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妇的代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57:20
(2006-12-29 02:02:39)转载
分类:古代常用代称集汇
恶妇的代称---- 河东狮吼、妒花女、醋坛子、长舌妇、母夜叉、母老虎
河东狮吼
此典故来自于苏东坡的一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其中有:“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其落手心茫然。”陈季常,苏东坡的朋友,喜谈论佛事,自号“龙丘居士”。其妻柳氏好妒,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杜甫有“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这里是暗示陈妻姓柳。佛教经典称“狮子吼则百兽伏”,所以佛家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声震寰宇的威严。这里用来表现柳氏的凶悍。后来人们便用“河东狮吼”指代妒妻悍妇,用“季常之惧”代称“惧内”。
妒花女
《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南朝宋虞通之《妒记》:“武阳女嫁阮宣,武妒忌。家有一株桃树,华叶灼耀,宣叹美之,即使大怒,使婢取刀斫树,摧折其华。”后因称妒心极盛的妇女为“妒花女”。
醋娘子、醋坛子、醋罐子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载:“初,兵部尚书任瑰敕赐宫女二人,皆国色。妻妒,烂二女头发秃尽。太宗闻之,令上宫赍金壶瓶酒赐之,云:‘饮之立死。瑰三品,合置姬媵。尔后不妒,不须饮;若妒,即饮之。’柳氏拜敕讫,曰:‘妾与瑰结发夫妻,俱出微贱,更相辅翼,遂致荣官。瑰今多内嬖,诚不如死。’饮尽而卧,然实非鸩也,至夜半睡醒。帝谓瑰曰:‘其性如此,朕亦当畏之。’因诏二女令别宅安置。”这里并未说明任妻所饮为何物。但在后来的传说中,任瑰被换成了更为有名的宰相房玄龄,并指出所饮之物为醋。吃醋由此而传开。而醋娘子、醋坛子、醋罐子等也就成为善妒妇女的代称。
长舌妇
《诗·大雅·瞻卬》第三章云:“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大意是说,那个深谋远虑的女子,容易给国家带来祸害。妇人长舌多言,搬弄是非,是祸乱发生的根源。祸乱并非由天而降,而是出于妇人的多事操弄。这种女子和宦官一样,不可言教。《毛诗序》云:“瞻卬,凡伯刺幽王大坏也。或以为刺幽王宠褒姒以致乱之诗。”后世遂用“长舌妇”来代指那些爱多嘴多舌、搬弄是非的妇女。
母夜叉
“夜叉”是梵语yaksa的译音。本指佛经中一种形象丑陋、勇悍凶恶且能食人的鬼,后经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神,列为天龙八部之一。明代杭州人陆人龙《型世言》第九回描绘了“夜叉”的形象:“只听得林子背后风起,跳出一个夜叉来,但见:两角孤峰独耸,双睛明镜高悬。朱砂鬓发火光般。四体犹如蓝靛。臂比钢钩更利,牙如快刀犹锬。吼声雷动小春天。行动一如飞电。”此词借入汉语后,常被用来喻指丑恶凶狠的人。”“夜叉”前加一母字,指出其性别。《水浒传》中孙二娘的绰号啊“母夜叉”,是因为她生得一副凶相,又生剥活人,卖人肉包子。《水浒传》中此词中的褒义大过贬义,后世使用时贬义较为明显。
母大虫、母老虎
大虫,古人称老虎为大虫。老虎为兽中之王,凶猛强悍。《水浒传》中有“母大虫”顾大嫂,生得“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有一身真本事,“三二十人近她不得”,就连她的丈夫、号称“使得几路好鞭枪”的小尉迟孙新,“也输与她”。她性格暴躁,“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礁敲翻庄客腿”。是一个十足的悍妇。但《水浒传》中这个词的贬义并不明显,反而褒义比较强烈。后来由此发展而成的“母老虎”就成了纯粹的贬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