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是谁命名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9:25:32
“察哈尔”一名与“蒙古”名称同样引起了蒙古史学界连绵不绝的争论,各家纷纷提出训释:有说是蒙古语“邻近”之意的“扎哈”、“边疆”;有说是蒙古语“白色”之“察罕演变而来的;有说是“王宫宫廷周围的平民”;也有学者认为“此语来自波斯语,通过粟特语转入突厥蒙古语,始称蒙古可汗宫殿,后指亲卫军、侍从统称为察哈尔”;卫拉特蒙古人谚语中“诺颜周围人为察哈尔,活佛随从为扎依克之说法”;国内有些学者认为从古蒙古语中有“孩儿”之意的“察合”词演变过来之说;此外还有波斯语之“四”等多种解释。目前较有说服力的是伯希和的“察哈尔”一词来源于波斯语,意为“家人”或“臣仆”,他认为隋唐时期突厥汗国军队中的精兵被称作“柘羯”,唐朝镇压安史之乱时从中亚雇佣“柘羯”的军队。他认为“柘羯”就是“察哈尔”一词最早的汉译形式。他还认为这一词传入蒙古后音变为“jaqar”。国内几位学者利用古汉语音韵学试读“柘羯”古音并肯定了伯希和观点。尽管众说纷纭,察哈尔名称含义及其部落来源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团。所以猜谜底的人也逐年增多。法国传教士古伯察1844年9月来到正蓝旗,在他的见闻录中简要介绍察哈尔八旗情况并把“察哈尔”一词简单解释为“属地”或“边界地”。很显然这种解释法是他的道听途说。但我们从古伯察的解释中不难发现经过二百多年的满清统治,至少当时的察哈尔人已经对自己称号“察哈尔”一词的含义不太明确了。
我们再从有关察哈尔的史料记载中寻找。察哈尔一词最早在明代汉籍1541年成书的《皇明九边考》卷六中以“好城察罕儿”的名称出现。可见其最初的译写形式为“察罕儿”。蒙文史书中《黄金史》(1655)首先记载了察哈尔早先历史但没有对察哈尔一词进行解释。在外文书籍里1664年写成的突厥文著作《突厥世袭》(蒙古诸王朝史纲)中第一次提到察哈尔名称。《明史》虽然有察哈尔的大量记载,但惟独对“察哈尔”词义只字未提。《大清一统志》记有察哈尔八旗官职地理资料外《外藩蒙古都统部》里含糊其辞提出“初小王子裔布希,亦称小王子。驻牧察哈尔地是为察哈尔,亦曰插汉儿”。各种史料除察哈尔的事迹以外对它的词义缺乏准确的记录。所以这方面的线索也断了。
我们只好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先从土尔扈特汗国讲起。1768—1774年间受沙俄女皇叶卡捷林娜委托,对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汗国进行社会调查的彼得•西蒙•帕拉斯详细记载了蒙古王公牙帐及周围随从居住坐落规矩。“在王公牙帐四周的住宅区的南半部,通常居住着担任随从任务的僧侣,这一区称扎依克。世俗随从的毡房与僧侣随从的并无二致,但他们居住的地区叫做察哈尔”。虽然土尔扈特首领不是蒙古正统皇帝,但他们首领很早就用“汗”的称号,并且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以后建立了独立王国是史实。毫无疑问土尔扈特汗独立后借鉴或者完全套用了过去北元皇帝的游牧中央机构设置,否则他们周围不可能另外冒出一个“察哈尔”。从帕拉斯的记载中似乎能隐约感觉到“察哈尔”的基本内含,但还是十分模糊。帕拉斯还继续谈到“王公的牙帐左右通常总有一大批上等人和普通人随从。他们扎营在王公府邸周围,成一大圈,……王公及王公夫人居住在被隔离的白色帐房中”。这些记载使人身不由己地联想到蒙古族古代英雄史诗《江格尔》所描述的英雄世界。《江格尔》有著名英雄洪格尔,他的对手的府邸周围都会出现“库里野”、“察哈尔”。而这些对手们都是独立群体(国家)的首领形象。英雄洪格尔有一匹花青马,“由皇帝的殿下们、达官的公子们、察哈尔的子弟们全都上手,才能稳住这匹骏马”。洪格尔为了达到目的变成小乞丐混进敌营与“察哈尔的子弟、库里野的小沙弥”玩耍进行侦察,救出被敌人流放,折磨成“以库里野、察哈尔之间孤立的破帐房为居,以库里野、察哈尔两地野狗啃下的骨头为食”的心爱的美丽姑娘。还有《江格尔》的英雄打击敌人的时候都从库里野、察哈尔之间的空地直接冲进敌营中心汗庭。帕拉斯所提到的僧侣居住区“扎依克”就是《江格尔》的“库里野”。所谓的“库里野”就是喇嘛聚居地“库仑”。帕拉斯对土尔扈特汗庭的记载和《江格尔》汗庭描述不谋而合,天衣无缝。尤其是《江格尔》中明确分开皇帝的殿下、达官的公子、察哈尔的子弟的等级以及江格尔变成小乞丐与察哈尔子弟,库里延小沙弥混到一起等描写更加明确了汗廷周围总有的“一大批上等人和普通人随从”中普通的随从才是察哈尔。有帕拉斯的记载再有《江格尔》生动描写的文学语言的辅助,我们不难理解“察哈尔”就是指汗庭周围的平民百姓和他们居住区域的统称的粗略概念。帕拉斯所带来得模糊概念也迎刃而解了。我们可以确定帕拉斯记载的真实性。我们还可以用林丹汗时期虽然平民出身但是分别节制林丹汗八大太后所分别掌管的各察哈尔的八大宰桑来补证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