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号称“世界第一强国” 为何民生艰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0 16:42:00

古代中国号称“世界第一强国” 为何民生艰难

核心提示:由此可见,古代中国虽然号称繁荣富庶,号称世界第一强国,但那只是总量上的概念,民生则相当艰难。中国的社会非常脆弱,如果再在如此脆弱的社会上抽调资源用于战争,给社会的压力可想而知,从这个层面就很好理解中国历史上对外战争的“懦弱”。

数千年来,中国一直深受资源紧缺的困扰,粮食问题更是首当其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本书作者指出,粮食和土地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乃至政权更迭的关键因素,巨大的内部压力是导致对外“懦弱”的原因之一。

粮食背后的盛衰周期率

从古至今,中国因资源紧缺而面临的生存压力一直是非常大的,这尤其体现在粮食问题上,中国的改朝换代也与粮食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的结果之一就是人口的大量死亡,土地大量荒芜。而在新的朝代统治稳定后,国内战乱结束,人民安定下来从事生产,大家都有土地耕种,就会是一个非常幸福的时期。土地充裕,在农耕时代意味着生产力的解放,因此在王朝初期很快就可以看到生产大发展的景象,国力重新变得强盛。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慢慢繁衍,充裕的土地变得紧张,人们不得不开垦更多的耕地,当耕地不能随着人口的增加再增加时,人均耕地面积就开始大大减少了,口粮也逐渐变得紧张,再发展下去粮食变得严重不够吃,社会就产生了严重的分化和残酷的竞争。地主的压榨越来越凶残,贫困的雇农甚至失去结婚生子的权利,而如果地主的土地没有足够的增量,后代增加把土地瓜分后,地主也就成了贫民,这样的剧本周而复始地上演着。

为何后来不再“席地而坐”?

以往中国的粮食和人口压力导致社会异常脆弱,只要粮食稍微减产,就容易造成危机和灾荒。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反映了中国人口压力下生存质量的降低,那就是我们从一个席地坐床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坐椅子的民族。席地坐床的习俗可从各种历史文献和绘画中看到,今天的用语也还是主席、席位而非主椅、椅位。中国周边的民族保留了历史上中国的习俗,但在中国这些习俗却改变了,原因正在于资源压力——如果席地,需要多少木材?相比整个地面都要用木板铺起来,座椅的用料无疑少了很多,与日本的榻榻米相比,条凳就非常节省。华北平原的森林为了种粮食,在五代十国以后基本就被采伐光了,所以才没有席地而坐需要的足够木材,中国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就在这个时期悄然开始。

为了维持庞大人口的生存,中国人把生活质量压低到了极限,中国人在历史上很少吃肉,体内甚至欠缺分解肉和奶制品酶的基因,所以西方人说我们的贫穷在于基因,把中国人比较多地消化植物蛋白的基因叫“贫穷基因”。在地理大发现以后,大量高产的作物品种进入中国,比如玉米、白薯、土豆等,使原有的耕地面积可以养活更多人,清朝的人口才远远超过以往的朝代。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虽然号称繁荣富庶,号称世界第一强国,但那只是总量上的概念,民生则相当艰难。中国的社会非常脆弱,如果再在如此脆弱的社会上抽调资源用于战争,给社会的压力可想而知,从这个层面就很好理解中国历史上对外战争的“懦弱”。

(作者:张捷,节选自《资源角逐》,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简评】

【饥饿的历史深入华夏子孙的脑髓】

【1】使人更显本能。这就是今天贪官腐败的客观“理由”,多收多藏心本善良,为的是一家老小活命粮(只是数学不好);

【2】使人重视效率。这就是今天黑心暴发户不讲诚信良心的客观“理由”,最好一夜爆发,一步登天,一票中大奖,一锤子买卖,一不做二不休,不管杀人抢劫,靠山吃山,有官卖官(一次卖官近百,还是数学不好);

【3】使人注重面子。因为社会等级森严,无论自己的面子背后的“衬里”是叫花棉絮还是假冒名牌,必须把“面子”“做强做大”,务必要维持“心理优势或均势”,力争挤入“更体面”的阶层“平起平坐”,和自己的“左邻右舍”拉开距离。这纯粹务虚的“表里不一”正是展现了国人心智幼稚的一面,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造成的贫富分化悬殊,导致人们“力争上游”以维持“自尊”需要和“体面”的生活。这就是今天人人很讲面子的客观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