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政治商谈如何推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58:54
  ECFA虽是经济议题,但其签署的效应已远远超越于此,它引发了人们对“后ECFA时代”两岸关系如何发展的思考。当前,关心两岸问题的专家学者的普遍看法是,ECFA签署后,两岸协商谈判将再也无法回避政治议题。两岸政治议题涉及两岸政治定位、台湾参与“国际空间”、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与签署和平协议等问题。这些问题复杂而又敏感,不是通过一项协议或一次(轮)谈判就所能解决的。据此,笔者认为,两岸政治商谈应视为一种进程,也即非一揽子或非一协议、一谈判解决问题。

  视两岸政治商谈为一种进程,主要是由两岸政治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的,且有案例可循。ECFA的全称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所谓框架协议,是指在签署正式协议之前所拟订的纲目,先确定范围和整体目标,具体内容则有待日后协商。换言之,ECFA既非最终协议,亦非一揽子协议,具体内容留待日后协商的办法其实就是视ECFA谈判为一种进程。两岸商签ECFA的过程也证明了该结论,该过程是:双方个别研究→双方共同研究→协商→签署→送“国会”审议→生效实施。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中东和平进程问题。由于巴以冲突长达半个多世纪,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和犹太人定居点等诸多问题,不是以一项协议、一次(轮)谈判就所能解决的。1993年9月,巴以在华盛顿签署的《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其实就是一项框架性协议,而非永久性和平协议。从该协议可以看出,巴以问题谈判被视为一种进程,具体问题则留待日后协商来逐步解决。

  根据两岸政治商谈是一种进程,笔者认为,可把两岸政治商谈分为政治接触、政治对话和政治谈判等三个阶段进行。政治接触是两岸政治商谈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两岸主要以“二轨”渠道的形式展开交流和探讨,即由两岸间的专家学者、退休官员和退役军人等就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学术交流。学术交流的地点不一、议题灵活、形式多样、过程不限、结论开放。双方可以按照各自的政治立场,就政治协商谈判的程序问题和实质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2009年11月在台北举行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和2010年4月在日本佛光山举行的本栖会谈就是很好的开始。

  政治对话是两岸政治商谈的第二阶段,也即预备性磋商阶段。在此阶段,由两岸官方各自指定代表进行政治对话,地点协商、议题开放、形式多样、公秘结合。双方可以按照各自的政治立场,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以互相摸底,寻找认同点,达成某些共识。尤其需要提及的是,两岸应在政治对话阶段,争取就政治商谈的程序问题达成共识,以利于对实质问题的谈判。

  政治谈判,即正式上桌谈判,是两岸政治商谈的第三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两岸政治定位、台湾参与“国际空间”、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与签署和平协议等政治商谈的实质问题进行谈判。在这些实质问题之中,由于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解决是其它实质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具有灵活性。

  北京大学 牛长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