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附录十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07:02:15

 


关于三十七道品详细说明及主要修行方法

   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圣道的法门,即三十七道品,也叫三十七菩提分法。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能获得佛陀所说的菩提之智,证得无上觉悟。称为“道品”,因为他们是“圣道智”的组合,是“圣道智”,是足处(最近因)、资粮与根机。

  三十七道品共分为七类,分别是四念处(四念住)、四正勤(四正断)、四神足(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七菩提分)、八正道(八圣道分)。其中了生死苦即四念处;而其离贪爱中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开发无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觉支;从无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满足,即八正道。

(一)四念处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四念处观,是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的四种法门,《大智度论》说“有众生多念乱心颠倒故,着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为是人故,说四念处”,它是指用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正确的方法,来分别观察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破除我们执着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如下表: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着身心是干净的。

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着世间有快乐。

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着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

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着有一个我。

(1)身念处。观身不净,破除“缘身执净”的颠倒妄见。身体乃四大所成,非究竟之法,是有漏生灭之法,常流不净故。
(2)受念处。观受是苦,破除“缘受执乐”的颠倒妄见。受是领纳之义,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受。受乃心缘境,因而领纳知觉,此缘起之法亦空无自性,不可得故。
(3)心念处。观心无常,破除“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三心不可得,生灭不已,如幻如化,瞬生瞬灭,应体证心之无生法忍。
(4)法念处。观法无我,破除“缘法执我”的颠倒妄见。诸法本空性,见空即见道。

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悟而不迷,圣而不凡。

(二)四正勤
四正勤,就是非常努力地去实践四种正确的修行方法,“正谓不邪,勤谓不怠”,没有任何勉强成分的努力,称为“正勤”,也可以称为“热切的精进”,这种努力会引起身心巨大的痛苦。而这种努力具有四项特征。这四项特征:“宁可让我的皮肤、筋肉、骸骨干枯,宁可让我身内血肉涸竭,我都不会放弃精进地努力,直到自己证得以人类的能耐、努力与勇决精进所能证得的境界为止。”佛教认为,修习四正勤,能够鼓励和鞭策修行者不断舍弃和断除一切恶法,生起和增长一切已生和未生之善法。

四正勤即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四种。
(1)已生恶不善法令断。就是对于已经产生的恶行恶念,不善之法,努力的断灭,使其永不再生。
(2)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就是对于还没有发生的恶行恶念,不善之法,努力防止,绝对不使它们发生。
(3)未生善法令生。就是对于各种还没有发生的善行善念,要精进的努力,促动其迅速发生。
(4)已生善法令住。就是对于已经发生的善行善念,要努力坚持、增长。

(三)四神足

四神足,“神”是神通的意思,“足”是基础、依靠的意思,四神足就是神通得以产生和凭藉的四种基础,神通妙用莫测,无碍自在,微妙无穷,修行者达到这种程度,就能一切如意自在,四神足也可称为“四如意足”,《三藏法数》说“四如意足,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佛教修行以禅定为基础,四神足实际上就是指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禅定,用这四种定力摄心,能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

四神足包括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四种。
(1)欲神足。希慕欲乐,是指,想要证得、达成、圆满、完成的欲望,意欲之力
(2)勤神足。精进无间,精进直前,功无间断,不断止恶进善力。
(3)心神足。一心正念,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心念之力
(4)观神足。心不驰散,真照离妄,心不散乱,观想佛理之力。“观”(Vlmamsa)是指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地狱、轮回巨大痛苦的知识或智慧。

(四)五根

五根,就是五种生起善法的根本,“能生善法,故名为根”。“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可见,五根是修行的五个基础和根本,五个内在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增长一切善法,“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五根即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1)信根。就是对佛法僧、对正道善法的坚定信心。“比丘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余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可见信的坚定程度。
(2)勤根。又叫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是指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勇猛精进,勤求不息。“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勤”。“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
(3)念根。就是心中除了正道及助道法外别无他念,“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可见,念根就是一心念想正道正智。
(4)定根。就是“心止于一境,摄心不散也。”“又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定根者,当知是四禅。”可见,定根是就是正念不倒不散,稳固持定。
(5)慧根。就是说“思惟真理,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又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可见,慧根是对自性和真理的领悟。

(五)五力

五力即五种力量,是修习信根等五根,而产生和增长的五种能够维持修行,获得解脱的力量。五力是五根所产生的力量,“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二者密不可分,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对相同内容的表述,“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破恶法,故名为力。” “天魔外道不能阻坏,是名为力”,可见,五力虽源自五根,但它能维持修行、克服修习障碍、破除一切修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因此又反过来维护五根增长。

与五力相应,五根分别是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1)信力。是信根增长所产生的力量,是对佛教信仰的坚定虔诚、对正道善法的坚定信心所生发的力量。信力能破一切疑惑、不坚定和邪信,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
(2)进力。也叫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所产生的力量,是一种巨大、顽强的上进力、促动力。精进力能断诸恶,能破除修行中可能产生的所有懈怠。
(3)念力。是念根增长所产生的力量,是一种执著于正念的力量。它能坚定正念,破除一切不符合佛法的邪念。
(4)定力。是定根增长所产生的力量,是一种专注之力、稳定之力。定力能破除各种妨碍专注一心修行的胡思乱想,从而使心定于正道及助道法,如如不动。
(5)慧力。是慧根增长所产生的力量,也就是智慧的力量,一种按佛法来观察、把握世界本质的能力。应该说前面四种力都是为了最后引发慧力,慧力能依佛法而观悟四谛的本质和道理,破除三界诸烦恼惑见,从而成就佛的智慧,达到无上觉悟的境界。

(六)七觉支

七觉支又叫“七觉分”,“七等觉支”,“七觉意”,“七菩提分”等。所谓“觉”,就是“觉悟”、“智慧”、“菩提”的意思,指觉悟了所修之法,明了其真伪;“支”就是分类,类别的意思;因此“七觉支”合起来就是指能够达到佛教所说的彻底觉悟、彻底解脱的七种修行类别、修行等级或七种智慧。

七觉支是五根五力的增长所显发的七种觉悟,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前面修四念处以至于五根五力的时候都还没有觉,后面修八正道时已经觉,只有中间修七觉支时,是由迷到悟,由未觉到觉,所以独得觉名。

七觉支具体是指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1)念觉支。
就是忆念佛法而不忘失,时刻观念正法,常记定慧而不忘,明记定慧,常使定慧均平,使其均等。
(2)择法觉支。
就是以智慧、以佛法标准对诸法的真伪加以辩别和选择,去伪存真、去恶扬善、去非存是,不谬取虚伪之法。
(3)精进觉支。
就是以勇猛善心,力行正法,努力辛勤,坚持不懈,无有间歇,毫不懈怠。
(4)喜觉支。
是指由于领悟善法、心念契合佛法大道,而生发的喜悦之情。
(5)轻安觉支。
也叫除觉支,是指通过不断的修行,断除各种错误见解,除去身心的粗重烦恼,从而达到身心的轻利安适。
(6)定觉支。
是指通过修行,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以专注一心的禅定力获得智慧。
(7)舍觉支。
也叫行舍觉支,是指以佛法观点看待世事万物,舍离一切所见之相、所念之境、虚妄之法,平心坦怀,永不追忆,从而力行正法。

七觉支可与三学中的定和慧相对应,择法、精进、喜三觉支属慧,轻安、舍、定三觉支属定,念觉支兼属定、慧。
当修行时心念浮动杂乱时,用轻安、舍、定三觉支摄束,以轻安觉支除身口之麤,以舍觉支观智,以定觉支入禅;若是心念沉没懈怠时,则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振起。念觉支则须时时有,常念定慧,不可废退。

(七)八正道(详见正文第三篇佛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