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救赎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00:57

 

救赎观

基督教用何方法救人离罪?佛教用何方法使人脱离无明、业力及轮回之苦?在本篇中将予讨论。

基督教的除罪法

基督教的除罪法,分两部份同时进行。一、人必须先有悔改的心愿。二、相信耶稣救人的能力。

先说第一方面:一个人如想脱恶,与上帝和好,必须先悔改重生。耶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三3)悔改重生即是离开罪恶,这在心理与行动上有三个过程。

  1. 人必须先有罪恶的感觉,承认犯了罪。大卫在犯了杀、淫大罪后,心中极为痛苦不堪,他在诗篇第五十一篇 3、4 节中,坦白承认说:「我知道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人在犯罪后,如反而竭力否认,那便踏不进悔改之门了。
  2. 认罪后接着为罪忧,生出忧伤的心来。大卫为所犯罪恶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悲哀地呼吁上帝:「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五一17)人在犯罪后,若反而大喜乐,以为已达到了目的,那就无法重见上帝了。
  3. 必须再进一步,热切羡慕由罪中得释放。大卫紧接着哀求上帝:「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求你涂抹我的一切罪孽。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诗五十一7-10)人在犯罪后,若食髓知味,再接再厉,乐此不疲,试问还有悔改重生的希望吗?

人应悔改什么?1、宗教信仰上的--凡从前所信所拜的假神都应立即除去,为此事痛悔。凡与圣经背道而驰的一切邪道鬼术等思想,都要弃如敝屣。2、个人行为上的--凡对人对己,没有照圣经吩咐去做的,都要悔改。详情请看本书第二篇「基督教与佛教的罪恶观」中基督教部份。以上所讲的是消极方面,人若能完全做到,便已具备进入得救的大门了。

第二方面:人若单作消极的悔罪,尚不足以自救。必须再积极地进一步,接受耶稣为自己的救主,相信祂能赦免自己的罪恶,包括原罪及自己曾犯的本罪。圣经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6)

当耶稣在世上时,犹太国盛行向上帝献祭藉以赎罪;大至牛羊,小至斑鸠,都用作祭物献上,以求赦罪。但犹太专靠表面献祭,内心却不悔改,所以不蒙上帝喜悦。当耶稣降生前六百多年时,弥迦先知便早已大声斥责靠献祭以求赦罪之事了,他说:「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么?」(弥六7)何西阿书六章六节也说:「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上帝。」

既然献祭不蒙上帝悦纳,行苦功又无法自救(参弗二8、9),于是,耶稣便不得不从天降世为人了。祂除了用「言语」告诉人真理外,最后自我牺牲,钉死在十字架上。祂成了赎罪的羔羊,替人赎清了罪债,人若信祂为上帝之子,又信祂在十架上的代赎,便能立获耶稣的赦罪,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这是因「信」才能称为「义」的,并非人有什么值得称义的地方(罗五1)圣经描写耶稣的死说:「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达赎罪的事。」(来九12)

论到人得救,圣经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上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论到人的罪恶得赦,圣经说:「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祂爱子的国里,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西一13、14)「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9)论到人与上帝重新和好,圣经说:「你们从前远离上帝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因祂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了中间隔断的墙。」(弗二13、14)

一个悔改后信了耶稣的人,不单罪得赦免,他的日常生活亦蒙上帝赐福。在今世有快乐,离世后在天家能享永生。一个信耶稣的基督徒,当他尚活在世上时,他与耶稣始终保持属灵上的密切关系,凡事信靠赖耶稣,断向祂祈祷,过着一种虔敬成圣的基督徒生活。耶稣曾比喻自己是葡萄树,凡信祂的人都是这棵树上的枝子,意即要信徒与祂连接,获得生命(参约十五1、6)。

人信耶稣必须是真实接受基督,接受洗礼,才成为一个基督徒。凡不曾真实相信基督接受洗礼的任何人,仅作挂名信服耶稣的基督徒,实则仍是教外人,详见本书第九篇「基督教与佛教的礼仪观」中基督教部份。

基督教的救恩是以耶稣与人为中心,如无耶稣救恩,赦罪便不能成立。但人如不相信,这救恩当然也决不会白白无故的临到这人,赦罪也绝不会在这人身上发生什么效果了。杀基督教中,只有活着的「人」才是被耶稣拯救的对象,因为人是亚当的子孙,而亚当却在伊甸园中犯罪堕落,为人类带来了原罪,「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罗五12)。至于各种飞禽走兽,以至虫蚁鱼虾之类,既无理性,也无道德行为,更谈不上与宗教信仰有丝毫关系。因此,牠们与救赎无关。试问一狗一蚁,能像人一样,清楚地表明牠们的悔改认罪吗?魔鬼、污鬼等也不在被救之内,因他们全然是恶,自太初起,即与上帝为敌,只知一味反抗上帝及祂的信徒,他们那有懊悔接受耶稣救恩的可能?何况魔鬼与污鬼等都是一种「灵体」的存在,与耶稣降世救「人」的目的不合。

佛教的自力救济与他力阿弥陀佛信仰

 

与基督教反复强调人的赎罪主要依靠作为他力(即外力)的耶稣完全不同!佛教认为如果人想要脱离无明、业力及轮回之苦,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力救济。自力救济,说白了就是要自已救自己!

但佛教也给出了自力救济的方法:即通过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修行来自我救济!(关于三十七道品详细说明及具体修行方法见附录九)

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的法门,即三十七道品,也叫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或三十七助道法等。

三十七道品共分为七类,分别是四念处(四念住)、四正勤(四正断)、四神足(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七菩提分)、八正道(八圣道分)。

(一)、四念处,又称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二)、四正勤,又称四正断,即: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即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四)、五根。五根之根,有生长护持之义。若修此五根之法,能护持道念,令不退失,日益增长道心,不被诸境所惑动。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力是修道增长力量,能排除一切业力障碍,不为他法所伏,而能摧伏他法,故以力为名。由五根的修持,而得到五种的力量,名为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六)、七菩提分。菩提译为觉,故亦称七觉支。即: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念觉支。

(七)、八正道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分,“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通涅盘,故谓之道”,正即不偏不邪、正大光明,道即说其是直通涅盘的光明大道,八正道简单的说就是八种通向涅磐解脱境界的光明大道,它可使众生苦集烦恼永断,从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

  八正道是佛陀成道时,初转法轮时所说,此后,直至涅槃时,又增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共是三十七道品,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三十七道品是八正道的演化和扩展,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的基础、核心或者精髓,三十七道品,概而言之,八正道也,八正道详而言之,三十七道品也。

  八正道与三学相通,是三学的细化,可摄入戒、定、慧三学,修八正道就是修三学,修三学也是修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即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正见、正思惟,就是慧学;而正精进则策励戒定慧三学的完成,贯穿三学。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大毘婆娑论》说:“由正见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语;由正语故,复得正业;由正业故,复得正命;由正命故,发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

(1)正见

  正见,即非颠倒见,就是正当的见解、正确的认识,是通过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教的教理来观察宇宙万象而获得的正确见解,即如实了达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因缘果报、缘起性空及人人皆有佛性等道理,远离唯神、唯物等颠倒谬见,改正偏执的思想及迷惑颠倒。广义上说,凡是佛教所认可的道理,都属于正见,但最基本的正见、或者说正见的鉴定标准,则至少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有漏皆苦,此外还有人说,学佛的人应该有因缘果报、善恶业力、无常苦空、苦空无常几个正见。

  古话说“中国难遇,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正见难生”,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见,正见牢固,离诸妄见,以正见为前导,其余的正道才能实现,所以正见在八正道中排在首位。

(2)正思维

  正思维,又叫正志、正分别、正欲、正觉,或谛念等等,“由正见增上力故,所起的无瞋恚、无害想,是为正思惟”,可见,正思维是建立在正见基础之上的正当思想,是正确的意志、决心、思量、分别,“凡有所思,不离佛法,皆无邪曲,称为正思惟”,因此,正思惟就是不贪欲、不瞋恚、不愚痴,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别,是纯净、正当、良善、正义、正确、高尚、空静而不杂乱、不浮躁、不偏邪的思维。

(3)正语

  正语,又叫正言、谛语,简单的说就是端正、正直、清净、善良、合乎道理的言语,是真实语、如实语、不异语、不欺诳语,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即远离一切不慎之语、诽谤之语、傲慢之语、辱骂之语、刻薄之语、花言巧语和虚妄不实之语。正语的内容包括真实语(真实不虚无欺诳)、慈悲语(慈悲柔和令人生起信心)、称赞语(赞叹别人令人欢喜)、利行语(帮助别人有利于人)等等。

(4)正业

  正业,又叫正行、谛行,就是清净、正当、良善的行为,指举止正当,梵行高远,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一切举止循规蹈矩,一切行为纯正向佛、合乎正理,利于“护生”、“慈悲”、“布施”等。

(5)正命

  正命,就是正当的生活、正当的生计、正当的职业,“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即要不违背佛陀所定的戒律,保持圣洁的生命,要以正当、清净的工作、事业来养活生命,屠宰、捕鱼、赌场、妓院等等,都是邪命。简单的说,正命应该是合理的经济生活、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谐的社会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

(6)正精进

  正精进,又叫正勤、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精是不杂,进是不退,正精进就是要努力制止一切恶行,进修一切善行,朝真理的目标勇猛迈进。懈怠是一切恶道的根本,是生死的种子,世间的一切苦恼都由此而生,欲断生死缚者,必须精进,舍离懈怠,不论修哪一正道,都是要精进,如果不精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

(7)正念

  “正念”,又叫谛意,就是清净的意念,即不生邪念,心不散乱,意不颠倒,意念正道。正念和正思维都是说心念的,应该说,正思维是最基本的正念,是正念的基础,是贴近生活的心念,而正念则是高层次的正思维,是贴近禅定、般若、贴近佛道、解脱的心念。正念的内容就是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8)正定

  正定,就是指心达到寂灭境界,寂就是不动,灭就是漏尽烦恼,做到寂静不动,一心专注,不向外驰散,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也就是以正确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收摄散乱的身心,培养完美的人格。正定应该是健康的定(能令身体获得健康)、正确的定(一心住于真空之理)、安心的定(令心意专注一境而得轻安)、开悟的定(令思想豁然开通由迷入悟)、见性的定(能令佛性开显寻回真实自我)。

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根本解脱教法。而大乘佛法也由三十七道品开演出来。

但佛教中也有纯他力的,净土法门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为法藏比丘,曾发四十八大愿,如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违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阿弥陀经》中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就是后世念阿弥陀佛的由来,也是一切行者回向功德,发愿往生的根据,佛以大悲愿力摄受众生,众生以恳切心求生彼国,必能感应。(有关净土宗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详细内容见下段,有关净土宗的详细介绍见附录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