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57:57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2008-06-20 00:34:32)转载 标签:

文明

五大文明摇篮

四大文明古国

比较文明学

陈明远

分类:文明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

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

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

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待拯救的愚昧群氓。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

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

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

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

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

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

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

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

(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

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

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

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

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请继续点击 ——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

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

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

劝告三伪鱼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 评所谓“反华”妙文"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b74a501009lph.html" target="_blank">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真相 ——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评所谓“反华”妙文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

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

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  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待拯救的愚昧群氓。但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非洲的印度洋沿岸(西洋)等等。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必须解除“东、西方”文明的对峙心理 18世纪伟大学者、微积分创立者之一莱布尼兹在《中国近况》一书序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就是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1860)、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1900)……。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形成一种有害的潜意识。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和混战。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欧洲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相情愿、行不通。但在狂妄者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鉴于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并不妥善、并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以“摇篮”代替“古国”、以“五大”代替“四大”。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今后在进一步的“比较文明学”研讨中,还应该妥当地划分大文明和小文明,恰如其分地区别原发(原生态)文明和派生文明。例如:华夏文明是原发文明,而朝鲜文明和日本文明则是派生文明。古代美洲的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自生自灭”的原生态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溶汇。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这种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建议“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环球时报》3月3日刊登我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见报当天便被央视国际、新华网、国际在线等网站,以及搜狐、天涯等社区转载;之后,在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此后又有许多媒体、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一文,社会上和学术界的反响都比较强烈,引起争鸣。仅我所见到的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网上博友所贴评论超过千条;获得多数支持,也有不少反对意见,讨论方兴未艾。这是大好事。这说明学术界之“雅”跟民间之“俗”进行了讨论型的联接和沟通。经过广泛研讨,使得我加深了认识,将此文原稿修改发表,以作引玉之砖。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应该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一般日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混同,但是学术上不能混同!) “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 [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我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 殷墟甲骨文 20世纪环球经济的迅猛发达,把全世界真正连成一片;20世纪的许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字学的新进展,也把世界历史学真正连成一片。现代化的历史学开始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的民族、各自的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溶汇。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被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是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3000多年前英吉利出现青铜斧头,但不算进入文明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模糊而很不确切。“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和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此外,美洲古代的原生态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也早已湮没了。 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从年代、发展、成就、影响等方面看来,印度文明也是迄今未湮灭而且仍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明之源泉。事实表明:印度文明在年代上确实要早于华夏文明、在对世界的影响和成就贡献上,也确实可以跟华夏文明相媲美。印度文明首先是宗教信仰凝聚的文明,是多族、多宗的混合文明。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跟从北方移民而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文化,长期交溶汇合,形成了印度文明的主流。后来,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又同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相互影响,使印度文明呈现多元同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和拜占廷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多年。即使在异族(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希腊亡国了,但是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也跟中国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了,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只要文明的载体 ——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本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叙述)。请继续点击 —— 文摘:看看余秋雨如何装神弄鬼文摘:说大话难道是余秋雨的特权?文史常识:汉字和古埃及字并非象形文字劝告三伪鱼真相——评所谓“反华”妙文夜读偶记——缺德有才的戏曲家阮大铖(转评三伪余)关于余秋雨卑劣行径的严正声明旅日华人必读——为何今日中国不应称为“支那”? 伟大的爱因斯坦自述人生观评对于苏格拉底的误读:什么是“一无所知”? 讨个说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问题? 新浪大讲堂:陈明远谈鲁迅的经济生活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b74a501009mwa.html) - 建议鈥溛宕笪拿饕±衡澋奶岱ù驸溗拇笪拿鞴殴漘陈明远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