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一声叹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14:08
《新周报》,一声叹息作者:三人的路 提交日期:2008-10-24 18:31:00 | 分类: 新闻的那些事儿 | 访问量:658
  今天上班时路过报亭,发现竟然有《新周报》在卖。买了一份,纯粹是冲着赵世龙曾经在那当主编、最后《新周报》停刊这个事买的。不然,尚不知这个报纸已复刊。
  《新周报》是两块钱,变成了文摘报。翻了一下内容,尽是猎奇文章,比主刊《知音》等而下之。版式也很三流,很纯粹的“火车站读物”。至于“与智者对话”的主口号,和“深度解读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解密鲜为人知的文史档案资料、关注风云激荡的前沿军事动态、讲述充满哲理温情的人生故事”的标语,听起来就十分可笑。说实话,心中很是不忍。曾经叱咤风云的《新周报》,如今在怎么做?不胜唏嘘。
  120万份的销量,有一点怀疑这个数字。这个年代,报纸销量、网站流量,和女子年龄是一样的。火车运输短缺的现在,象那些印刷质量差,满篇都是红墙、高官、情妇、黑帮之类捕风捉影事件的杂志,在火车站候过车的人,应该不陌生。曾经的盛名,如何承受消遣、猎奇之轻?
  《知音》主刊虽媚俗,但偶尔也有人性的关怀。这是它不但有市场份额,而且有一批忠实读者的原因。文摘类刊物,印象中不错的有《参考消息》、《读者》和《特区文摘》等,这从稿子遴选标准也可看出它在时事、心灵等方面的关怀。无论是哪一个,都看得出有一定的办刊理想再里面。理想的,才有忠实的,也才有市场的尊重。
  无意于去指责《新周报》的编辑,毕竟怎么做是人家的事。想像得出,一大群编辑在一起,做一个与关怀无关的事,活下去当然没问题,甚至活得很好。但一定长久不了,离开是必然的——从领导到普通编辑,不会有一个人能长时间地留下来,贯彻一个彻底媚俗的编辑思想。
  但是,这样的定位应该是知音乐于看到的——纯玩,充分调动人心中那一根低俗的弦,然后赚钱。毕竟搞低俗无政治上的风险,而搞新闻是有的。
  2005年3月15日《新周报》停刊,《知音》应该才知道,新闻的主要风险不在市场上。它远不象外界看起来那么风光,它需要一批有能耐、愿意且懂得怎么去承担责任的人来做。在真正的新闻单位,有的领导至少得准备30份以上不同版本的检查,以备随时从抽屉里拿出来用。越是“玩得疯”的媒体,它的高管越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恰是他们的周旋,才有更多的“猛料”、锐利的言论与公众谋面。所以,当时《知音》是“叶公好龙”了,它只看到了风光的一面,但它的领导班子玩不起,行政级别和手眼通天的能力还不够。
  《新周报》的回归,虽然可能又赚钱了,但恕我直言,毕竟只是多了一份传媒垃圾。我们这个时代,垃圾已经够多了,不在乎再多一个。可话又说回来,别的什么就算了,可作为传媒,多少还是应有一点改良社会、促进新知的责任。

#日志日期:2008-10-24 星期五(Friday) 晴 复制链接 举报
为何非要全国统一集中打疫苗

评论人:念萦 评论日期:2008-10-24 21:26
  哈哈我不看《知音》已好多年,不是有个笑话这么说,两个OL在飞机聊天,一个忽然从手袋里拿出一本知音,很认真对另一个说:“别吵我,我要看书哦!”
  至于《新周报》没读过,《南方都市报》《新快报》《南方周末》倒是常看:)
  偶尔会看看港澳报刊。

评论人:三人的路 评论日期:2008-10-27 10:35
  哈哈,我以前读书的时候看过,因为一个学长的事迹登在上面,后来一个同学去了知音,于是又关注了一阵子。但现在确实看不到了,前不久网上看一下标题,才知道好多人学习“知音体”标题捏。
  《新周报》是当年知音打算重金做的一份深度调查性新闻报纸,但后来一个事就把他们吓趴了。那时的主编是赵世龙,牛人,所以知道这个事。
  直到现在,《南方都市报》的质量还是不错的,而《周末》就江河日下了,很河蟹。

评论人:风入罗衣 评论日期:2008-10-27 15:44
  打开任何一个网站的网页,扑面而来的那些东西,就可以知道现在的媒体环境是怎样的。由此,对那些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某种理想或信念,坚持做自己想做的期刊杂志的人,不由人不肃然起敬。
  
  以前曾听说过那样的一种说法:事情坏到了极致,就是好转的开始了。可是,现在我的疑惑是:果然有极致这回事存在吗?

评论人:念萦 评论日期:2008-11-2 1:35
  南方周末自从涨价后,报摊就不敢进或少进了,老板说读此报的人不多:))我偶尔观望一下。南都和新快有时还会挖掘一下深题,但始终都不够深,不够痛快,毕竟还是要生存滴。
  港澳的会真实许多,但巴巴去找,也烦:)

评论人:三人的路 评论日期:2008-11-10 18:45
  回罗衣:所以说中国如今只有报纸,没有报人。
  回念萦:看来现在的新闻是看也烦,不看也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