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平就“经济”、“经济学”定义致北大林毅夫教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7:51:29
胡志平就“经济”、“经济学”定义致北大林毅夫教授
林教授:您好!
有关“经济”、“经济学”的基本含义问题,是关系到培养新一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问题。此项关属经济学基本指向的理论界定不宜拖延太久。请允许我先给出一个理论界定,便于经济学界的权威们直接进入操作性斟酌、探讨和研究。
什么叫“经济”?其理论含义宜指:
以有效积累财富为目的,权衡各种有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的过程。
什么叫“经济学”?其理论含义宜指:
研究如何有效积累财富并权衡各种有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的科学。
上述界定的基本内涵有如下解释:
正如林教授所指出的,有关经济学的界定必须以“经济本体”为界定依据。我认为:“经济本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资源运行过程”是经济本体的首要方面和基础方面。人类社会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经济都要自发运行。“经济运行过程”也就是“各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过程”。这里包含了物资流通、货币流通、金融杠杆调整、生产力要素的组合、技术和人才等等可用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分配等各种制度对经济的助动和刺激,还包括家庭、个人如何理财花钱的微观经济运行过程。
其二,“资源运行结果”是经济本体的第二方面。“有效财富积累”是人类社会所期望的最一般经济目的和结果。它的涵盖所指,正是现实的经济状态:是增长还是下滑?是高增长还是减速?是穷国还是富国?财富积累状况表明该地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或财富结构是良好还是较差?等等。经济运行结果在经济学理论上反映出来的是各种经济指标和经济指标统计方法。这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一个主要的本体范畴。
第三,“经济人行为状态”是经济本体的第三个方面,也是经济学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决定性的本体构成方面。正如林教授已经明确指出的:“经济学就是如何选择”。我们在理论界定中选用“权衡”两个字来表述经济人的行为状态。把自由状态下和制度状态下的经济人行为状态列入经济学本体,也就是便于把经济人的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宏观决策行为、微观决策行为等都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使上述科学界定的包容性能够适应经济学的发展。其中,非理性经济行为状态是另一种“权衡”和“选择”,即在“情感”与“算计”间选择,在“感觉”与“感觉”间选择,在“嗜好”与“理性”间选择,等等。假设:一个家庭主妇为自己的新居装修一次购买了大小六尊维纳斯雕像,花费一万余元。这样的基于视觉感受的家庭财富积累是不是有效积累?我们认为她满足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视觉享受,这是有效的。所以,在微观经济领域并非是只有“理性”选择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那么,为什么人类是以“有效积累财富为目的”?这里没有提到创造财富价值和享用财富价值(消费)呢?因为:创造价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富民富己。享用价值的有效前提恰好是拥有“有效财富积累”才能更好地享用。所以在“创造”和“消费”之间,我们应该选择“有效积累”这个最能够表现科学发展和均衡发展的词汇。
此外在上述界定中,为什么没有提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类是以“有效积累财富”为目的,一旦环境遭到破坏,许多社会财富将要付出巨大补偿而变成无效和代价;如果生存环境被破坏,人都活不下去了,所有财富都将变成无效。所以高效积累财富不等于有效。
在上述界定中,还要同时认识到“经济”一词还有广义。广义的“经济”包括了一切与人类直接相关的物质利益活动。其中,有遵守经济规律的,也有反经济规律的。但是,作为“经济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只能针对“反经济规律现象”界定为狭义的“经济范畴”。同时,我们日常理解的“经济”经常包含着“便宜”、“低成本”和“物用效率”等核心内涵。这些都与“以有效积累财富为目的并权衡各种有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的过程”息息相关。
以上请经济学界权威们仔细斟酌。
应该感谢林教授对经济学界的启发。我从博客网上读到了林教授的一篇谈话。在学术发展的关键时刻,林毅夫教授表现出了放得下一切学术成见的大师风范。提出了“选择问题”,提出了“本体问题”。不然,我不会现在就发表上述观点。
胡志平,2005年7月15日。
参考文献:《林毅夫教授的座谈讲话》(有关节录):
…………
既然是这样,我们在学习,我们在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时候,可能我们就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思考。一个方面的思考就是我们引进的时候怎么对待本质问题,当成像哲理一样,当成行为的参考,还是我们不能这样的对待,只是当成一种了解事物本质,但并不是哲理。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强盛起来,既然西方不适用,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新的适用于像中国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呢?对这两个问题,就牵扯到“方法论”,要比较好的回答这两个问题,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经济学,也就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什么是经济学的本体?本体按照我从中国哲学的最根本,也就是中国经济学道是什么?也就是说经济学当中,各种理论当中,有没有抽象到最后共同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在所有理论当中共存的。再来就是什么是经济学,本质是什么?本体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一个模型,它的性质是什么?对这三个问题我提出个人的看法,跟学术界的朋友商榷。
一个看法,就是我认为经济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在研究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怎么做选择的科学。当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怎么做选择的科学,这里面所讲的人们,可以包括不同的角色,比如家人,也可以讲是一个企业、一个厂商,也可以说是一个政府,一个领导,政府是一个名词,也可以说是政府各个阶层不同的官僚,经济学是在研究不管是任何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怎么选择的科学,这是我对经济学的理解。经济学的本体是什么?经济学的本体我自己理解说是当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当他面临选择的时候,总是在可选择的范围之内选择出他认为最好的方案。不同的人面临选择的范围不一样,政府或者家庭或者企业,所面临的选择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因为约束条件是不一样的。经济学理论是说一个人在做选择的时候,他的选择范围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之下,由于每个人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不一样,因此他选择的范围不一样。所以选择的结果也可能不一样,经济理论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之下,人们怎么选择,把背后的逻辑讲清楚就出现了各种理论,各种理论也是反映不同人群、不同的当事人做的最佳选择。(据博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