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在美的博士后-70%不具竞争力 -博士后-生物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6:43:50
',1)">
摘要: 好文章和工作是可以“捡”来的副题:“另眼看在美的博士后-70%不具竞争力” 或 “科研的主动性”
饶海的博客
一个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应是科研,正常的情况下,成果好的话别的问题就好办。科研说难也难,在美国的生物博后(不分人种,学校)大概只有15-20%可拿到研究型大学的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职位。说不难也不难,我个人认为其中的70%的博后(不论中美)是不具竞争力的。那样的话,就是30个人争15-20个位置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实为technician + information analyst.做科研有平均的动手能力及智商也可以做的好,最容易做的但也是最被忽视的一点是:广泛积累信息,再加积极思维。如真对科学有兴趣,这是件很容易的事。这个成功的公开秘密,我和很多学生说过但他们做不到,文章看了记不住,动脑不够,把自己当作导师的一双手,找工作的时候就难了。
博后作为一个已有基础训练的成年人,能否出好成果与自身的关系远超导师的作用 (王鸿飞: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891)。我的两个导师都是美国的院士,大忙人,都是不太管细节的(王鸿飞: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实验室的学生和博后各自的命运都是与自己的动脑程度直接挂钩的。 很多人满足于现有的课题。问题是:你一定要做好这个课题吗? 倘若你有想出个新的课题能带来更好的文章和工作,你做不做?当然也要和导师商量,好的新课题且你真有能力,导师不会拒。 如果你常去“找”的话,会发现好文章是可以“捡”来的。
我博士后时的2篇文章全是“捡”来的。第一篇大文章解决了领域中17年未解的难题,这是后来“捡”来教职的主因。第二篇后来成为自己实验室的主打方向。那这么好的事为什么别的同事,同行没去做?原始信息是从公开的数剧库及已发表的文章来的,为什么他们不去 捡 ?类似的的情形还有不少: James Watson的DNA结构的理论也可说是“捡”来的,他一个实验都没做。上次提到的做绿色荧光蛋白Chalfie (中国科学更紧缺的是常识,而非“大师” ),他是在听了别人的讲座后受启发,而想/做出来的。他本不做这方向的。 为什么别的听了讲座的人没去做?这答案就是各人的 “捡”的能力-信息的积累,加积极的思维。
好课题再原创也不可能象上帝那样“造人”,而是建立在前人的理论及观察的基础上。好课题往往就在身边,自己如何主动去捡?先要有信息的积累,每期有关的主要的期刊要浏览,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直接联系的方向,同样周围的讲座要尽量多听。重要的是有意思的结果及方法要记住,如果过一阵后就忘记了,就和没读/听过一样。这些信息真储存了,又会动脑,好课题有一天就“捡”来了。一个博士后对自己的科研感兴趣,有主动性(为自己而非导师做科研),会觉得这是一件易事。最正宗的牛人牛顿(本就姓牛)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我们工作之余,也该搬个凳,不只用来歇更该用来站的。
看到这,很多博士后会说导师不太喜欢博后 “捡”来的课题。同意,这种事常常发生。我博后时 想 的95% idea都给立马“毙”了。原因多样,有时受自身或实验室能力所限,有时新课题不如已有的。但我从未停过,想是件比做实验容易太多的事,且与自己的前途有关。终有一天“龙颜大喜”,后成皆大欢喜。也有过“逆流而上”的经历,短期很“惨”,长期超值!
您会“捡”吗,可自测一下信息积累的能力:
一年前一篇仔细读过的文章,还记得谁实验室(有如品牌,信誉)发的,哪个期刊?主要方法,主要结论,及重要的结论,有何漏洞和弱点?
2年前一篇仔细读过的文章,还记得谁实验室发的,哪个期刊?主要方法,主要及重要的结论? 有何漏洞和弱点?
如何做好蛋白研究的第一步,索要Merck最新蛋白研究相关技术资料>> >>
如果基本上都记得,恭喜。您的竞争力比至少一半在美国的博后要强。另,推荐麦立强的:如何做一名成功的科研工作者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436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