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数历“断乳”痛-挚爱亲情-散文-好心情原创文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15:14

成长数历“断乳”痛

 编者按:断乳,换的是婴儿的食物,断的却是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生理如此,情感亦然。在作者的笔下,对物品的过分依恋、一些不适时的习惯,其改变无不如同一种情感的断乳,唯其如此,才可以培养其独立的思维与能力。很理性的文字,推荐阅读。-  清晨,朝阳露出笑脸,在窗外探着脑袋。女儿吃完早饭,穿上外衣,换上运动鞋,将小书包往肩上一背,跟我道别后,转身蹦跳着出门去坐校车上学了。
  
  ——这一幕,曾是我好长一段时期的美好憧憬,没想到,转眼间已“梦想成真”。心情在欢快地跳跃,柔软地感受女儿的成长带给我的喜悦。
  
  我明白,女儿在情感上又经历了一次“断乳”。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严格意义上的那一次生理断乳,还有许多类似经历,家长费尽心机、疼痛在心,孩子茫然无措、抵触反抗。对孩子来说,那是一次次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对家长来说,也是一次次情感的煎熬与毅力的考验。
  
  也许我们可从“真正的断乳”过程中,找到有助行为和情感“断乳”的门道。
  
  “断乳”,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到了适当时候(10个月至一周岁),因母乳质量不再满足其生长需要而被迫停止喂母乳。
  
  断乳,换的是婴儿的食物,断的却是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孩子在吃奶过程中与母亲肌肤相贴,闻着母体熟悉的气味,享受母亲怀抱的温暖,从而获得安全感。突然断奶,婴儿很可能哭闹、夜惊、拒食、情绪不稳。我亲眼目睹过一位给孩子断奶的母亲,在自己乳头上涂紫药水、抹上辣椒,却仍不能如愿。
  
  幸运的是,我女儿如天使一般,婴儿时期安静地吃、沉沉地睡。在“断乳”这件事上,她也乖巧得让我心疼。她10个半月时,我不小心感冒了,发烧得厉害,医生开药时告戒我,不能再喂奶了,必须断。吃药前,我给女儿喂了最后一次奶,对她说:“妈妈生病了,得吃药,不能再让你吃奶了,这是最后一次,待会儿饿了,就得喝牛奶,听懂了没?”小小的人儿眼睛定定地看着我,点了点头(那时已经会点头摇头跟人交流)。夜里,女儿饿醒了,我忙用奶瓶给她冲了奶,送到她嘴边。在此之前她是不碰奶嘴的,喝水都是用小勺。我跟她重复了断奶的理由,她居然马上张开嘴刁住了奶嘴,认真地吃了起来。夜里,她就睡在我身边,却并不来缠我,断乳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成功了。
  
  “断乳”对母亲来说也是一次考验。“鲁豫访谈”节目曾采访过马伊俐,这位著名影星坦言,给孩子断奶后她常失落到以泪洗面,可见此事对母亲的心理创伤多么严重。在给孩子喂奶过程中,母亲用一种特有的方式与婴儿进行无言的沟通与交流,自己的乳汁是孩子生长所需的惟一源泉,从中得到的满足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断乳后,跟孩子不再有极其亲密的依存关系,心中难免失落。我也不例外,看着女儿离开我的胸怀,接受了奶瓶奶嘴,很欣慰,也很心疼,常情不自禁紧紧地拥抱她,来弥补渐渐远去的那种亲近。作为母亲,既要有技巧地帮助孩子成功摆脱习惯性依恋,又要克服自身的情感纠缠,实在不是件容易之事。
  
  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数历“断乳”之事,家长要担负起怎样的责任、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断乳”情形之一:戒掉对心爱物品的依恋。
  
  有些孩子对某一物品产生特别的依恋,一件小衣服、一床小被子、一个小枕头、一个布绒玩具……睡觉时不抱着它绝不闭上眼睛,出门时不拿着它绝不挪动脚步。在孩子潜意识中,将这些物品替代了母体的作用,跟它相伴相随、相拥相亲,如同跟母亲亲近一般。这种依恋关系的养成,有无意识中建立起来的,也有母亲一时忘形随便拿个东西应急,结果成了孩子情感上的“救命稻草”,从此抱着它不愿撒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己也会逐渐放弃对“爱物”的依恋,但是也有顽固者,需要家长强制帮助,才能克服这种依恋。
  
  记忆中,女儿快三岁时还在用奶瓶喝奶喝水,实际上是对奶嘴有种依恋。眼看着门牙已经因为吸奶嘴而开始往里凹,说理又行不通,纠结了好久都没有成功,我急得不行,只好采取强硬措施。我把奶嘴藏了起来,只给她奶瓶,插了根吸管,让她喝奶。她如往常那样摇头,向我索要奶嘴,我说:“没了,奶嘴说,不能再跟你做朋友了,自己离开咱们家,走了。”她不信,自己吧嗒着小脚丫去了厨房,打开消毒柜,探着脑袋找奶嘴,当然是找不到的啦,也就只好作罢,勉强拿了奶瓶,就着吸管喝起奶来,总算是戒了“奶嘴瘾”。
  
  “断乳”情形之二:去除某些不适时的习惯。
  
  有些孩子自小就有“玩具乱放、上厕所看书、吃饭时看电视、做事慢性子”等习惯,小的时候还无所谓,稍大一点,这些习惯影响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在校园生活中表现为“没有秩序感、丢三落四、听课不专心、作业拖拉、考试粗心大意”等等,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急得直挠头,恨不得让孩子“立马改正”。然而,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跟它“告别”,绝对可算是一次心理“断乳”,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时时出现的反复,道路真是曲折又漫长。在此过程中,家长需要对症下药,耐心引领,否则物极必反,为之更甚。不信你就走着瞧。
  
  女儿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习惯,常常是按下了“这个”,“那个”又冒头,这对我的耐心是极大的考验。举个例子,进家门乱放鞋子的毛病,就是经过好长时间的反反复复才有了些改观,详情请点击:让鞋回家。最让我伤神的是,有一段时间,晚上睡觉前,她总能找出一些事情,没完没了地忙着,“上床睡觉”似乎总也提不到日程上来。对此,我很“耐心”地跟她交心,出乎我意料的是,她自己对此也很懊恼:“谁不想早点上床睡觉呀?!”这让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与她一起,在众多事情中,理清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根本没必要做的”,前者可以留下,后者必须停止。她豁然开朗,慢慢地改掉了这个习性,晚上能够快速完成相关事项,准时入睡。
  
  “断乳”情形之三:摆脱对家长的情感依恋。
  
  孩子整天与父母耳鬓厮磨,所以对父母的依恋日久弥深。这种情感依恋有时会阻碍孩子们走出家门、接触外面的世界。初进幼儿园时的哭闹就是最典型的表现。有些孩子自小与父母同床共枕,依恋父母的体温和气息,等长大了与父母分床、分房时很困难,有时半夜里闭着眼睛也要摸回父母床上去,让父母哭笑不得。
  
  我女儿从小就睡在自己的婴儿床上,这为以后独立“拥有自己的小屋”做好了准备。起初婴儿床与大床紧挨着,后来换成了单人床,与大床间隔了个床头柜。她上二年级时,家里有了条件。有个夜晚,我收拾、布置了那个小房间,天亮时我用轻松、阳光、积极的语调跟她说:“嗨!小公主,祝贺你呀,从今天起你有了自己的房间,快过去看看吧!”她听了这话很兴奋,忙跑过去看,也许是受了我那句话中的积极性心理暗示,光顾着开心兴奋了,全然没有离开父母的那种失落和惊慌。当晚,她就在自己房间“享受”了,但是睡前让我躺在身边陪伴一下,这个习惯保留了好久,这也是我愿意做的事,和她聊聊天、打闹打闹,说说悄悄话,母女情深意浓。两三个月前,我跟她说:“你都9岁多了,总和妈妈这么粘乎,不利于身心发育。其实,妈妈也很难放弃这个习惯,因为妈妈也喜欢睡前陪你一下。所以咱俩得共同努力才行。”她显得很高兴:“真的?妈妈您也喜欢这样?您也不愿意放弃?那我就高兴了,那咱们就共同努力吧。”沟通的效果很好,此后,她只跟我拥抱,再加上一个"kissgood-night”(吻安),就安心地入睡了。
  
  “断乳”情形之四:独立思维与行动的养成。
  
  养育孩子就像放风筝,线慢慢地放了出去,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总有一天,线还在,却已不起多大作用,风筝在天空自由飞翔——孩子总要长大,会有独立的思维和行动。家长能做的,就是慢慢地放线,孩子第一次独自站立、第一次蹒跚迈步、第一次拿勺执筷,第一次整理书包……无不让家长开怀、欢欣。
  
  最近一次对女儿“放线”,就是让她独自出门上学、独自放学回家。这事在我上学的年代根本就不是个事,因为那时几乎没有一位家长会接送孩子上下学。而现在,由于各种原因,私家车接送已成为风景。在美国,住宅小区门口便可搭上校车,很方便,但是美国法律有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单独行动,必须有家长或监护人陪同。因此,我们也就“入乡随俗”,每天陪着她等校车,放学后又去校车那里接她。最近,发现好多比她更小的孩子都自己坐校车,家人不再陪伴了,我动了心,既然有这们的条件,为何不把手里的线也松一松?她听后有点紧张,是害怕,也是兴奋。第一天,她只答应独自回家,上学还得送。我似乎比她更紧张,下午放学的时间快到了,我穿戴整齐地在家里“恭候”,时候准备出差错时冲出门去接应她。总算听到手机铃声脆响,忙拿起来按“9”,给她放了大楼的门,再过了几秒钟,门铃响了,我激动得不行,忙放她进来,只见她比我更兴奋:“I  made  it!”(我成功了!)据她自己说,下校车后是一路跑回家的,在电梯里还兴奋地一个劲儿大叫“I  made  it!”第二天早晨,我送她到楼下大厅,让她自己出门,过了一会儿,我悄悄地走到能看见等车队伍的地方,目送着她上了校车,才安心地回来。如此这般,就出现了此文开头描述的那一幕。
  
  播报喜讯:那天放学后,女儿一进家门就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她在学校获得了“goodcitizenaward”(好市民奖)。这个奖项相当于国内的“三好生”,由老师、同学参与投票,综合考察选出,每班有两名,她是其中一个,真是不简单!
  
  很难说她获此奖有多少成分与“断乳”有关,但有一条我很相信,她在一次次的“断乳”中确实成长了许多。
  
  我不知道“断乳”要持续到什么年龄。因为,少先队退队仪式曾被冠名“断乳”;因为,2008年热播电视剧《成长》,描写大学生毕业时的心态,原名却叫“断乳”;因为,现在的孩子自小娇惯,工作好几年了,说话仍奶声奶气,办事仍不太靠谱……真是让人揪心!
  
  我不是育儿专家,技术层面的细节(比如“断乳前该加什么样的辅食”等等)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写下这些文字,只是想纪念孩子历次“断乳”给我带来的情感冲击和心理波动。也许,就是在一次次“欲拒还迎”、“欲推还拉”的情感纠结中,我们才得以解读“亲情”的别样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