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一定是美德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20:26:39
宋鹏展
朋友指着中堂上的对联"历览古今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颇有感慨的对我说,这句话很实在啊。朋友原来一直是比较大手大脚的花费,近来有所好转。我也是知道他所指的这两句话的,与李商隐的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基本相同,曾被宋朝著名的改革政治家宰相王安石作为家训。我对朋友说,其实这两句话并不尽对。朋友很诧异的问我,怎么不对了?难道勤俭有错吗?
勤俭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简单的论述国与家就不对了。按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犯了"合成谬误"。所谓合成谬误,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教材中的解释是"对于部分来说是对的事情,对于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一错误的概念就是合成谬误"。节俭单单对个人或者家庭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我国明代的陆楫对此曾经有过精彩的描述"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
这就需要从国家存在的性质和目的方面去考虑,对于此,至今也没有过统一的能为众人都认可的观点。但国家是由一个个的个体人来组成的,其存在的首要目的无疑是要维护自己的持续存在,而这就必须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全民的福利水平,以此来换取所有民众的支持和继续从政的资本。国家的发展一般要考虑积累和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积累可以简化为俭吧(也许并不十分恰当),如果一味地去俭,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买力致使消费能力降低,最终将会导致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萎缩。所以一个国家的俭对一国经济发展来说不无异于一场灾难。
一个人节俭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节俭的话,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肯定是要出问题的。这就是颇令人头疼的合成谬误问题了。当然有时候也有反例存在的,比如早在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就已经认识到的问题,即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热衷于追逐于自己的私利,但综合起来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虽然他们是主观上"人人为自己",客观上却造成了"人人为大家"的效果。
回过头来再说说消费的问题,消费在我国一向被认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但是国内需求这方面一直却调动不起来,也许比照投资、出口等因素可以找到我们之所以强调的扩大内需但实际成效不大的原因。至于过于奢侈的铺张浪费式的消费,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节俭是一种美德并没有错,但也需要看对象,节俭并不是在所有的地方和场合都是美德(有益的)。"历览古今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以作家训,但不可以作国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