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如何适应财政支出体制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4:43:29
来源:湖南省煤田地质局  时间:2010-7-28 点击:

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属于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级财政拨款。由于地勘单位没有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财政收入体制改革对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无直接影响;但近年来的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直接影响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因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各级财政资金拨款,而财政支出体制改革包括所有财政资金支出,自然包括了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使用的财政资金,因此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应主动适应财政支出体制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财政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这一阶段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周期性地对财权进行下划和上收。
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实行的是“放权让利”的财政体制。在这个阶段,国家财政先后实行多种分成体制、“分灶吃饭”以及收入递增包干、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定额补助等多种形式的“大包干”管理制度。
第三阶段为1994年以后,实行分税制,财政改革从“行政性分权"走向“经济性分权”,开始形成分税分级财政的框架,规范了中央与地方在收入方面的分配关系;1998年后则以大力推进财政支出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改革,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努力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2010年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全面铺开。从1992年起,全国13个省市已陆续开始试点。2012年底前,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体制改革与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直接有关的是始于1998年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下面就近年来的财政支出体制改革内容,对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影响,以及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如何适应财政体制改革谈点意见。
二、1998年后的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1、金财工程
2000年8月正式启动,投资60亿元。金财工程主要由财政业务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构成,两大系统全部工程完成以后,将实行管理和信息沟通上的“三纵三横”,即纵向上将联通中央、省、市县,横向上将联通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国库、银行、税务等部门。
这样一个系统出来以后,将详细记录和反映每一个预算单位、每一笔收支的来龙去脉,可监控任意时点的财政收支状况,不仅能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而且还将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为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与数据,大大提高管理与预测水平。
2、国库集中收付
国库制度改革始于1998年,正式启动于2001年2月,明确了我国要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拨缴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体系。这项改革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两项。
(1)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这个体系有两部分组成,包括由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账户和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账户体系。
(2)财政收支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
收入方面,取消原来层层代缴、收入过渡的模式,转而采用直接缴款模式。
支出方面,根据支出管理需要将预算单位的支出划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四类,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对预算单位的工资支出和集中采购、购买支出,预算单位的转移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即由财政部门直接将资金付给收款人。对未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零星支出实行授权支付。集中支付以后,财政部门可以在任意时点监控任一笔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和使用情况,大大提高了资金管理上的透明度。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基层预算单位使用的财政性资金不再通过主管部门层层划拨,工资支出由财政直接拨付到个人工资账户,购买货物或劳务的款项由财政直接拨付给供应商;
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虽然支付指令由预算单位下达,但财政不再将货币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而是将用款额度划拨到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
为了顺利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还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如建立了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专门的国库收付执行机构--国库支付中心;清理银行账户、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启动金财工程;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实行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制度,支持了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
3、公务卡
作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延伸,公务卡改革是公务消费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通过减少现金结算,促进消费透明,打造阳光财政,进一步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其总体思路是,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以公务卡及电子转帐支付系统为媒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逐步实现使用公务卡办理公务支出,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位现金支付结算,规范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政动态监控,健全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4、非税收入
2004湖南省人大通过了《湖南省非税收入条例》。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对于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收入方面,防止了部门和单位乱收、滥罚及坐收坐支;从支出方面,执收单位上缴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有利于执收单位公正执法。近年来,这项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中央和地方普遍加大了改革力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是加强财政管理、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举措。
非税收入按照下列类别纳入财政统一管理,实行综合预算管理。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源收益,纳入一般预算管理;政府性基金(附加)纳入基金预算管理;事业性收费、其他非税收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纳入一般预算管理或者财政专户管理。
5、部门预算
从2000年开始,我国中央和省两级逐步推行了部门预算,有些市、县也开始编制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什么是部门预算,通俗地讲,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是指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拔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一本预算。
部门预算是指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全部在一本预算中编制,所有收支项目都在预算中反映出来。部门预算经过人大批准后,对该部门的收支项目安排就具有法律效力,从预算执行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都必须接受法律监督。实行部门预算,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
部门预算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遇到不可克服的因素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就应该对预算进行调整。具体的预算调整程序应按有关规定进行。
实施部门预算制度,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部门预算的实施,严格了预算管理,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和预防措施之一,是当前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6、政府采购
1995年,为了履行对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2010年开放国内政府采购市场”的承诺,我国展开了对政府采购制度的系列研究工作。1996年,上海、河北、深圳等地率先开展了政府采购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节支效果(有些项目的节支率高达30%以上)。随后,政府采购的改革与制度建设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蓬勃地生长起来,采购规模急剧扩大。到199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大多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履行政府采购的管理职责,有的地方还建立了专门的集中采购机构。1999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6月,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颁布了地方性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2002年年底,《政府采购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进入了成熟稳定的法治化时期。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预算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物品、工程和服务时,其金额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或采购项目在政府采购目录以内的,都应实行政府采购。
对于车辆保险、车辆维修、车辆加油、印刷费支出事项及会议、培训、接待费支出事项由财政部门进行招标确定政府采购定点单位,各预算单位只能在定点单位消费支出。
政府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 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采购;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程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申报政府采购计划——签订采购合同——合同备案——采购完成后申报支付采购款
总体上讲,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框架基本上已经形成,采购的规模、范围渐次扩大,采购模式趋于稳定和规范,已对政府管理、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7、国有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举措,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必然要求,对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职责的基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量庞大,分布较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采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三级管理模式,在06的时候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资产清查工作,为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财政部出台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财政部令第36号)两个办法,以解决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不同程度的问题。
按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精神,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暂行办法》(湘政办发[2008]33号),2009年《湖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通知,《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
这些制度的出台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处置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如何适应财政支出体制改革
本次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由于金财工程的建设使用和国库集中收付的实施,财政支出监督的关口前移,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控制,使得财政支出改革的举措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
1、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如何适应金财工程
首先要认识金财工程,金财工程中的金财网是财政系统的专用网,与外网是不能互联的,财政厅给每个单位发放的电脑,就是专门用于接入金财网的,目前接入金财网有拨号上网和极速通两种方式,建议采用极速通,以提高上网速度。各地质勘查单位应做好金财网安全保密工作和完善内部控制度。
每个地质勘查单位用于金财网的电脑要有两台以上,一是便于工作,因为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公务卡、非税收入、工资发放、财政资金支付、国有资产管理都要在金财网上进行,一台电脑显然不够用。二是基于内部牵制的控制制度(经办、审核分开)的需要。
金财网上联财政部、下联省、市、县、乡镇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各级预算单位,属大型网络系统,安全保护十分重要,要切实执行金财网的安全保密工作要求,不得接入互联网及其他网络系统;外来U盘、外来移动存储器应经正版杀毒软件检测确认无病毒和无害数据后方可投入使用;严禁外来人员和非授权人员使用金财网专用计算机;各单位财务部门对金财网的安全使用负责;各地质勘查单位要建立健全金财网内部管理制度。
2、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如何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支付
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方式有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财政部门对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范围做了明确规定,属于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的财政资金必须严格按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因此,预算单位在申报用款额度时,就必须根据用款期内资金用途及其具体使用数额,严格按财政制度规定,合理界定,分别申报财政直接支付额度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不得随意将属于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的资金申报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两者不得混淆。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入,财政直接支付额度比例越来越大,授权支付逐渐减少,2009年湖南省省本级国库集中支付资金中:直接支付占总额92.27%,授权支付21.43亿元,占总额7.73%,因此,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只要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将基本通过直接支付。
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后,要做到:
⑴  要认真学习《湖南省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资料汇编》和公务卡知识,在执行中碰到困难和问题要及时与主管部门和财政厅沟通。
⑵  要树立预算观念。
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是各预算单位经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国库支付机构以各预算单位的收支分类的款级科目,个别以项级科目作为控制的依据,防止预算单位随意改变支出用途,变更支出内容,扩大支出范围,提高支出标准。也就是款级科目的资金不得随意调剂使用,通俗的说是买酱油的钱不能用于买醋。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否则,国库支付机构不予支付财政资金。
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统筹考虑下年度的各项财政支出,没有预算不能临时动议支出。
地质项目资金:从2008年开始,国土资源厅的地质项目费用部分通过财政支付,2009年基本都通过了财政支付,2010年还将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各单位要编准、编好项目资金预算,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⑶  要理解和统筹好预算结余资金
预算结余资金是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单位在预算年度内,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当年尚未支用并按有关规定应留归预算单位继续使用的资金,资金留在财政,列入下年度部门预算。
财政目前给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资金非常有限,远远不够地质勘查单位的正常开支,地质勘查单位要开展多种经营面向市场创收,才能解决地质勘查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若地质勘查单位不能统筹安排资金支出,年终形成大的预算结余资金的话,一是会影响财政部门对地质勘查单位的支持力度,二是有限财政资金停留在国库,不能及时有效的发挥财政资金对地质勘查单位的扶持作用。地质勘查单位要统筹充分的用好财政资金,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
⑷  要改变传统的现金支付观念
地质勘查单位长期野外施工,习惯使用现金,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后,除了大部分实现了直接支付外,授权支付部分要尽可能少使用现金,要使用转账支付和公务卡支付,财政规定了授权支付的20%要使用公务卡支付,地质勘查单位对于未经批准不使用公务卡支付的支出,不予财务报销。
3、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如何适应部门预算
过去,财政按预算全额将国库资金拨给单位,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自行支出,财政、审计等部门再对单位财务支出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由于单位点多面广,每个单位支出业务频繁发生、自由度高、随意性大,财政、审计实施的是事后监督,监督难以到位,预算约束失控,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滥发奖金补贴,私设“小金库”,截留、挤占、转移、挪用财政资金,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甚至贪污、私分公款,中饱私囊等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
通过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大大提高,预算安排各部门各单位的每一笔经费支出和专项资金从国库拨出到收款人,其支出内容、流向和数额情况,在支付系统反映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在编制和执行预算方面的问题都将隐瞒不住、暴露无遗,人大、财政、审计等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有效地把问题消除和处理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制止和防止违规行为的再度发生,确保预算编制科学、合理,预算执行真实、可靠,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地质勘查单位要更加重视部门预算工作,要编好,执行好部门预算工作。要做到:
⑴  预算编制是对下年度工作的统筹安排,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⑵ 预算编制要求各部门分工协作,责任不清、协调不好,会影响编制时间和质量。要明确责任,做到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环环相扣,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⑶ 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有预见性,准确程度要高。预算一旦确定就不能调整,这就要把握重点,充分预算下一年的业务工作,认真估算各项业务所需要的资金。
⑷ 及时、真实、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认真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月报表及相关报表,认真编写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
⑸  在实际执行中预算调整是难的,按调整程序是要经过省人大的批准,你的预算编制不准,省人大会批准调整吗。所以说,没有充分的理由,经省人大批准的预算是不能调整的。
⑹  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的各项扶持政策,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要充分争取,如国家文件允许按地勘费的10%左右转增国家基金政策。
4、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如何适应政府采购
⑴  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制度。
⑵  要编好政府采购预算
在部门预算编制时,要同时编好政府采购预算,以便单位的采购能顺利进行。
⑶  要自觉执行政府采购制度
对于要进行政府采购的事项都要进行政府采购,对于车辆保险、车辆维修、车辆加油、印刷费支出事项及会议、培训、接待费支出事项要在定点单位消费支出。
5、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如何适应非税收入要求
要区分经营收入和非税收入,规范使用非税收入票据。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并纳入了部门预算管理,地质勘查单位的非税收入按要求要全额上缴财政。要区分非税收入是纳入一般预算管理还是财政专户管理,如技校的办学收入属于事业性收费纳入了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是全额返还的,而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是不返还的,但可根据单位的情况增加预算指标。因此,地质勘查单位不仅要按要求上缴非税收入,还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联系,增加一般预算指标。
6、财政支付体制改革对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各二级预算单位现在执行的是1996年由财政部制定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各单位仍然执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但统一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编号为104”。增加两本账,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明细账和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明细账,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经济分类科目明细登记。可以继续从财政经费中提取职工福利费和折旧费,并从授权支付中转入单位的实有资金账户,如果财政禁止提取,则不再提取费用。
预算结余资金不是《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上的节余,预算结余资金留在财政,不再拨到预算单位,也不进行会计制度上的节余分配,由预算单位编入下年度的部门预算内,合并使用。
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特别是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对地质勘查单位的影响是很大的,地质勘查单位要更新观念和管理理念、修订内部制度,与时俱进,适应改革的要求,合法、合规、更好的用好财政资金,促进地质事业的发展。
(尹显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