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喂—— 船坞往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7 17:38:45
工人在设置垫木,为船舶进闸做准备。工人们在清洗船体当年的柯拜船坞。工人在维修一艘工程船。   公元2006年9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南沙龙穴造船基地修船项目打桩开工。
2008年,广州单船造修能力将从6万吨飞跃为30万吨,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修造船基地。
而我们要说的,是这个即将出现的庞大的现代化修造船基地,与一个“池塘”之间的故事。
策 划:赵 洁 李 倩
撰 文:金 叶
通讯员:丘秉春
摄 影:倪黎祥
实习生:曹景荣
池塘的
传奇往事
船坞主人柯拜
这个池塘,位于广州长洲岛黄埔造船厂的厂区一角。距离它不远处,巨大的船坞里,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作业,远方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高高的起吊机在它头顶起起落落,一艘巨型轮船正在进行最后的粉饰。
过不了几天,闸门打开,潮水涌进,庞然大物般的它,将缓缓驶出船坞,驶入珠江,开始一段新的航程。
而眼前的这顷碧波,肥硕的鱼儿在里面悠闲地游弋。你会觉得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池塘,如果你没有注意到它身边一个不起眼的金属牌子的话——那上面是中英文对照的文字:柯拜船坞。
约翰·柯拜(John Couper),一个150年前从苏格兰来到中国广州,喝“头啖汤”、最后葬身中国的企业主。他一手创建的“柯拜船坞”,是中国第一个最大的石船坞,同时还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造船工业企业,中国境内第一家“外资”企业、并且孕育出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工人。
这个叫柯拜的老头,他的人生结束得很是突兀,最后以莫名其妙的不知所终画上句点。而他所创办的被冠以诸多“第一”称号的船坞,也在岁月的流逝下,逐渐变成了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池塘”——可是你不要小看它。广州目前享誉东南亚地区的修造船中心的地位,追根溯源,与它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关联。
没有风,池塘平静得不泛一丝涟漪。在它淡然的“表情”底下,澎湃着汹涌的尘烟往事。
所谓传奇,大抵如此。
越人善用舟,粤人善操舟
白色的帆、高耸的桅杆、汪洋之中乘风破浪……“船”的形象,自古以来,与梦想有关,与勇气有关,也与海上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商贸往来有关。
向前追溯,实际上从秦汉开始,广州就已经成为华夏大地上数一数二的“楼船”制造中心了。
广州的先民越人以渔猎为生,自然离不开船。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越人善用舟,粤人善操舟。有了船,也就有了经商交易的工具,天南海北的产品汇聚此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绘了当时的盛况:“番禺亦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秦汉之际,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文献记载,南越王赵建德曾派三千人去福建山中伐木造船,船可载重千石。
汉代,广州已经可以造多种类型的船只。最能代表汉代造船业水平的是“楼船”——这种船上有两层楼,配有十桨一橹,航速很快。罗香林先生在一块汉代城砖看到过楼船的形象,头高尾低,船尾有一个大舱,连船带舱共有十层,而且还有桅杆和船帆。
三国时期孙吴黄武五年(226年),广州自立。孙吴特别重视发展海上交通,开辟了从广州出发,经海南岛东面,进入西沙群岛海面,可以更便捷到达东南亚国家。晋代以后,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南海的主要港口。
三国以后,作为南海贸易港的广州,与海上各国的联系更为广泛,当时和广州通商的有大秦(罗马帝国)、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从广州启航的商船,穿过马六甲海峡,可以到达波斯湾,甚至到达红海。
东吴南朝期间,广州的造船继续发展。东吴征用船师水手时,专门挑选福建和广东人。东晋卢循起义占领广州,积极打造战船,训练水师,训练地点就是今天的海珠区。几年后,卢循就组建了巨大的舰队,拥有芙蓉舰上千艘,还有四层船楼高12丈的八槽舰。
唐中叶以后,吐蕃控制了西域地区,安史之乱也阻碍了唐人西行,海上丝绸之路就开始繁荣。唐人称广州为通海夷道,广州成了当时世界著名的港口,《新唐书》记载,广州一次可以造500艘船,当时的大船长60多米,能载六七百人。阿拉伯人伊本·巴图塔在其《游记》中说,航行在南海印度洋、波斯湾间的中国船,皆制造于广州、泉州两处。
宋代,广州制造的蕃舶(通向外国之船)与泉州的海舶、明州的舶船齐名。蕃舶的防水密封性和耐久性都非常好。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蕃舶大如广厦,深涉南海,径数万里,千百人之命直寄于一桅。”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规定不许片板入海。明代广州的造船业开始转向内河航运和海防的发展,造船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明朝前期,东南沿海的防御战船多在广州制造。《明史·兵志》:“广东船,铁栗木为之。视福船尤巨且坚。”
清初,为平定三藩之乱,清廷在广州督造了大量的战船。后来,又在广州设官营造船厂。造船的种类和数量比前朝继续增多,而且出现了私人造船。
尽管清初实行海禁,但是到了康熙皇帝统一台湾,平定岭南三藩之后,正式对外开海贸易。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粤、闽、浙、江四个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之事。广州、泉州、宁波和松江成为第一批对外贸易港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西方各国船只纷至沓来,广州地区的海上航运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决定从西方购买先进的炮舰。广州开埠第三年,英国人约翰·柯拜在黄埔建立柯拜船坞,首开洋人在广州造船的先例。
柯拜船坞 梦断黄埔
缘起“玛丽·伍德夫人”
柯拜第一次踏足黄埔的具体时间已经无从查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在英国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之后,趁着侵略者的气焰进入中国的。
远在19世纪初,甚至更早一些时间,黄埔已经是一个船舶制造中心。史书记载,当时在黄埔下碇的洋船常常保持在100多艘,绵延3公里长。长洲岛上,由当地人开设的为外轮提供定期检修、保养的船坞,便承袭自明朝便有的“船栏”,修船行业方兴未艾。
不过,虽然长洲岛上的修船技术在当时已属远东一流,但船坞却是清一色的泥船坞,用的是手工操作。这种情况,已经渐渐难与设备先进、视时间为金钱的国际航运业接轨。据说,当时黄埔在修船过程中已接触到蒸汽机和其他机械,所以黄埔的修船业迈向机器生产只是个时间问题,但急于积聚资本和对外扩张的洋人却有点耐不住性子了。
精明过人的苏格兰人约翰·柯拜,此时登上历史舞台。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国凭借攫取的贸易特权扩大航运权,首次开辟了中英轮运航线。大英轮船公司的铁壳轮船“玛丽·伍德夫人”号于1945年作了首航,将欧洲来华的航程从木帆船时代的三四个月缩短为14天。从此以后,大英轮船公司的轮船开始频繁进出广州黄埔港。
“玛丽·伍德夫人”号首航香港后到长洲岛的船坞进行归航前的维修。在亚洲其他地方,欧洲船舶的修理工作,向来都由船方派人监工,唯独在中国,传统上只能交给中国人全盘照料。但这次“玛丽·伍德夫人”号进坞之前,大英轮船公司却对长洲岛的坞主说了“NO”。于是,柯拜受大英轮船公司的派遣,由香港来到广州黄埔,专门负责“玛丽·伍德夫人”号的修理。在此之前,他只是船上一名木匠。他作为大英轮船公司的代表留在了黄埔,专门负责公司属下轮船在黄埔的修理事宜。在黄埔,柯拜很快发现修船是个有利可图的营生。他深感长洲岛上的泥船坞因为设备及家族式管理方式的落后而造成生产力低下,这种低下与英国本土蒸蒸日上的机器生产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也就蕴藏了巨大的商机。经过一番暗中的筹划,他决定自己经营船坞。
分羹长洲岛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条款,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兴办企业,应该是1895年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的事情了。1843年,英国公使璞鼎查根据《虎门条约》允许英国人在开放口岸租地建房的条款,要求租借长洲岛和黄埔村的土地建设码头、仓库和衙署。此举虽然得到官方认可,却遭到当地士绅和民众的激烈反对,居民以与夷人杂处为耻,一时间,团练装勇齐集,反对租地的“揭帖”、“公启”漫天飞。华夷之间,剑拔弩张,一些在黄埔修理的外国商船也常遭到乡间义勇的袭击。
柯拜却铁了心要在长洲岛上喝这“头啖汤”。他经过上下打点,1845年,用积聚起来的7万元巨资建起了一座长300英尺,宽75英尺,能进吃水17英尺轮船、建有浮闸门的花岗石石坞——柯拜船坞,并配有多台用蒸汽机带动的水泵。这样的石坞,在当时的远东堪称第一。外国资本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修船企业就这样悄悄地在黄埔这个古老的修船中心诞生了。
自从柯拜在长洲岛上立足之后,不少西方冒险家便接踵而来,他们带着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争先恐后地登上长洲岛以分享一杯美羹。
1847年,美国人詹姆斯·诺维开设了长洲船坞公司,1850年,美国人汤姆斯·肯特开设了旗记船厂,1853年,英商联合开设了于仁船坞公司。
外资船厂越开越多,原先在岛上开设泥坞的当地人开始还本能地“抵挡”一阵,没过多久,这些设备落后的手工业作坊式的泥船坞就纷纷倒闭了。就像虎门炮台的清兵抵挡不住船坚炮利的英国远征军一样,到了1856年,长洲岛上的修造船业已全部为洋人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条约》和稍后的《虎门条约》都没有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的条款。
柯拜家族败走长洲
不管怎样,长洲岛上的修造船业一时间兴旺起来。这期间,欲壑难填的西方列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总想寻找机会扩大自己在华的利益,动不动就以坚船利炮相威胁。在洋人兵船的对面,是清廷的软弱无力和百姓愤怒的双眼。柯拜和他的同行们,在积聚财富的同时,也积聚着中国人的仇恨。
1856年10月8日,停泊在黄埔海面的走私船“亚罗”号被广东水师查扣,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此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的烈焰点燃了仇恨之火。反英情绪本就高涨的长洲岛此时更是群情汹涌。不知从哪里传来的消息说,柯拜是战争祸首巴夏礼的亲戚,愤怒的人们涌向了柯拜船坞。他们捣毁了船坞的机器,又将船坞四壁的花岗石撬落坞底。而柯拜本人也被愤怒的人们掳去,不知所终。
老柯拜消失之后,代替他前来的是他的儿子约翰·卡杜·柯拜(John Cordew Couper)。
1860年年底,柯拜家族从清政府的战争赔款中获得了12万元的赔偿费,小柯拜用这笔款修复和扩大了原来石坞的规模。使坞长从原来的300英尺增加到了550英尺,坞的中段还增设了一到闸门,一坞两用,放下中闸,便可以供两艘船同时入坞。另外,他还建造了一个长220英尺的木坞和两座长220英尺的泥坞,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柯拜船坞公司,同时他还与美国人汤马斯·肯特合资,建造了另一座长230英尺,配备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威灵顿海滩泵的花岗石船坞——录顺船坞。柯拜船坞公司又重新兴旺起来。
但是,踌躇满志的小柯拜没有料到,他刚一出道,便陷入了华南修船业的竞争风浪中。他远远比不上父亲的老谋深算,所以在风浪的几番冲击下很快败下阵来。1863年7月,柯拜船坞公司的全部资产被崛起不久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收购,柯拜家族彻底退出长洲岛。老柯拜的黄埔梦,在断断续续做了18年之后,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