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秋坟 前情如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5:15:37
   
  一曲秋坟 前情如梦
  
  一.
  
  2003年6月2日早上,在兵书宝剑峡,被称作长江三峡第一棺的悬棺,因水位抬高使轮船可直接开到了它的脚下,号称千古之谜的棺木得以开启,并起获了数件神秘宝贝。过去曾经听说,年深日久的文物出土,见风就化。可以想象,专家们在取走异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小心翼翼。
  12年前,香港人不知怎么忽然在湾仔的一间茶楼上,也发现了一件大文物 ——当时已经80多岁的王心帆老先生。王心帆老先生当年曾经为名伶小明星撰曲50余首(自选得意名曲也有26首之多)。小明星逝世后,心帆先生隐迹江湖已有半个世纪。一时间,“发现王心帆”的消息在香港各大媒体传开,发烧的香港人激动、感动得几乎发了狂。王心帆老先生马上成了新闻人物,应接不暇。本来每天早上9点钟到湾仔那间茶楼清清静静地喝早茶的恬静,变成了“日影黄犬”,不可复得。王心帆和小明星各自的、共同的故事,万口交传;心帆先生几十年前撰写的歌曲,响彻了香港大地;小明星妙曼凄婉的歌声在街头巷尾到处播放;在各种文艺集会上传唱。。。记得当时我天天有机会看到香港的《信报》,也总是激动得热血沸腾,感动得热泪盈眶。
  遗憾的是,隐迹江湖半个世纪的心帆先生,被作为文物“开掘出土”以后不久,便遽尔仙去。正应了“年深日久的文物出土,见风就化”的说法,令人扼腕不已。
  
  1942年,小明星在广州添男茶楼登台演唱的第二晚,她正在唱自己的“首本”名曲《秋坟》时,也许因为曲中故事让她感怀身世,怅触情变,病发无法支持,唱了一半便在歌坛当堂昏倒。虽然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但延至翌日终告不治,终年才29岁。 此后,老搭档心帆先生痛失知音,封笔羊城。后来不知怎的又“大隐”于现代都市香港垂五十年,终身不娶。也真算得是个难得的性情中人了。
  
  二.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帐卷,翠帘垂,啊。。。。。忆啼痕,怜往事啊。。。屐粉衣香,旧欢如梦。此情可待成追忆,落尽梨花月又西。”这是《知音何处》的开头几句。多么娴雅潇洒!还记得读高中的时候,在要好同学的影响下,我一下子就迷上了小明星的唱曲。曲词,写得如此典雅;唱的人,又永远演绎得那么如泣如诉,实在是“挡不住的诱惑”。当然,那时并不知道曲词是心帆先生写的。只是到处去想办法借唱片听。有空,就自己学着唱。当然,词语是早就熟透熟透了。不断地学,只是想学到自己也唱得出一点点那种风韵。
  “忆年前,通眉语,她避人、在灯下。坐石桥,望仙郎,同饭胡麻。翻旧谱,画新缣,亦儒亦雅。唉,叹今日,红粉成灰,还说什么碧玉年华。记画眉,我曾为卿研黛,你潤吻犹教我奉茶。媚态难描下,娇姿更潇洒,情难罢,心牵挂。。。”这,就是著名的一曲《秋坟》中段的唱词。
  稀里糊涂记住了许许多多这类唱词,让我在上了大学以后很快就迷上了古典诗词。并且几乎毫不费力地记住了不少,“一不小心”,就可以做到“过目不忘”了。很简单,这些唱词,大量地直接引用了纳兰性德他们的许多佳句。如果要写深刻的思想检查的话,也可以说,当时中了许多毒。其余毒,一直影响到我现在写点莫名其妙的东东的情调和风格,以至我的思想。因此,即便单从这一点上说,我也无法忘怀王心帆和小明星这两个名字。
  
  三.
  
  今年五一,因为“防非”没有外出,在家看了人称“妖女”的李碧华的〈胭脂扣〉电影。电影一开头,劈面而来的就是女主角唱的一大段“南音”。马上把我带入了故事。“南音”,是粤曲的一种曲牌。一唱就唱的很长,而且变化不多,因此,常常用来“叙事”,或者说,让台下的小朋友尽快睡着 —— 实在太枯燥了。然而,小明星唱的“南音”,却可以让所有的曲迷屏住呼吸,一面听,一面生怕马上就要唱完。真是绝顶聪明的点石成金手段(想起不少资深学者,在报上发文,被点金成铁的编辑高手把他们典雅的文字“点了死穴”,弄的哭笑不得,有冤无路诉,又不由失笑)。最绝的是,在一曲《花弄影》中,有一段“乙反南音”,又名“苦喉南音”。顾名思义,一般是用来表达“苦情”而歌之咏之的。在工尺谱中,所谓“乙反”,就是把原谱中的一些音符,改成了“变徵”、“变羽”,也就是简谱里的“半音”4 和7。这样一改不打紧,曲调马上会变得凄惨苍凉(诸位可以尝试用一首自己熟悉的歌譜改改看,我试过 —— 立杆见影)。荆轲在易水送别时唱的所谓“变徵之声”是也。这样的曲调,在《花弄影》中,王心帆竟然大胆地让小明星用来演绎一段青年男女缠绵缱绻的欢爱情景:“郎意重,妾心坚。无边风月,两缠绵。共对丹青,设下千金的愿啊:不作王魁、世美,食前言”。第一次听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是让它怔住了、震住了。然后,起而拍案,而击节,而手舞足蹈,状类疯狂。
  除了一曲《秋坟》之外,我觉得最最百听不厌,越听越爱的,是《前情如梦》,开头几句是这样的:“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微芝吟草,断肠多。种下情根,我愁结恨果。才人病后,壮志消磨。记得绿梅花下,卿逢过。我爱她秀发明眸,粉玉搓。痴情怕被人猜破。看她残红欲扫,荷着花锄。。。”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篇“妖女”李碧华写的关于王心帆和小明星的文章:
  
  裁破鸳鸯怨剪刀
  
  一年将尽,我在收拾抽屉时,发现一盒几被遗忘的录音带,一看,是小明星。不知什么时候所买。
  但岁暮,听小明星是特别辛酸的。----因为唱来就象啼血。
  我印象最深,是她一生(1913-1942)为情伤,为曲亡。死于29岁,台上的《秋坟》,正为绝唱。吐血昏迷。
  死时乃农历七月十四日。《秋坟》成为自己的畿语。
  “小明星“是个瑟缩偏怜的艺名。星而小,如泣如诉。一个人的名字便是她的故事。她的曲子又是她的际遇。倒像为了唱几厥歌匆匆来世上一趟似地。
  “星腔“名曲,以王心帆和吴一帆所撰最为缠绵悱恻。歌者中性,唱平喉,擅南音,以悲腔诉说一个至简单却深沉的字。没听过她唱快乐的曲子。--因为她不曾快乐过。半生佻达任情纵,情意加浓--。亦很苦。
  那么风风光光的一代歌伶,其实晚境相当幽怨。
  但说小明星,不能不记王心帆。
  王老去年8月辞世。(也是一座“秋坟“)
  他与小明星感情微妙痴绝。
  二人从未道破一个“情“字,但他一直在她身边。在她匍踏歌坛时,渴求好曲,央请中间人介绍认识:报人、编剧家、撰曲人,自是文采风流的才子。(我见过他二三十年代的照片,极清奇)而他对她声韵亦甚欣赏。于是自《痴云》一曲开始了。
  他不断送曲子给她,不受酬。她拿到新词,总是反复吟唱,把曲点正叮板。先在他耳畔低唱一回,问他满不满意?清唱,比有铉管拍和更醉人。
  他见尽她身畔川流不息的追求者,当她爱上其中一个男子,便向他坦白。有些是阔少,有些是文人,有些是顾曲周郎。--当她为情惆怅伤痛时,竟也不加掩饰在他跟前落泪。她曾为年轻才俊花尽积蓄,供之到外国学音乐后遭弃。也有南天王的兄长用尽办法,要纳为小星。
  把心事相问,他叹道:“薄命怜卿甘作妾“她就不嫁了。
  王心帆曾为张月儿撰过一曲。小明星嫉妒了。让我试写这场戏:--
  “《花月留痕》是不是你写的?“
  “是。此曲说来有个故事哪“
  “是么“
  “一个小说,写男子痴恋名妓--“
  “哦?你好偏心,有此好曲,也不给我。你不是答应过,有暇写曲,一定给我?我喜欢唱你的曲呀。你却给了月儿!“
  “不不不,别误会。我写此曲时你还未出道。而且,此曲也不是给月儿唱的,是给郭湘文唱的。你别耍蛮。“
  “--“
  “好了,再写一支给你唱,曲句要好过这也不难。你可笑了吧?“
  “为什么郭湘文不唱?为什么月儿却唱到呢?为什么你不先给我唱呢?--“
  --小明星去世50年后,王心帆方逝。
  他写过的词儿:
  “思往事,记惺忪。看灯人异去年容。可恨莺儿频唤梦,情丝轻袅断魂风。“
  “向何处,吊湘灵,枫林月冷,更愁人。青粼乱走,掩映翠微间。“
  “可怜蝴蝶生前梦,谁续春蚕死后绒。只怨句墙角朱燔,无力护拥,致使网得明珠,上手亦空“
  “抛残珠粉铺黄雾,才使我裁破鸳鸯怨剪刀“--
  王90多高寿。
  终生不娶。
  
  李碧华随笔集《绿腰》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7月第一版,1996年7月第一次印刷)
  
  四.
  
  小明星的故事
  
  小明星情史
  2001/05/29
  
  ●燕青(寄自温哥华)
  
  “一曲秋坟成绝唱,可怜七月落薇花。”这两句凄艳的曲词,是悼念歌伶小明星的一首挽歌《七月落薇花》开头的两句。她的原名叫做邓曼薇,那晚正在歌坛演唱一首粤曲《秋坟》,由于身体不适,唱到中途不支倒地,翌日便香消玉殒了。那天是农历的七月十三日。
  
  小明星是在1942年去世的,若以中国人计算年龄的方式,今年刚好是她离世的60周年了。60年不是一段短暂的日子,而她所唱的腔调和歌曲,如今仍然流传下来,并且为广大的粤曲迷所爱好,确实很不容易。
  
  小明星小名叫小莲,广东三水人。自小便没有了父亲,依靠母亲做女佣来维持生活,所以她只读过几年小学。可是她很聪明,而且有着歌唱的天才。
  
  当时广州有小贩卖飞机榄,所谓飞机榄,就是有人从楼上丢下铜仙叫买,小贩便把那包榄掷到楼上去。他们掷得非常准确,买榄的人不在乎吃榄,只是欣赏他们掷榄的绝技。这种小贩在招徕生意时,弹着秦琴或拉二胡来唱粤曲,所唱的多数是谐趣歌曲,例如《发疯佬自叹》、《赌仔叹五更》之类。
  
  小莲小时候,听到卖飞机榄的小贩唱曲,很快便学会了,而且唱得很好,恰巧同居有一个退休伶人,看见她喜欢唱粤曲,闲来便教她唱曲来打发时光。
  
  当时广州已有歌坛,做歌伶有很不错的收入,有人看见小莲颇有歌唱天份,便怂恿母亲把她栽培成歌伶。于是,母亲请了一位姓周的师傅正式教她唱曲。几年后,小莲已经15岁了,便由周师傅介绍到歌坛唱曲。还替她改了个艺名,叫做小明星。
  
  小明星初登台时,本来是唱大喉,后来有人认为她的体质太弱,便建议她改唱平喉。她改唱平喉以后,果然表现不凡,大受听众欢迎。这时候,她每晚唱曲可以赚到1元。这样的收入已是很不错的了,因为当时物价低廉,几元便可以维持一家数口的生活。
  
  那时候广州以咏觞茶楼的歌坛最旺,小明星在咏觞演唱时,很想自己能唱独有的歌曲。恰巧遇到撰曲人王心帆,便请他替自己撰写新曲。王心帆很欣赏小明星的唱腔,便一口答应下来,第一首《痴云》,由于曲词优美,而小明星唱来更是婉转幽怨,使到听客如痴如醉,于是声名鹊起。
  
  王心帆再替小明星撰作新曲《悼鹃红》,亦大受欢迎。以后,王心帆几乎是专心替她撰写新曲,前后一共撰写了30多首。至今仍留传下来的,有《痴云》、《悼鹃红》、《前情如梦》、《长恨歌》、《秋坟》、《故国梦重归》、《大江东去》等多首名曲。由小明星唱出王心帆所撰的歌曲,更被称誉为《星韵心曲》。
  
  仿效星腔者众
  
  后来,留声机面世,唱片公司为了拓展本地市场,便要投本地人所好灌录粤曲。小明星此时已是当红的歌伶,当然被邀请灌录唱片。由于王心帆所撰的都是长曲,超越了唱片所能灌录的时间,而且当时听众喜欢歌中加插小曲,这却不是王心帆所长。于是,唱片公司便邀请了吴一啸和胡文森来替小明星撰曲,这就使到她的歌曲更加丰富了。
  
  唱片使到小明星的歌声一直留传到现在,而且成为大众所喜爱的“星腔”。以后,因唱“星腔”而大受欢迎的歌伶不可胜数,业馀唱家仿效她的腔韵来唱她的歌曲,也成为一股热潮。
  
  小明星的歌曲悦耳动听,而她的爱情故事也很凄楚动人。歌迷中有不少富家子弟,除了欣赏她的曲艺之外,还迷恋她的美态风姿。她虽曾和其中几位少年公子共坠爱河,但到头来都只是开花未能结果。
  
  在此期间,她曾与一位大学生山盟海誓,但因对方是阀阅门第,父母不许儿子娶歌伶为妻。小明星受到挫折而万念俱灰,竟然仰药殉情。幸而及早发觉,才救回了性命。
  
  后来又有一位姓雷的大学生追求小明星。这位大学生会撰曲,曾经撰写了几首歌曲送给她,借用曲词来表达情意,其中一首《知音何处》也留传下来。可惜小明星早逝,使到他终身抱憾,直到84岁辞世时仍是孑然一身。
  
  小明星灌录唱片时,认识了一位青年音乐家蔡保罗,两人相恋起来。但因使君有妇,只好黯然分手。蔡保罗撰写了一首《孔雀东南飞》送给她作为纪念。
  
  情场不断的失意,小明星怀疑自己与年纪相当的年青人没有缘份,便转移目标到年纪比她大上17岁的王心帆身上,因为王心帆的才华是她最钦佩的,曼薇这个名字也是王心帆替她改的,她甚至主动的开口说要嫁给王心帆。可是,王心帆不敢接受她的一番美意,因为他自忖只是个文人,戋戋的稿费收入难以养妻活儿。其实王心帆是很爱她的,小明星去世后,他活到80多岁,却是终身不娶。
  
  1942年,香港沦陷,小明星母女得到红伶小燕飞的帮助离开香港,打算回到广州避难。当她经过澳门时,经不起当地歌坛主人的极力挽留,便留下来登台唱曲,歌迷也蜂拥而来捧场。此时小明星已患上严重的肺病,为了筹措昂贵的医药费,她只好带病登台唱曲。由于歌坛旺台,她在澳门一唱便是两个多月。
  
  扶病登台演唱
  
  小明星的病情日渐恶化,闺中好友女明星林妹妹劝她停唱,前往广州养病。她去到广州时,适逢吴一啸在广州添南茶楼开设歌坛,力邀她登台演唱以广号召。由于吴一啸曾替她撰写过不少歌曲,在盛情难却之下,她只好扶病登台演唱。就在登台的第二晚,她正在唱出首本名曲《秋坟》时,病发无法支持,唱了一半便在歌坛昏倒。虽然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但延至翌日终告不治,终年才是29岁。
  
  小明星虽然去世了那么多年,但粤曲歌迷仍然很喜欢听她所唱过的歌。无论在广州和香港,每年都会举行好几次歌唱盛会,全场都由歌者唱出她的歌曲。
  
  小明星的墓地在广州小北的马铺毯岗,占地颇广阔。墓碑高约8尺,碑上有一颗大红星,刻着“南国艺人小明星邓曼薇女士之坟墓”。不但时常有广州的歌迷前往拜祭,中国开放以后,每逢7月她的忌辰,香港都有人组团去扫墓,王心帆更是每年必到。
  
  小明星生前爱情虽不美满,但因为她的歌艺得到众多后人的欣赏,死后却不寂寞。
  
  五.
  “星韵“情动五羊城
  2002-5-5
  
  
  
    今年正值小明星辞世60周年,王心帆辞世10周年,著名星腔第二代传人李少芳辞世5周年。为了缅怀星腔先贤,5月4日晚,广州市粤剧粤曲学会与广东音乐曲艺团等机构在广州南方戏院联合举办了“星腔粤曲欣赏会“。驰誉省港澳的星腔唱家刘凤及其弟子冯绮玲等人,联同在穗的李少芳入室弟子--星腔唱家何萍、莫少鹰以及演奏家、唱家潘千芊和音乐名宿沈伟、陈其潮等,携手为广州的星腔迷演绎了《秋坟》、《多情燕子归》、《愁红》、《艺海同歌小明星》、《芳门桃李忆恩师》等多首星腔名曲和悼念的曲目,以曲寄情,缅怀星腔先贤。
  
    此事缘起于去年底,向以撰写星腔名曲盛名于世的香港撰曲家前辈王君如先生,建议值着今年的周年之际举办一个纪念星腔先贤的演唱活动。此美好意愿得到了香港刘凤曲艺社社长王伟忠先生(广州市粤剧粤曲学会名誉顾问),以及该社导师、刘凤和广州市粤剧粤曲学会的热烈反应和支持。
  
    小明星原名邓曼薇,她创始之“星腔“是粤曲平喉一大流派,大半个世纪以来,其名曲和唱腔传人之多,传唱之广,仿如熠熠生辉之天上繁星。星腔所以能如此长久流传和广泛普及,固然是缔造者小明星的天赋歌喉和苦心编织,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能倾倒顾曲周郎的原因外,还有赖为她呕心沥血撰写名曲的撰曲家。小明星演唱之名曲源于多位名师,但最能与她心灵默契、并能为她“度身订造“名曲者,首推有“曲圣“美誉的王心帆先生,王公一生为小明星撰曲50余首(自选得意名曲也有26首),是为她写曲最多、扶掖最得力的红颜知己。曲本曲本,一曲之本,星腔得以创立和盛行,王心帆功不可抹。
  
  

作者:二分一 回复日期:2003-10-27 07:25:51
  想不到有人对我们广东的明星和渊源有如此深的了解~旧时的明星哪有现在的风光和炫耀呢,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消遣的工具,偶尔有点名气了也只是在台上得到观众的鼓掌而已,下了台,社会地位仍是很低,大家都称他们为戏子,觉得他们本来就是带着面具的人,瞧不起,这位小明星从一开始就应该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命运的了~

作者:ernie 回复日期:2003-10-27 11:44:59
  
  粤剧艺术
  
    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广东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成、发展起来的。同时粤剧先后把南音、粤讴、龙舟歌、木鱼歌等地方说唱艺术,以及广东流行小调、小曲先后吸收进来作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粤剧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调为辅,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唱腔体系。
    粤剧的声腔有平喉、大喉、子喉三种。行当包括文武生、小生、武生、丑生、正印花旦和二帮花旦等六大行当,称为"六柱制"。粤剧演员和流派当中,近百年来影响最大的流派有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和白驹荣五大流派,以及红线女的"红腔"、罗品超的"虾腔"等。老一辈著名粤剧演员还有靓少佳、罗品超、吕玉郎、文觉非、郎筠玉、陈笑风、林小群等.近十年还涌现出卢秋萍、彭炽权、倪惠英、冯刚毅、曹秀琴、曾慧、丁凡等一批粤剧表演新秀,还有数位戏剧表演梅花奖得主。
    粤剧的发展,前后经历过外地班、本地班、混合班、志士班和省港大班等时期,并经过不断改革,逐步用广州方言取代戏棚官话,用平喉取代假嗓.终于完成了粤剧声腔的根本改变。
    粤剧名剧有《白蛇传》、《胡不归》、《帝女花》、《搜书院》、《山乡风云》、《风雪夜归人》等。著名粤剧表演团体有广东省、广州市粤剧院、团。与粤剧伴同生长的是粤曲演唱,可演唱粤剧折子戏,也可演唱新编粤曲。广州著名粤曲演唱艺术团体是广东音乐曲艺团,著名演员有白燕仔、李丹红、黄少梅、谭佩仪等,《沙田夜话》、《蔡文姬归汉》是脸炙人口的名曲。
    周恩来总理誉粤剧为"南国红豆",这朵艺术奇葩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放射出异彩。
  
  ·外地班、本地班和混合班
    早在明代,弋阳腔、昆山腔等南戏已在广东流行,明末清初出现称为"广腔"的"本地班"深受其影响。其时,北方的秦戏(梆子腔)也传入广东。本地班又在大量吸收梆子腔的基础上,形成早期粤剧的弋、昆、梆的混合班。清代中叶二黄腔入粤后,也被混合班所吸收。此期间,粤剧还先后吸收广东地方民间清唱艺术和广东流行小曲小调,使其发展得更为适合广东地方特色,成为广东人民喜爱的一大地方剧种。
  
  ·志士班和省港大班
    辛亥革命前后,粤剧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艺术家纷纷组织志士班,在编演地方题材剧目和时装文明戏的同时,编演了《文天祥殉国》、《温生才刺孚琦》等具有反清、反帝、反封建思想内容的戏。至20年代初,广州方言逐步取代了戏棚官话,平喉逐步取代了假嗓,完成了粤剧声腔的根本改变。志士班实际是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组织的改良粤剧班。而省港大班则是20世纪20一40年代活跃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粤剧艺术表演团体。除改编旧戏外,还改编小说、外国电影、戏剧、民间故事等,戏本多达数千本。还培养出马师曾、薛觉先等著名的粤剧界艺人。省港班时期是粤剧变化大、人才众、事业兴旺的时期。
  
  ·著名粤剧演员
  薛觉先(1904-1956)
    广东省顺德市人,18岁开始粤剧生涯,早年因演《三伯爵》而一举成名。30年代在香港主持"觉先粤居团"薛觉先以文武生见长,兼工丑生、净、未35部粤语电影,被誉为"万能老官"。薛的唱腔韵味浓郁,吐字行腔,声情并茂,被誉为"薛派"。代表作有《王昭君》、《胡不归》和《白金龙》等。1935年薛觉先被拉接纳为英国伦敦"国际哲学艺术学会"会员。薛原在香港演剧。1954年回广州任粤剧工作团主任,为全国政协委员,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6年在穗演出《花染状元红》时脑溢血病发,仍坚持终场,次日去世。
  马师曾(1900--1964)
    广东顺德人。早年在穗学戏,后到新加坡当粤剧情员,拜著名小武靓元亨为师,崭露头角。1923年在穗演《苦凤莺怜》饰义丐余侠魂一举成名。
    为振兴粤剧,马师曾主张向话剧、电影和生活学习,使粤剧现代化、大众化。马师曾创立了动作丰富、节奏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马派和行腔自然活泼、顿挫分明、突梯情稽的马腔(俗称"乞儿腔")。马的代表剧目还有《刁蛮公主憨驸马》、《佳偶奇兵》等。他还拍摄了数十部粤语电影。除内地之外,还多次到美、越、马演出,驰誉海内外。
    l950年马师曾率剧团回穗演现代粤剧《珠江泪》,1935年返穗后先后任省粤剧团团长、省粤剧院院长,为全国政协委员,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晚年成功塑造和扮演了《搜书院》中的谢宝老师和《关汉卿》中的关汉卿,使马派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红线女
    原名邝健康,广东开平人,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早年学戏,后参加马师曾剧团,改用红线女艺名。15岁掌花旦正印,声名渐著。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拍影片80多部。1955年从香港回穗参加广东省粤剧团,代表作有《搜书院》.《昭君出塞》、《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其表演以细腻见长,勇于革新,继承前辈唱腔艺术并吸收兄弟剧种和西洋演唱技巧,形成"女腔"("红腔")。其音色清脆秀丽,行腔自然、婉转、丰美,真假嗓能巧妙结合,有"龙头凤尾"之誉。1957年凭《卖荔技》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歌曲竞赛金质奖章。近些年红线女致力培养粤剧新人,组建小红豆粤剧团和红线女艺术中心。曾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白驹荣(1892-1974)
    广东顺德人,著名的粤剧表情艺术家。19岁入志士班学戏,20年代初在《再生缘》中演皇帝一举成名。演《金生挑盒》时他用真嗓唱广州方言,对粤剧唱腔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白驹荣历掌省港大班正印,长期与薛觉先、马师曾等合作,有"小生王"之称。其噪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转圆润,流畅自然,做功潇洒飘逸、生动传神,自成一派,称为"白派"。后双目失明,改从事曲艺演唱。解放后任广州曲艺大队长,1953年组建广州粤剧工作团任团长,1958年任广东省粤剧院艺术总指导和省粤剧学校校长。曾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首本戏有《工堂放子》、《拉郎配》等。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的形成经历了明清两代,吸收中原古乐、昆曲、江南小调三种戏曲艺术发展起来的。
    广东音乐属于一种丝竹音乐,起初流行珠江三角洲,后来流向全国。其音乐因清脆悦耳、内涵十分丰富而著称,被称作是"透明的音乐"、"东方民间音乐的一颗明珠"。广东音乐由于在演奏上使用了装饰音和"加花"所产生的音色与风格,使它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20年代初到新中国成立以前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乐曲多达300首以上。
    现在,广东音乐又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之说,其中有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内外同胞当中。同时,许多广东音乐的乐曲还可以填上广州方言的歌词演唱,它已成为粤剧唱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音乐著名的曲目词牌有《平湖秋月》、《雨打芭蕉》、《饿马摇铃》、《步步高》等。
  
    著名作品
  《雨打芭蕉》
    广东音乐著名作品,后改为曲牌,作者不详。据考证,该曲曾以何柳堂的何氏家传秘谱传世,认为这是该家族成员作品。其乐曲热情流畅,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岭南情调。是广东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1987年3月在穗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广东音乐演奏比赛中,该曲确定为惟一必奏曲目。
  《平湖秋月》
    广东音乐著名作品,又名《醉太平》。20世纪30年代,著名音乐家吕文成游览杭州西湖,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丽的作品。这是广东音乐抒情乐曲中的佳品。曲属大单乐段体,小巧玲珑,旋律秀美,流畅如歌,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广东曲艺
    广东曲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广东曲艺是指广东省内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潮州歌、客家竹板歌、咸水歌等,实际指的是广州和岭南地区的说唱文学。狭义的广东曲艺单指粤曲演唱。
  粤曲演唱
    粤曲是由粤剧分支出来的,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种大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粤曲盛行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华人聚居的地方。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剧种。它的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声腔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民间说唱。粤曲的唱腔也由原沿用戏曲的小生、武生、小武、花旦、公脚、花脸、正旦、正生、老旦、丑生十大行当,归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
  
  木鱼
    即木鱼歌。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之一。演唱时不必伴奏,只用一段刳空了的硬质木头敲击作声,以为节奏。这段木头称为"木鱼"这种演唱形式则称为"唱木鱼"或"唱木鱼书"。木鱼以四句为一小段,反复循环。每小段中的每句未字平仄安排均有严格限制。南音、龙舟、板眼等结构与它大体相同。
  
  南音
    南音是广东粤剧、粤剧常用的曲牌,它是在木鱼、龙舟的基础上吸收了苏州弹词(吴声)等曲种的曲调发展而成的。为了与广东以外的吴声区分,便以"南音"(南方的曲调)命名之。著名的南音代表作品有《客途秋恨》、《沙田夜话》等。
  
  龙舟
    又称"龙舟歌",也是一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清唱形式,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之一。其产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乾隆年间,一位顺德的破落大户首创;二是清康熙年间,"天地会"等组织为开展宣传而编创。也有人认为:"龙舟"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境的祝颂词演变而成;或由顺德一乞丐在乞食时的演唱逐渐发展而成。
    其实,龙舟真正产生于民间。其唱词以七字句为基本,语言通俗生动,曲调简朴流畅,抒情叙事均直。龙舟作品题材多采自民间传说和地方掌故,长篇较少,短曲为多。龙舟这种适合自编自唱、随编随唱的曲种长期扎根于民间,并被粤剧、粤曲吸收作为曲牌使用,而得以保存了下来。
  
  

作者:ernie 回复日期:2003-10-27 19:05:16
  多谢二分一兄雅赏!
  
  小明星的星腔,倒是后继者如李少芳,黄少梅,以及“第三代”传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呢。

作者:二分一 回复日期:2003-10-29 08:58:13
  首先我要声明,我不是兄,我是女的拉,呵呵~anyway,没有关系拉~
  其实我们家就有个舅舅以前是干粤剧的,从小就有跟他进出过戏班,虽然印象已经变得很模糊,可是还是记得那时候一有表演,公公婆婆都会拉上一大帮人捧场,而我只是对后台的演员夸夸张的化妆,箱子里色彩缤纷的戏服还有似假如真的金钗道具沉迷而已,对咿咿呀呀的唱腔是一窍不通的,偶尔舅舅会赏我一两个有点破损的钗子~但是这已经会令我兴奋莫名好几个星期了,我对它有特别的情感大概就是这里面有童年的回忆。
  只是,后来,随着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还有粤剧明星的青黄不接的情况,它变得萧条了,大家都是去卡拉OK,明星的演唱会。。。记得小学的时候还有个粤剧团来我们那里招小明星,家长看见了都牵着孩子绕路走,而我舅舅那时候也转行了。
  不过,现在,很多广东的年轻人,尤其是部分香港年轻人又对这种国粹文化感兴趣了,毕竟它也是一种值得世人欣赏的民间精粹啊~只是我想它的意义已由原来的流行,变成现在的怀旧吧~

作者:Earl_Nickowl 回复日期:2004-2-18 22:17:37
  雖然僻處南隅, 但對粵曲認識很淺, 小明星的故事倒是聽過點, 但也不過浮光掠影罷. 老兄原來是箇中解事. 學習. :)

作者:邮差100 回复日期:2006-4-29 11:39:16 
    记得偶六姨当年学唱粤曲时,倒很适合于平喉的.可惜她还是一窍不通,然也无名师指点.最近又做鼻咽手术,怕以后也难得开腔了.
  
  以前看艺宛风华,也时不时见到黄少梅.虾叔罗家宝最近倒还是很活跃,澳门也都见他过来踏台板.
  
  家慈最喜倒是《搜书院》,连马师曾与红线女他们的儿子,凤凰台的马鼎盛那样的八卦都不放过.不过,粤曲改革,自薛觉先到红线女,一直没有停过.香港那边倒是还很传统,首推任白.广州则已经做了很多新派粤剧改革了.
  
  只是,真的不应忘却背后的那些创作者.江誉镠到唐涤生....<剑雪浮生>不知可会到省内上演呢?我还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在期待着.
  很感激还有人,不仅记得小明星,而且记得王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