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和刘戡的一场争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15:06:11
何应钦和刘戡的一场争吵
   
      刘戡的83师由南天门撤下来之后,不久即调到北平担任城防。此时军政部调来两个工兵营归刘指挥,构筑北平的城防工事。刘派参谋处长符昭骞负责指导构筑工事的任务。
    日本的一个宪兵连要来看中国军队新构筑的防御工事,刘戡坚决反对,并且表示:如果日军一定要看,他就下令向日军开火。为了此事,刘戡和符昭骞一道去见何应钦。
    何对刘说:“工事一定要构筑,日本军人要看就让他们看,绝对不许打!”
    刘说:“俺绝不让日本人看俺们的工事,倘若他们一定要看,那俺只有以死相拼!”
    何说:“你为什么不在古北口死,要到北平来死?”
    刘愤慨地把桌子一拍:“俺到北平来侍奉你的命令来的,俺并不怕死,俺坚决反对这种汉奸做法!”
    桌上的茶杯也被打翻了,茶水洒了一地。何应钦木办法,只好说:“假使你是(北平)军分会的代委员长,俺是师长,俺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你,你作何感想?”
    刘木说话,掉头便走。何把符留下来,并对符说:“要抗战,首先要军队服从命令,目前华北的情形就不是这样,命令要宋哲元的部队集中到通县,他们却开到廊坊去;要傅作义部队集中到高丽营,他们却开到长辛店。像这种情况,如何谈得上抗战?所以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日本人谈判停战。”

---摘自《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之《古北口抗战纪要》作者:杜聿明、郑洞国、覃异之

人物名片
  
姓 名: 刘戡  字: 麟书 
生 卒: 1907-1948   
学 籍: 黄埔军校一期   
党 派: 中国国民党   
籍 贯: 湖南省桃源   
军 衔: 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军 职: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 生平经历:

“独眼龙将军”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刘戡随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屡立战功,由排长、连长、旋升团长和旅长。长期在卫立煌麾下,卫立煌认为他是个脑子一根筋的神经。民国22年,蒋介石纠集50万兵力,发动第四次“围剿”,命令刘戡任八十三师师长。随卫立煌攻入大别山根据地中心区域,刘戡在战斗中,右眼被流弹射中,遂摘除,配装假眼,致有“独眼龙将军”之称。
抗日战争
  同年,刘戡奉命率部随徐庭瑶参加长城抗战,第83师是第17军中装备最好的一个师,全师1万多人,武器都是德国进口的,士兵都配戴德军M35钢盔,称为“德械师”,战斗力颇强。日军攻占八道子楼后,将山炮等重火器搬了上去,在各高地设炮兵观察哨,对第83师的布防进行准确炮击。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进攻,第83师虽拼死抵抗,但缺少反坦克武器,日军得手。从4月28日到5月上旬,第83师在372高地、425高地、车头峪、大小兴开岭、上堡子、笔架山、香水峪等地和日军英勇作战,伤亡惨重,刘戡甚至将卫生兵、炊事兵都组织起来投入战斗,但阵地不断被日军攻占,眼看几天前还装备精良的部队,现在损失惨重,刘戡拔枪准备自杀,被参谋长符昭骞等人夺下枪支。后驻防北平(今北京)密云县,35年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七七事变后 抗击日本侵略军,忻口会战,毙敌万余人,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嚣张气焰,被誉为“杰出的抗日将领”,晋升为第九十三军军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民国29年初,刘戡率第九十三军驻防阳城,封锁陕甘宁边区。是时军部参谋长魏巍(白天),乃中共地下党员,经魏力劝,刘接待并支持其辖区的地下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暗中以军用物资接济八路军。不久,魏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特务告发,蒋介石、何应钦两次电令刘,调魏去中央训练团受训(实图谋杀),刘基于惜才和未泯之正义感,一面电复蒋、何:“前线工作繁忙,不能离开,请求缓调”,一面以蒋、何电示魏,并赠以马匹供魏潜赴延安。刘在告别践行宴会上举杯对说,“我与魏参谋长多年共事,情同手足,现在因思想不同,他要离去,也挽留不住,只好分别了,”呜咽了一会后又说,“我知道你们不是共产党,过去之后,你们会成为共产党。我可以保证,在抗日期间,我坚决抗日,不打内战。抗战胜利后,如果国共两党争天下,我还要为三民主义奋斗到底,但愿我们日后不至在战场以兵戎相见。”          刘戡放走了魏巍,因此受到蒋介石面斥,被撤销军长职务,派赴陆军大学受训,暗中受胡宗南监视。民国32年,日本侵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攻陷洛阳(豫中会战 洛阳保卫战),国民党军队受重创。在胡宗南的请求下,蒋介石遂派刘戡去河南灵宝收拾残局,接替战死的李家钰将军,重组第三十六集团军,并任刘为该集团军总司令。之后,刘在华北以其民族恨、爱国心跟日本军艰苦周旋,战绩较丰。          民国33年秋,刘戡奉命去重庆任陪都卫戍副司令。民国35年春,奉命赴陕西任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同年秋,第三十七集团军整编为第二十九军,刘戡任军长,驻防洛川、泾阳、潼关、耀县、天水等地,作为进攻中共中央驻地延安的第一线。民国36年3月,胡宗南部进犯陕甘宁边区,刘戡为两大兵团之一,(另一兵团为董钊)1948年2月下旬,关中咽喉之地宜川突然被解放军的重兵包围,守军旅长张汉初急电胡宗南求援,胡令刘戡率部前往,刘戡奉令亲率第29军4个旅增援。行军半途,刘戡的先头旅发现两翼有解放军正在接近,有包围之势,刘戡立即请示胡宗南,欲先打退围军之后再去增援宜川。胡却认为解放军没有那多的兵力,能吃下他的一个军,加上宜川当时外围已被攻破,急待援兵,遂令刘部继续前进,向宜川靠近。 对胡宗南既不符合实际、又不权衡利害的回电,刘戡一干人几乎是完全绝望了,刘戡屈从于胡的方案,“打完了算”,第29军行至瓦子街时,被解放军重兵围攻之(宜川战役),入夜认为共军吃不掉自己,就地宿营,被西野部队雪夜合围,是其最大的失误。 在被围之后,刘戡迅速调兵抢占瓦子街以南高地,这个战术判断很精准。一野战史指出“如不迅速堵住这一缺口,将给敌留下突围逃窜的道路”。围绕这个高地,共军358旅与国军53旅争夺得异常血腥,不到200平方米的阵地上,死伤超过千人,358旅714团团长任世洪、参谋长武治安,53旅副旅长韩指针、158团团长何怡新全都战死在阵地上。714团打出了一个只剩13个人的硬骨头六连,和一个负伤11处,刺倒敌7人的战斗英雄刘四虎。最后“封住了敌军南逃的唯一缺口,为全歼援敌创造了条件”。3月1日刘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包围,分割成几块,刘部节节溃败,军心涣散,刘虽亲临督阵,也不能挽回败局。人民解放军逼近刘戡仅100米处,军指挥部近卫溃散殆尽,仍拾起一枚手榴弹自炸身亡。终年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