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地区公路的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37:51

                丽水地区公路的起源
    丽水地区山多地少,丘壑纵横,峰峦迭嶂,素有浙南山区之称,全区面积17299平方公里,233万人口,辖八县一市,32个镇,302个乡,136个居民区,3631个行政村。

丽水地区历史悠久,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始置处州(丽水)辖丽水、温州、台州三个地域。丽水中部有浙江第二大江瓯江贯穿,支流遍及全区各县市,历来水路交通比较发达。由于地处浙南山区高山峻岭,筑路相当困难,县际间虽有古道通行,仍处于道路不便,交通落后,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步履艰难地穿越在起伏不平的羊肠小道上。

50多年来,丽水地区的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窄到宽,从沙石路到水泥路、渣油路、块石路。80年代末期的今天,丽水地区的334个乡镇,已通公路的306个,公路已经成为全区人民必不可少,休戚相关的主要交通命脉。

早在民国五年(1916)五月,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浙江都督吕公望召开的欢迎大会上作了题为“道路为建设着手的第一端”的演讲指出:道路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勉励浙江努力修筑道路。以后在民国十三年(1924)发表的《地方自治开始法》更明确地指出:“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试观世界今日文明之国,即道路最多之国,此其明证也。故吾人欲由地方自治以易文明进步,实业发达,非大修道路不为功。凡道路所经之地,产业为之振兴,社会为之活动,实地方文野贫富所由关也。”

在孙中山先生关于道路建设讲话的推动下浙江省长吕公望于民国五年(1916)10月27日提出了修筑浙江省道路的议案,咨送省议会讨论审议,经议会通过后,于11月4日复请省长筹备施行。

在省长吕公望的议案中,丽水地区的永康至丽水,丽水至龙泉,龙泉至庆元的公路被列为第二期修建的自省会(杭县)经肖山、诸暨、东阳、永康、缙云、丽水、云和、龙泉、庆元等县至福建省政和县界的浙闽副线之内。

民国二十一年(1932)二月,蒋介石命令各省加速修建公路,电文说:“各县至省,最远的边县与省城之交通时间,不得逾过36小时,明年六月一日以前一律完成,以课各该省政府,县长成绩之优劣也。”浙江省政府据此命令全省以省县合作方式全力修建公路。丽水地区的大规模公路修筑就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动工的。

由于蒋介石反共军事之需要将龙泉至福建浦城公路列入第一期修建的“三省边防公路”。被列为第一期修建的工程还有永康至缙云公路(缙云境内15.48公里)已于五月一日动工,次年四月竣工,为丽水地区最早修筑的一段公路。龙泉至浦城的公路则拖廷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一月动工。

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月,丽水地区的丽缙、丽青、青温、丽云、云龙公路动工后,省公路局为便于就近指挥施工,特设了丽水各路联合办事处,容祖诰为主任,黄庆慈为副主任。

因丽水系高山峻岭,贫脊地区,筹款困难,而筑路工程又最为艰巨。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月,浙江省公路管理局长陈体诚到丽水参加处属各县筑路会议,拟定处属各地竹木炭三项,照售价加8%向商人募收,归业主负担,类似产品税,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春起募收六年,陈体诚任筹款委员会主任,丽水县长丘远雄任副主任。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我区的丽缙、丽青、青温、丽云、云龙、龙浦以及松遂(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动工)等公路先后竣工,省局在丽水设立了第一个公路管理机构--第四区管理处,处下设置了丽浦、丽长、丽泽三个工务段,管辖丽水至浦城,丽水至长乐,丽水至泽国的线路。

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省城杭州之后,省府机构及省公路管理局陆续迁到丽水。此时浙江其他地区公路都遭大量破坏,而丽水不但没有破坏,其中金丽线及丽浦线一直保持畅通并被列为东南运输干线。民国二十九年、三十年,交通部投资先后改善了丽浦线的赤石岭、新岭、牛头岭等处急弯狭路。省公路局还在丽水续建了至林宅口、龙泉至庆元、遂昌至湖山等公路。

民国三十一年(1942)五月,日军进攻金华,六月,丽水沦陷,我区公路亦遭大量破坏,唯独剩下龙泉至花桥52公里营运里程,省公路局也前后搬迁到当时还未通车的景宁梧桐村和庆元的西边村。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抗战胜利,开始了对被破坏线路的修复。龙南线为省府返杭线路,列为复员线,九月一日动工,二十一日恢复通车。是年,全区共修复公路 六条(段),216.58公里,连同原通车里程共479.92公里。

民国三十五年(1946)六月我区的龙南线、丽浦线的丽水至南山段以及丽水至温州线路 (未修复)被国民党行政院核准为龙(游)温(州)国道线路,我区境内长220.45公里。

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月国民党省政府1577次会议修正通过《勘战时期浙江省道路保养办法》之后,十一月一日,丽水地区各省道实行了民工养路,各县迟迟未动。次年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危机加深,人心背离,民工养路成为一句空话,加上省局经济拮据,区内唯一的龙泉工务段经济来源发生困难,道工无法生活而全班离去。因此,我区抗战时破坏的公路未能完全恢复又日趋衰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浙江省公路局和丽水专暑分别组织了力量对境内公路进行了修复并组织了养路机构。1953年10月1日,交通中断长达15年之久的丽青温公路修复通车,到1954年4月,主要干线除龙泉至花桥52公里外全部修复,并陆续开始了经营性的公路养护工作。

在开展修复养护的同时,缙云、松阳、遂昌、云和、景宁、庆元等县先后又修筑了缙云至舒洪,打鼓岭至平坑口,港口至大东坝,叶由至治岭头,云和至景宁,菊水至隆宫等公路。到了1958年全区公路建设达到了高潮。由于“大跃进”,一哄而上,修建的公路质量低劣,许多路段以后又重新勘测施工,到1964年底,全区新建公路398公里。

1979年,全区的公路总数为2615.12公里。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里程1981.98公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经济建设新的时期,交通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到1988年底,全区的公路总里程达到3717.74公里。

民国时期我区修建的公路技术标准很低,石方路段仅供单车通行,国道最宽处不过8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道、省道路基拓宽改造之后大部分都在6米以上,有的路段路基宽达到了15米。1988年底,专业养护的公路,符合部颁4级标准的1075.7公里。占68.79%;符合部颁3级标淮的公路105.7公里,占6.75%,符合部颁2级标淮的公路46公里,占2.94%。路面得到了改造,单一的砂石路面已经发展到水泥路面,渣油路面,块石路面等多种路面共存。1988年底,全区水泥路面82.18公里,占5.25%,油路(渣油路面)184.03公里,占13%,块石路面8.58公里,占0.55%。

公路桥梁也是同样,民国时期除利用小部分历史上修建的民间石拱桥外,也修建了小部分永久半永久性公路桥梁,而绝大部分的桥梁都是临时性的木桥和木面桥,修建的永久性桥梁也都是一些低负荷和低水位桥梁。如缙云(五云)桥、好溪(丽水水东)桥和青田船寮桥就是这种类型的桥梁。利用的古石拱桥一般桥位高,桥面窄,如缙云东渡桥,松阳和仁桥都有是这种既高又窄的桥梁。且许多桥梁在国民党军队溃逃时遭受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全面的整修,60年代初对危桥及临时性半永久性桥梁开始改建成为永久性桥梁。直至70年代初期,全区实现了公路桥梁永久化。随着路基的拓宽改善,70年代末期对原有的桥梁又进行了拓宽或改建,并将其设计荷载能力提高到汽-15、挂-100,其中金丽线及丽浦线的丽水至云和紧水滩路段的新建、改建、加固的公路桥梁达到汽-20、挂-150的荷载能力。

民国时期,我区的大型公路桥梁廖廖无几,一些江面较宽的河道只设人力渡济之,当时的渡运工具也相当简陋落后,都是一些毛竹筏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竹筏渡逐渐淘汰,代之以木船拼搭而成的人力渡。六十年代,我区渡运量最大的丽浦线括苍渡口摆脱了人力渡的历史,开始了机轮渡。全区自有公路以来,设置过公路渡口的有:缙云好溪、丽水大水门、括苍、碧湖、松阳港口、云和局村、赤石、景宁外舍、龙泉安仁、西门、予章、小梅、青田西门等十三处。随着公路的变迁及大型桥梁的兴建,目前为止,仅存碧湖与青田的西门两处渡口了。

我区公路行道树的栽植随着公路的出现,也就开始了。由于过去相当一段时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绿化管理制度,部门出苗,地方出力,群众植树,轰轰烈烈,结果是年年植树不见树,种的多,破坏死亡的也多。1979年恢复丽水地区公路总段以后,从地区到各县设置了公路绿化专管人员,主要绿化路段配备了护林员,制定了一整套绿化管理制度,因此公路绿化大有改观,金丽温、丽浦、龙南、金龙、云寿、上松、龙后等七条干线的宜林路段全部种植了行道树,到1988年底全区已实现绿化里程309公里,同时还建立了松阳、丽水、缙云三处公路苗圃,共计21.8亩,每年可供合格树苗一万株以上。

丽水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台风频繁,山洪多发,历来水患严重,公路设施常遭水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丽浦线赤石大桥建成不久(尚未验收)即遭水毁,三孔钢衔架被洪水冲走。1955年,龙南线许多桥梁冲毁,路基冲断。1988年全区专业养护的线路水毁修复费用高达78万元,每公里水毁经费将近500元。公路水毁为公路之大敌,目前积极采用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办法治理公路水毁,不断提高改善公路技术状况和抗灾能力。

我区公路不仅在设施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养护方法也有了改变和提高。我区自公路诞生以来到50年代末的20多年时间里,公路养护完全依赖于手工操作,肩挑背扛,工人们从事的是与土箕、锄头、扫把打交道的单一劳动。1958年道班工人掀起了工具革新的热潮,松阳古市(103)道班先后研制的革新工具129件,1959年10月丽水运输段抽调了8名养路工人组成了工具间(机修厂前身),研制了一批革新工具,为养路机械化发出了第一颗信号弹,也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减轻了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

70年代初,手扶拖拉机开始在公路上得到应用,从而使得砂石路面的回、括、铺、运等机械养护工作配套成龙。

自此,我区运输机械、筑路机械及机具维修组设备逐年增加。1988年底总段系统已拥有装载机等18种,施工机具262件;汽车等运输车辆、船舶215辆(艘、台);车床等生产、动力设备100台件。养路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近年来,我区的公路机械工业,高级次高级路面修筑,公路科技教育,材料供应都有了很大发展,总段机修厂不仅适应全区各种养路机具的修理,同时进行小型机具(轧石机)的制造。总段工程队和各县公路段也都具备了修建修筑大中型公路桥梁和高级次高级路面的技术力量和施工能力。微机也开始应用于公路管理。各种业务技术,文化教育连年不断,材料供应范围、种类不断扩大,从而使我区的公路养护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我区养路工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得到确定和提高,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在民国时期,养路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被称之为“公路兵”,没有固定的生活场所,住祠堂,宿破庙,长年奔波在公路线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养路工人翻身作了主人,得到了社会的尊重,1959年,松阳古市的(103)道班班长金关潭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道班工房陆续修建扩建,目前全区137个道班,班班有工房,共有建筑面积37306平方米,每个养路工人人均建筑面积36.6平方米。(1988年底实有道工746人)。

1980年开始,我区养路工人又实行了分期分批地赴外地休养和年休假制度,每个道班都配置了电视机等文化生活设施,养路工人的工余生活不断丰富。

我区的公路经过55年漫长岁月,而发展到了今天的水平,仍然不能适应车流量激剧上升的交通形势,1987年温寿线的昼夜混合交通量已高达3897辆(车次)。为使公路设施适应这一新的形势,1987年交通部投资一亿二千万元,由丽水专署组织力量开始了丽青温公路的改建工程,目前仍在继续施工中。

为了提高公路等级标准,我区在修建、改建公路过程中先后修筑了蛟坑、严山岭等二座公路隧道,其中缙云蛟坑隧道为全省最早修建的公路隧道,云和、龙泉交界的严山岭隧道是全省最长的大型公路隧道。目前,正在修筑的公路隧道还有丽水塔下隧道,遂昌洋条隧道和云和的赤石岭隧道。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公路养护也随着时代的步伐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当前全区公路养护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各种经济责任制不断建立,逐步完善,广大干部和养路工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我区公路养护事业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我区的公路建设和公路养护事业必定伴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       (198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