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发过程中的一些困惑_生物文摘_中生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47:07

前还有那些基础工作要去做?
现在疫苗研发的问题除了科学性以外,还有很大的商业因素影响:很多情况下减毒活疫苗的免疫保护能力是最好的,可是因为怕病毒发生逆转突变从新获得毒性,FDA对这类疫苗的准入审评的就非常严。相反,重组蛋白类的疫苗保护性不够强,但是因为安全性好,市场准入反而容易些。防护好的疫苗安全性难保证;而安全性好的保护性难达标。
出路可能就是研发出有减毒活疫苗那样的保护性的重组蛋白疫苗。而能够那样做的前提就是我们已经清楚了为什么减毒活疫苗工作?
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减毒活疫苗的“感染”更象是一个真的感染,因此能激活人体更“准确”的免疫反应。那,什么才是更“准确”的免疫反应?是抗体的量?抗体的种类(IgA, IgG)? 抗体分泌的部位?还是T细胞的参与?参与的时间和程度?参与的部位?
许多科学家怀疑皮下注射给疫苗的途径可能更多地刺激IgG的产生,而对抗呼吸道,消化道病原体最需要的可能是IgA。因此许多疫苗的保护性比较差。
也许,我们要知道怎样才能把“正确”的抗体(IgG, IgA, or IgM)送到正确的地点(呼吸道,消化道),还要有正确的量和最佳的时间。
和许多我们还不确定的医学学科一样,在我们还不知道内情的时候,科学家们常常用统计学来“祢布”我们的知识缺陷:用统计学分析有限的临床实验来给疫苗准入提供证据。这也是我“恨”统计的一个原因,统计学经常给我们一种假的安全感,让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对一个问题有了答案,可以放心地往前走了。
凡是统计学认为对的,都应该在心理画个问号。这样我们才不会满足,才有创新的机会和目标。这当然不是绝对的,不过这是我思考问题的一个常用的方法。
提出这些问题,整天想这些问题,目的是给分析手中的数据提供“视角”。带着问题去分析数据,才能有假说,才能看到想看到的东西。(来源:科学网韩健的博客,中生网略有改动)

原文地址:http://www.seekbio.com/biotech/bio/2010/j8195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