩定。

中央重心的構圖雖然安全,但卻容易流入死板,所以我們可以依循「井字構圖法」的四個焦點來移動重心,將被攝物稍微的偏移,讓畫面產生不平均的留白,這樣可以讓整個感覺更活潑,也比較有動感、和更多想像的空間。

井字構圖的運用範圍非常的廣泛,舉從人像、風景、微距、運動、街頭等各式的攝影內容都可以使用,這個原理主要來自中國早期的構圖方式,有趣的是它跟西方的「黃金分割」有很接近的關係。黃金分割的比例是1:0.618,大約就是井字分割中的2/3:1/3左右。黃金分割的原理、解釋跟延伸應用是一門很大的課程,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在網路上利用Google來搜尋,可以找出一堆很有趣的內容出來。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3:外接式閃燈(2)發表於:2005-11-22 05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98400
今天我們接著上一次的外接式閃燈課程,繼續講解它的應用方式。一般閃燈的作用是用來補足現場光線的不足,所以我們在拍攝時,能讓使用閃燈拍出來的照片
盡量接近自然光。

但是閃燈的光線是屬於直射式的,加上跟被攝體的距離通常都不會太遠,不像一般的自然光有許多比較柔和的反射光,所以這個光線通常都會比自然光來的銳利很多。
閃燈的直射光,通常比較銳利、而且死板。

使用閃燈拍攝出來的照片大多比較生硬,尤其是閃燈的運用絕大部分都集中在人像攝影上,從上圖來看,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人物臉上的線條變得比銳利,膚色的柔軟度也沒有自然光來的好,為了改善這樣的缺點,我們可以另外再購買「柔光罩」加在閃燈的照射燈部,讓光線透過柔光罩特殊的材質後變得比較散射,這時拍出來的光線就不會那麼的生硬。 加上柔光罩之後,可以稍微改善銳利死板的程度。

柔光罩大部分都是由一般的周邊廠商所生產販售,根據每一種閃燈的尺寸、還有柔光罩的材質、設計形式有各種不同的搭配產品,大家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以及不同柔光罩的特性來選擇合適自己的產品。

剛剛我們提到閃光燈的照射是直射的,拍攝時,被攝物的照射光直接來自相機跟閃光燈的方向,這個光線通常是水平的,不像一般的自然光來自我們的上方,所以即使加上了柔光罩,被攝物的陰影還是不像一般自然情況下的模樣,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跳燈」的方式,來進行閃燈攝影。

一般的外接閃燈只要有一定的功能水準,都會具有調整燈頭方向的能力,在拍攝時,只要現場的天花板不要太高(大約不要超過三米),顏色屬於淺色系,我們就可以將燈頭指向拍攝體正上方的天花板,然後進行拍攝。利用閃光燈照向天花板再反射擴散至被攝體上,這時就可以營造出更柔和、而且是從上方照射的光線,這樣的拍攝方法,就是上面所說的「跳燈」。 跳燈拍出來的光線,比較接近自然光、也比較柔和。

同樣的方式,我們就可以將「跳燈」作不同的變化,配合拍攝的環境,將閃燈燈頭調整到我們所需要反射的地方,這樣在作閃燈攝影時,拍出來的東西就不會那麼死板。使用跳燈最大的限制是拍攝環境需要一個淺色系的反射區(深色物體的反射能力有限),還有經過反射後、閃燈的功率也會跟著縮減,所以反射區距離燈頭跟被攝體也不可以離得太遠。

要將閃燈的光線作不同方向變化時,除了跳燈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外移閃燈的方式來進行。要將外接式閃光燈拉離相機本體,作不同方向的照射時,需要額外再購買延長線或是紅外線遙控器的配備,這些裝備原廠都會有設計生產相關產品,我們只要選擇購買合適的裝備來使用就可以了。 將閃燈拉離機體之後,可以作各種不同角的的光線變化。

不管是利用無線遙控或是延長線控制的方式,只要將閃光燈外移之後,就可以自由的移動照射角度,來營造設計自己所需要的光線。這種方式的光線設計自由度很高,已經很接近攝影棚內打燈的模式了。唯一要注意的是固定閃燈的方法,我們可以請另一個人來手持,或是利用腳架等物體來穩固閃燈,這是比較麻煩的地方。

這一堂為大家講解的是外接閃燈的光線質感變化、跟照射角度的改變方法,下一堂的閃燈課程將會為大家專門說明「慢速閃燈」在拍攝上的應用跟實例。 運用閃燈變化來贏造不同光線的質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4:histogram發表於:2006-01-13 02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53187
現在的DSLR在使用機背LCD預覽照片時,額外顯示明暗度分佈圖(histogram)的功能,這個功能可以幫助我們利用階調分佈的圖形,來觀察一張照片明暗分佈的比例狀況。

首先來看一下histogram的閱讀方式。在畫面的水平軸,代表的是畫面的明暗部,越靠左邊越暗、越往右邊則越亮,也就是說,整個畫面的明調在右手的方向、暗調在左手的方向,而中間調則是位於中間的部位。

在histogram垂直軸的部分,代表的是該區域像素分佈數目的多寡,越低像素越少、越高像素就會越多。從水平軸跟垂直軸的分佈,我們就可以大致的看出一張照片它的明暗分佈大約是甚麼樣的狀況。

下面來看一下各種不同照片的明暗分佈圖。 像素集中在明調的區域,明顯的曝光過渡了。

像素平均的分配在每個區域,曝光良好。

像素都集中到暗部去了,曝光不足。

一般來說,一張曝光良好的照片,它的histogram分配應該是明暗部相當平均的,這樣整個畫面的明暗比例才會適切。但有時如果我們要拍一些亮調子(所謂的high key)或者是暗調子(所謂的low key)的照片,反而就需要調整一下明暗分佈的比重了。 這是暗調子的拍攝手法,用來表現陰鬱的感覺。

這是亮調子的拍攝手法,畫面看來清爽而明亮。

明暗分佈圖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瞭解曝光的好壞多寡,以及照片的拍攝調性。有許多新手在使用DSLR時都會去忽略了這個功能,其實是蠻可惜的一件事情。記得下次在拍照時,多多利用一下histogram來觀察相片的明暗,這樣可以增進我們對曝光抓取的敏感跟準確度喔。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5:基本構圖(2)發表於:2006-01-23 14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109002構圖的目的,就是將拍攝主題凸顯在畫面之上,讓觀看者可以清楚地接觸到拍攝者所要表達的事物。在第一課的基本構圖裡,我們曾提到一些簡單的構圖方法,而這一課,要跟大家一起討論的,是如何在完成構圖之後,利用拍攝環境中的各項要素,來凸顯畫面中的主題。明暗的對比利用強烈的對比,可以明顯地突出我們想要表達的地方。大部分的作法是將不需要被注意到的地方極暗化,讓主題集中在明亮的部份,成為視覺焦點。 利用明暗對比來凸顯主題。(攝影:Bay)

清晰度的對比在同一個畫面中,清晰的物體總是比模糊的物體來得搶眼,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性,來突顯要表達的主題,將不需要的地方模糊化。
要將主題外的景物模糊化,可以用大光圈的鏡頭來拍攝,利用淺景深的特性將對焦點放在攝影主體上,就可以達到清晰度對比的效果了。 使用淺景深淡化背景。

顏色現在大多數人拍攝的照片都是以彩色為主,顏色自然成為畫面中很重要的元素。利用顏色本身的對比、彩度跟明暗,也可以很容易地幫我們強調出畫面的主題。 搶眼的顏色很容易變成視覺中的主角。(攝影:Bay)

和諧、降低畫面上的任何衝突性有時我們的主題是整個畫面,一般在風景照中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拍攝的主題往往是整個畫面。為了能讓觀看者平均的聚焦在畫面上的每一個元素,我們就利用和諧及降低元素之間衝突性的方式,來平均畫面的整個重心。

畫面中每個元素之間的平衡是構圖時要注意的地方,減少太強烈的顏色、明暗對比、元素的差異等;穩定的線條和構圖可以幫助攝影者來達成這個目標。 均一而不突出的整體色調,可以平衡畫面的整體性。

差異性當畫面的主題跟主題外的東西有很大的不同時,這種差異性也可以幫助我們來凸顯主題。一般來說,在一群類似或相同的元素中出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一定會成為畫面中的焦點,而且會有很強的凸顯能力。 一朵突出的小紅花,利用整體中的一個差異性。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6:製造淺景深的方法發表於:2006-02-15 05時 lanechen, 瀏覽人次: 102897在「Lesson 6:景深」這段課程中,我們有提到影響景深的幾個因素,分別是光圈的大小、距離的長短、跟鏡頭的焦距。忘記的同學請回去翻一下這個課程,重新了解一下景深的關係。

淺景深是很多攝影人很喜歡用的一個技巧,尤其是在拍人像的時候,淺景深很容易突顯出模特兒在畫面上的位置,同時也適度的柔化及美化背景的效果。一般來說,製造淺景深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使用大光圈的鏡頭(光圈大小與景深的關係)。通常只要光圈有到f2.8,就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淺景深效果了。

不過現在都流行「一鏡到底」的拍攝方法,所以大部分的攝影者在選購器材時,都會以變焦鏡頭為優先考慮的對象,偏偏擁有大光圈的變焦鏡頭多是價格不斐。以原廠的大光圈變焦鏡來說,動輒三、四萬元以上的售價,實在不是一般人容易負擔的起的價錢。

以現在一般初學者會購買的變焦鏡來說,多數是落在18-70mm f3.5-4.5這樣規格的平價鏡頭上,望遠端的光圈值最大只有f4.5。這跟大光圈變焦鏡的f2.8相比,已經有了一格半左右的級數差距,自然在淺景深的營造上會比較吃虧。今天這一課,我們就要教大家如何用平價的變焦鏡頭,來拍出美麗的淺景深照片。1.盡量使用望遠端來拍攝當焦聚越常長時,景深就越淺,所以盡量利用變焦鏡望遠端的部分來拍攝,就可以有效的縮短景深。 光圈f4.5,使用廣角端來拍攝,後面的背景比較清晰。

光圈f4.5,使用望遠端來拍攝,後面的背景就比較模糊了。

2.拉遠主體跟背景間的距離當我們拉開主體跟背景的距離後,就可以將背景落在景深清晰的有效範圍之外,這樣子,同樣的可以營造出淺景深的效果。 光圈f4.5,主題與背景的距離比較近,背景會比較清晰

光圈f4.5,使用同樣的焦距,當背景比較遠時,變得比較模糊。

3.拉近主體跟相機的距離當拍攝距離越短時、景深越淺,所以在拍攝時盡量離拍攝主體近一些,就可以拍出淺景深的效果。 光圈f4.5,拍攝距離比較遠時。

光圈f4.5,鏡頭焦距相同,主體與背景的位置不變,拍攝距離變近時,背景變得比較模糊。

上面的範例圖片都使用了光圈f4.5的相同條件來拍攝。因為我們在第一點時提到盡量利用望遠端的部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跟拍攝物之間的距離就會有了限制,此時攝影者必須在兩者之間作取捨,以免拍出了主題過大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