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印经院——藏文化的传承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8:39:17
作者:    发布时间: 2010-04-04 08:18:00   来源: 中国网[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德格印经院  成卫东 摄影
德格土司家族走完700年路程,而作为传承藏族文化的印经院,却依然屹立在德格县城。这个总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德格吉祥聚慧院”,是中国藏区木刻雕版印刷的发源地,所藏书占整个藏区文化典籍的70%以上,在藏区三大印经院(另两个是西藏拉萨印经院和甘肃拉卜楞印经院)中,以收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管理完备而严格、原材料制作考究、印刷高质量,以及对古建筑物、壁画、印版和其他文物全面而有效的收藏和保护而位居首位。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28日,德格印经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通过省级专家评审。
德格位于川藏交界处,与西藏的江达县一江之隔,特殊的地理区位,使这里从古至今都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历史的变迁也使这里积淀了其他地域无可比拟的厚重文化底蕴。

据说虔诚的人们围着印经院绕满1111圈就算修行圆满 成卫东 摄影
第12代德格土司修建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藏语称“德格巴康”,是我国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藏有经版30多万块、画版6000多块,70%以上的藏文典籍这里都有收藏。
“德格”意为“善”之地,据《德格土司世系谱》记载,元初,萨迦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任帝师时途经德格,受到德格家族第32代孙索郎仁钦恭拜与侍奉,八思巴选其为“膳食堪布”,称赞其具有“四部十善”的品格和福分(“四部十善”来源于藏传佛教教义,四部指法、财、欲、解脱,十善指近牧、远牧善草、建房、耕种善土、饮用、灌溉善水、砌墙、制磨善石、造屋、作薪善木),而赐名“四德十格之大夫”。到了德格第35代孙德饮司郎绒布时,不仅将其统治中心从白玉迁至德格,还正式将其家族更名为“德格”。同时,将其所统治的势力范围亦改称为“德格”。从13世纪中叶德格家族第32代索郎仁青被封为万户府起,至民国时期第52代泽旺邓登止,德格家族土司统治历经23代,维持了700年时间。
到了清雍正七年(1729年),继任后的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为继续扩充疆域,发展佛教,巩固“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决定修一座藏文印经院。
据德格版《甘珠尔总目录》与《丹珠尔总目录》等藏文史料记载,却吉?登巴泽仁继任土司后,经多方勘察,认定更庆欧普河畔的伦珠顶的尼干普绒有祥瑞吉兆,便将印经院选址于此。在历经了三代德格土司,前后耗时27年,终于形成了德格印经院后来的规模和建筑风格。
有关资料证明,德格印经院藏印版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前,早于建院时间26年。在德格印经院创建之前,由德格土司出资雕刻的印版数量约为1500余块,每年印刷经书用藏纸约50万张,主要为梵文、乌都尔文、藏文三文合璧的《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

《三体合璧般若八千颂》 成卫东 摄影
藏文化百科全书博物馆
数百年间,德格印经院自创建以来共藏典籍830余部、5亿多字,木刻雕版30余万块。这些珍贵雕版,兼收并蓄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代表性经典著作,包罗宗教、历史、科技、医学、数学、文学、藏文文法等藏文化五明学的各个方面,还珍藏了大量的古代亚洲文化思想史料,特别是还以收藏有一批稀世孤本而著称。如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还有早期藏医药名著《四部医典》,这是研究佛教和医学最古老的唯一珍藏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是目前全藏区仅存的孤本,经版作为档案文献已经于2002年3月被获准首次登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相传,印经院创始人第十二代土司主持镌刻甘珠尔时,曾收集当时流传的版本,聘请八帮寺著名学者司徒?却吉迥乃整理,精心审阅校订,历时5年,共刻经版33748块;而丹珠尔的刊刻历时7年,共刻经版64512块。这部德格版藏文大藏经闻名于世,并使印经院由此享有盛名,可谓当今世界绝无仅有。

这里藏有我国三大印经院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 成卫东 摄影
原始印刷延续至今
近300年的历史,德格印经院除印刷颜料朱砂外,印版、纸、墨均在当地解决,雕版印刷从制版、雕刻、书写、制墨、造纸、印制工艺等,都基本保持了13世纪以来的传统方法。
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即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名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书的213卷129024页的经书,印版达64512块。
而印刷用墨的原材料仍为大杜鹃树的树皮,书写烟墨的原材料为大叶柳。当地百姓制墨时,先在盛产杜鹃树的地方挖一个地坑为灶,灶上搭一个小型密闭木棚,然后将采集的杜鹃树皮放入地灶中熏烧一月左右,停火后经3至5天冷却,开启木棚,将附在木壁上的烟灰刮下,然后精心研磨后即可,使用时只需加适量的水作调和剂。用大杜鹃树皮制作的烟墨质地柔和、细腻,墨色鲜亮。资料显示,过去印经院每年都要征集6750公斤优质烟墨,精印的大量藏文《大藏经》和各种佛学名著及佛画流通国内,并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历史上,德格印经院每年的印刷时间一般从藏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到九月二十日止,每套经典每年的印刷量一般不超过25部。据说在乾隆年间,一套墨印藏文《大藏经》价值80两银子,朱砂印的值160两,金水印的值1600两。应该说,当时的收入是靠高昂的价格来保证的,而高昂的价格又是以限量印数来实现的。

延续3000年的传统印刷 成卫东 摄影
德格造纸原料十分独特,是一种叫“阿胶如交”的藏药材——瑞香狼毒草的根须。制作工艺原始,纸色微黄且较粗较厚,吸墨性能好,韧性好不易碎,含微毒,可防虫蛀鼠啮。
至今,印经院仍然延续了传统印刷工艺流程。整个印刷过程由三个人组成,一人负责操作印版,一人刷墨汁,一人印制。一部经文的木版雕刻工艺流程可细分为:裁纸、撰写、内文校对、印刷、临摹雕刻、经文校对、进油、晾晒、兑制朱砂、上色、防护、分页、核对、捆扎包装等10余道工序。工序既是流水作业,又相互交叉,有条不紊。1979年以后至今,德格印经院的印刷生产工艺流程除使用成品墨汁不再兑墨以外,其他工序仍秉承古老传统,保持手工操作。

制纸原料“阿胶如交” 成卫东 摄影
目睹一排排古老精致的藏经版,嗅着扑鼻而来的浓浓陈墨飘香,耳边不时传来阵阵齐刷刷的印经声,身临高大而古老的德格印经院,藏文化的厚重与深邃令我们惊叹。
德格印经院几乎80%的印版来源于距此一江之隔的西藏江达。于是,下一站我们就要跨过金沙江直奔西藏江达,去追访那些数百年来为德格印经院刻印版的人们。
(责编:潘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