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胃口差帮他捏捏背 “扎四针”应选正规医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4:25:29

孩子胃口差帮他捏捏背 “扎四针”应选正规医院

2009-05-11 12:03:52 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孩子厌食怎么办?专家认为,首先要弄清原因,其实小儿不同程度的厌食大多不是由于疾病引起,而是由于家长缺乏喂养知识、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好的进食环境及心理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若不及时干预,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营养不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疳积”,严重者可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

  专家释疑:蛔虫病不等同于疳积

  “民间经常将驱蛔虫跟‘挑疳积’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教授指出,丫丫不是肚里长蛔虫,而是患了疳积症。

  庄礼兴解释说,中医所讲的疳积主要是由于过食肥甘厚腻的东西伤害到了肠胃,久而久之形成积滞,造成营养吸收障碍,进而影响到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情况一般通过传统的“扎四缝”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而孩子肚子里长蛔虫,也会出现干瘦、乏力等类似疳积的营养不良症状,“他提醒说,若确诊孩子肚子里长蛔虫,还是通过吃药打虫更可靠。

  专家支招:试试扎四缝和捏背脊

  庄主任告诉记者,以前疳积的小孩多皮肤干瘪、四肢瘦小,有不少非但不厌食,反而是胃口很大,每餐吃很多,肚子鼓鼓的,但常拉肚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上述的症状已较少见,而过食高蛋白、高糖等食品使孩子营养失调,进而出现两眼无神、面色发黄、乏力少动的症状却更多见了。这类孩子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肝旺克脾,烦躁易怒,睡眠不宁或有动作异常,在治疗上应以消积健脾疏肝为主。除了通过药食治疗,利用传统的扎四缝和捏背脊疗法效果也不错。

  扎四缝 最好到正规医院

  据庄主任介绍,扎四缝是分别扎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接近掌心的指关节中点共8个“四缝穴”,因这四个穴位上分别有不同的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又与五脏六腑相接,适当地刺激它们,不仅能治疳积,还可起到调整其他脏腑功能,治疗小儿多动、遗尿等多种作用。如:

  食指:有大肠经经过,这一经络与消化功能有关,扎该穴对治疳积帮助最大;

  中指:有心包经经过,扎该穴可泻“心火”,助治烦躁哭闹、睡眠不宁等热症;

  无名指:有少阳三焦经经过,与肝、胆关系密切,扎该穴可降肝火,治疗孩子因肝火旺引起的多动症;

  小指:有心经和小肠经经过,与心、肾、子宫、睾丸等器官联系密切,扎该穴可治遗尿。

  庄主任指出,有疳积症时,扎完食指四缝穴挤出来的是黄色的黏液,严重的甚至可挤出有油珠的黏液,正是这些脂肪的沉积堵塞了经络,影响到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通过扎四缝,能使孩子的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而且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分泌也相应增加,正是这些消化酶的增加,有助于小儿消化功能的改善,从而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庄主任提醒说,扎四缝消毒要严格,对取穴和进针的深浅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好不要在家里或资质不良的诊所扎,以免出意外。以往就曾出现过不懂操作要领的黑诊所用针给孩子使劲“挑”,把手指的肌纤维挑断了。其实用针扎就有刺激效果,根本无需盲目挑, 接受治疗后不要吃鹅、鸭、芋、笋及海鲜等发物,以防感染。

  捏背脊 自己在家就能操作

  庄主任称,捏背脊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另一种古老而实用的疗法。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经脉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捏脊疗法就是通过疏通这两条经脉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上也常用来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呕吐、便秘、咳喘等症。

  这种疗法有简便易行,痛苦小,见效快,且易学易懂易操作,有心的家长学会后,在家里就可常给宝宝做。

  首先让宝宝俯卧或侧卧在床上,背部保持平正,肌肉尽量放松;家长站在宝宝身体一侧,双手食指半屈,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用食指中节靠近拇指侧面的地方抵住宝宝椎骨,双手大拇指与向上捏起宝宝背部正中脊椎两侧的皮肤交替自下向上捻动,一直推到颈后与肩平的大椎穴,一次捏五六遍。一般每天捏一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在捏背脊的过程中,还可适当用力拎起孩子的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5次提一下,可增加对相应穴位的刺激量。提和捏的力度应以孩子皮肤微红为宜,不可过度。

  注意事项:

  1.此法适用于半岁至六七岁左右的婴幼儿,因为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力度掌握不好易损皮肤,而年龄太大的孩子则背肌厚,提捏难到位,疗效不佳;

  2.一般在早上起床前或晚上临睡前进行效果较好,或是在饭后两小时后再进行,每次捏的时间不宜长,3~5分钟即可;

  3.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要先修整指甲,且手要够暖,手法要轻快,用力和速度要均匀;

  4.背脊皮肤有破损,或者患有疖肿、皮肤病及高烧时要暂停,有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的小儿不宜。(翁淑贤 方宁 张秋霞)(本文来源:扬子晚报 )  推拿按摩给小儿调脾胃:
推拿按摩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如果坚持对宝宝进行推拿按摩,可健体强身,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面介绍一种治疗宝宝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
     要求
     一、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
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二、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3个月以上。
     三、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四、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第一步
     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医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此法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操作时,医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医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按摩掌心: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第二步
     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医者手不宜过凉,应温暖。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第三步
     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医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按揉2~3分钟。此法有止吐泻、调脾胃的功能。http://tieba.baidu.com/f?kz=757439373 

四缝穴

百科名片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位于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

  笔者发现四缝穴除了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外,其治疗范围在逐渐扩大。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经不调等症。  取穴及操作疗法  (1)取穴: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取之。  (2)消毒:穴位用安尔碘,针具高压消毒。  (3)针具:三棱针或25 mm毫针或5、6号注射针头。  (4)操作:为缓解疼痛,在穴位上下用绳捆紧,用安尔碘消毒后,押手扶住手指,刺手快速点刺。点刺深浅根据年龄、体质决定,刺后用双手挤出少许血液或淋巴液即可。如遇高热者可多挤出些血液直至血液变红为止。一般1周2次,重者可每日1~2次。治疗5~7次为一疗程。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位于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笔者发现四缝穴除了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外,其治疗范围在逐渐扩大。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经不调等症。1 取穴及操作疗法 (1)取穴: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取之。(2)消毒:穴位用安尔碘,针具高压消毒。(3)针具:三棱针或25 mm毫针或5、6号注射针头。(4)操作:为缓解疼痛,在穴位上下用绳捆紧,用安尔碘消毒后,押手扶住手指,刺手快速点刺。点刺深浅根据年龄、体质决定,刺后用双手挤出少许血液或淋巴液即可。如遇高热者可多挤出些血液直至血液变红为止。一般1周2次,重者可每日1~2次。治疗5~7次为一疗程。2 病案举例(1)胃痛:魏某,男,46岁,本院职工。平素较消瘦,脾胃虚寒。2004年2月某天晚上饮酒过量后致胃脘剧烈疼痛,半夜到急诊室注射阿托品后缓解。次日早7时许疼痛又作,较前更甚不能行走。请笔者会诊,即用四缝穴放血,刺完一只手时疼痛减轻,双手刺罢,疼痛立止。(2)腹胀:范某,女,47岁,银行干部。主诉:腹胀4年余。腹胀严重时腹部鼓起很高,眠纳俱差,大便不通。叩诊为鼓音,患者非常痛苦。各种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用中西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时好时坏,2004年3月上述症状加重,还伴有头痛、脐周痛,经人介绍前来就诊,经四缝穴放血,后加用艾条灸神阙、足三里,背俞拔火罐等治疗。治疗1次腹胀明显减轻,自摸腹软,用此方治10次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 (3)呕吐:陈某,女,34岁,洪洞人,家境殷实。由于和丈夫不和,久致食饮减退,后来发展到一吃就呕吐,时好时坏近3年。2003年7月呕吐严重,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住我院特需病房。诊时见嘴边放一脸盆,口水不断,多为胃液和唾液,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舌淡少苔,脉细弱微数。用上法治疗1次,口水明显减少,针2次即不呕吐。共治7次痊愈出院。出院后用中药调理,至今未作。 (4)厌食:张某,8岁,学生,2003年5月就诊。其母代诉:患者食欲不振,对任何食物都不感兴趣,消瘦、头大、鸡胸,面色青白无光泽,少气懒言易感冒。用四缝穴放血,其中有3个指头挤出白色水样液。治疗1次后,食欲好转,共治3次已无白色液挤出,又配3付中药煎汤调理后而愈。现见他判若两人,面色红润光泽,身高体重增加明显,很少感冒。3 体会选用四缝穴,屡用屡验,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针刺时发现,单用中央一处,疗效不如用三处明显。笔者发现四缝穴确有健脾行气、活血消瘀止痛、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消毒一定要严密,如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禁刺四缝穴。http://baike.baidu.com/view/3106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