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分配制度 统筹缩小贫富差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9:40:21
2010年09月07日 09:28:18  来源: 红旗文稿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 顾保国
收入分配不公是形成不合理贫富差距的重要推手,应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只有从制度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才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问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我们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
一、收入分配不公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现象向纵深蔓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各群体的收入都有了显著增长,国家财力明显殷实,这一切为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经济和居民收入总体向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人们对分配不公的意见越来越多。
目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初次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尤其突出。1993年至2009年,居民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降幅达10个百分点。由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现象正向各个方面纵深蔓延,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城乡之间人口和土地要素不能自由流动,配置资源更多地倾向于城市,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2009年达到3.33:1。2009年,我国年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为62%,这部分人群绝大多数在农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排在前列的通常是东部省(市),排在末尾的通常是西部省(区、市)。我国东、中、西部的居民收入极不均衡,差距明显,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承担国家生态屏障、粮食基地、资源储备等公共职能的地区,收入偏低。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和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之间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的蔓延。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第一产业的劳动报酬显著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报酬,第二产业的劳动报酬与第三产业的劳动报酬之间也有较大差距。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不断快速上涨,已大幅超过社会平均水平。行业间收入差距最高达到15倍。
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和财富不断向少数群体集中。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已超过50%以上。《人民日报》2010年5月19日的文章指出,我国有1/3的职工工资与最低工资标准相接近,绝大多数省(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且远低于当地平均工资。
上述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分配不公的副产品,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国力强盛又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充足的调控资源。要通过科学决策,建立先富帮后富的激励机制,明确先富帮后富的法定义务,强化先富帮后富的社会责任。
二、切实缩小不合理贫富差距顺民意合时宜
以工资为主要收入的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与以投资收益为主要收入的少数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当这种差距是由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不规范的分配秩序造成时,必然会引起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稳步发展。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不仅可以有效化解由此引发和形成的社会矛盾,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居民收入是重要推手。只有加快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劳动者素质才有可能普遍提高。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缩小贫富差距,普遍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真实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产阶层的壮大,有利于缓和因贫富差距而形成的对立矛盾,形成社会进步合力,促进社会稳定。
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经济中的重大问题、焦点问题、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经济的平稳发展。政府运用所掌握的资源和力量,通过调控和干预来统筹缩小这种不合理的差距,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可以让广大民众切身体会情为民所系。目前,社会财富不断殷实,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呼声十分高涨,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正当时。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一贯方针和最终目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牢固树立共同富裕的理念,增强全社会共同富裕的信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又是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现在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度扩大问题,是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问题,需要统筹解决,尤其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
三、多途径促进公平分配是统筹缩小贫富差距的必由之路
1. 加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力度,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资源垄断、不公平竞争和机会不均等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许可,规范国有企业职责,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减少行政性垄断和地区性垄断,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政府应为人口、土地、资本自由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城乡居民收入不合理差距的体制性障碍。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减少就业壁垒,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通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自由流转,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通过资源价格改革,促进资源的合理流转,缩小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特别是要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只有充分竞争,才能减少不合理的垄断利润,形成公平的收入分配秩序。
2.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任务是要通过增加居民总收入来完成的。重点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职工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形成机制、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职工工资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体制应联动改革,通过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使广大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双增长,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
必须果断切断权力与资本的利益链条,防止权力、垄断、地位、投机成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鼓励并倡导勤劳致富。只有当劳动成为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时,才能真正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3. 有效调节高收入,完善税收调控机制
要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高收入群体,切实扶助低收入群体。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要发挥资源税的调节作用,对于土地、矿产、森林等国有资源,其增值收益应由全社会共同均等享有,不应该也不能由占有或使用这些资源的企业坐享其成或独享超额垄断利润。当前,土地、煤炭等已经成为暴富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应该引起足够的警觉和关注。
只有建立合理的税收体系,才能对居民收入进行公平的分配和再分配。合理设计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和扣除项、起征点及税率,扣除项应综合考虑家庭收入、家庭人口、赡养负担等情况,起征点应与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挂钩,税率应体现收入贫富的差异化,减少中低收入人群的税赋,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调高高收入者的累进所得税率。适时有序开征房地产税,完善资源税,从财产方面调节贫富差距,有效缩小高收入与低收入之间的差距。
4. 切实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劳动力报酬,特别是低水平劳动力报酬在合理的水平线之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程序和动态公布机制,明确职工所应享受的补贴、保险和福利。正常情况下,最低工资标准应每年调整一次。
在低收入群体中,农民占绝大多数。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对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及缩小贫富差距至关重要。要积极推进农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切实减少低收入人群的数量。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失业、疾病、机会不均、资源分布不均因素带来的贫富不均问题的重要途径。应当建立起全面、适度、公平和有效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健全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贫困者的社会救济制度。特别是要解决好保障性住房问题,尤其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应向低收入人群倾斜。
5. 精心营造机会均等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教育机制
要合理征税,更要合理使用税收,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问题。政府在二次分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科学决策,把握好分配的原则和调控的力度。税收使用应更加注重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公共设施等。通过财税收入的转移支付,注重保障设施建设和劳动者素质教育,以提高劳动者创造价值和积累财富的能力,确保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队伍的渠道畅通。
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公平的收入分配秩序的起点。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总体上是呈正相关的,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也越大。应该稳步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和机制,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应有意识地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倾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缩小不同群体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
一定要重视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完善,为全社会创造机会均等的发展空间。应鼓励和支持中低收入者创造和积累财富,构建良好的就业和创业外部环境。想方设法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增加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让贫穷者有通往富有的途径和机会。鼓励并宣传劳动致富,在脱贫和扶贫问题上,应培育并完善致富机制,从根本上摆脱造成贫穷的困境。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经济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