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豪刘学林陷财务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25:52
2005年一度传言成为内地某知名信托公司“白武士”和“救命草”的香港富豪刘学林,在2006年开始的几天里,即遇到了麻烦。其控制的科维控股(0586.HK)资金周转遇到麻烦,向香港交易所主动要求停牌。无独有偶,这家浙江的信托公司,也于年前突然停业整顿。
资金问题
1月3日上午9时36分,科维控股突然向香港交易所申请停牌,表示要披露股价敏感消息。当日晚上,科维在港交所网站刊登公告称,因为科维持股81.48%权益的附属公司的流动资金出现严重周转问题,该公司的生产线已于2005年12月中旬暂停运作,该附属公司主要业务是在国内从事电子产品有关材料之生产及分销。
根据科维的中期报告,该公司为科维华瑞(铜陵)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截至2005年9月30日的半年,公司营业额为科维营业额的75%左右。
1月5日,科维进一步刊登公告披露,科维一家在英属维京群岛成立的附属公司,接到一封由一家财务机构发出的信函,由于科维的国内附属公司出现严重资金周转问题,以及科维的股份已连续三天停止买卖,已被视为违反借款协议,财务机构书面要求科维的附属公司立即偿还本金及利息合共2130万港元。目前,科维管理层正与财务机构商讨延续付款事宜及寻求资金以清还欠款。
2130万港元债务已经令科维捉襟见肘,但记者查阅科维中期报告,更赫然发现公司于2005年4月,存放1.47亿元于大陆一家信托公司,而能否收回也成疑问。
科维迷局
水深火热时刻,科维又于1月4日公告中披露,张广熙、林家锦及孙玉明同时以私人理由辞任执行董事职务,追溯至1月1日生效。接连事端,使科维骤具“爆煲股”的特征。
张广熙曾任香港新鸿基国际高级副总裁,2005年9月6日才加入科维的董事局,同时兼任行政总裁。无独有偶,2005年3月起出任国内某信托公司董事长的汪晓峰,之前也是新鸿基国际的董事。
本报记者近日多次致电刘学林的手机,但电话无法接通。刘学林在数月前曾接受本报记者简短电话采访,被问及是否参与重组国内某家信托公司时,他则指出,与该信托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但据本报调查,刘学林的科维与该信托公司却有着种种神秘关系。除前文提及张广熙与汪晓峰同是新鸿基国际职务外,根据科维控股的中期报告,该公司在2005年4月至9月间,将1.38亿港元(1.47亿元人民币)现金,存入“中国一间独立信托投资公司”。
该笔资金投资回报率仅为4%每年,信托期于2006年5月期满。科维的负债达2.27亿港元,管理层不用现金来偿还债务,减低利息支出,而是存放在信托公司,赚取只有4%的年利率,个中缘由令人费解。
科维此举使2005年9月底时,现金结存只有7850万港元,总负债对股东资金的比率高达27.52倍。截至9月底,中期业绩也转盈为亏,亏损8887万港元,去年同期则有纯利256万港元。
虽然科维中期报告并无披露信托公司名称,但业内普遍猜测,这家信托公司可能就是刚刚停业整顿的国内某信托公司,如此,则科维这1.47亿元现金危在旦夕,更无法用来填补债台高筑的大窟窿。
2005年11月,刘学林尚踌躇满志,他宣布将出售内地固网语音增值服务商海悦集团,给科维集团。据科维董事史臖表示,海悦集团现已开通100万用户,手头的用户达1000万户。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用户仍呈增长趋势。
但刘以内地固网语音增值服务概念炒起科维股价的愿望,并未实现。科维的股价愈跌愈低,由2005年10月3日的高位1.04港元,此次停牌前跌至0.34港元,市值仅3.6亿港元。
2002年11月,科维搭上李嘉诚的和记黄埔(0013.HK),科维以现金及可换股票据,合共总值3.1亿元,向和黄收购昆明海逸酒店,令和黄成为其股东。其后短暂时间,科维股价风光无限。但斯时,世易时移,也许科维将在财务危机中度过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