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灵安全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19:38

  解析80后爱情心理:爱情心灵安全岛 对于爱情,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观。80后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各类媒体上充斥着具有鲜明的80后烙印的爱情观时,社会各界对此表达了不同的回应,人们不禁思考:80后在爱情里寻找什么?中国第一家80后心理咨询机构——心灵安全岛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安全感。心灵安全岛(以下简称心岛)是一支以“陪伴心灵,同龄教育”为主旨的80后心理咨询师组成的非盈利性公益组织。此组织的所有咨询师均毕业于全国各大高校的心理学专业,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主要的服务形式为信件咨询、网络咨询和博客、微博陪伴。截止到目前,他们陪伴过近万求助者,博客点击量已达3000万,咨询个案累积5000多个。经统计,累计个案中绝大多数咨询的是情感问题,在80后的爱情世界里,他们因缺乏安全感而衍生出各种只有80后自己才能理解和接纳的爱情现象。


  爱情心灵安全岛

  每个人都有一场暗恋(1)

  ·心灵导语·

  暗恋是桩福至心灵的美事,但我们恋上的并非别人而是自己,请借这场独角戏看懂内心,锻炼情商才是正经事。

  ·漂流心语·

  那一场暗恋开始于初三。

  在大家昏天黑地迎接中考的时候,我却掉进了一个温柔的坑里,我恋爱了,更确切地说,我暗恋了!因为主角只有我。暗恋的对象是一个傲气的男生。我喜欢他自信的样子,喜欢他说话的果敢,喜欢他棱角分明的眉眼……我收集关于他的一切,甚至和他的女同桌做朋友,在结伴回家的路上,探听他的消息。

  带着这份不知如何说出口的爱慕,我们走进高中,他变成了邻班的同学,偶遇的时候会对我点点头,温柔地笑,我像个木头一样,在他走过之后才醒过来,懊恼着却也甜蜜着。

  高中三年,我继续上演独角戏,班里有人恋爱了,我也想表白,准备了好几种形式的情书,但我始终没有勇气。因为我从没有单独和他聊过天,我习惯了远远地看着他,默默地把他放在心里……

  大学了,解放了,我开始习惯没有他的校园。有个男孩在追求我,我们相处和谐,准备着就此开始有两个主角的爱情之旅。

  可是有一天,我在QQ上遇见他,暗恋又复活了。我们每天都会聊上好一会儿,他的世界在我面前一点一点地展开,我逐渐看清了他,和我暗恋时的那个人并不一样,是他变了?还是我当初就没看懂?他在网上对我说:“不知道为何,我对你有一些好感。”看到对话框里传来的这样一行字,我傻了,这是一种表白吧,但是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幸福和欣喜?这长达六年的暗恋终于看到了花骨朵,我却想象不出开出来的花朵会是什么样。

  我是要继续它,还是该放弃它?

  心旅人:朵朵

  ·心旅导游·

  暗恋是桩福至心灵的美事。它并不因幼稚而变成一场无意义的单恋,实际上暗恋是一场自我的游戏,对我们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不要忙着给暗恋安一个结局,先好好认识自己为何会暗恋,才能知道该如何善待它。

  你爱的其实是“理想自我”

  像朵朵一样,暗恋总开始于青春期,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正是自我同一性混乱的时刻。这是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每个人在14~18岁,甚至有些人会延至25岁左右,出现自我混乱,我们会和自己打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容易动感情,闹情绪,并且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是由于我们的心理已经成长到一个需要“寻找真正自我”的阶段。以往那个依赖着父母的“我”,和即将独立的“我”开始搏斗,不断区分出自己喜欢的“好我”,和自己讨厌的“坏我”,然后通过冲突把“坏我”赶走,留下“好我”——最终形成稳定的同一的自我。

  青春期的暗恋,是我们内部对“好我”的探求,向外投射的结果。隔壁班的阳光男生,温柔的白裙女老师,眼神深沉的男明星……我们喜爱他们,是因为这个人身上带有希望自己也能获得的品质。可以说,每个暗恋对象,都是一个“好我”,都是“理想自我”。我们通过对他们的喜爱,来强化“好我”的形象,对它投注更多的认可,以便顺利地完成自我同一性的进化。

  因此我们会发现,暗恋常常是一场独角戏,并不需要暗恋对象的参与,我们会在心里惦记着,不断勾画着一个人,想象他性格的细节。暗恋到一定的时期,对象已经不是这个人了,而是自己想象中的某个“完美化”的形象。

  每个人都有一场暗恋(2)

  所以,朵朵在大学时逐渐近距离接触自己暗恋的他,才会感到对方变了。其实对方并没有变,只是朵朵之前把他的形象“完美化”了。其实朵朵爱的是“勇敢、自信”的理想自我,所以她“捕捉”到这个“有点傲气”的男生。

  我们通过这样的暗恋,完成一场自我的游戏,表面上的“恋他”,其实是“自恋”的体现,最终确立的是稳定的自我。

  通过暗恋修炼情商

  除了确立同一的自我,暗恋还能帮助我们修炼情商,并给我们积极的自我暗示。

  我们都听说过“情商”这个词,它指一个人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暗恋修炼的就是这种能力。在暗恋时,我们要察言观色,要去体验欣赏、钟情的感觉,要试着去同感那个理想的对象……这些都是在培养我们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的情商。

  当一个人懂得释放“爱”时,便成就了一场积极的自我暗示——我是个有能力去爱的人。当我们通过感知一个人,然后从心里“发射”认可的爱意时,这个过程就是在暗示自己,我心中充满力量,能好好地爱一个人。无论对方是否“发射回”接纳的信号,我们都已经完成了自我的仪式。

  这种认定,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只有确认自己拥有爱的能力,才敢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才能对抗孤独。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暗恋解释为:给自我积极暗示的恋情。

  通过他看懂自己

  当你暗恋上一个人,请先列出你爱他的理由,这些理由便体现着你的内心需要。做到这一点,你便一箭双雕地完成了两件自我探索:其一,你明白了自己为何会恋上他;其二,你也看懂了自己的内心需求。

  所以,你需要明确,其实你爱的并不完全是这个人,爱他的背后是对自我的爱。这个人或许很可爱,但其实他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他人”而已,你爱上他的目的并不是想拥有他,而是通过他帮助自己成长。

  把你对他的喜爱写入日记吧,就这样美好地深藏下去,或许几年之后,你再翻看这些文字,就会更加明白,这段爱的真正意义。

  给暗恋一个期限

  暗恋并不是无休止的过程,我们的自我在一定阶段拼命成长之后,就进入稳定的自我时期。这时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通过暗恋一个对象,来完成自我的修行,大可以明恋一场。

  但需要明确的是,因为暗恋期的理想化,我们暗恋的那个人其实并不是当初我们想象的样子,在现实里,他可能是另外一种人。我们需要做好接受这种现实的心理准备,暗恋毕竟还是一场“自我中心”的情感,而真正的爱情是需要两个人努力的。如果有真实的两情相悦的爱情,它会比暗恋的感情更真实,更有机会成长为健康的亲密关系。

  因此,请给你的暗恋设定一个期限,并在真爱来临时果断地收起它,暗恋会是你人生一笔重要的个人财富,你需要走出暗恋,好好地向前迎接一段真实自然的关系。

  ·心理关键词·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顾名思义是指对我们有重要影响的别人,是指在一个人社会化和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至少需要5~10位重要他人。他们可能是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师、同学,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不认识的人,还可以是偶像式的幻想人物。

  找准自己的恋爱需求

  ·心灵导语·

  都市中红男绿女都忙着寻找爱人,却不自觉地沦为“自我推卸者”,你的幸福不是由爱人来决定,对自己负责才能找对爱情。

  ·漂流心语·

  “脚踏两只船。”这句话常被用来骂人,谁又能知道脚踏两只船的同时也充满了痛苦和纠结。

  大学期间,我经历了“必修课”——恋爱,毕业后我和男友在大城市里为梦想打拼,两个人依偎着取暖“相依为命”。我以为等我们站稳脚跟,成功“蜗居”之后就能结婚生子,在这里彻底扎根……

  命运总是给人制造一些老土的桥段——我遇到了一个“钻石王老五”上司,他似乎对我有那么一点意思:出差回来会给我可爱的小礼物,上班时在MSN上有贴心的问候,他还有意无意地说:“你是男人们梦寐以求的老婆哦。”他和我男友比起来,“硬件设施”好太多,每当我躺在出租房小小的床上,我常常YY:“跟他走,我是不是就会拥有曾经梦想的一切?”

  男友不知道这些,他埋着头努力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因此我有更多的时间和上司“鬼混”在一起,他带我去各种餐厅享用美食。我们坐在星巴克谈工作谈人生,却从未涉及过感情,我看不清楚他的用意,也没有勇气去探究他到底想要干什么。

  回到我和男友的小窝,看着他疲惫的模样,我充满歉意和内疚,却不能说:“对不起,我爱上了别人。”因为我连离开他的勇气也没有……

  每天,我就这么从男友那里游荡到上司这里,和男友梦想明天的美好,和上司享受当下的快乐,我很痛苦,觉得自己很坏,很自私。可我到底应该和哪个在一起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心旅人:小丹

  ·心旅导游·

  这是一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孩,所以整个世界对她都充满诱惑。两个男人,各有好处,她不会选择,所以“*”。

  “自我推卸者”不懂选择

  小丹真正看不准的,并不是男人,而是自己。她犹豫:“我到底应该和哪个在一起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无意中,她已经把自己幸福快乐的决定权丢给了别人,与自己无关——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推卸者”。把创造自己人生幸福感的权利推给别人,她不是在找爱人,而是在找自我的替代者。她谈的也不是恋爱,而是买卖,把自己当做奖品,谁能肩负得起她未来的幸福,她就把自己颁给谁。

  小丹的*,并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意义上的“自我推卸”。她看不懂自己真心想要的人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生活,不知道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才能做好自己。于是她丢失了对自己最基本的判断和把握,一个连自己都找不到的人,怎么能找对爱人。

  在生活中常见的“自我推卸者”很多,他们大多都表现为不会做“人生选择题”。A君B君,不知道选哪个人;A城B城,不知道去哪里生活;A职位B职位,不知道做哪一个好……于是干脆交出主动选择权,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未来。这就好比一个不知道自己胃口的人,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对他充满诱惑,他却不会选,只能让别人帮自己决定菜单,这样吃不对口就可以怪别人没选对。

  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点不想对自己负责任,如果有机会,都想把这责任赖在别人身上。比如自己个性自卑,是小时候父母责骂害的;经济拮据,都怪老公没能力赚钱;又被炒鱿鱼,全因为金融危机闹的……但这世上除了自己,没有谁是真该对你负责的。如果你不承担起对自我的掌控权和选择权,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找准“自己”便不贪心

  可以看出,小丹很喜欢和男友“白手起家”的生活,虽然获得的“硬件”不是最高档的,但却有自己创造的快乐。当她的自我当家做主,发挥创造力时,她会获得真实的快乐。这份快乐并不在未来,当下已拥有。

  但当上司领着她体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时,就像小朋友回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童年,这些享乐不用自己创造轻易获得,于是她迷失了。她发现把自我推卸给别人负责,还能得到很多享受,顿时“贪心”升起。

  她需要区分的是这两种快乐的不同之处,一种是主动创造的,一种是被动跟随的;一种未来,自己也是股东,而另一种人生是别人投资的。哪种会有长久的真实的快乐,看看自我所处的位置,便一目了然。

  找准自己,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面对诱惑最好的定心丸。我们越明白自己在何种爱下生活更能创造爱,就越知道要爱哪些人,要怎样爱。

  00了解自己的恋爱需求

  请仔细斟酌以下两个问题,它们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恋爱需求:

  1你恋爱为了什么?

  为了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避免孤独;为了找一个适合的人一起创造一个新的家庭;为了体验爱情的甜蜜和酸楚,让自己的情感获得依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仅限于这些,你可以深入地思考,认真地回答,并且可以随时来丰富这些答案。

  2什么样的恋爱模式让你觉得最安全,最满足?

  是两个人彼此支持,能顺畅地沟通,独立的时候又能彼此自由地做事,在一起感觉亲密舒适;还是你希望紧紧地依偎着对方,让他温暖你,填补你的情感洞穴;或者是你希望两个人恋爱时电光石火,但能保持彼此尊重的距离,能有较大的自由空间……

  从恋爱幸福的人们那里获得一个共识,当一个人越了解自己的恋爱需求,他就越能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并且当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越接近真实,他的幸福感就越高。

  ·心理关键词·

  -------------------------【自我推卸者】-------------------------

  指一个人把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权利都推卸给外界,或者寄托于他人,放弃了对自我负责的权利。比如一些“家庭主妇”,婚后依附着丈夫生存,不仅仅是经济上依靠丈夫,连人生规划、日常生活也让丈夫来决定;又比如当下众多的“啃老族”,把自我的权利继续像小孩子一样丢给父母,让父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谁是你的另一半

  ·心灵导语·

  天上掉不下完美的另一半,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选择你能承担的并承担你所选择的。

  ·漂流心语·

  我26岁,老妈天天在耳边唠叨:“你已经不小了,赶紧给我弄个儿媳妇回来,我想抱孙子呢。”老妈不知道她已经有两个儿媳妇的备选,只不过她的宝贝儿子拿不定主意该选哪一个。

  女孩A,漂亮,性格开朗,带出去参加朋友聚会,哥们儿看了纷纷抱以羡慕的眼光,有面子。我也总被她外向的性格所吸引,因为我是个稍显内向的人。

  女孩B,和我一样内向,温柔中带着可爱,最重要的是听我的话,我说什么她都觉得对,让我觉得自己特男人。

  得声明一下:我可不是“*族”,我是“犹豫族”。对这两个女孩,我的行为都处于“君子”的范围。不过,我能感觉到她们俩对我都有好感,都可以进一步交往。

  但这一步究竟迈向谁?我已经考虑快一年了,选A还是选B,还是作不出抉择。女孩A条件是不错,可是有时候太“闹腾”了,而且她太爱“社交”,让我觉得不安稳。女孩B温柔可爱,但有时候让人觉得长不大,我是不是还要兼职做“爸爸”?

  但我再不下手,估计啥也捞不到了。可是选错了,是不是就此后悔一辈子了?到底谁是我的另一半呢?会不会再出现一个女孩C,兼具A和B的优点?

  心旅人:伟东

  ·心旅导游·

  如果世上真存在上帝,那么他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恐怕是:“请告诉我,谁是我的另一半?”这大概只能怪他没事非要把人类分为男人与女人两个阵营,还放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这样的话。

  于是男男女女们都在拼命地寻找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另一半,却常常落入狗熊掰棒子的怪圈。到底谁会是我的另一半?他来的时候,能否给一个“神谕”,让我知道就是他。

  恋爱类型找出你的伴儿

  亚历山大·阿维拉博士为了破解这个“神谕”,做了一项变革性的心理研究——为有情人们发明了恋爱类型系统。这也是目前最权威的恋爱匹配理论。他根据人们在内向、外向,直觉、感受,理性、感觉,观察、果断上不同的组合,而在面对亲密关系时表现出的不同特质,把人们分为16种恋爱类型。如:挑战者型,艺术家型,哲学家型,作家型……他指出,当你了解自己的恋爱类型,就能立即找到和你匹配的是哪一种类型的人。

  我们很容易被与自己性格反差大的人所吸引,就像在这段心旅中的伟东,内向的他会被外向的A女孩所吸引,殊不知两个人的差异,在日后的恋爱和婚姻里会埋下怎样的隐患。

  阿维拉博士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内外向上比较相似,并在另外三个维度上,有一项相似,另外两项互补的人,是与我们最为匹配的另一半。如果你是一个哲学家型,最为匹配的类型是作家型。和与自己性格匹配的人交往,都能够发展比较长远的关系。

  在“相似好”还是“互补好”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在内外向相似的基础上,性格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是最好的对象。完全的互补,虽然会因为差异激起迷恋,激情过后,在日后的生活里是无法合拍的;而完全的相似,则两个人都最明白对方的弱点,一旦产生矛盾,则伤彼此最深,也不适合长久相处。同时,“一见钟情”的迷思也可以破解了,往往两个人“一见钟情”,要么是因为极度互补,要么是因为极度相似,才会在茫茫人海中有这样的过度反应,而这两种吸引,都是较难长久的,这也是一见钟情为何那么不可靠的原因了。

  所以,我们也可以帮助伟东来判断一下,外向的A女孩,非常吸引人,却不适合与内向的他长相厮守,目前他感受到的“闹腾”“太爱社交”仅是个开始而已。而B女孩,在内向上与伟东一致,差异是比他感性很多,比起A女孩,她是与伟东更匹配的人选。

  天上掉不下完美的一半

  恋爱类型可以帮助我们缩小寻找的“包围圈”,让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那部分人。但我们还需要修正一个观念,那就是“世上没有完美的另一半”。

  就像伟东期待出现一个女孩C,兼具A、B两人的优点,我们总希望天上能掉下一个人,正好满足自己所有的情感需要,他要帅还要有钱,或者她要漂亮还要温柔……这种“完美一半”的观念害惨很多人。

  要知道,完美需要我们自己培养,是用很多的时间、精力、努力共处出来的。恋爱类型和你匹配的有很多人,这里面任何一个都可能成为你的“完美一半”,只要你肯付出,与他磨合、协调。这就好像买鞋,你要买一双号码与你的脚匹配的,恋爱类型就像这个号码,你根据它买到一双合脚的鞋,但再合脚的新鞋都要穿几周,才能真正吻合你的脚形,这个吻合的工作是不能省略的。

  选择你能承担的,承担你所选择的

  童话里的王子,是所有女人的梦想。但青蛙王子,白马王子,你要选哪个?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你会游泳,就选青蛙王子;如果你会骑马,自然选白马王子喽——这说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恋爱类型、恋爱能力来选择对象。这些是有心理根据的,并不是凭感觉的,选择你需要的,选择你可以付出的,选择你可以负担得起的,才是唯一恒定的标准,这叫做“选择你能承担”的。

  接下来,一旦选择了,就拿出耐心和决心——承担你所选择的。

  任何一个伴侣,你不仅要享受他的优点,也要承担他的缺点,如果一看到他的缺点,就怀疑自己的选择,想换一个人,就会像狗熊掰棒子,最终两手空空。完美的另一半,是需要兼收的,除了诚信,更重要的是承担,只要选了,就不要再左顾右盼。

  ·心理关键词·

  -------------------------【恋爱类型】-------------------------

  “恋爱类型”是由亚历山大·阿维拉博士在1993年,根据荣格和MyersBriggs的理论发明了恋爱类型系统。他针对大约400对异性恋情侣做测试,有的刚开始交往(1个星期到3个月之间),有的已订婚,或已婚至少5年。他让受试者参与恋爱类型测验,找出匹配的恋爱类型。恋爱类型是16种特别的个性风貌,每一种在面对亲密关系时都有其独特的特质和偏好。

  你的爱情模板(1)

  ·心灵导语·

  我们常照着“旧爱”找“新欢”,你知道这是“爱情模板”的作用吗?我们除了需要对过去的自我表示忠诚,还需要帮未来的自我好好成长。

  ·漂流心语·

  我的感情史在朋友眼里污迹斑斑,罪证是我走马观花式地淘汰了十几个女朋友。他们说:“不是下一个就会更好。”其实不关下一个的事情,只是因为最初的那一个。

  我的初恋女友叫小橘,这段感情持续了三年。从高中到大学,最后忍受不了异地恋的折磨,她退出了。事情过去两年多,我和她也没再联系过,可她在我的爱情里却“阴魂不散”。

  我和小橘在一起经历了很多,被反对的“早恋”,高考的压力,我们的第一次也都交给了对方……她带我走进了异性的世界,让我明白了爱情的味道。

  和她分手之后,我认识了萍,现在想想,喜欢她是因为她长得有点像小橘。我以为通过这段新感情可以开始新生活,结果我们还是分手了,因为萍有什么委屈总是放在心里,不像小橘不高兴了立即哇啦哇啦地说给我听,不需要我猜来猜去。接下来……

  和小雨分手是因为她总黏着我,不像小橘那么独立……

  和妞妞分手是因为她不爱吃辣,小橘和我都是无辣不欢……

  和菲儿分手是因为她只爱穿短裤,小橘爱穿裙子……

  这些分手的理由,只是引发我反感对方的一个个导火索,越和小橘不一样,我就越不能忍受,最后背上了“花心萝卜”的恶名。谁也不知道我是一个如此“专一”的人,我专一的对象就是小橘。

  我知道自己这样不好,小橘不会回到我身边,即使她回来了我也未必能重新爱上她,可为何我走不出初恋?

  心旅人:Same

  ·心旅导游·

  第一次爱情的经验,就像在情感的白纸上画一颗心,日后画上的所有心,都要和这颗心对比——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爱情模板”,它是情感领域“先入为主”的“过去经验”。当我们第一次恋爱过后,会把这次情感的经验当做标准,为爱情下一个定义,日后再经历爱情,都要与之相比,符合的过关,不符合的会被我们自动排斥。

  心旅人Same就是按照这样的“爱情模板”,排斥着新的感情。小橘的样貌、着装、性格、处事方式,对Same来说都是第一次,他会潜意识地认为“原来恋人是这样的”“谈恋爱是这种感觉的”……所以他会觉得“吃辣、穿短裙、有话直说、独立”的女孩,才能给自己恋爱的感觉。

  不由自主地对旧爱“忠诚”

  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对旧爱专一,其实心理的秘密是:对过去自我的选择表示“忠诚”。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自动思维:曾经那段令人难忘的初恋时光里,我选择了这样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很幸福……所以,我怎么会选错人呢?即使日后因为各种客观的原因分开了,我还是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很正确。所以,我还要找一个那样的。

  除此之外,这种对自己的忠诚还表现在,“曾经摔倒的地方,总想爬起来再试试”。像Same,在他心里总会隐隐地有个声音:“是因为异地相隔,我们才会分手”,潜台词是“不是因为我们感情不好”……也就是说,他把分手归因为“异地相处,她坚持不了”的偶然因素。那既然主观上的情感选择没有错,偶然因素又不是每次都出现,如果重来一次,一定可以爱下去。因此,他就不断地按照“爱情模板”,寻找着第二个小橘。

  你的爱情模板(2)

  “爱情模板”的另一面

  “爱情模板”的存在,证明我们拥有“情感记忆”,我们不像电脑,按下删除键,一切就不存在。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人,那些事,都会储存在“情感记忆”中,变成属于自己的“过去经验”,我们也因为这些经验变得丰富而成熟。

  “爱情模板”不仅仅发挥着“恋爱标准”的作用,让我们照着“旧爱”找“新欢”。有时,当第一次的经验不那么美好时,“爱情模板”也会成为“危险信号”,如果之前的恋爱让你痛苦不已,你会照着“爱情模板”的样子避开类似的人和关系,比如,之前你交往了一个皮肤黑的男生,你们不欢而散,于是你会无意识地拒绝所有皮肤黑的异性。因为“过去经验”告诉你,这样的人不会有好的爱情。

  什么样的人容易有“模板”

  有四类人,会容易受到“爱情模板”的影响:

  第一类人,在之前经历的感情中用情很深,两个人关系发展得比较深入,比如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第二类人,分手是因为客观原因,像Same,分手是因为距离的问题,或者有些人是因为家人反对、经济问题、年龄问题等。

  第三类人,情感记忆发达者,同样在情感上有经历,这类人会比其他人更能记住两人在一起时互动的细节,所以他们的“爱情模板”也就更具体,更细化,他们很容易照着自己的记忆行事。

  第四类人,自恋者,因为自恋,所以更容易忠诚于过去的自我,也更看重自己曾经的选择,所以更在意“爱情模板”的标准是否满足。

  “爱情模板”也需要成长

  对“爱情模板”的执著,是对我们自己的“忠诚”,这无可厚非,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自己“爱情模板”的影响。

  但在我们用新感情对比“模板”时,需要提醒自己“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强迫性地要求“严丝合缝”,毕竟每个人、每段恋爱都不一样。只要这个人可以满足“爱情模板”上自己最在乎的两条就可以了。而且,建议大家尽量把这种“对比”停留在择偶的时刻,等到认定一个人,开始交往了,就请默默地把你的“模板”丢到一边吧。

  “爱情模板”并不是初恋结束就一成不变了,它也需要更新和进化。新的感情,新的爱人,都可以继续丰富和拓展你的“爱情模板”,直至你找到那个“对的人”。这就好比制作菜谱,某次偶然的尝试做出一盘很好吃的菜,就马上记录下做法,这个做法就是最初的“爱情模板”,但这个菜谱不会一直不变,随着重复地尝试,我们可能会发现让这道菜更好吃的方法,于是不断地修改菜谱,直至它达到最佳状态。

  对待爱情,就该有这样的态度,尊重自己先前的经验,但也不排斥新的尝试,并从新的体验中,不断积累对爱情好的经验,这才是每个人幸福的情感修行。·心理关键词·

  -------------------------【爱情模板】-------------------------

  指对于爱情来说,这种标准是由衷的,内在的,有时候不能被我们的意识察觉的,但是我们却冥冥之中按照它来衡量评判摆在面前的感情。假如在第一次爱里,你大多时候感受到的情绪是兴奋莫名的,你就会认为,只有让你兴奋莫名的男人带给你的情感,才是爱情,和他在一起,才有爱的感觉;假如在第一次爱里,你大多时候感受到的是心痛,你也必然会觉得那些没有让你心痛的情感,就不是爱情。

  错把吸引力当成爱情

  ·心灵导语·

  情不自禁就对那个人产生了好感,他身上散发出不可言喻的吸引力。深深地痴迷,深深地单恋,其实我们只是在爱自己。

  ·漂流心语·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女孩,相貌普通,身材普通,家境一般,父母是工薪阶层,供我温饱而已;学习成绩徘徊在及格线以上,属于在班里会被老师遗忘的那类人。高考时走了狗屎运混到一所大学,但也只是读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还是一个未知数。

  大三,在一次勤工俭学中我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孩。他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专业里的高材生,拿过很多次奖学金;学业出众的他长相、身高样样出色,大家都说他是校草;据说他家是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最可贵的是他待人处世的方式让人觉得很舒服……怎么会有这么完美的男生,这就是传说中的白马王子的现实版吧。

  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自己堕入爱河了。虽然后来再没有机会相处,但我私下收集了他很多的信息。越了解他,我的爱就越深。我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他的优秀之处都罗列在上面,写了很多页,他的优秀就是我通往甜蜜爱情的保证。我常想:“如果我们能在一起,那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

  不过,我一直没敢对他表白,也许他也已经忘了我这个普通的女孩吧。他还没女朋友,所以我总觉得自己还有机会,但我能用什么方法去打动他?知道我心意的几个闺蜜老劝我:“别傻了,迷恋一个不认识的人,你根本就不了解他。”

  这么完美的男孩即使不认识也是值得迷恋的。我已经拒绝了几个男孩子的试探,他们和他比起来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不可比。

  我已经完完全全被他吸引了,可是他不知道我的爱如此汹涌,而毕业又在眼前,如果再不表白,我是不是就此错过他,错过幸福?

  心旅人:薇平

  ·心旅导游·

  乍看上去,心旅人薇平恋爱了,但仔细瞧瞧,这并不是“恋爱”,或者说,有“迷恋”却没有“爱情”,她只是被“钟情错觉”撞了一下腰。

  爱的是优点不是他

  薇平锁定的“白马王子”,其实是她心中的偶像:“最好专业的高材生”“拿过多次奖学金”“长相、身高样样出色”——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外在的“光环”,它们代表的意义是不平凡、走到哪里都是众人的焦点——而这些正好都是薇平从小缺失的、自卑的方面。可以说,她看到的他,只是小本子上记录的那些优点,只截取了吸引她的那些闪亮处,实际上她并不了解这个人,他是什么性格,有什么兴趣,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她都一无所知,她爱上的是这些优点而不是他,她错把这种吸引当*情。

  这就是“钟情错觉”,它是一种与“爱上别人”感觉相似的错觉,突然被一个人的“光环”吸引,觉得对方超级完美,于是会向他投注汩汩的浓情。特别当我们对自己不满意时,这种被吸引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很容易对优秀的、成功的人有好感。可实际上,这种好感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充,用别人的优点来填补自己的不完整,并不是爱情,它更像是一种偶像崇拜。

  这很容易解释,上学时,我们为何总对学习好的人有好感,女生总特别崇拜运动好的男生,为何我们总会特别喜爱某一个或某一类明星……这些情感,都包含着对某些光环的期待,包含着对自己的愿望。但你要明白,你喜欢这个人,并不是因为你和他熟识,每日交流,彼此需要。而是因为你把他当做了“自我期待”的综合载体,这种钟情只是一种爱情的错觉。

  有关系才有爱情

  真正的爱情,是以两个人的关系为基础的,需要彼此触碰,才能产生互动,才能实现接纳和奉献,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爱情。

  只喜欢一个人的优点,没有看到他的缺点,这种认识是不完整的。出于不完整的认识,这样的感情也是不成熟的,顶多只能算是吸引。爱情需要彼此充分了解,不仅仅了解那些优点,还要接纳他的缺点。甚至,要了解在哪些情况下,这个人的优点也会变成缺点。

  如果你只是远远望着一个人,像薇平一样,只是个“优点收集者”,建议你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与这位“爱人”的关系:你们认识吗?你了解这个人吗?你是直接和他接触来了解他,还是仅凭别人的转述或者偷偷地观察?你知道他有哪些令人讨厌的缺点吗?你知道他发怒时会怎么做吗?你知道他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吗?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或者仅凭自己的猜想和推测来回答,那就请你小心,可能你也中了“钟情错觉”的招。

  想令自己有更好地期待,比你“爱这个人”,对你更重要。你看上这个人的那些光环,可能就是你下一步的目标,你可以好好利用这些“错觉”,来认识和丰富自己。自己拥有这些优点,比让这个人来爱你,要容易得多。别被这种错觉遮住眼睛,在追求“优点人”的PK中自怨自艾,继续忽略自己!也别为这种错觉,赔上身边真正踏实的爱情!

  假如你期待一段真正的恋爱,就请从没有光环的、你已经比较了解的、已建立关系的那些人中选择吧!

  ·心理关键词·

  -------------------------【钟情错觉】-------------------------

  是一种情感错觉,指把对某个人的崇拜和好感当*情。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期待,当发现生活中出现了满足这些期待的人,就会不自觉地把对方当做偶像来崇拜,把对方的优点当做自己爱他的理由。以为自己爱上他,其实只是被那些自己没有的优点吸引而已。

  你不是谁的附属品

  ·心灵导语·

  因为爱情对那个人产生依恋,但过度依赖却不是爱情。你不是谁的附属品,你可以具备独立人格,爱好自己,爱他人。

  ·漂流心语·

  在这四年中,我已经忘记和女友分手过多少次,但每次都因为她不肯放手,我也不忍心看她哭得那么痛苦而失败。

  和她在一起真的很累,她就像个大包袱,重重地压在我身上。我必须要时刻给她安全感,不能离开她身边。生活上的大小事,她都会让我帮她拿主意,连每天出门穿什么,都要我替她选。刚开始,她让我感到自己是“大男人”,很威风,可没多久,我就觉得自己这样好累。上班时无论在忙什么,都要马上接她的电话,回她的短信。为了她,我向上级申请不出差,结果错失升职的机会。

  更让我困扰的是,我想和朋友出去打球,都是男生,说好了不带“家属”。可她却一定要跟着,明明她不喜欢打球,也不喜欢听我们男生侃的那些话题,可就是要跟着我。基本上是我去哪,她就去哪。

  其实她为我也付出了很多,可我并没有要她这么做。她为了24小时黏着我,跟她自己的姐妹圈子都断了;还为了离我近点,辞掉稳定的工作,找了和我单位在同一栋楼里的小公司当业务员……我真不明白她干吗要这么做,再爱我也不用这样啊。

  第一次分手,是因为开会我没有回她的短信。她就直接冲到我们办公室找我,结果弄得所有同事都知道我有这么一个“黏人”的女友,别人还以为我犯了什么严重的错呢。我受不了她这么小题大做,就提出分手。结果当晚她堵在我家楼下大哭着不肯走,哭得都快断气了……我不忍心,也怕继续这样惊动四邻,就答应她不分了。

  后来,我们隔三差五就闹分手,都是我提出来的,我实在是受不了她这么缠着我,我不知道她这么在乎我是不是因为太爱我了,可是她爱我的方式让我接受不了。我该怎么做?

  心旅人:阿德

  ·心旅导游·

  这位女友对阿德来说,显然不是“对的人”。

  不对,并不是因为她“黏人”,是因为她对阿德的感情并非爱情,而是习惯性的依赖。喜欢独立自由的阿德,与想要依赖别人的她,并不匹配。

  混乱的依恋导致依赖

  每个人天生有一种感情叫做“依恋”,这种感情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心理学家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逃避型和混乱型。安全型的爱人可以很容易地和别人接近,能保持自主,并尊重对方的自我空间,他们不会担心被抛弃,也不会防备别人和他们太过接近。逃避型的爱人不允许自己依赖伴侣,并且会因为和他人太过亲密而感到不安。而混乱型的爱人会特别想要依赖对方,迫切地接近对方,非常担心被抛弃。

  在这三种类型中,安全型的爱人是最独立和快乐的。另外两种类型的人,在择偶恋爱的过程中,会感到比较辛苦。特别是混乱型的人,过度的混乱,会把依恋的需要纳入自己的人格,变得惶惶不可终日,整天害怕被爱人抛弃,变成依赖的个性,形成“依赖型的人格”。

  阿德的女友,就是一个依赖型的人,所以她需要一个“安全感”制造机,需要一座情感的靠山。她选中阿德,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的品性可以帮助自己成长,而是因为这个人可以满足自己依赖的需求。他让她赖着,即使他觉得受不了,“挣扎”了,她也能凭“哭闹”让他心软。她要不断地确认,自己和阿德是有归属关系的,他可以保护自己,可以替自己作人生的决定,为自己扛责任。甚至连每日出门的形象,都可以由他负责。她想用自己的依赖,把阿德培养成专属的守护神。她几乎把自己所有的“重量”,整个人生都压在阿德身上,令他不堪重负。

  所以,这怎么可能是爱呢?这只是一种自私的依赖,爱一个人是需要让对方快乐,满足对方的意愿。而她并没有从阿德的立场出发,并没有考虑阿德愿不愿意成为别人的守护神。

  不是自恋型别惹依赖型

  对于阿德这样处境的人来说,首先要明白,对方的情感是建立在依赖基础上的,一旦不满足她的依赖,就会又哭又闹,做出一些不可控制的冲动行为,这并不是爱情的表达。然后请掂量一下自己,你是否承受得起对方这种依赖,是否肩负得起另外一个人的人生重量。

  从人格心理学的匹配上讲,依赖型的人和自恋型的人相恋比较适合。因为自恋型的人会夸大自我价值感,喜欢别人觉得自己重要,什么事都来请教自己,依靠自己。对他们来说,做别人的“主心骨”和“靠山”正合心意。

  如果你是一个自恋型的人,倒是可以尝试接受一下依赖型的爱人。但如果你并不那么自恋,最好还是离依赖型的人远一点。毕竟每个人人生的重量,还是由他自己承担比较好。而对于阿德这样已经陷入“依赖关系”的人来说,如果发现自己承受不了,还是要试着用短痛避免长痛。

  真正的爱情不是依赖性的从属关系,两个人在心理立场上,应该是平等的,能相互包容和尊重,这样的爱情才充满成长的空间,拥有生命力。

  ·心理关键词·

  -------------------------【依赖型人格】-------------------------

  指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天使有时并不慈悲

  ·心灵导语·

  拯救情结让我们误把怜爱当“恋爱”,一点也不慈悲。你不是谁的救世主,爱Ta,不是去拯救Ta而是要接纳Ta。

  ·漂流心语·

  认识她是在两年前,我喜欢她清纯的气质、楚楚可怜的模样。她来自单亲家庭,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她和母亲……她的世界和她的人一样单薄。她对我说:“生活是无尽的苦痛”,伤感的语气令我感到心疼,我想拯救她、保护她,做她的天使,把她带出忧郁的世界,让她感到生活的快乐。

  我表白,她点点头,算是答应了我的追求。交往后我发现她还是那么忧郁,那么悲观。我拉她出去玩,介绍我的朋友给她认识,可她总是爱搭不理的,总喜欢把一切都放在心里。有争执的时候连吵架都进行不下去,因为她根本就不理我。

  最让我头疼的是她的工作,她不喜欢办公室里的气氛就辞职,我给她介绍了好几个公司,面试的时候,她内向的性格根本展示不出职位所需要的能力。结果都被人家拒之门外。我只说了她几句,她竟然摔门走了。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也不回,我也怒了,发一条短信,上面只有五个字:“我们分手吧。”她很快回了一个字:“好。”我们的关系就此终结。

  但我现在后悔了,难以想象没有我陪着,她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你觉得我应该怎样才能改变她?

  心旅人:小陆

  ·心旅导游·

  有一个词叫“心生怜爱”,有的时候可怜是一种吸引力,而同情也会被当成一种爱。我们都会忍不住去保护那些比我们弱小的事物,比如当街乞讨的小孩儿、寒风里的小野猫……这种“拯救情结”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但在爱情中,这种情结却并不都起积极作用。

  她并不想被拯救

  心旅人小陆的经历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他爱上一个单亲家庭的忧郁女孩,被她的伤感和弱小吸引,想要拯救她,保护她,做她的天使。可是他善意的拯救,却并没有被对方顺利地接纳,反而处处碰壁。他想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想帮她变外向,想把她忧郁的性格变得阳光……结果却激怒了对方,最终只换来“摔门一响”,这个过程好似“热脸贴冷屁股”。

  其实对方并不是不领情,而是她不需要天使,不需要怜悯,不想要改变,更不希望被拯救。

  拯救有时是种侮辱

  用拯救别人来证明自己爱的能力,是自私的。因为对方可能就像小陆的女友,不需要被拯救,更不喜欢被别人改变。“拯救情结”虽然是善意的动机,却也可以成为一把刀,正好插中对方的自尊心。

  太想拯救,有的时候你会搞不清楚自己是因为爱情,还是出于一种控制欲、征服欲,就是想要把对方变得像自己期待的那个样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忽略了对方的自尊。毕竟A拯救B,肯定是建立在A比B有力量,A比B站得更高的基础上,你是天使,他是凡人,拯救才能实现。但谁允许你用自己的标准去比较?谁又同意你擅自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同情和施舍?

  在女友看来,小陆越是要拯救她,就越像是在炫耀自己家庭美满,性格合群……尤其是他不断地要改变她,要把她变成和他一样的人,这让她很气愤,觉得被嫌弃了,被侮辱了。所以她会那么阻抗小陆为她安排的一切事情。

  拯救她不如接纳她

  “拯救情结”把小陆带入了一个矛盾的旋涡,让他忘记爱上女友的初衷,“她清纯的气质、楚楚可怜的模样”——这些其实都和她的内向与忧郁分不开。小陆想要她的清纯和楚楚可怜,却不想要她的内向和忧郁,这难道不是有点自私吗?

  如果小陆期待的是一个外向、阳光的女孩,大可以直接去找那样的人,而不必用拯救的名义,去改变一个天性内向忧郁的人。

  每个人都不是弱小的,在你看来灰色的性格,可能正是他们喜欢的个性。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并自居“拯救者”“天使”这样的位置。像小陆女友这样的人,身世、经历的特别之处让她感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她的心是一片国土,完整而不可分割,她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接纳。

  这样的人,要的不是一个试图拯救自己,改变自己的爱人,他们要的是可以接纳自己天然性情的人。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挣扎”,都要对自己负责,谁也不是谁的天使。过得好与不好,冷暖自知,并不需要别人来拯救,你不是天使,爱情不是同情,拯救不是慈悲,接纳才是真爱。

  ·心理关键词·

  -------------------------【拯救情结】-------------------------

  是人人都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它是助人动机过度的一种表现。有此情结者,总是觉得对世界或者对某些具体的人,有强烈的使命感,要帮助别人,使对方快乐,少受磨难……它和正常的助人行为的区别是:“拯救情结者”总是自己幻想出对方的困难,放大对方的痛苦和需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满足对方。在对方拒绝帮助时,会产生极大的情绪波动,依然要去插手对方的事,要影响对方。

  遭遇情场“吸血鬼”

  ·心灵导语·

  最糟的不是你爱的人不爱你,而是爱上一个不说爱不爱你的人。“情场懒人”是情感的吸血鬼,夺走你对爱情的信念。

  ·漂流心语·

  和张伟在一起一年多了,我根本不确定他到底爱不爱我。

  我们在某个BBS上相识,算是灌水伙伴。有一天,BBS组织了线下活动——K歌,我见到他本人。那一夜,在大家唱得正high时,他在我耳边说:“我们出去吧,这里好没意思。”于是我们溜出去,坐在大门外的台阶上,大聊他曾经徒步走了两天回家的往事,当时很浪漫。

  我以为第二天他会约我,可过了一个月才等到消息。他出现在我家楼下,一个电话我就飞奔去见他。他开车带我去了海边,和我说起了前女友,伤痕累累的往事,那一刻我觉得他是需要被保护的孩子,我伸出手去拥抱他,他没有拒绝。

  第三次见面,是我主动的。他来到我家,我给他做饭,一起看影片,那一晚他没有走,我以为我们恋爱了。

  后来的日子,如果我约他,他一般都会答应,带我去做一些情侣才会做的事情,走在路上也会牵着我的手。如果我不约他,他很少主动找我。也从没对我说过“喜欢”“爱”这样的字眼;很少主动发消息给我;我没有见过他的朋友和同事,就连BBS,他也很少上了。我有一次忍不住问他:“你觉得我们现在是什么关系?”他居然回答说:“我们是最特别的朋友。”天哪!只是朋友吗?

  我已经27岁了,正在走向“剩女”的行列,他不清不楚的态度让我看不清将来的方向。如果他爱我,为何不明说,难道有什么苦衷?如果他不爱我,为何还要回应我,浪费我的时间?他到底是不是那个对的人?下一步我该怎么走?

  心旅人:双双

  ·心旅导游·

  人在情场,最糟的不是你爱的人不爱你,而是爱上一个不说爱不爱你的人。这种“玩暧昧”的猜疑游戏,很容易把自己搞成“爱情备胎”,最终成为被抛弃的“受害者”。

  这段心旅中的双双,就是遇到了这么一个“不说爱不爱”的张伟,她视他为男友,和他做了一切男女朋友会做的事,奉上了身心,最后却只是换来一句“我们是最特别的朋友”。

  情场懒人的心理圈套

  爱情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一堂课,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要学会区分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区分哪些人可以爱,哪些人不能爱,也是一种重要的爱情能力。

  情场不能吃的“菜”首推“情场懒人”,因为这类人会不断地在意自己的“投资”和“回报”,实在是太想坐享其成了。他们的心理动机,或许是出于安全感的缺失,或许来自曾经失恋的伤痛经验,或许是自我保护的一种需要……即使这些动机是可怜的,但结果形成的“懒”,却把他们变成情场最“可恨”的一类人。

  毕竟,我们都无权用自己的伤痛,来惩罚别人。张伟无权用自己“伤痕累累”的往事,博得双双的同情,然后借她填补自己情感的空洞,却不给她爱情。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来描述一下“情场懒人”惯用的心理圈套:他们喜欢扮弱者,大讲自己曾经的惨痛经历,以激发对方的同情心,尤其对于女性,很容易在男人讲述“沧桑”的时候,激发母爱想要给他“温暖”。双双就是这样,毫无顾忌地拥抱了张伟,“启动”了自己的爱意。之后,在获得对方的好感后,“懒人”们就会开始犯懒了,他们会显得爱搭不理,玩起爱情拉锯战,让你忍受不住内心的焦灼,主动示意。然后他们就稳操着胜券前来占尽便宜,却从来不确定关系。你根本不了解他的时间表,以及人际圈子,他也不会让你了解得那么清楚,你无法确定他是否还与其他人保持着和你一样的关系。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为他的“爱情备胎”。

  “情场懒人”把爱情的风险平摊开来,懒得认真地谈恋爱,懒得确定关系,只是把爱情的成本分散开来,平摊风险。更重要的是,只要不确定关系,他们就永远不用扛起爱情的责任。他们才懒得做某个人固定的爱人,懒得建立让人有安全感的亲密关系。

  确定关系很重要

  对于像双双这样认真恋爱的人,请提醒自己,和爱人确定关系很重要。它可以很大程度地防御“情场懒人”的圈套。

  有很多人觉得:“都什么年代了,恋爱还要确定关系,太走形式,太土了吧!”错!确定恋爱关系不仅是形式,而且是重要的“仪式行为”,它确认的是心理角色。当你明确地许诺成为一个人的爱人,就代表着你愿意为这段爱情付出,愿意为你的爱人奉献,也愿意承受对方给予你的爱意。你们两个人共同扛起这份爱情的责任。当你的爱人也同样对你许诺之后,表明他也认同这种关系。

  不要以为做了情侣会做的事,就成为爱人,没有心理角色的确认,你们什么都不是。

  要知道,即使确定了关系,爱情里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更不要提那些不肯确定关系的情感的可信性了。

  如果当初双双可以先问张伟:“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就可以在自己没有付出那么多前,没有中心理圈套前,就悬崖勒马。不至于到已经发生了这么多事,自己已投入得太深时,才来辨认对方的真伪。

  一个连爱都懒得说的人,不要指望他对你们的感情负责。因为他可能连自己要什么都还不清楚,你再付出,他也只是毫不感恩地照单全收。

  “情场懒人”是情感的吸血鬼,不仅占有你的时间,还会夺走你对爱情的信念。所以,请你坚持认真的爱情态度,不要当爱人的朋友,成为爱情的备胎;也不要无意间变成一名使用“懒人投资法”占据感情的“胆小鬼”。

  ·心理关键词·

  -------------------------【懒人投资法】-------------------------

  原本是经济学领域的词汇,指选择基金定投的投资者,每月以固定金额在固定时间投资于基金市场,平摊投资成本也同时降低了风险。情场的“懒人”,往往也喜欢用这种平摊的方式降低情场失意的风险,表现形式为:同时谈几个对象,为自己多准备几只“爱情备胎”;或者在一个爱人身上平均地投资,不会太多付出,对方主动往前走一步,自己才跟一步。这种“感情投资法”的确够懒,也的确让这些人获得了某种心理安全感,但从爱情的收获来看,却是一种很糟的爱情态度。

  连连遭遇“烂桃花”

  ·心灵导语·

  新恋情治不好旧情伤,桃花朵朵开也容易变烂,在哪里摔倒未必就要在哪里爬起,给自己和爱情一个“调整期”。

  ·漂流心语·

  我的感情经历很丰富,网恋,姐弟恋,异地恋……都尝试过。可是竟然没有一段感情靠谱,我总是遇人不淑,“烂桃花”开了一朵又一朵。

  我爱上的第一个男人,居然有家室,他欺骗了我的感情,我不愿当“小三”,坚决和他分手。没多久后,我就和比我小的F君在一起了,很不幸对方也是个花心的人,这段恋情也很快结束了……

  我在网吧和F君分手,趴在键盘上哭得昏天暗地,这时有陌生人在QQ上加了我,我把他当做茫茫大海里的救命浮木一样紧紧抓住——他叫小雨,在另外一个城市。他听了我失恋的故事,一直在安慰我,我问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他说:“因为我也刚刚失恋,我明白你的感受。”

  因为小雨,我走出了F君的世界,然后发现自己爱上了小雨。他来看我了,没想到网上绅士的他在现实里却很猥琐,加上这是段异地恋,我和他也很快结束了。

  平静了几天,在校内网上我遇到了高中的同学大风,他是我高中时暗恋的对象,四年未见,没想到现在我们在同一个城市,于是相约叙旧。他见到我说我丝毫没有改变,说喜欢我。我答应了做他女朋友,和他在一起好像回到了高中时代初恋的感觉。但过了没多久,却发现他竟然*……

  我真是伤透了心,我并不是一个差女孩,只想要一段靠谱的爱情,为什么却连连遭遇“烂桃花”呢?

  心旅人:小默

  ·心旅导游·

  一个开场就表明自己“感情经历很丰富”的女孩,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她是个“情场老手”,要么很有吸引力,要么对爱情很执著——这些都是小默心底想要的评语,虽然隐藏得很深,但一句开场白,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个单纯的“心思”。

  希望自己感情经历丰富,自然就会暗示自己去经历比别人更多的感情,去经历更“不靠谱”的故事,去认识更“特别”的爱人。这种潜意识的动机,自然会激活“宁滥毋缺”的爱情模式,让自己陷入一段又一段不靠谱的爱情中。

  新恋情治不好旧情伤

  小默总以为,下段恋爱会更好,总希望借下个恋人治疗自己上一段的情伤。所以她根本不让自己歇着,坚持着“聊胜于无”的爱情态度,身边有个烂人也总比没人好——这其实是一种“强迫性重复”的心理。“恋爱”已经成了心病,她一旦失恋就会“强迫性”地让自己尽快找到另一个人爱。所以QQ、电话、同学录都成为“寻觅新爱人”的途径,她不分目标地发射着“等爱”的信号,制造着每一个可能。与其说是“烂桃花”自动找上她,不如说是她自己创造了这些“烂桃花”。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强迫性重复”的情结,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在哪摔倒就在哪爬起来,总以为自己吃一堑长一智,重来一遍就会成功。这种“重复”的情结,深深地植入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重复那些让自己痛苦的失败。有的人反反复复地考学,有的人没完没了地跳槽,有些人接二连三地陷入三角恋……本来,“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一种可爱的执著,但执著得太久却不懂总结失败原因,就会变成偏执的情结,不可爱,还有害。

  “强迫性重复”的恋爱,就让小默身心疲惫,和这么多人浅尝辄止地谈了几次恋爱,她并没有从这些恋爱中学会辨别哪些人值得去爱;也没能看懂自己,发现自己的“恋爱需要”,弄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一段什么样的恋情。她的心没有成长,没能从之前的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只是呼哧带喘地往前跑着,在这样重复的“新恋情”里转圈。

  桃花朵朵开容易变烂

  对小默这样的人来说,喊“停!”是最好的自救方法。意识到自己的“强迫性”,停下来检查自己身上的“伤”,回想自己的初衷和动机,总结恋爱失败的经验。

  总结一下小默的“爱情时间表”,每段恋情都维持不到三个月,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值得注意的是,每段感情之间的时间间隔也非常短暂,恨不得今天刚分手,就马上谈起下一段。她根本没有时间好好了解对方的人品和习惯,就匆忙陷入恋爱关系之中,可以说,她根本没有选择,就盲目地“采了一朵又一朵”,采到“烂花”的概率当然会很高。她的“遇人不淑”都是自找的。

  桃花朵朵开,最容易变烂,因为你内心的营养无法供给连续绽放的“灿烂”。合理的恋爱“时间表”最好是上一段感情分开后至少三个月至一年,不要开启新的恋情,给自己一个“调整期”。恋爱的时间越久,感情越深,这个“调整期”也就越长。

  谈恋爱不用赶进度,给自己多留“瞄准”的时间,精挑细选一颗好种子、精心培育每一个生长过程,才能开出最美艳的爱情花朵。

  ·心理关键词·

  -------------------------【强迫性重复】-------------------------

  并非“强迫症”,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一个心理模式,这个词语来自精神分析学派。它指我们在早期经历的一些挫败和创伤,在潜意识中都希望自愈,于是长大后,会不自知地让自己陷入与当初受伤时相同的处境。表面上看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自讨苦吃”甚至自虐,但实质是试图依靠自己现在的力量,把那些失败扭转,医治好自己的创伤。比如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遭遇过与亲人离别的痛苦,那么长大后择偶时,他有可能选择那些他没有信心能与之长久生活的异性。

  寻找一样“熟”的爱人(1)

  ·心灵导语·

  每个人除了实际的生理年龄,都有一个隐藏着的心理年龄。内心同样成熟的人才是对的人,彼此为爱付出的心血才能有的放矢。

  ·漂流心语·

  我一直很郁闷,感觉爱情似乎走到了尽头,很无力也很无助。这个让我身心疲惫的男人叫李晨,我们磕磕碰碰在一起有三年时间。

  第一年是异地恋,有朋友戏言:“异地恋中不要给对方惊喜,搞不好只有惊没有喜。”在某个周末的清晨,我坐了一夜的火车来到他家,看到他拥着一个陌生的女人躺在我送给他的蓝色床单上。事后他的解释是:“你不在我身边我很寂寞,我也是有需求的男人啊。”

  很可悲,我原谅了他,并放弃工作来到他的身边。但一切并没有按照我的想象发展,我们没有过上甜蜜的生活。他是个“跳槽控”,每份工作干不到3个月就换,理由是“没劲儿”。其实我知道,他根本没心思工作,总是想到网吧玩游戏,所以才不能坚持朝九晚五的工作。他没了钱花就向我要,我觉得他太不成熟了,怎么有男人宁愿吃“软饭”,也不能踏踏实实地好好工作呢?我和他沟通过,他居然生气地说:“不要在我面前装成熟,哪轮得到你来管我!”然后摔门而去……

  我现在基本适应了这个城市,有一份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同事关系也很好,双方的父母也已经同意我们的关系,他们都希望我们尽快结婚。可他现在这个样子,我怎么敢答应嫁给他呢?

  我读了很多心理、两性方面的书,学着理解他、接纳他,可是我的懂事似乎总是纵容了他的孩子气。有个闺蜜说“男人都很幼稚,过几年玩够了就好了。”我很迷茫,过几年他就真的能长大吗?

  心旅人:紫菱

  ·心旅导游·

  读完这段心旅故事,让人感觉像是一只“乌龟”和一条“小蝌蚪”在谈恋爱。乌龟在水中生活了近千年,什么没见过,对于新生的小蝌蚪的顽皮无知,给予极大的包容,它能理解它的“年少轻狂”,能理解它的“年幼无知”,总是用心良苦地“循循善诱”,把自己千年的经验告诉小蝌蚪,想要帮助它快点长大。可是小蝌蚪呢?水中的世界对它来说有太多地方没去过,好玩的事情也太多了,它根本没心思听乌龟唠叨,依然我行我素。这种乌龟与蝌蚪的“代沟”,也会发生在爱情里。

  成熟很难教得会

  紫菱就是这段心旅中的“乌龟”,她的男友李晨是那条“小蝌蚪”。虽然他们两人是同龄人,实际年龄和身份家世都门当户对,但他们的心理年龄却相差很大——这就是他们两人爱情的根本问题。紫菱已经接近“心理婚龄”,而李晨却还差得很远。

  紫菱对待感情很成熟,她知道多找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只看对方的缺点。她学习了很多心理、两性方面的知识,知道找咨询师求救。她能为爱情付出,不惜抛家舍业,到李晨的城市来生活,努力适应新的工作,让自己的经济基础稳定。也懂得获取双方父母的支持……这一切的行为,都说明紫菱已经准备好,把激情浪漫的爱情进化为稳定踏实的生活。她的心理和人格都已经准备好进入婚姻。

  可相比之下,李晨却显得很幼稚。在他的心里,这场爱情根本没有进度表。对他来说,爱情还等于“和漂亮女孩子在一起,玩玩乐乐”,女友不在,就可以“拈花惹草”;同样的,事业和人生在他心里也没有规划,他还只凭着“玩乐”的心态在“游戏人间”。从未想过和紫菱的这段关系是否要走入下一个阶段。他只是在享受紫菱的“供养”和“接纳”,对这段爱情没有任何主动的付出。

  寻找一样“熟”的爱人(2)

  每个人除了实际的生理年龄,还有一个隐藏着的心理年龄。它需要和生理年龄同步,并逐步完成内心的成熟。它包括性格的完善、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人生规划的稳定。对于处在婚恋阶段的紫菱和李晨来说,他们目前需要的成熟是通过爱情的学习,抵达“心理婚龄”的彼岸,性格、亲密关系和人生规划完成初步的稳定。这段路程,只能由自己走完,旁人无法替代,也不能教育。

  紫菱一直在努力地教会李晨成熟,用自己的行为教育他“爱情需要主动付出”“爱情需要专一”,她也苦口婆心地开导他要“好好工作,有稳定的人生计划”……可是无论她如何使劲,如何费尽心力,李晨都没有任何想要“变成熟”的意愿。他的心理年龄达不到“婚龄”,是无法“拔苗助长”的。

  同等成熟才是对的人

  有一种说法,同龄的男女,女性会比男性的心理年龄大两岁。这是因为女性在穿越“恋母情结”时付出的时间比男性要短,所以总会显得比男孩子成熟。这种说法是不是一定正确,还有待社会心理学家的更多研究。但至少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是,很多女孩都准备好要结婚,可她们的男友却按兵不动;还有很多女孩都纷纷喜欢上比自己年长很多的成熟男子。

  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心理成熟是否达到“心理婚龄”,对爱情的进化来说非常重要。和一个不如自己成熟的人谈恋爱有多累,紫菱的经历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再多的理解都会变成纵容,再多的爱都会变成溺爱。

  两个人感情的互动和衔接,是靠爱的能量供给的,成熟的一方能量大,幼稚的一方能量小,双方实力悬殊,成熟一方付出的爱,幼稚的一方根本承受不起。在赛场上我们尚且需要势均力敌的对手,何况是情场?我们学习到的爱情能力,是为了与我们有相同能力的人相处,而不是去教育那些比我们不成熟的人。

  同样成熟的人,才是对的人。谁说爱情没有界限,“心理婚龄”就是一条很深的界限。如果你是抵达“婚龄”的乌龟,就好好和乌龟永结同心;如果你是蝌蚪,就先和蝌蚪谈情说爱吧。我们都需要和自己同等成熟的人在一起,这样亲密关系建立起来才自然和谐,你的每分心血都能有的放矢。

  ·心理关键词·

  -------------------------【心理婚龄】-------------------------

  每个国家都有其法定婚龄,但是在心理上也有一个“婚龄”。其实,所谓的早婚和晚婚,都不应以年龄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而更应该考虑到双方心理与人格的成熟度。如果心理及人格尚未成熟,即使四五十岁结婚也算是“早婚”。而只有那些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及对婚姻有着慎重看法的人,才算真正进入了“婚龄”。

  -------------------------【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每个心理年龄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进入剧烈动荡期;进入老年期,心理活动趋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倾向忧郁、猜疑。所谓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指两方面的标准:(1)个体的实际年龄必须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2)个体的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与该时期身份、角色相符合的心理特征。

  纠结于未完成情结

  ·心灵导语·

  过去没有完成的事形成心上的一个缺口,总想着要去“补全”或“完成”它。但未完成情结不是爱,曾经不对的人,现在依然不对。

  ·漂流心语·

  三个月前,我订婚了。随后和未婚夫小楠忙着装修新房。本来一切风平浪静,谁知前男友黑子发来的一条短信,让我彻夜难眠。

  我和黑子是大学同学,校园里的感情单纯唯美,我们一起上课打球逛公园,他每天都提着早餐在宿舍楼下等我,让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

  黑子是南方人,我是北方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毕业后父母都要我们回家,为了黑子我坚持留下。但最初信誓旦旦的黑子却在接了父母哭哭啼啼的电话之后,给我留了一张字条回家了。字条上写着:“我爱你,但我也舍不得爸爸妈妈,对不起,我们分开吧。”

  我哭干了眼泪,没脸回家见父母,就一个人在这个城市里漂着。熬了一段苦日子,在最艰难的时候遇到了小楠,比起黑子他更有担当。他给我的不只是呵护,更多的是坚实的依靠。现在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稳定下来。

  对于黑子,我一直没有忘记他,他是我的初恋。而且他的不辞而别是我心上的一根刺,他说爱我又怎能舍弃我,我们的爱情没有消失,只是被现实硬生生地扯开。如今黑子出现了,他在短信里说重新回到了这个城市,从未忘记我。

  我很爱小楠,也渴望我们的婚姻生活;只是黑子,我也放不下。心里装着两个人,我要怎么抉择?

  心旅人:小露

  ·心旅导游·

  “人在岔路才痛苦”,这就是小露现在的心情。倘若前方是一条笔直的路,她会欢快地跑下去,并不感觉被动;而当下前方是两条路,有选择的空间,她反而瞻前顾后,痛心疾首。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会作选择,而是我们总把“情结”当成爱。

  只是“遗憾”,不是爱

  我们都有一种“未完成情结”,当初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的事,我们会对它充满遗憾和内疚,总想制造机会把它完成,特别是对于那些本来美好却无疾而终的感情,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要“再续前缘”。其实,你对这份感情已经没有依恋了,只是“没有完成”的这份遗憾,让你总想要做点什么来弥补。

  就像小露,与旧爱黑子的分手,并不是感情问题,而是距离导致。虽然她接受了分手的现实,可内心却留下一个“缺口”,这份遗憾一直埋在她心底。这份没有抒发完整的情感,早已成了她冲动的“情结”。只消一条小小的短信,就能点燃。她觉得,和黑子还有爱情。因为当初的结束,并不是因为爱情。这个缺口一直没有封上,似乎就能随时启用。但她忽略了人的情感是被时光保存的,不是按了暂停键的电脑游戏,再按下“继续”就能延续。我们的情感是连续的悸动,每一天发生的新事件,都会改写它,为它注入新的记忆。

  小露的心,早已离开黑子,选择了小楠——“比起黑子他更有担当,他给我的不只是呵护,更多的是坚实的依靠”,她的爱情对象早已换成小楠。只是对黑子不辞而别的分手,让她有了这份“未完成情结”。她早已不爱黑子,只是“未完成”的怨气和遗憾,让她错把情结当成爱。

  对于小露来说,最好的做法是和黑子进行明确的分手,认真地完成这件事,为这段“往日情”作一个清晰的“了断”,补全内心的缺口。

  像小露这样让自己陷入二选一的矛盾,不能怪我们贪心,而是我们战胜不了“遗憾”。人有努力完善自己,补全缺憾的天性,这本来是美好的本能,但有时它也会带给我们一些困扰。这就需要我们在冲动的时候,还能保持一些理性,让自己看清楚,是“情结”而不是“情感”。

  曾经不对的人,现在依然不对

  在寻找爱情的旅途上,我们会和很多人相遇,都会有一个阶段认为他们是“对的人”,过一些时候却又发现并不对。这些感情如果没有很好地被“结束”,就很有可能变成“未完成情结”,影响我们对后面感情的判断。

  特别是在成长中比较辛苦的“青春期”,留有遗憾的事,格外让我们揪心。想要完成它们的冲动也会特别强烈,甚至到了“七老八十”的时候,还会突然跳出来,吓你一跳。

  其实,有这样的情结很正常,有莫名奇妙的冲动,人生才美妙,毕竟我们不是机器。但在作人生重要的选择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别让“情结”和冲动办“坏事”。

  “错过”必有“错着”,当初保不住的,完不成的理由,那些理由当初你没有发现,现在可能还是会忽视,所以大部分经时间考验流逝的“错的人”,不会是你的Mr Right。

  天空没有痕迹,因为我已飞过。你已经比当初的那个你长大了,所以会有和长大的你相匹配的人出现,别再停留在“错过”的遗憾里,想象继续下去的百种可能——那些只是假想。

  “未完成情结”最喜欢在我们对当下不满时跳出来,用“没有完成”的那些缺口的可能性,来填满自己的幻想。当你偶然感到对现在不满时,就请提醒自己注意,情结不是爱,错过的就放过吧,收集遗憾也是种余兴,善待现状才是种安乐。

  ·心理关键词·

  -------------------------【未完成情结】-------------------------

  指在我们以往的经历中,一些没有得到解决的事情,会在心中留下一个“缺口”。会总有一种想要“补全”或“完成”它的冲动。这种缺憾感,会在未来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诱发出来,于是产生一些不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比如小时候养狗,和小狗感情很好,却因为上学,父母把狗送走;这样的人就会很容易对小动物产生感情,甚至在年纪很大时,还会不断地捡流浪狗回来养,这就是未完成事件的作用。我们曾经未做完的那些事,早晚还是要完成,这是自我治疗的一个自然规律。

  相亲也有真爱

  ·心灵导语·

  相亲的双方并非简单挑拣彼此,婚姻是目的,但前提是自己满意。放开你的心,消除焦虑,大胆展示自信而真实的你。

  ·漂流心语·

  我27岁了,谈过几次恋爱,但都无疾而终。身边的朋友同事陆续进入婚姻殿堂,我还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爸爸妈妈已经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今年春节回家,除了大年三十吃年夜饭之外,初一到初六都变成了“相亲日”,老妈带着一帮爱管闲事的姑姑、阿姨全部出动,把她们能弄来的未婚男子排成一个表格,让我按顺序会面。我抓狂,坚决反对,可架不住老妈动用“眼泪攻势”,我只能投降。

  虽然我已不再相信白马王子的爱情童话,但我的结婚对象怎么可能在相亲大队里?一个陌生的男人和一个陌生的女人抱着*裸的婚姻目的坐在一起,摧毁了爱情的浪漫和婚姻的神圣。

  六天的“相亲日”,我见了16个男人。我傻不拉叽地坐在咖啡厅的角落,被陌生的眼光打量探究,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做什么,只能机械地回答对方的问题,“在哪儿工作?”“工资多少?”“平时喜欢做什么?”“谈过几次恋爱,为什么分手?”……回答完问题,两个人面面相觑,熬到介绍人再次出现,替我们收场。

  春节假期结束回到工作所在的地方,老妈打来的电话还是以相亲为主题,她认定了这是我能结婚的唯一途径。春节见过的16个人,还有5个继续和我联系着,这里面能有真爱吗?

  心旅人:微微

  ·心旅导游·

  挡住微微的爱情的,并不是相亲,而是她心底的“被评价焦虑”。

  “相”令人焦虑

  相过亲的人,此时都可以扪心自问。到底你是真的反感相亲这种形式呢?还是在害怕被别人“相”的这个过程?很多人都和微微一样,为“厌烦相亲”找了很多理由,比如目的性太强,靠谱的人太少,走马观花根本无法短时间内彼此了解……

  其实,这些都是借口。根本原因是,你害怕被别人审查,害怕被别人选择,害怕被别人评价。

  每个人对自己的外貌,都会有自卑的地方;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隐藏的地方。所以“被评价”多少会害怕,会紧张。这是正常的。但比起用反向形成的“装强”,或用“抗拒”来逃避,面对这种“焦虑”更能让自己坦然一些。如果总是介意被看,无论相多少次,都只是去拼“自尊”而已。

  目的越强焦虑越强

  微微说“相亲是一个陌生的男人和一个陌生的女人抱着*裸的婚姻目的互相打量”,正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待相亲的。所以不知不觉也让自己充满了目的性。很多人的目的和微微一样,并不是直接找一个人结婚,他们有更“高远”的目的——“找到真爱”。殊不知这个比“以结婚为目的”还可怕。因为成为爱情的条件,其实比婚姻更多,而且仅是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标准。想找爱情的动机,是更强烈的一种目的性。目的一强烈,“被评价焦虑”就会更强烈,二者是正比的关系。

  这就好像,抱定寻找“白马王子”的心,就很担心自己没有公主的美貌,越是期待王子,就越是嫌弃自己,越是怕被王子看到。

  其实相亲,找的是适合一起成长的人,不是来比条件的,一切从谈得来开始,这才是相亲真正的目的。

  相亲特有的浪漫

  会对相亲害怕和防范,是因为我们误解它了。“相上相不上”,并不用来评价一个人优秀不优秀,而是看双方的适合度。

  相亲特有的浪漫,不是在日常生活里无目的地遇到一个人,然后日久生情的那种慢热的浪漫;也不是特别时刻人海相遇一见钟情那种激情的浪漫。而是当下,我们怀抱着了解另一个人的开放之心,看看别人世界的模样,一种侃侃而谈的气氛。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使人产生浪漫体验的不是转角撞个满怀的偶像剧,而是双方放开内心时的相互吸引。

  想在相亲中获得真爱,首先要放下“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自己的目的动机,让自己保持一种开放的生活态度,乐意去认识各种各样与你不同成长模式的人,抱着感兴趣的心去迎接陌生人。

  你的心越开放,就越不怕被评价,你越懂得自己,就越自信,离真爱也就更近一步。

  ·心理关键词·

  -------------------------【被评价焦虑】-------------------------

  是指一旦被别人审视和评价,就会感到焦虑。很怕坐在别人的目光下,让别人挑选或考核。“考试焦虑”是来自隐形的“被评价焦虑”。越是害怕让别人看,就越容易产生一些焦虑反应,比如手心冒汗、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等。这种焦虑往往会“帮倒忙”,让自己对他人充满阻抗,想要逃跑,本来可以成功的事情,也会搞砸。

  拯救“无爱症”(1)

  ·心灵导语·

  在满满的爱里长大的独生子女易患只会被爱的“无爱症”,像习惯被养而不会觅食的动物,唯一的拯救方法是学会主动付出。

  ·漂流心语·

  在旁人眼里,我的生活似乎百分百完美,可谁也不知道,我一直有个困扰: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就像冰冻的湖水,对谈恋爱一直提不起兴趣。

  我是个80后独生女,爸妈给我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宠爱我。从我上学时开始到现在,有什么不想做的事,都可以让他们替我做。早上起来,我妈会给我放好牙刷,牙膏挤好架在杯子上。晚上下班回家,进门就有四菜一汤。我有时候会偷偷想:“我恐怕根本找不到比父母对我更好的人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不爱别人的原因。

  大学的时候我谈过一次恋爱,但没到两个月就分手了,对方是我们学校的“校草”。他几乎每天都要和我在一起,导致我和宿舍的朋友们疏远了,班里、年级里的活动我也没时间参加了。我觉得他挺麻烦的,忘了带伞也要我替他去拿一把,就因为对他的反感越来越大,连他跟我说“我爱你”时,我都没什么感觉,于是就分手了。

  最近又有人追我,他是我的一个同事,前些天他告诉我喜欢我,让我做他女朋友,我没答应。但我偶尔会和他一起出去吃饭,昨天一起看电影,在放映厅里他拉住我的手,我本能地把手往回缩。今天我们一起散步的时候,他突然抱住我吻了我。我很生气。他跟我道歉,说是因为很喜欢所以情不自禁。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不想恋爱,不想亲密,不想建立男女朋友关系。真正的爱情到底什么样?我真的不懂。

  心旅人:小霞

  ·心旅导游·

  不能谈恋爱的小霞,她的心就像被玻璃罩罩住的蜡烛,无法燃起任何小火星,患上了心理学中的“无爱症”。

  这种症状可以剥夺一个人感受爱的能力,对别人的无私奉献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仅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不懂得付出,对他人毫无责任感。无法爱上别人,更无法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无爱症”多见于80后独生子女,这也是他们其中一部分人在爱情的战场中被“剩下”来的根本原因。

  爱满了,再也装不下

  爱人的能力常和一个人的自我独立性有关,当一个人紧紧依附在“原生家庭”这棵树上时,是无法跳向另外一棵树的。就像动物园里被饲养的动物,好吃好喝伺候,就会失去自己觅食的能力。“爱情需要”往往带有一种补偿心理,越是缺乏爱的人,越需要爱情。假如已经被爱包围,每个情感的需要都被满足,那这个杯子就再也容不得一滴水——“爱情需要”自然会消失。没有需要就没有动力,更不会产生行为,即使小霞期待电影中那样的爱情,也无法真正享受到爱情的甜蜜,因为爱情本身是付出才能获得的。

  一直在小霞身边出现的人,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他们都用和她父母一样的方式宠爱她,用爱灌她。而她早已习惯了别人的付出,感受不到这种“好”,她真正需要的,是能够激活她,让她主动去付出的人。所以,治疗“无爱症”的方法是“抽水”,学习如何主动付出爱,让杯子里的水流出来,这样就有空间容纳新的爱,重新获得“爱情需要”。对待“无爱症”患者,需要少给他们一点爱,让他们去付出。

  拯救“无爱症”(2)

  太自恋,无法恋他

  导致“无爱症”的另一个原因是自恋。一个人太喜欢自己,就没办法去喜欢别人,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无法成功恋爱的。

  小霞在尝试恋爱时,会觉得对方麻烦,觉得对方占用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自己没时间巩固圈子,没时间参与活动……她只以自己的需要出发,想要人陪时,就招之即来,烦了,就挥之即去,丝毫不体谅对方的感情需要。这都是自恋的表现。

  爱情心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自己的情感的一种转移,我们很爱自己,但发现自己有时候是无力的、孤独的,需要另外的个体来爱我们,就需要交换感情,交换付出,达到彼此关爱的目的。但如果不能作出交换,无法完成这个转移,就只剩下自己疯狂地爱自己,不能爱上别人。

  对他人建立同感,练习对等付出

  在和别人交往时,练习“换位思考”,当有人跟你说“我最近又要工作又要忙家务,好辛苦啊!”时,试试体验一下这种“辛苦”的感觉;在看影视剧时,别人哭泣或大笑,也感受一下这个人物内心的感觉,也想一想,为何他会哭,会笑……

  当和别人有了一些摩擦,比如相处的对象突然亲吻了你,你很愤怒,请试着“换位思考”,想一想对方为何这样做?如果你在想别人的动机时,总想到自己,请在心里默默对自己喊“停”,然后去试想对方的处境、难处、需要和愿望。

  在需要别人时,请先考虑一下对方的需要,然后再联系对方。“我想叫他来陪我,他会不会这时不方便呢?会不会我叫他来,让他产生错觉,这样会令他伤心吧……”如果觉得自己的行为,违背了对方的需要,就请忍住不要做。

  只会要,不会给,就容易“无爱”。对等付出的练习就是帮助你,在别人给的时候,也学会给。很简单!就是别人为你做什么,你也为他做同样的事。比如,妈妈给你做了一盘菜,你也炒这盘菜给妈妈,如果你不会,可以请妈妈教你。又比如,同事外出给你代买了饮料,你下次外出,要询问一下同事,是否需要代买。当异性的朋友邀请你参加聚会时,下一次你也可以请他参加你举行的聚会。

  ·心理关键词·

  -------------------------【无爱症】-------------------------

  是80后独生子女中存在的一种情感缺乏症。他们无法钟情于任何他人,无论别人怎样付出,都无法学会表达爱,心中也感受不到爱别人的快乐。这种情感缺失源于他们获得太多现成的爱,而不必付出,心被父母的爱填满了,装不下其他人的关怀。这种因为心理满溢造成的功能缺失,使这类人的恋爱婚姻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调查:你心中的“恋爱感觉”

  我们常常说,这个女孩我要追,她给我恋爱的感觉;我们也常常说,我不喜欢他,因为跟他在一起没有“恋爱的感觉”——可见恋爱感觉直接影响着我们找到“对的人”。到底“恋爱感觉”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让我们来看看大多数人是如何选择的吧!

  本次调查有5178人参与。

  调查解析:

  恋爱的感觉,就像一个引擎,或者是启动装置,它预示了后续若干种发展的可能性,更加表明着一个状态的激活——“恋爱”。

  5178位参与调查的心旅人们,最高比例(51%)选择了“不怕孤单了,一直都会有人陪”这个选项。“孤单”这个词,会让许多刚刚步入恋爱中的人,会心一笑。的确,在单身的世界里,最常出现的,就是这个词。甚至有许多人,是因为“害怕孤单”,而发誓去找一个恋爱的伴。

  拯救“无爱症”(3)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心理学家弗洛姆说。

  本次调查我们给出的十个选项是可以多项选择的,我们发现,选择“不怕孤单了,一直都会有人陪”的心旅人们,同时会倾向于选择“拥有了Ta,我好像拥有了整个世界”“很亲切,就像家人一样”以及“自己和对方都变得傻傻的,但是都好可爱”。这三个选项具体的意义我们会在下文详解,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到的是:并不仅仅因为孤单就足够让一个人去寻找爱侣,同时伴随的需求还有很多。因为真正的“孤单”并不是“有人陪”就可以解决的。还记得有人说过:“两个人一起的孤单,远胜于一个人的孤单。”所以“孤单”这种感觉,是会陪伴我们终生的,只是在恋爱之后,我们可能不再那么“害怕”它,因为有人会一起面对。

  “让我有安全感,因为Ta的存在而勇气倍增”的选项受到48%的认同,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安全感”。“安全感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小时候,父母分分合合的感情,让我觉得时常缺乏安全感”……这些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内心独白。

  实际上,人生就是一次冒险,往往你的投入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我们一生中不可计数的风险中最大的,就是自我成长。是一种独立对自己人生作出判断、选择,并且承担这些选择后果的能力。而正如派克医生(《少有人走的路》作者)在自己成长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这意味着你心甘情愿跳入未知的天地,开始独立人生,自行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在恋爱中所意识到的这种“安全感”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一种“不安全感”,任何一个独立选择自己爱人、伴侣的人,都会深深认同这一点。因为这种“恋爱感觉”并不是真的直接增加了你的“安全感”,同样如上所述,是增加了你对自己存在的信心和勇气,增加了你对自己选择的肯定和承担风险的决心,所以是增加你承担更大投入风险的勇气。

  “拥有了Ta,我好像拥有了整个世界”——非常像偶像剧台词的感觉,得到了2314位心旅伴的响应,占总体回答调查人数的45%,因此也是一个非常高比例的感觉。“一沙一世界”,我们通常是通过深爱一个人,来达到对爱的深层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拥有整个世界”的感觉,是一种最真实的虚幻。大多数初坠情网的人,会因为对方这个“世界”等同于“整个世界”,而相对地对除Ta之外的事情,都慢上半拍。自己以前颇有规律的生活也会因此打乱,而让自己的世界一切都围着Ta这个世界时刻转动。当然,这种感觉通常在热恋之后,会慢慢消退,大家会慢慢退回自己的世界,然后两个世界一起和谐地转动。这也说明了通常在热恋阶段突然分手的恋人们,会很难在短时间内从这段感情中抽离出来,感觉好像瞬间丧失了整个世界。

  “什么心事都能和Ta分享”虽然投票的比例也很高,达到了44%,但是单选这个选项的心旅人很少,大家多是和“很亲切,就像家人一样”(42%)一起选择。这表明了这种“什么心事都能分享”在恋爱感觉中的“有保留性”——如果对方“很亲切,就像家人”,那么也许“什么心事都能和Ta分享”。单选的“什么心事都能和Ta分享”的比较少,说明了大家都能意识到,这个条件,并不是产生恋爱感觉的唯一条件,“红颜知己”“蓝颜知己”乃至“闺蜜”,都可能达到这种分享,但是“亲如家人”则是“恋爱感觉”的一种潜意识导向——期待走向婚姻,走向家庭,更是期待维持这种亲密关系的长久性。

  拯救“无爱症”(4)

  恋爱初期的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退化的一种现象。“自己和对方都变得傻傻的,但是都好可爱”得到了41%的响应。之所以感觉“傻傻的”,是发现找到心爱的人时,人们都会有一种像童年时期与父母相伴的舒适感觉出现,仿佛体验到童年时那种无所不能的*,感觉自己强大有力,这一点在“在对方眼中,我是世界上最好的”(29%)和“对方是我心中最美的人”(26%)选项上,也得到了证实。因为被爱,人们树立起了强大的自信,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而爱能够征服一切,自己原来自卑的种种缺点,都因为成为了“情人”眼里的“西施”,而变得可爱无比。而相应的,这种认同得到了双方强烈的呼应:

  ——“在Ta眼中,我是世界上最好的”

  ——“Ta是我心中最美的人”

  “身体接触时,有生理上的冲动”和“让我和Ta在一起,就感到自豪”的比例虽然不高,都分别只有17%,却反映了恋爱的基础,选择的底线。区别于一般的亲密关系的特征:*。实际上,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开始的“坠入情网”,很大程度上是这种生理的吸引。荷尔蒙是恋爱空气最早的源动力。而对于现在倾向于社交与合作的人类来说,伴侣是否能让自己自豪,是一个基本的底线。说成大白话就是:“拿得出手。”许多伴侣提到分手时最伤人的话,就是“带你出去,太丢我脸了”。这种“拿得出手”的“自豪感”,不一定是对方的外表,更多的时候,是对方的谈吐、气质和思想,是否能够与自己的社交圈相符合匹配。

  从以上十个选项的背后原因分析,以及相互搭配组合看来,从坠入情网,到惺惺相惜,从找到童年父母宠爱的感觉,到成为成熟独立的人,愿意承担独立去爱另一个个体的风险,“恋爱感觉”并不是一种瞬间即逝的感觉,它的背后,是我们生命历程的积淀,成长愿望的期待。

  心旅人自述:痴情种也是自私鬼

  大家都说我痴情,可是我的爱情之路一直不顺,即使我曾爱过三个人,也并没有接触过幸福。

  我最深爱的人却伤我最深

  初恋时我高三,周围是一片黎明前的黑暗,我却沉浸在粉色的憧憬中。他叫杨光,我把他当成生命中的第一缕阳光,紧紧地跟随。初涉爱河的女生没有什么手段,我只会上课时侧着脑袋静静地看他,好友发现了我的秘密,帮我表白,他却说:“学业要紧,现在请收心。”

  我不难过,因为他没有直接拒绝,如果没有高考,他也许会牵起我的手,一起看夕阳。填报志愿时,我在表格上写下了他要去的大学,想象着9月站在大学门口等待他的场景。没想到事与愿违,我们考上同一所大学,他却出国了。我流着泪写了一封长信给他,信里写满了我的爱与痛,他没有回,只是托好友捎来一句话:“忘记我,好好过。”

  没有杨光,这所大学对我而言就是一所空城,我在不喜欢的城市不喜欢的学校不喜欢的专业里颓废了一年。

  我承认这是一场独角戏

  大二时,我的爱情之花又开了,他是同班同学小晨。这一次我没有表白,而是采用了柔情攻略,每天都会和他同桌,带早饭给他,约他看电影、逛街,我要像水和电一样慢慢地渗入他的生活,直到他离不开我……但又一次事与愿违,他应邀了几次就开始拒绝我,甚至躲着我,后来他竟然带着别的女生来上课,我很难过,连课都不去上了,我恨他。

  拯救“无爱症”(5)

  大学要毕业了,我参与了一次文学社的散伙饭。社长李杜是个帅气的小伙子,我对他一直有好感。那晚我们喝多了,他带着我在操场上坐了一夜,说了很多很多话,还拍拍我的脑袋说我是个可爱的女生……我的第三场爱情那一刻登场了。

  这是我爱得最深的一次,我对自己说:“我不能没有他。”大学最后的时间被我利用得淋漓尽致,我已经把自己和他关联上,与他有关的事,都会动力十足地去完成;和他无关的事,我就神思懒散,有一搭没一搭……我连工作都不想找了,只想靠近他、接近他和他在一起。

  我的闺蜜们比我还着急,她们都说李杜不爱我,因为我找他十次,他只会出来一次。可是,即便是一次,他望着我的眼神,是有爱意的;他温柔的口气,是有感情的。如果他不爱我,为什么要来关心我,为什么要对我倾诉?她们说:“那只是正常朋友之间的关心,就像你会和我倾诉一样……对方只当你是普通朋友。”其中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心灵安全岛,让我在那里寻找答案,我写了一封信,等待一份答案。

  我收到了心岛的回信,心旅伴四四说:“爱情要以‘互动’为前提,你来我往才有真情。”我回顾了一下我们的互动,发现这一切的主人公似乎只有我自己。翻看以往的恋爱经历,我是永恒且唯一的主人公。

  李杜推荐我看的书,并没有暗示的意义,我却煞费苦心地找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把书中的台词臆想成他要对我讲的话,这是我的独角戏;偶尔他帮我带了一顿午饭,我就把它当成“爱心便当”,一直留着那个便当盒,这还是我的独角戏;他随口说了一句:“你好贴心啊”,这只是正常的赞美,并不是表白,我却甜蜜很久,这仍然是我的独角戏……

  原来李杜并不爱我,四四说:“这些都是极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对方的‘友好’,并不是‘爱情’。不要无限放大这些行为的意义,浮想联翩。”

  我爱上的到底是谁?

  “即使是我的独角戏,我爱得那么投入那么深,难道就不值得他回应吗?他只是目前没有时间恋爱,如果他有精力,总该被我的痴情打动吧?”我继续写信问心岛。

  很快我又收到了答复,四四说:“你喜欢一个人,并不能强迫对方也交换这种喜欢;爱情是需要两个人唱的对手戏,一个人的独角戏,仅仅是自我的游戏。”

  他们不爱我,我为何如此入戏?我在心岛上看到另外一段心旅,和我的情况很相似,我看完解读,明白了每一个单恋者都想寻求一个更好的“理想自我”,这种力量向外投射,变成“理想爱人”的形象。一旦生活中遇到一个有点像“理想爱人”的对象,就会把对“理想自我”的渴求,全部投向这个人。其实对方只是心中一个“理想”的影子而已。我爱的不是他,只是另一个自己。

  在这场自导自演的爱情戏里,我一人分饰两角,一边演自己,一边演那个“在真实基础上升华”的爱人。

  不要再做自私鬼

  我的三场单恋都是苦巴巴的独角戏,再美的剧,都有结尾,都要散场,无止境地演下去,入戏太深,我和幸福只能永无相见之日了,没有互动地爱过一个人,那只是傻乎乎的自私。

  四四在最后一封信里这样和我说:“把你的单恋控制在美学范围内吧,让这一场空投的感情帮你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经历过三场单恋,我已经懂得自己想要的,接下来我该去寻找值得我爱的那个人了。我相信这个人不是活在我的想象中,他应该在生活中活生生地存在。

  心旅人:小曼

  00一味迎合只会“贬值”

  ·心灵导语·

  学会说“不”来保持审美距离,才会一直闪耀“可以被爱”的光芒。你的他会更尊重、欣赏、爱你,有时棋逢对手的“较量”让爱走得更长久。

  ·漂流心语·

  一直怀疑自己是个“恋爱低能儿”,谈了三次恋爱,结局都是被对方抛弃,理由差不多:“我觉得和你在一起很有压力。”我觉得很委屈,我几乎为他们做尽一切,居然连爱也换不到。

  尤其是对第三个男友,我简直让他过上了“皇帝”的生活。第一次见到他,我就动心了,打听到他的手机号码,收集温馨好笑的短信给他。他第一次约我,我乘他不注意结了账,我是想塑造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后来他好像也习惯了约会不带钱。在上床这件事情上,我没有扭扭捏捏,他一提出就答应了,他说不习惯用安全套我也情愿自己吃药。

  后来我提出同居,我喜欢为他收拾屋子洗衣服,为他买菜做饭;每天下班我都会按时赶回去,按照菜谱给他做四菜一汤;冬天我会提醒他添加衣服,夏天我备好各种冷饮在他手边;加班的时候,我会贴心地打电话问进度,有时候带着“爱心汤”去他办公室;他出去和朋友玩,太晚了我会担心而不停地打电话……

  我觉得自己就是他的贴心小棉袄,努力为他打造最完美的爱情生活。最初他还会开玩笑说我像他妈,后来就变得不怎么回家,不接我的电话,接了也是很不耐烦地说:“你很烦,别再打了”,我每次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了,却还是连连说“对不起”可是如此忍耐居然还是分手的结局。

  我很迷惑,到底要对一个男人有多好才能搞定他?

  心旅人:青宁

  ·心旅导游·

  我们常常以为对一个人好,就等于“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却无意间把自己变成了自助餐中无限供应的免费水果,谁想要都可以拿走,咬了一口也可以随便丢掉。

  一味迎合只会“贬值”

  心旅人青宁就为我们示范了一个“免费水果”的命运。她视爱人如“君主”,像奴仆一样精心“伺候”,为他收拾房间,为他做四菜一汤,甚至为他吃避孕药……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把所有该两个人承担的责任,变成了她一个人的“义务”。而结果却适得其反,男友觉得她像“妈”,更可怕的是,他觉得享受她的无偿奉献像享受母爱一样,是予取予求,不用还的。

  她的“奉献”并没有提升自己在男友心里的位置,反而因为随时可以“牺牲”贬低了自我价值。爱人越发对她的“奉献”视若无睹,也越发“瞧不起她”。

  恋爱关系需要“拒绝”

  拼命对爱人“好”,往往就是拼命对自己“坏”,也是玩命地给自己的恋爱关系“使坏”。因为亲密关系的建立必须靠“拒绝”来保持美好的距离。一路“Yes”,只会让爱人看低你。

  如果一个人不顾自己,自然就会丢掉自己的空间,把对方的空间当做自己的来“服务”。这在对方看来,就是一种“侵占”。就像青宁的行为,她在男友加班时会打N个电话询问何时下班,在男友聚会时用连环Call催他回家……她以为这是关心,而在男友看来这是一种“控制”。每个人都需要独立空间,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尊重对方。

  上帝让亚当、夏娃拥有爱情时,就用了一颗“禁果”,让他们对“拒绝”产生好奇,对禁止产生欲望,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禁果效应”。我们想要拥有爱情,也需要把自己变成一颗懂得说“不”的“禁果”——你忙着工作,拒绝他要你洗袜子的要求,才能给他心疼你,帮你洗袜子的机会;你拒绝和他出席你不感兴趣的聚会,才让他有机会了解你的兴趣;你拒绝“不戴安全套”的*,才能让他有机会学习替你考虑。

  人都有“得不到的东西最美”的心理,当你是一颗得不到的禁果,对你的爱人而言你就充满了长久的吸引力。

  在两性心理中,幸福的恋爱关系需要“心理较量”,双方要投入平等的“心理资源”,比如牵挂、依赖、尊重、支持……这样的爱情才能进化。你们是彼此的“禁果”,才会有势均力敌的“较量”,才有机会进入长久的婚姻。

  如果你想要赢得爱,就请变身“禁果”,用拒绝保持自己的价值。这个规律不仅仅适用于两性之间,在人际交往中也很通用。无论是朋友,还是上下级,我们都需要保持独立的“自我”,清楚自己的需要,懂得说“不”,忠实于自我的人,才会一直闪耀“可爱”的光芒。

  ·心理关键词·

  -------------------------【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亚当夏娃被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也就是说适当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心理上愈加对结果期望。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禁果”的吸引力。②要把大多数人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两个人要靠多近

  ·心灵导语·

  相爱的人距离太近容易产生摩擦,亲密距离好比是一个磁场,不能太近也不要走太远,自由是调料,让爱的味道更美好。

  ·漂流心语·

  我和俊鹏高考结束之后恋爱了,那是一个甜蜜的暑假,不再有考试的压力,天天黏在一起。他是一个贴心的男友,每个细节都会考虑到我的感受,我一天比一天依赖他。

  长假结束,我们离开家去同一个城市上大学,但在不同的学校。我有点失落,以后俩人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在一起了……俊鹏很快就投入大学生活中,总在电话里兴奋地和我说参加了什么协会,又领到什么任务……我觉得他似乎有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我不再是他的全部。

  我开始在QQ上、电话里和他闹别扭,如果他的道歉不及时,我就会下线或者挂电话。他打来电话求饶也不接,好几次他都是气喘吁吁地赶到我们学校,亲自和我说对不起,带我去吃饭才能哄我开心,我乘机提出要求:“反正我们学校离得也不远,我们每天能见面就见面吧。”

  俊鹏跑来跑去坚持了一个月,就不干了,他说:“不能参加协会活动就算了,班会也错过了,晚自习也不能兼顾,这样下去我的大学生活都在路上了。”听完他的话,我全身冰凉,他怎么想到的都是自己?难道他不要我们的爱情了吗?

  到了期末,他开始找借口减少见面,不是说要准备考试,就是班主任突然找他谈话……我继续和他闹。最后他发来一条短信提出分手,他说:“让我们分开一段时间吧,我想我的人生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

  我要的只是他的爱和在乎,他怎么可以这样绝情?

  心旅人:子诺

  ·心旅导游·

  黏糊糊的爱情往往很诱人,就像黏玉米很香甜一样。煮黏玉米,需要采用“隔水煮”的方法,就是接半锅水,放上箅子,把玉米放在箅子上,然后盖盖蒸煮。这样煮出来的玉米,黏糯可口,而且营养不会流失。

  爱情好比煮玉米,想要黏糊糊,就要先“隔水煮”——也就是说,想要携手白头的爱情,就要保持适当的“亲密距离”。

  三种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保持多远,算“适当”?

  我们可以把两个人画成两个圆,用位置关系来演示一下我们与别人的三种亲密距离。

  第一种:纠结型。这一型可以用“亲密无间”“两个人如同一个人”来形容。很多人都认为亲密无间是两个人要好的表现,实际上这样的距离很可能产生问题。两个人不分彼此,对方的事都要有闻必究,干涉对方作的每一个决定,要认识对方身边的每一个人,完全占领彼此的私我空间——就像子诺要求俊鹏每天见面,使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学校的活动。这样的亲密关系到了最后,往往会产生冲突,直至分手。

  第二种类型:疏离型。这一阶段的亲密距离是指两个人一方隐形蒙面,一方铁甲护身,守着极为严格的界限,谁都无法进入对方的心里了解彼此的感受。就像沿着两条永远不能交叉的平行线运动的行星,只会按照程序条款进行互动,毫无热情。这样的关系,让人感受不到一点“亲密的温度”,虽然人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涯。

  第三种类型:平衡型。平衡型的亲密距离是最为适当的,像部分交集的两个独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远。两个人各自保有完整的自我,彼此独立却又能在不干涉对方的前提下表达关心与支持,两个人一起成长,有部分交集,亲密却有“小间”,界限富有弹性,必要时可以开放让对方进入。在这样的关系中,彼此是安全与温暖的,总能体验到幸福感。

  靠近前先问需要

  在恋爱里,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忽略亲密距离,一下子就靠得太近,就像子诺和俊鹏。坠入情网时一刹那的“纠结”是可以的,但慢慢地需要调整回平衡的距离。衡量这个度,需要学会在“靠近前,先问问对方的需要”,并且“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之前,先尊重对方的需要”。

  两个人在一起,就好比一起旅行的两个旅伴。要先问过彼此的需要,才能结伴而行。他要往哪边走?想去哪些地方?一路上想看哪些风景?……在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记得对方的需要。如果子诺可以看到俊鹏的需要是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并能给他时间和空间去满足这种需要的话,相信俊鹏对她的爱,不会这么快就离开。

  两个人相互爱着,总要经受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学会用信任联络着对方,而不是短信、电话、无休止的争吵……体察需求,才能安全地爱对方,才能让两个人在美好的距离里体验亲密,并实现各自的理想。

  ·心理关键词·

  -------------------------【亲密距离】-------------------------

  指建立亲密关系的两个人之间保持的自我距离。亲密距离决定了亲密关系可以发挥的程度,影响亲密感,调整亲密距离,才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亲密距离有三种类型:“纠结型”“疏离型”与“平衡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情侣夫妻,都面临着“纠结”和“疏离”两个极端的考验:有些仿佛重叠的两个圈,过多地介入了彼此的生活;有些则像分开的两个圈,没有交集,形同陌路,不会互为悲喜。这两个极端,都让我们痛苦,真正亲密的亲密距离,应该像部分交集的两个独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远。

  付出是一种感情挟持(1)

  ·心灵导语·

  为对方付出太多好比是一种感情挟持,感情债越积越多,有一天他承受不了只能逃。

  ·漂流心语·

  半年以前,我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我和小雪被周围的朋友一致选为:“最让人羡慕的情侣。”

  第一次看到小雪,我就对自己说:“小子,这就是你要娶的人。”随之展开追求,说实话我的条件还不错,长得帅、性格不错、工作也稳定。小雪在“鲜花加柔情蜜语”的攻势下成为我的女朋友,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她穿着婚纱站在我面前的样子。

  我很爱小雪,这种爱不仅在语言上,更多是在行动上。每天都接送她,甚至帮她送下午的点心,帮她的表哥表弟找工作;她崇拜的明星要来开演唱会,我托人帮她弄来第一排的票……我所有的人生决定都是围绕她制定的,我把小雪当成了生命的全部。小雪也和我说过:“你比以前任何一个男友对我都好。”

  我把她介绍给我所有的朋友,叫他们都要待她好,接下来我也打算认识她所有的朋友。再带她去见我父母,最后见她父母,这样差不多就能尘埃落定了吧。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小雪对我的做法充满敌意和抗拒,她不愿意带我去见朋友,至于去见我父母这件事情,她更是抗拒,用各种借口推脱,而见她父母那更是遥遥无期了……有一天我们吵起来了,小雪怒斥我:“我不要你自以为是的付出,你有想过我的感受吗?”

  我那么费心费力地爱着她,为何她还不满足不接受?我是弄不懂小雪,还是看不懂爱情?

  心旅人:小风

  ·心旅导游·

  两个人谈恋爱,就像两个装了水的纸杯,你倒给我点,我倒给你点——是相互滋润的游戏。如果你把自己杯里的水都倒给对方,他那杯装满了,你这杯却空了,再没得可倒,你们的游戏也就宣告结束。

  这就是心旅人小风“自我牺牲”的行为模式,他把爱都倒给女友,为她做了很多,每天接送、照顾她的家人、满足她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资源都压在爱情上,连人生规划都要以女友为标准……在他心里似乎有个“公式”:做得越多,获得的爱情也就越多。可是面对他的付出和牺牲,小雪却并没有领情。其实小雪不是不爱他,只是她“喝不下这么多水”。

  一个人的自我牺牲,对另一个人并不是好事,有时候那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情感挟持”。他什么都没付出,而你做尽一切,让他欠你的“情感债”,要用今后漫长的感情来偿还,这是不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呢?所以小雪才会认为小风的付出是“自以为是”的。

  精神分析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自我牺牲,并不完全是无私的。表面上是爱的付出,实则是内心恨的表达——我要爱你爱得让你透不过气;我什么都替你做让你失去做任何事的能力,以后就只能依靠我;我要为你牺牲让你下半生都活在内疚里……这对他人的确是一种强加的爱。

  所以,那个公式应该修改一下:做得越多爱情反而消失得越早。

  对于自我牺牲者来说,做得越多,也是对自己越多的伤害。拼了命地爱对方,连自己的人生都压上,怎么肯轻易输了这场赌局?付出了越多,就越想得到。就像小风要求小雪像自己一样带他进入她的圈子,要求小雪见他的父母……可一旦被对方拒绝,就会充满委屈,觉得自己一腔热血都白费了。此时不仅会伤心,还会变得非常敏感,试着在对方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态度里去找平衡……可也始终无法把水再填回自己的杯子。

  付出是一种感情挟持(2)

  表面上看,自我牺牲者似乎是委屈的一方,为别人做这么多,却被拒绝。可实际上,自我牺牲者做的事,都不是负责和担当,而是把自己丢给别人——我把我的人生交给你了,为你做牛做马,所以你要对我负责。

  如此自伤与自失,怎么可能享受得到爱情的甜蜜呢?对另一个人好,给他爱,往往是要给予符合他需求、符合他接受能力的爱。这时候,我们自己就需要控制这股爱情的能量,需要忍耐,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换得他人的接纳,是一种委曲求全。尊重彼此的需求,公平的付出,才能营造健康的爱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尊来保护爱的能力,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互换而来,而不是由一方不断地退让、牺牲来保全的。因这样的自我放弃,而破坏了公平的亲密关系。

  再爱一个人,也请少做一些,给对方留点爱你的空间。

  爱情有时候做得越多,消失得越早,越是不顾一切地投入,越是为对方做尽一切,越是要面临终结——因为在这样的爱情里,爱的人失去了自我。没有了自我,为对方改变,全心配合对方的需要,成为附属品。你自己消失了,爱自己的理由便消失了,紧跟着,别人爱你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在爱情中,并非你选择对方,对方就要选择你。在小风排除万难去把对方当做结婚对象时,他已经表现出了“舍去自己,占有对方”的气势。面临这样的气势,小雪会不会害怕得跑掉呢?每个人都需要保有自我,即使在爱情面前,也是一样。看上去是小风在拼命地对她好,但实际上他开出了一份惊人的交换条件——放弃自我来要小雪的自我,小风用彻底的好来让她许给你一份永远——这压力太大,小雪受不了……

  ·心理关键词·

  -------------------------【自我牺牲者】-------------------------

  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总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换得他人接纳的人。这不是一种健康的人际角色,反而容易让自我牺牲变成一场惨烈的作践。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尊,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互换而来,而不是由一方不断地退让、牺牲来保全的。“自我牺牲者”往往具有一些边缘型、依赖型人格的特质,心理比较脆弱。他们在亲密关系的每一步,都做出自我牺牲,也因这样的自我放弃,而破坏了需要公平的亲密关系。

  “理解他”也要有底线

  ·心灵导语·

  相爱的双方是互相平等的,过分溺爱和纵容会使爱畸形,真爱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互相成长,彼此引导。

  ·漂流心语·

  我们在一起已经三年了,认识时他刚走出失恋,那段感情伤他很深,他很爱对方,却不能在一起。我也曾为他们的这段爱情故事感到可惜。正因如此我感到他是一个重情义、有责任感的男人,所以我关心他、安慰他,当他的倾诉对象,直到他注意到我。

  毕业后我们两三个月才能见一面,我有时发短信给他,他不怎么回,我觉得孤单,但我要自己去理解他,毕竟现在好好工作才有将来,而且他经常出差,所以,不能及时联络我也不怪他。

  我在一家小报社做社会新闻记者,经常在外奔波,我很爱我的工作,可是他不喜欢,总说不稳定,不适合女孩子。他希望我能到他身边照顾他。我觉得她也是为我好,希望我能做一份不要那么辛苦的工作,于是我辞职来到他身边。

  付出是一种感情挟持(3)

  但他的父母并不认可我,觉得我是外地人,不适合做他家的媳妇,我也理解他父母的想法。可能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他选择追求别的女孩子,这让我很伤心,可我努力让自己理解他,想他也是出于无奈。但后来那个女孩拒绝他了,他就反过头来找我。人总会犯错的吧,我想,而且他能回来找我,说明还爱我,所以我原谅了他。

  但我发现他总是对我很不耐烦,对我发脾气,对我任性,他有很多的现实无奈,这些我都懂,可是我的心也不那么坚强,也会受伤,我希望他能理解我,再大的难题我们只要彼此理解总能解决吧?

  心旅人:杜米

  ·心旅导游·

  在这整段心旅中,杜米在反复说着:“我理解他”“我努力去理解”……让人感觉她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孩。可是,她对自己提出的“理解”要求,已经近乎强迫——无论男友做了什么过激的行为,也无论男友的决定是否考虑了她的处境……她都义无反顾地“理解”。

  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善解人意”的范畴,成了无条件的逆来顺受,对男友的接纳也变成一种纵容和溺爱。

  她的“善解人意”,并没有感动男友。反而教会他“欺负”她的耐心和宽容,他要她放弃工作,要她来到自己身边,父母不同意时要她离开,和别人的恋情失利又要她来填补空缺——简直就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她都接受了,每次还都站在他的角度上,为他解释,为他找理由。

  要知道,女孩子的善解人意是一块磁铁,能把男人牢牢吸住。但有时候放错了南北极,成为溺爱惯坏了男友,反而离爱情越来越远,直到把自己变成一块废铁。

  为什么杜米要这么努力塑造自己“善解人意”的形象呢?

  看上去她的动机是出于爱,但实际上这只是她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的小孩”不断提出的需求而已。

  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指我们对父母形象的内化,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指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内化。“内在的小孩”总是不断提出“被宠爱”的需求,希望自己的不满足能让父母看到,获得关注和理解。当这个“内在的小孩”得不到满足时,我们最常的表现方式就是“利用投射,用溺爱别人的方式来溺爱自己”。

  杜米想要理解男友,是因为想要被男友理解。她使劲溺爱男友,也是为了从男友那获得溺爱。

  因为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人在爱情里的成长能力。溺爱源自我们的自恋,为了心痛自己“内在的小孩”,以“爱”做幌子,用溺爱把对方变成幼稚、情绪化的个体。这样就可以永远留住对方,让对方和自己“内在的小孩”永远在一起。所以,杜米的善解人意最终将男友溺爱成一个不懂爱、不会爱的情场低能儿,从此,他不再有能力追求别的女孩,只能不断回到她的怀抱。

  虽然,他们的现状是,男友只能选择她,因为只有她忍受得了他的无理和任性,但却并不能得到爱情里的快乐。她用溺爱得到了这个人,却失掉了他的真爱之心。

  善解人意本来是一个优点,但如果一味迁就和纵容,把对方培养为“爱无能”,即使两个人在一起,也无法获得健康的爱情。健康的爱情需要帮助对方成长,而不是一味理解长不大的他。

  爱情能长久的诀窍,在于建立两个人相互体谅和相互理解。对爱的人有条件地理解,才是让爱情天长地久的保证。

  ·心理关键词·

  -------------------------【内在的小孩】-------------------------

  是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中的重要概念,指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居住着一个“内在的父母”和一个“内在的小孩”,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角色的内化,是童年时的我们对所见所闻的记录,因为那时我们还不会说话,所以“内在的小孩”绝大多数的反应是“感受”。

  让父母看好我的爱(1)

  ·心灵导语·

  做好父母与Ta之间的沟通桥梁,推翻双方因缺乏信息而筑起的“心墙”,互相接纳,互相了解,让你们的爱得到父母的祝福。

  ·漂流心语·

  我是独生女,从小爸妈就把我当宝贝疙瘩。上大学谈了一两场恋爱,终于碰到了这一生我最爱的人——李伟。他疼我爱我,又能支持我,我再也不会遇到这么适合的人了。

  快毕业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让爸妈知道李伟的存在,就在电话里和妈妈说了,妈妈并没有替我高兴,反而盘问了不少关于他的问题:身高多少?家是哪儿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学什么专业?找工作了没?……妈妈对我的回答似乎不是很满意,我吼了一声:“是我在交男朋友,又不是你!”就挂了电话。晚上爸爸打来电话,安抚了我半天,说我妈也是为我好,并说:“你别着急去定,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我把李伟领回了家,爸爸妈妈没有给他好脸色看。妈妈竟然和他说:“你们的关系我们没有认可,所以你们不要再进一步了。”李伟脸色低沉地走了,看着他落寞的背影,我发誓一定要和他在一起,再听到爸妈反对的声音和理由,我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和他们争吵起来。爸妈反对的意见很老土:李伟家和我们家门不当户不对,他个子太矮,专业冷门,以后不好找工作……他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肤浅的东西……根本不看他的人品。

  我很恨他们成为我爱情的拦路虎,可我也知道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一边是我爱的李伟,一边是我的爸妈,我该何去何从?

  心旅人:兰西

  ·心旅导游·

  很多子女都不明白,平日里那么懂道理的父母为何突然变成了“势利眼”,对自己选择的爱人“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且他们在意的都是最“世俗”的条件,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得家喻户晓,怎么自己的父母还不懂得引以为戒?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父母并不是“势利”,而是因为“信息缺乏恐惧”,所以产生了防御。

  父母是恐惧不是势利

  正如兰西对妈妈说的:“是我在交男朋友,不是你”——就是因为与这个人恋爱的是我们,不是父母,所以父母才不像我们一样了解他,所以他们的防御和反对也很正常啊!

  我们与一个人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感受他丰富的性格和完整的人格,所以我们有机会透过“长相、身高、家境”等外在条件去了解他。但我们的这份了解,不能替代父母的了解。对父母来说,这个人完全就是陌生人。

  而且这个陌生人,还要带走他们的儿子或女儿。因此在极度缺乏信息的恐惧下,父母当然会本能地筑起心墙,防御和审视的态度会先跳出来。这个时候,他们不关注外在条件又能关注什么呢?外在条件是人们最能直接把握的有效信息,并对这些条件评头论足一番,显得好像没有那么“高兴”。在心理上,他们其实是在安抚自己的恐惧感。

  毕竟,父母和子女的感情是从小到大一日一日累积的,对于突然出现的这个“要将子女带走”的人,会感到格外“恐惧”和“防御”,这也是人之常情。父母的这些“硬邦邦”的行为是人们在“信息缺乏恐惧”下的一种本能反应。如果作为子女不能理解这一层,像兰西一样,直接就给父母贴上“老土”“势利眼”“不爱我”“拆散者”的标签,就更难与父母沟通了。两边的墙自然会越筑越高。

  让父母看好我的爱(2)

  做信息传递者

  想让父母允许你们的爱情,首先就要照顾好父母的“信息缺乏恐惧”,做父母和爱人间的信息传递者,给父母机会,让他们像你一样了解你的爱人。

  拿兰西来说,认识李伟三年后才跟父母说起这个人,父母会觉得这个人做了什么,让女儿三年来都不向他们透露消息。人最怕蒙在鼓里,尤其是被身边最亲近最爱惜的人。如果兰西在交往的初期,就能一点一滴渗透李伟的消息给父母,让父母感觉自己是陪着女儿经历这段恋情的,好像每天都能看到李伟的表现,看到他对女儿的好,看到他的处世为人,自然就能了解他的性情和人品。相信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不会只用外在条件去评价他,而是和兰西一样更看重李伟的人品。

  信息给人安全,它像星星之火,在于你一点一滴地渗透。所以当父母挡在你的爱情中间时,请不要着急,切忌不要在父母因“恐惧”防御时,和父母闹性子对着干,这会让父母更缺乏信息,更抵触你的爱人。先试着每天传递一点他的信息,缓和父母心头的“信息缺乏恐惧”,然后再用你的感情去沟通,让他们看到因为这个人你成长了多少,让他们得到“这个人让我的孩子变得更好,并适合与我的孩子携手创造生活”的信息。这样他们的视线自然从“现在这个人拥有什么”上转移开,而放在“未来这个人能创造什么”上,也自然会更侧重他的内在而不是外表,并且也会更加赞同你的眼光。

  让父母看好我们的爱,就要先让父母感到安心,不要让他们感到你还是一个任性哭闹,只会误解他们的小孩。你要将因为爱情更加成熟的那个你展现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你已经懂得体谅父母的不安和恐惧,并有能力争取幸福。

  ·心理关键词·

  -------------------------【信息缺失恐惧】-------------------------

  是指在对某件事、某个人缺乏信息、缺乏了解时,常会产生的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引发防御心理。我们在光线暗的地方会比在光线亮的地方容易不安,就是因为光线亮时,视觉能收集更多的信息,而在光线暗的地方,我们缺乏信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不太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会喜欢通过认识的人打听这个人的情况,而不是直接与这个人相处,就是因为在缺失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会不安。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导致的“由部分推理全部”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