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青花大龙缸”的前生今世[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0:45:19
     明嘉靖“青花大龙缸”的前生今世[图]           明嘉靖“青花大龙缸”的前生今世[图]

明嘉靖青花龙纹大缸

  大龙缸,即形制巨大的瓷缸,因其通身绘画龙纹装饰而得名,它是封建帝王专用之物。早在明朝洪武时,景德镇御窑厂就烧制成了这种大龙缸,到宣德时,镇内烧造龙缸的专窑已增至32座。大龙缸和薄如蝉翼的薄胎瓷一样,被称为古代景德镇瓷工的惊人之作。

  既然明代御厂有那么多的龙缸窑,可见龙缸应属于当时宫廷内必不可少的日用器。但是,除了北京郊区定陵地宫中供有大龙缸,装上香油作为“长明灯”使用外,其它不见确凿的龙缸使用记录。其实,大龙缸以及绘上了其他图案的大瓷缸是供皇宫和上层社会消防灭火的一种储水器。更多的时候,大龙缸被闲置,成了事实上的大鱼缸。大龙缸结实耐用,因此在宫廷中用来储存粮、油、水都很适宜。

  龙缸制作工艺复杂。现代景德镇复制一口径100厘米、高80厘米的龙缸,大约要用瓷泥500余公斤。寻常器具拉坯,一位师傅可独立完成。可是大龙缸的拉坯师傅要3到5位。还要先做成4段缸坯,最后将4段缸坯镶接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件完整的大缸。嘉庆时期,昌南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一口大龙缸,要用整整19天时间才能烧制成。而且,御窑厂对龙缸、花瓶类的瓷器挑选极严,上交宫廷的“百不得五”,其余的全部砸碎。

  因为烧造大龙缸,明代的一名督陶官曾被愤怒的景德镇窑工赶走,一名普通的窑工被奉为神仙。景德镇瓷工祭拜的一位神叫风火仙师。这位神原本是一个真实的人,名叫童宾,明代万历年间的浮梁里村人。他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亡,遂投师学艺,在御窑厂做工。万历二十七年,御窑厂奉旨烧造青花大龙缸,久烧不成。当时是一个名叫潘相的宦官监理景德镇窑务,监督烧造大龙缸。潘相假天子之命,对陶工、窑户进行“例外苛索”,动辄鞭挞甚至杀害窑工,瓷工处境十分凄苦。随着烧造期限的临近,潘相更是变本加厉,陶民随时都有性命之忧。窑工童宾看到同伴们的困苦,非常愤慨,纵身跳入窑内,赴火而亡,以示抗议。同窑的瓷工悲痛万分,决心烧好窑内瓷器,以此表达对童宾的哀悼。后来开窑一看,大龙缸果然烧造成功。童宾之死,激起了全体瓷业工人的义愤,最终导致民变,全镇工匠群起焚烧了御器厂的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这位督陶官只好偷偷地溜走。在瓷业工人的强烈要求下,朝廷为平民怨,缓和局势,不得不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

  现今大龙缸在拍卖会上,动辄以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价格成交。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件仿制精美的青花海水翼龙缸,就曾以30万港元在香港拍卖成功,可见就是大龙缸的仿品也能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大龙缸的烧造成本有多高呢?明代御窑厂曾经估价,大样瓷缸,每件估银五十八两八钱,二样瓷缸,每件估银五十两。而当时官窑瓷器的平均成本,只有白银一两。民间烧造千余件小型瓷器所用的松柴约八九十杠,烧造大龙缸窑要多用四五十杠。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两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现在大米均价每公斤3.5元计算,一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660.8元。那么一口大龙缸的成本为38855元。明朝的正七品县官俸禄为一年四十五两白银。假如这位县官一年不吃不喝,还要去借上别人的五两银子,才能买到一口二样瓷缸。有这么高的“身价”,大龙缸作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