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删改,切勿剔去灵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9 13:58:16

 

   

    最近几天,关于中学语文课本鲁迅等人作品被删除一事在网上吵得纷纷扬扬,激起了轩然大波,百分之八九十的网民对删除鲁迅作品表示不满。昨天(9日)江苏版编写者及一些老师出来澄清,人教出版社也发出声明,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都称此消息有误,今年高中课本基本没动,并不像网上所说的那样。

笔者没有看见现在的版本和从前的版本区别,不敢妄加评论。不过无风不起浪,从这件事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现在我们中学的教科书很多过去的经典著作被删除了。尤其是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纪念刘和珍君》这样一些所谓的“暴力”、“晦涩”、“阴暗”、“不合时宜”等作品被删除,笔者还是有话想说。

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发展变化着的。作为学生教材,也不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我们总不能几十年、几百年都用一个教材吧?世事在变,社会在变,教材也需要变,应该变。但是变必须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不能丢弃中华魂,更不能剔除中华魂。

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是一项树人的伟大的事业。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足见树人之难,树人致远。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历史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如果不抓好青少年教育,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作为青少年成长走入社会的第一课,就是学校,上什么课、读什么书,灌输什么思想观念,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因此,作为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课文,就承担着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特殊使命。

就目前讲,社会大变革,思想多元化,观念多元化,资讯多元化,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和浮躁。正因为如此,学校教育就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从所学课文中学习什么,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教益,课文的选用相当重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学生为什么比现在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更关注,更敬业,我想少不了当年的课文学习。黄继光、邱少云、向秀丽、时传祥这些英模的名字就是从当年小学课文中刻入我们这代人头脑的。当然,孔乙己、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华老栓等也是从课文中与我们谋面的。这些作品教育、启发、感悟了几代人,足见课文学习的重要。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现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变化,比如有大学女生“宁当二奶不嫁穷人”,就是时代的重要特征。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总不能失去灵魂、失去勇气。这个灵魂、勇气才是支撑国家、民族的脊梁。但是令人可怕的是,我们现在有些教材选编者在选用课文时,常常以“反暴力”“、反恐怖”“反血腥”、“维稳”为名,企图删除一些经典。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人就说“太暴力”欲删除;《背影》就因为“严重违反交通规则”欲删除;《纪念刘和珍君》就因为“不适合我们的时代”欲删除……好像我们今天只要多选些春花秋月、柔情漫意、卿卿我我就天下太平了,社会和谐了。

我不反对有人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会造成一些人的“暴力”,也不反对有人说从鲁迅的作品中有人会得到投枪、匕首,但是,这些经典作品给人的教益也是不可低估的、经久的。以鲁迅来说,很多作品都辛辣地讽刺了旧社会;他对敌人从不留情,对苟活着的一些人给予了强烈地讽刺;他爱憎分明,骨头是最硬的。他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精神,有一种骨气存在。而反观我们现在所选的一些作品,脂粉气、奢靡气、酸腐气甚浓,读之令人斗志颓废。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了精神就会成为行尸走肉;一个国家民族也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没有了精神就会失去灵魂。我们必须明白,在教材的删改中,主旨是什么?是培养一代有理想、有抱负,愿意为国家民族奉献、牺牲,具有批判、抗争精神的未来接班人,还是培养一代唯唯诺诺、顺从听话,没有骨气、没有批判精神,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接班人?

人类总是在批判中前进,在批判中进步的。如果我们认为批判、斗争精神都是“暴力”,“恐怖”,易助长动乱、暴力,那就“和谐”吧,这无异于剔去了人的骨头,连站也站不起来了。

一个站立不起来的人肯定是残疾,一个站不起来的民族一定会倒下。面对世界亡我之心不死之列强,我不知道一个患有无骨病或软骨病的民族将如何生存。因此笔者认为,鲁迅作品被删无论是真是假,但请记住,要删改课本,千万不要打着反暴力、反恐怖、维稳的名义删去中国人的骨气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