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毛泽东和蒋介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7:54:22

老是有人要拿这两个人做比较,我也来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先说说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一些相似地方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由军事起家。蒋介石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校长,这个职位对今后蒋介石能够登上王位至关重要,黄埔系一直是蒋政权的主要力量之一。国民党是孙中山一手缔造的党,蒋介石开始不过是一个小字辈,能够得到孙中山的赏识,陈其美的推荐也很重要,但即使这样,在党内蒋介石的地位依然是落后的,党内元老太多。但在军事上,蒋是东征军的司令和北伐军的总司令,所以蒋介石的强项在于军队而不是党内。在孙中山去世之后,汪精卫成为继承人呼声最高的人选,但汪精卫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
我们知道,北伐军最初由8个军组成,除了第一军以外,其他军队都带有军阀性质,也就是说是半支私人军队,而第一军的主力是东征军,东征军的主力又是黄埔军校的学生。所以第一军是蒋的正宗嫡系。北伐军后来加入的部队也多带有军阀性质,所以汪精卫一直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在此后的多次政治斗争中,蒋介石都能够以进为退,卷土重来依靠的就是自己一直牢牢把持着军队,包括1949年最后一次下野,蒋的主力部队基本损失殆尽,李宗仁依然无能为力。相反汪精卫由于没有军队,所以无法坐上宝座。
这里先要插一下,谈谈国共合作。我们知道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这里联俄是基础,因为联俄,才联共,因为联共,才扶助工农。在二十年代初,国民党与苏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黄埔军校也是苏联的帮助才建立起来的,在那个时候共产党的势力还很微弱,苏联无法给予充分的信任,但是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分支组织,苏联不可能扔下中国共产党,所以促成了第一国共合作,对于国民党来说,还没夺取政权,确实也需要共产党的帮助,共产党在发动群众,搞工农运动有自己的一套,而共产党也借助了国民党的力量。当时合作的主要分工是,国民党掌握军队,共产党自己没有军队,参与国民党军队搞政治工作。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国民党军队是两党都进行了投资,自然都要分股权,当然国民党是大股东,在打江山的时候不会有多少问题,但一旦到了分享胜利成果的时候,股权不明晰的特点就出来了。共产党在做事的时候自然也在为自己考虑,就是扩大共产党在军队的影响,当时国民党共产党在军队中发展党员都是不受限制的。所以说虽然军队是国民党的,但是共产党也有自己的影响,比如叶挺的独立团就是共产党完全掌握,从团长到营连指挥员都是共产党人。
蒋介石的命根子就是在军队,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地盘被共产党侵占,所以他最先发难,把第一军的共产党人驱除出去,这样保证了这支军队的纯洁性。北伐战争打败吴佩孚和孙传芳以后,统一全国指日可待,西北军冯玉祥和山西的阎西山也要加入革命,只有张作霖一个对手了。这个时候蒋开始策划夺权,这个时候对于汪精卫来说还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他压根就没参加北伐的过程,本人甚至还在国外,相对于蒋介石,汪精卫更象是一个捞取胜利果实的人。蒋介石选择的方式是向共产党人开战,这样做有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打击了共产党,二是间接向汪精卫挑战,因为还是国共合作,汪精卫就要宣布蒋介石叛变革命,要讨伐蒋,三是向列强示好,列强最怕的就是工农运动了,自然欢迎。汪精卫要讨伐蒋介石,这是蒋介石的强项,因为蒋掌握军队,而汪的军队实际并不是自己掌握,如果搞党内斗争,这方面汪可能会稍占便宜。由于军队实际都在其他人手里,谁也不愿意为汪精卫打头阵,所以讨伐也无疾而终,蒋介石的第一步就得逞了。共产党的股份在蒋介石吃掉了一部分,自然剩下的希望在汪精卫这里讨回来,但汪精卫也不愿意了,汪精卫也看到了蒋介石的好处,汪精卫也要驱除共产党,要独吞剩下的股份。但汪精卫无疑落在了蒋介石的后面,变成了依葫芦画瓢。
蒋介石虽然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了便宜,但也带来了后遗症。第一个后遗症就是开了向盟友开刀的坏头,以后别人再跟蒋合作都带有堤防心态,后来的那些军阀不信任蒋也是有来由的,蒋介石也搞什么结拜兄弟,但那都是权宜之计,后来的这些兄弟如李宗仁张学良都起来反蒋。第二个后遗症就是削弱了党,成了“枪指挥党”。我们知道共产党一直是“党指挥枪”,现在很多人对此是不以为然,但在当时,这确实是共产党获胜的法宝之一,共产党一直把军队牢牢掌握住了,军队成为党的工具。蒋介石是拿“枪”向汪精卫的“党”发起了挑战,而且取得了成功。这个自然有了效仿作用,大家一看,原来枪杆子才是硬道理啊。在以后的进程中“党”就逐渐沦为了“枪”的工具,比如蒋介石希望拉拢冯玉祥,冯玉祥说我都不是国民党一去不是被领导了?蒋介石说没问题,就批准西北军可以整个建制加入国民党,意思就是只要写申请的就特批。这样的入党也太随意了,自然就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和凝聚力。但是党又是不得不需要的,不可能什么时候都自己抓,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依靠一个组织来管理,国民党这个党不行了以后,蒋介石开始搞复兴社、蓝衣社,到后来的三青团。即使如此,也没有扩大执政基础,因为这些人还是原来的人,只不过换了种方式,而且还加剧了派系斗争。第三个后遗症就是“反蒋”,蒋的军事手段虽然有效,但却不服众,以致在抗日以前,个个都“反蒋”,“反蒋”成为了一种潮流,光靠打击显然是不行的,越打击敌人越多,越打击人人自危。包括后来打出威名的薛岳等这些人都有反蒋的历史。
再来看看毛泽东是怎么起来的。毛泽东虽然参加了一大,但一直不是中共的核心人员。毛泽东是个天才,没有经过任何军事院校的学习,无师自通学成了一套战争理论。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屠杀使共产党遭受惨重损失,苦心经营的本钱都基本丢光了。有些部队虽然不杀共产党,但是也礼送共产党人出去,这些人留在军队里都有一官半职有很大影响,而一出去了就什么也不是了,任人宰割。但共产党也留了一手,一部分隐藏的共产党人开始搞武装起义,起义的军队很多就是原来的国民党军队,可见如果不是国民党先动手而是共产党先发难,带出的人会更多。但是起义的多是一些小部队,除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主力是贺龙的20军和叶挺的25师,叶挺的25师是由独立团扩编而成,本来就是共产党的部队,但贺龙投靠共产党令蒋百思不得其解,以致后来抗日整编的时候还特意询问贺龙为什么跑到共产党这边去,蒋自然想不会明白这个道理的。南昌起义并没有成功,其他小打小闹的起义倒是如雨后春笋起来了。毛泽东就是这个时候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去领导秋收起义的。因为起义部队是由共产党领导,所以毛泽东一去自然就成了领导人,包括后来邓小平去左右江也是这样,一开始还没有问题,但是部队失败后,毛泽东要带领部队去井冈山,原部队的军事长官不愿意了,虽然毛泽东费了很大力气说服了部队按照他的方向前进,但也感到这个矛盾需要来个根本性的解决。于是来了三湾整编,三湾整编的目的就是强化党对军队的控制,军队要听从党的指挥,具体办法是支部建立在连上,各级都建立党组织,保证党的决议得到贯彻。这项措施后来都延续下来了,成为一个基本制度,在当时的主要积极意义就是控制住了军队,避免有枪就是大王。四渡赤水之后,林彪对毛泽东不满意,想把他搞下来,但是也只能个人写信,不能以一军团的力量要挟,因为聂荣臻、罗容桓在制约着他。后来到陕北,林彪东征有不少缴获,毛泽东要他分一些给徐海东,林彪不愿意,毛泽东一句“一军团又不是你林彪的”,把他给撤了,调他当红军大学校长去了。所以在共产党的部队中私人性质要少很多,许多部队经常调来调去,包括指挥员也是如此,都没有什么障碍。共产党的军官也有投敌的,但把部队带走的少,个人潜逃的多,因为党在控制着军队。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军队是命令要绝对服从,如果没有制约,很容易形成私人或半私人性质的部队。这点国民党就做得比较差,军官视军队为自己的本钱,常消极面对战斗,怕消耗。典型如:张灵埔被围,李天霞见死不救,淮海战役关键时刻,蒋伟国亲率战车团上阵,而刘汝明李延年还在保存实力后撤,而这些都已经不是派系的关系了。再者,不管是投降日军还是投靠共军,成建制地带走国民党军队屡见不鲜。
“党指挥枪”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部队是党的,功劳再大也不是你的,毛泽东苦心经营了几年的苏区随着中央的到来也就移交出去了。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有意无意往湘戆边境跑,这样湖南省委失去了联系,而江西省委也不知道毛泽东来了,于是毛泽东当了一段时间的山大王,这段缓冲期也就给了毛泽东比较宽松的环境,可以自由发挥。后来湖南省委和江西省委联系上了,这时毛泽东已成一定气候。但党中央来了就不一样了,党中央来了首先就要把毛泽东撤下来,很明显,党中央要表明一个态度,这成果是党的而不是毛泽东个人的。如果党中央去的不是中央苏区而是徐向前那里,说不定毛泽东这个山大王可以一直当下去,但也可能就是个山大王。毛泽东虽然暂时失去了地位,但后来反而一举成为整个中央的领导人。因为党中央发现离开了毛泽东还就不行了,反围剿打不赢,长征损失也重,毛泽东还得回来,这一回来就成了中央领导人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也遇到这个情况,张国涛的四方面军有8万人,但是面对毛泽东只有几千人还是要称臣,这边是中央啊,张国涛不敢犯上,因为他自己也是靠中央代表这个身份才拿到了四方面军的领导权。经历这一关以及后来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的支持,毛泽东终于坐稳了头把交椅。
毛泽东和蒋介石上台之后都面临一个内部斗争的问题,比较起来,毛泽东的手法更加高超一些。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人之初,最大威胁来自张国涛,但是随着四方面军南征失利,而贺龙又站在了中央这一边,两军又走上了北上的道路,在陕北一方面军也站稳了脚跟,形势朝着对张国涛不利的方向发展,西路军的失利又是对张国涛最后的打击,毛泽东借机搞起了批张运动,张国涛彻底沉沦了。红军整编时,毛泽东巧妙地安排了军官人选,三个师的分别由三个方面军编成,十五军团以前就与一军团合并为新的一方面军,师长自然是林彪而徐海东只能当个旅长。120师没什么问题,贺龙是当然的师长,二方面军关键时刻的表现也让毛放心,129师却是安排刘伯承当师长,本来四方面军是徐向前一手缔造,他出任师长实至名归。但刘伯承出任也在官面上说得过去,四方面军多川人,刘伯承被喻为川中名将,威望甚高,一、四方面军会师时,刘伯承就已经去了四方面军,也不算是硬插进来的。虽然刘伯承亦非毛泽东的亲信,但毕竟是一方面军出去的人,总比徐向前放心一些。徐向前有了西路军的失败,放在副师长的位置也顺理成章。旅长之一是陈庚,陈庚早期曾在四方面军任师长,但后来受伤离开,又到了一方面军,出任旅长也算回娘家。陈庚是黄埔一期,还救过蒋介石,名气很大,他回来任职似乎也是无法反驳。于是在四方面军的队伍里,两个一方面军的人巧妙地占据了重要位置。八路军东进抗日,129师出动的仅是三个团,陈庚旅和王宏坤旅的一个团,王宏坤旅部缺留在了陕北,无形中,刘伯承和陈庚就成了以后129师的主导人物,不知不觉已经打上了一方面军的烙印。115师的徐海东334旅原来也是四方面军一部,留在鄂豫皖打游击的,但反而先到陕北,徐海东部对中央红军到陕北帮助很大,按理不能再归入张国涛一系。后来发生了高敬亭被枪毙的事件,高敬亭是徐海东红25军撤走后留下打游击的,所以派徐海东来整理原高敬亭的四支队,徐海东离开以后,接替者是黄克城,黄克城来自红三军团。徐海东后来在四支队生病,这次就没有再派人来了,直接让戴季英代理,罗炳辉从四支队带走一个团组建了第五支队,后来四支队、五支队组成了新四军第二师,罗炳辉就成了师长,而罗炳辉也是一方面军九军团的。中央红军长征以后,留下的是项英和陈毅,据说是博古和李德比较相信项英,在抗战期间,项英和毛泽东在方针上有些不同看法,新四军大部北移长江,就成立了长江局,有叶挺、陈毅、刘少奇就是没有项英,而随着皖南事变,项英被杀,最后一块盲点也没了。综合毛泽东的思路,毛泽东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不知不觉最后各军区掌权的都是自己较信任的人,当然这些人也比较争气。对于原四方面军的将领,也是给予了任用,但较少一号人物,多是猛将级别,如:许世友、王建安、陈希联等。对于徐向前,我一直认为后期没有给予充分的舞台发挥,但也不是完全不用,比如在山西还是给了他一些机会。
相比毛泽东的含蓄,蒋介石的策略较直接。蒋介石常用的策略是利用B来打击A,再利用C来打击B。从战术成面看,非常有效,但从战略成面看就得不偿失了。比如,中央红军湘江之后损失惨重,与贺龙回合不成后去了贵州,这个时候蒋介石的策略就是追兵放慢脚步,让红军先去打击贵州军阀王家烈,借红军之手比自己去动手要漂亮得多,最后的结果是王家烈被排挤,贵州纳入中央军势力范围。单从战术上看,非常漂亮,但从战略上看很失败,因为云南和四川的军阀开始不信任蒋了,红军最终能逃脱追兵也与此相关,可谓因小失大。蒋介石常与人结拜兄弟,先后有李宗仁和张学良,但那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随后李宗仁就开始反蒋,而张学良最后也发动西安事变,这样的行事总是给人以目光短潜的感觉。蒋介石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迷信军事手段,蒋介石能够上台得益于军事上的支持,所以在对付政敌也多用军事手段,对军阀对中共,蒋都认为剿灭是最直接的办法。胡汉民反对他,他的措施就是把胡汉民关起来监禁,意思就是我有枪我就是老大,但这只会引来更大的反对声音,结果是广东也成立中央,宁粤对抗。既然是迷信军事手段,蒋介石对那些没有军事力量的第三党就非常轻视,比如民盟之类,结果那些人都跑到共产党那一边去了。与此对应,在抗战期间共产党学会了统一战线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好处是可以尽可能团结更多的人。在红军时期,共产党的政策是很左的,左的意思就是激进,斗争扩大化。到抗日了为什么会转变过来了呢,很显然连国民党都可以合作了,自然其他阶级也能合作。国共谈判时,共产党肯让步也是因为搞合法斗争也不怕,蒋介石一直到完全退出大陆才解决这些派系问题,因为他们不是被吃掉了就是投靠了共产党。
最后说一说毛和蒋的用人
任何人用人都是希望既听话又能干,直接一点就是最好又是奴才又是人才。但现实总是不会符合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人毕竟很少,多数人才不愿意当奴才,愿意当奴才的很大原因就是没什么本事。对于蒋介石来说,既听话又能干的首推杜聿明,杜聿明是肯替蒋介石背黑锅的,比如解除龙云的军权就是让杜聿明干的,但是杜聿明只有一个,所以先是派到东北收拾局面,转头又来收拾淮海战局。李宗仁批评蒋介石用奴才不用人才,其实蒋也是不得已,他的手下是什么水平他也不会不知道。前面已经说了,国民党的军队带有浓烈的私人性质,所以首先要保证可靠,要不然连部队都给拉走了什么用也没了,蒋介石自己常用的手段就是拉别人的部队,比如西北军的几个将领都被他拉了过来,自然他也要防备别人使用这一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任用自己信得过的人。能不能打战只能其次再考虑,到后期蒋介石疑心病特别重也在于此,被共产党拉走的部队越多,他越不放心,象薛岳孙立人这样的人很不幸就被打入了冷宫。另外那些忠心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完全没本事,他也许是这方面没本事,另一方面就不行了,比如陈诚,人品还算不差,不大贪污,抗日期间经营六战区也象模像样,后来去台湾搞经济也还可以,但是派他去打战就不行了,他不是这块料,先是在莱芙瞎指挥,后面又跑到东北损兵折将。胡宗南当师长的时候也不算差,但胡宗南很能吃部队,这点蒋很赏识,于是胡宗南吃成了一个大集团,可惜能力跟不上去,连彭德怀几万人都敌不过。蒋介石也没办法,别人又信不过,还是要用这些人,比如汤恩伯,守长江就一塌糊涂,守福建又是他,此人也是阿斗不争气,战还没打先把司令部搬军舰上去随时逃跑。
毛泽东也有一些既听话又能干的,115师的三个基本上都可以算,刘少奇也可以算。毛泽东也会用一些奴才,比如康生之流,但是重要位置还是不含糊的,还得顶用的人上。对于那些不太信任的,比如彭德怀、徐向前,也给一定的机会,不是完全不用,而且既然用了就用人不疑,虽然百团打战狠狠批了彭德怀,最后还是让彭德怀去了朝鲜。
总体而言,毛泽东在人才的使用上比蒋介石还是高出一筹。
最开始写这个东西只是一时兴起,后来发现这个题目实在太大,有好多东西都说不完,还是先草草结束了罢。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