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九思-四川安岳-资阳大众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09:50:59
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思        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十)
        孔子講的是九件君子自戒自濾的事情,這些事情也是做人做事的具體標準。
        本章大意是:孔子說:“君子有九件應當留心思考的事:看東西的時候考慮是否看得分明而不糊塗,聽聲音語言的時候考慮是否聽得清楚而不念混,表現臉色的時候考慮是否溫和而不暴戾,容貌考慮是否恭敬而不驕傲,說話的時候考慮是否忠誠老實而不虛假,做事的時候考慮是否認真、慎重而不怠惚,有了疑惑考慮怎樣向人請教而不存疑于胸中,要發怒時考慮后患而不意氣用事,遇到可得之利益考慮是否應該得到而不貪求。”
        看東西是否分明有兩個條件,目力要好,視角要對。一個人目力甚佳也未必看得分明,還要看他從什麼角度看事情。蘇軾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了掌握事情全貌的不易。同理,一個人聽力好未必聽得清楚,還要看他聽取那些人的意見。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其意即要大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或報告,這樣才能分辨清楚。
      “色”與“貌”指的是人的外表。一個人表情或臉色溫和,容貌又恭敬,一般可予人良好的印象。不過,這種外在的表現必須有內在的條件,是真正的“誠于中而形以外”。如果表裡不一致,給人的感覺是做作。另外,“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后。”(《子張?九》)這裡說明了有德君子的三種容態的變化。從遠處看,覺得他很莊重;接近他時,又覺得他溫和可親;聽他說話,卻又覺得他言語嚴正不苟。孔子的“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與子夏所說的是相通的。這又使人想起古訓“外圓內方”。溫即外圓,厲是內方。兩者統一,是儒家君子追求的理想人格。
      “言思忠”是指說話力求誠實,沒有絲毫虛假。換言之,君子講話要言而有信。在今天這個大道普傳的末法時代,修道君子更加要培養信德,說話不可不算數。《禮運?大同》一開始就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講信修睦……”所以,要使大道盛行,君子不謹必須有公心,還得“講信修睦”。
      “事思敏”是指做事認真、謹慎,而且責任負起。事情不管大小,若是受到委託,君子會認真小心地把它完成。這是做事最基本的態度。如果沒有這種態度,君子就不能稱為君子了。
        孔子一向說實話,講責任。在《論語?衛靈公》裡,他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這句話或可作為“言思忠,事思敬”的注腳。
      “疑思問”是學習和處事應有的態度。疑問的產生有兩個原因,一是個人能力有限,二是客觀條件的限制。遇到問題,只要我們肯不恥下問,答案不難找到。孔子之所以學問淵博,其中一個原因是他肯不恥下問。“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淮南子?主術訓》)這兩句也說明了問的重要性。不過,有了疑惑,未必一定要問人,有時可以去問書。百科全書、各類工具書、相關的書籍都能幫我們釋疑解惑。現在,君子有疑還可以問網。網際網絡裡的資訊包羅萬象,是“有疑君子”的良伴。因此,只要肯虛心問人問書問網,君子之德業與學問都必定會有所提昇與進步。
      “忿思難”的“忿”是忿怒,也可以說是情緒上的衝動。“忿”也是佛家所謂的“瞋”。發怒其實是思情的宣洩。孔子並未說不可發怒。他只是提醒君子們發怒時要考慮惡劣的后果。有人說:我們盛怒之下打出去的每一拳,最終必定落到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說,發怒無濟於事。同樣的,感情衝動時去做事,一定不能圓融。
      “見得思義”在今天還很實用。孔子告誡君子不要貪圖不義之財。各國發生許多貪污事件,主因是官員貪圖不義之財。如果他們在遇到可得之財時能夠想一想自己是否應得,貪污事件就可能少一些。歷史上楊震拒賄值得借鑒。東漢時王密任昌邑令,夜間懷十金送給太守楊震,希望對方提拔照顧。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楊震斷然拒絕賄金,顯示自己廉潔奉公,此乃君子之典範。
        君子有九思,前四思是自我的顯現,后五思則是與人交往時應注意的事項。立德修身的君子,有必要在一思一念中,時時自我省察思慮,以期克已成功,從容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