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换户口”使“农村非洲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5:36:55
农民一旦进城,就要把土地和房子给政府。从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史看,历朝历代、古今中外,都没有这种规定
段应碧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十一五”即将收官,“十二五”即将开启的背景下,围绕城乡一体化研究农村改革的重大问题,很必要,很有意义。就“十二五”农村改革,我主要想讲三个问题。
防止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被边缘化
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再有20年左右,也就是到2030年前后,我们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产值在GDP中比重预计降至7%-8%,城市的人口比重将上升到70%左右。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梦想就要实现。
现在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我们的农村怎么走下去?怎么保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不被边缘化,不出现所谓“城市欧洲化、农村非洲化”的状况。这几年现实告诉我们,这是有可能的。
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会减少,农业规模会逐步扩大;而且,城市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的需求,还会对农村的文化、环境提出新的需求。
但是农业有自身的特点,效率比较低,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生产要素必然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下,推进城镇化必然加快农村要素向城市的转移,有可能加剧农村被边缘化的可能性。
尽管中央早就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提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采取了很多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但是近年来城乡差距一点都没有缩小,还在急剧扩大。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农村被边缘化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保证城乡协调发展,从农村的角度看,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要把大多数的农民转变为市民。城镇化就是把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而这个“变”一定是要保证这些人在城市有稳定的就业,有稳定的收入,有相对固定的住房,同时还要保障他们与其他市民没有任何差别的社会保障和政治权利,而不是转变成现在的农民工,更不是转变成城市贫民。
二是要逐步地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不仅要高品质、高效益,而且要保障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同时还要有相当的竞争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要把落后的村庄改变成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新村。中国将来即使70%的人进了城,也还有30%的人留在农村。如果到时我国总人口达到14.5亿,还有四亿多人留在农村。他们总不能长期居住在没有卫生间、没有上下水、没有娱乐文化设施的衰败村庄。
因此,我们必须建设农民新村,使住在农村的人、继续从事农业的人,能够同样享受现代文明。
做好这三件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我们在基本完成城镇化后,这三件事还没有做好,那么城镇化就是失败的。
关键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
无论是农民进城还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绝对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运动的方式去推进。当前,各地要防止违背民意去搞大拆大建。
未来五年,必须克服阻挡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和机制,真正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议论的焦点之一是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很多人都说,解决农民工问题难,我看没有那么多困难。真要想解决问题,办法很多,关键就在想不想解决,这主要是认识问题。有些专家通过调查得出结论说,他们现在城市打工,大多数不想在城市永远呆下去,而只是想回到老家开一个小商店。我想,那绝不是农民的意愿。他们那么说,只是出于现实的迫不得已的考虑。
其实,“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别说15年,我看五年都不需要。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让农民10年、15年地在城市打工,和孩子、老婆不在一起。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就业,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给城市创造了GDP和税收,城市怎么就没有钱给他搞社会保障?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关键在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目前的财政预算中,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安排。如果不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政府永远都没有钱。调整了财政支出结构,“农民工”就可以很快“进入历史”。
至于住房问题,主要是由于目前城市房价太高,农民根本买不起。未来可考虑专门给农民工盖一些廉租房,以后这些人有了积累,再购买经济适用房。这个问题,关键依然在于市长们想不想解决。
或许,一些当政者会认为,现在的办法最好,农民工小的时候在农村上学,长大了到城市干活,老了又回农村养老,城市的劳动者永远都是年轻人。但这显然只是当政者一厢情愿,并不现实。因此,解决农民工难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
必须在体制改革上下功夫
我非常赞成建设农民新村,但不要去搞那种大拆大建的运动式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原地建房子已经是第三次,有的是第四次盖房了。一辈子盖几次房子,钱都花在房子上了,而且那么分散,什么配套设施(包括上下水)都没有。因此,必须要考虑到将来,70%的人走了以后,这个村还在不在?
我觉得各级政府应该未雨绸缪,要提前全盘考虑好、规划好,应该有新村的规划。规划除了房子,各种功能都要齐全,医院、学校、超市、体育馆、游泳池、公共汽车站都得有。但是,不必急着去推进。
政府把新村规划好,把各项基础设施做好,农民要盖新房,就到规划的地方盖,原来的房子拆了,有些材料还可以用,今年来也行,明年来也行。在新村建设上,最不经济的就是三个月之内把一个村全拆了,全部搬过来,集中居住。有的农民,去年刚盖了新房又拆了,这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会引发农村社会矛盾。应让农民有选择的机会。
“十二五”期间,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需要在改革上下功夫,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在三大问题下功夫:
一是土地制度。现在,中国的土地制度,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耕地红线守不住,第二是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造成这种状况,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的管理者,又是土地的经营者,政府经营土地就必然放松管理。
我认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把两者分开,政府的职责就是管土地,不能经营土地。政府的征地权应只限于公共利益,经营性土地就该让土地所有者和开发商去谈。在“土地财政”约束下,要把这两者彻底分开,确实很难,因此只能慢慢来,逐步减少政府和开发商的份额,给农民多一点。同时,还可考虑开征房产税,逐步减少财政对土地的依赖。
二是金融体制。其实,这么多年来,真正从农村抽取资源最多的就是金融。怎么把信贷资金引到农村去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现在农村资金非常紧缺,国家也想了很多的办法,但农村贷款难问题仍没有实质性突破。
农村的贷款主体有两类,一类是企业,一类是农户。企业有大中小之分,农户有大户、一般农户和贫困农户的区别。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给农村的大型龙头企业服务,信用社和这些年发展起来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给中小企业和农村的大户服务,但数量太少了,应该多搞一点。
现在最关注的就是一般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谁去给他们提供金融服务?他们风险太大,成本太高。所谓风险大就是没有担保,没有抵押,也没有财务报表;所谓成本太高,就是翻山越岭才贷那么几百块、几千块钱。现有的商业银行没办法做,所以必须要有创新的方法。
三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应在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最终目标应该是,城里有什么,农村就应该有什么;城里人有的,农民也应该有;城里人有多少,农民也应该有多少。我看,应该明确提出这个目标。虽然现在做不到,但可以慢慢来。
至于一些地方正在进行试验的“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如果当地农民真心愿意,我也赞成。但是,从道理上讲不通。农民一旦进城,就要把土地和房子给政府。从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史看,历朝历代、古今中外,都没有这种规定。对此必须有一个理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