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核计划 1946年密令研制原子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10:21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其实,早在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就尝试研制原子弹了。十余份1945年至1947年间的国民政府机密电报证实,蒋介石曾秘密网罗被俘日本原子弹专家,尝试原子弹研制工作。他还延聘了著名科学家吴大猷、郑华炽、曾昭抡、华罗庚等十余人,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员会”,部署原子弹研制方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研制原子弹。
苏联完成分离原子试验
《南方周末》刊文记载,日本广岛、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攻击后,原子弹成为二战结束后举世瞩目的“新科技”。在此时期,世界四个主要强国中、美、英、苏当中,美国依旧是惟一拥有原子武器的强国,种种迹象显示,苏联正努力争取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原子国家。
日本投降尚不满两个月,国民党重庆政府驻瑞典大使何凤山,从斯德哥尔摩给蒋介石打了一通密电,这是驻外大使必须定期呈给蒋介石的例行“舆情报告”。
电报内文是这样写的:“据瑞典新闻社称:莫斯科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自一九三四年,在卡普甲教授督导之下,已完成分离原子之试验。据苏联发言人称,用苏联制造爆炸性原子之方法,制造原子弹,其成本较美国所制者为廉。”
蒋介石收到这份电报后,只在上面用红铅笔轻轻点上标点句读,却未注记任何批示。
十天后,另外一封也是有关外国发展原子弹的文件,也由侍从秘书以工笔楷书誊写呈给蒋介石,那是“军事委员会”专门管情报的第二厅中将厅长郑介民呈上来的一份《情报辑要》,这份简短情资报告是军统局驻伊朗德黑兰的情报官黄于安呈报回国的密电,电报称:“据伊朗参谋本部密息,德国流亡科学家在喀尔巴阡山,造成新原子弹,较美国者简单,力大,成本亦低,英苏两方正力图罗致,确否待证。”
这两通电报并未触动蒋介石的神经,而蒋介石真正起心动念,开始积极计划着手研制原子弹,还是受到他的党内对手、桂系大将李宗仁提议的刺激,李宗仁一度为蒋介石最初尝试研制原子弹的幕后推手。
李宗仁的建议
1946年1月间,北平行营上将主任李宗仁得到了一项情报,情报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陆军省秘密派遣了一支技术人员队伍,到张家口采掘原子放射性原料。日本投降后,这个研发原子弹的小组中,有三十余人被中国共产党逮捕,其余未遭逮捕的人员,全都隐姓埋名藏匿在北平。
李宗仁有意寻觅躲藏在北平的日本原子弹专家的下落,希望这些日本专家协助国民政府当局研发原子弹。
李宗仁汇集了所有的情报讯息,于1946年2月1日,打了一份报告,以密电形式拍发给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密电原文写道:
渝委员长蒋:(9965密)据报,敌“华北交通会社”日人西田称:
(一)日陆军省曾派来我国张家口地区,技术人员七十余,端事采取原子原料,于日军投降后有三十余人投入奸党,其余人员均散居北平。如我政府愿予留用,西田决能招集彼辈在中国研究,并将原子能设计成功报告,尽量使其早日成功,否则均不愿予以发表。
(二)该项技术人员曾在张家口取得一部原子弹原料,空运回国,对察绥各地矿产,探查甚详,两地原子铀之出产,仅百灵庙一处,年产铀可达六吨。
(三)在日本投降前,日本已装有五部机器,开始研究原子弹,后以美国发现,致将该项机器全部破坏。但此项技术人员,均在日本内地,并详悉其姓名住址等情,关于是项研究工作,我国尚无人主持,似应由中央指派专家商讨研究,如何之处,谨电呈核。
李宗仁的这份密电,给蒋介石极大的提醒作用,李宗仁的意思,是要运用这批日本原子专家,为中国提供原子弹的制造方法。然而,蒋介石仍然存有疑虑。
戴笠的调查
由于蒋介石不放心李宗仁,故而私下交付给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代局长戴笠一项任务:查明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境内研制原子弹的详细经过。
过了几天,戴笠接连呈报给蒋介石几份密电,证实了李宗仁密电的内容。这几份密电激发了蒋介石对原子弹的浓烈兴趣。
戴笠密电中最有建设性的一项建议,是希望蒋介石仿照美国最初研制原子弹的成例,成立一个“顾问委员会”,由专事制造武器枪炮的兵工署督导研制。
蒋介石看过报告全文之后,在公文的批阅栏上用毛笔写下“如拟”二字,表示批准之意。
吕文贞的密电
在给蒋介石第一通密电25天后,李宗仁又发来第二通密电给蒋介石,呈报了西田草拟的全新研究计划。
这份计划在呈给蒋介石本人批阅之前,首先交给军政部核办,军政部长时为陈诚。
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正忙着把部队和军政人员大批运往国统区,进行复员工作,没有什么心思投入研制原子弹,不论日本人西田提出的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军政部都无暇立即付诸施行。然而,有关日本人过去从事原子弹研究的片段情况,仍从接收北平的国民党驻军和行营主任李宗仁那儿,断断续续呈报来零星的讯息。
1946年6月1日,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参谋长、兼第十一战区华北受降区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吕文贞,从驻防的北平市发了一通密电,致蒋介石。根据吕文贞呈报的讯息,第十一战区司令部秘密留置了一个日本人,此人名叫石原茂光,据称是日本研究原子弹专家之一。
石原茂光在接受侦讯时声称,日本方面在中国已采集了将近五公斤的铀原料,这批铀原料后来储存在日军驻华北野战军的兵器库中。吕文贞在发给蒋介石的密电中表示,第十一战区正秘密追查铀原料的下落,石原茂光还声称,以储存在中国的现有材料,即足够试造“酸化铁原子弹”,这种原子弹的威力估计为铀原子弹的四分之一,破坏范围可达64平方公里之广。
吕文贞最后向蒋介石请示:“查原子弹为国防潜力所关至巨,除已照实验计划准备各项材料外,拟请指定地点准予秘密试验,俾获成果,以资利用。”
为了详细厘清纷至沓来的原子弹情报,1946年7月24日,陈诚整合各种讯息之后,给蒋介石上了一份堪称完整的报告,针对从抗战胜利以来,那些自称能研制原子弹的情报来源,一一过滤其可行性和真确性之后,向蒋介石提出简要报告:
办理经过 经转电北京大学吴教授大猷洽办结果如后:
1、日人西田已返国,未能晤及其所拟计划。可注意之部分,仅为日人调查我国北部铀矿之结果,所拟‘提炼’及‘化学’部分俱无具体计划。该日人既已离华,其调查结果现亦无法取得。
2、日侨石原茂光等所拟之计划及图样等,多属谬误,显未受物理与化学基本训练,无考虑之价值。
3、拟定办法 俟吕参谋长与北大郑教授洽复后再行呈核。
陈诚这份报告,说明自抗战胜利以后,各种有关日本科研人员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讯息,经国民党当局逐一查证过滤,其结果似乎都是“确有此事,但是查无实据”。
组建专家班底、派出留美学生
然而,对研发原子弹产生高度兴趣的蒋介石,已经把注意力从寻求日本专家协助的方向,转移到由中国人自行研制的途径。陈诚的报告结尾提到的北大教授吴大猷、郑华炽等人,就是受命组织班底研制原子弹的第一批中国物理学专家。
其实,早在李宗仁向蒋介石汇报北平遗留有日本原子弹专家的情报之前,蒋介石正悄悄计议着中国人自行研制原子弹的可能性,负责执行此一计划的,是兵工署副署长俞大维。
国民党当局斯时尚未还都南京,蒋介石在重庆召见了当时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吴教授系由俞大维保荐给蒋介石,俞氏建议由吴担任原子弹计划的专家核心。蒋介石晤见吴大猷时,当即向吴大猷表示,他已下令拨给经费十万元法币,激活这项秘密计划,并且指示兵工署挪出一间大礼堂,供作原子弹研究室之用。
吴大猷向蒋介石谏言,发展原子弹,钱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有了专门人才才能克服研制原子弹的困难。蒋介石当即承诺,美国退还清朝赔偿八国联军的庚子赔款,可以拨用作为奖助人才赴美国深造的经费,至于人才名单,则请吴大猷选拔开具。
于是,在吴大猷带领下,包括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这批研习物理学的年轻学子,踏上了留学美国的旅途。宋健《百年接力留学潮》里记载,吴大猷一行于1946年9月从上海起程去美国。美国政府以原子技术对外国保密为由,拒绝接收。吴大猷和华罗庚不得不宣布解散,请各位自寻出路。于是,唐敖庆被推荐留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李政道和朱光亚一起选择了老师吴大猷教授的母校密歇根大学,一边作为吴大猷先生的助手做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核物理实验。
蒋介石召见过了吴大猷以后,交代兵工署副署长俞大维,应延聘人才继续积极展开原子弹研发工作。除了吴大猷之外,其时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主任的郑华炽、知名化学学者曾昭抡(曾氏为曾国藩曾孙)、数学家、西南联大教授华罗庚(华罗庚和陈省身、许宝当时被誉为西南联大数学系“三杰”),皆为兵工署研发原子弹的核心专家。
在吴大猷等人陆续赴美后,中国的原子弹研究计划正式激活。1946年6月,一个以研制原子弹为核心任务的单位正式组成,这个名为“原子能研究委员会”的特殊单位,也是“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之后,第一个成立的国防科技研究单位,但由于事涉机密,这个单位始终是鸭子划水,只在台面下秘密运作。“原子能研究委员会”成立,核心人物包括俞大维、曾昭抡等十一人,按照计划,“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和早先成立的“国防科学委员会”密切配合,展开原子弹研发作业。
胎死腹中
然而,随着国内局势的日益紧张,以及辽沈战役的开打,国民党当局的军费渐呈捉襟见肘之势。为了撙节经费预算,“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徒然维持着虚有其表的空壳子,研制原子弹的组织单位不仅不再扩大,还有逐步缩减的打算。从一份国防部长白崇禧草拟计划扩大研发原子弹计划却遭上级否决的密件公文,可以窥见国民党当局原子弹计划逐步胎死腹中的端倪。
白崇禧于1947年4月21日,呈送了一份《要件演示文稿》给蒋介石,开宗明义建议蒋介石“请设立原子物理研究所”。
白称:“本部对于原子能研究问题,曾报奉钧座批准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员会,聘请俞大维、曾昭抡等十一人为委员,因无的款,仅能做策动及建议诸工作。关于实施研究方面,前军政部已派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等三教授,赴美国考察原子物理研究。顷据该员等拟呈国立物理科学所设备计划及预算,应需开办费约一百四十余万美元,第一年补充设备费一百万美元,共为二百四十余万美元,至建筑所需之国币数字尚不在内。”
蒋介石在这份公文上批示:“目前国库支应浩繁,外汇亦须节用,所请设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应缓办。”
国民政府第三局的上校参谋陈廷缜,在这份公文的“拟办”栏中写下:“本案经饬据行政院五月卅日核议,拟从缓办理。廷缜,六月六日”。同时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则以红铅笔,写下“如拟”二字。
“如拟”,即意味着本来计划大张旗鼓的“原子物理研究所”,最后终因内战军费支出过于庞大,蒋介石被迫忍痛割爱,国民党当局在大陆时期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即如昙花一现般成为明日黄花。
计划搁置后不到三年,蒋介石已败退台湾,他二度准备研制原子弹,已是四五年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