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行云流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2:56:33
摘 要:禅是宗教,诗是文学,禅诗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禅诗既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块瑰宝。本文以中国古代高僧的禅诗为切入点,得出中国禅宗发展为入世佛教、人间佛教是禅诗得以兴盛的重要因素,并从几种典型的禅诗进一步探讨禅诗所显露出来的艺术美学禅宗境界。
关键词:禅诗;禅宗;禅诗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8)02007003
禅是宗教,诗是文学。诗人信奉佛禅或受佛禅影响,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使诗歌充满了禅趣禅理,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同时禅僧将晦涩的禅理以极富文学色彩的诗文表达,既使禅宗禅理为世俗大众所接纳理会,也使禅诗更具文学魅力,加深了它的流传度。金代杰出诗人元好问在《俊书记学诗》里写下了“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1]的诗句,可谓是对禅、诗结合的精妙总结。
一、 禅诗结合的相通性
中国的诗歌与禅结合并非偶然,相反二者能够合二为一与禅宗的特点及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息息相关。(一)禅、诗都注重对人的内心的直觉把握,重体验轻知性。禅注重的是破除知性偏执的生命体验,超然本性的自然流露。诗歌也是一种性灵的直觉。严羽在《沧浪诗话》里一开始就提出:“诗有别传,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2]这种“不关书”、“不关理”的诗,就是相信并依赖于自我的直觉。禅宗的特殊的认知方式——通过内心的直觉体验与诗的出成达成了共同的心理认知结构,这是诗与禅结合的内在的因素。(二)禅宗“入世”的行为作风。惠能“禅”在实质是体验人生、贴近人生的,在人类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为渐渐合于真理,这就是了解了佛教,也就是实行了佛教。禅宗在中国古代如此盛行,与禅宗随和简易又不乏坚韧超迈的成佛之道密切相关。这种包容的禅学使它不像重佛理、佛典诸派那么门度森严,自高位置,而是显现出了“不趋俗可俗,不趋雅可雅”[3]的特色。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文人骚客参禅、谈禅非常普遍。杜甫崇儒,但也“贪佛”、“问法”。在《秋日夔府咏怀》中曾有诗云:“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苏轼热衷参禅,自称“居士”,被《五灯会元》列入禅宗法嗣。特别是从宋代开始,“亦僧亦俗,亦俗亦僧”更加速了诗与禅的结合。当时“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于释氏”[4]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不仅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喜参禅悟道,就连宋以后的皇帝也经常召见禅师,询问禅机妙道。宋代的大师如秘演、清顺、道潜、道遇、仁济、觉心、慧崇等等,出家之前他们就是文坛有名的才子。出家之后,仍然以文会友,广泛与士大夫接触,写诗填词,谈禅悟道。同时各代文学大家与这些禅师的交流融合,使“禅诗”更加广泛流传开来。(三)禅、诗共同追求的“言外之意”,好的禅诗是诗与禅相结合的艺术品,如果语言太直白,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诗了。
二、 感受诗僧心性的世界——几类典型禅诗赏析
(一) 寄情山水——乐道山僧纵性多
山水之间,是圣人心灵的永恒家园,山水之间,包容了太多的自然启迪。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就对自然山水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以为山水有一种灵秀之气。“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性”存在于每一丛翠竹,每一朵黄花,每一片白云,每一条清涧中。宋朝洪寿禅师有诗云:朴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5]又唐朝道吾禅师说:乐道山僧纵性多,天回地转任从他;闲卧孤峰无伴侣,独唱无生一曲歌。[6]禅僧的这种对大自然山水的亲切信赖,将禅宗体验引向一种审美体验。这样以禅入诗的作品就顺理成章地把大自然山水作为首要选择的题材。透过宁静、平淡、悠远的景色露出无心淡泊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寂寞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寂永恒,达到禅家“禅定”的境界,体验生命的超然本色,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著名的禅宗三境界也是借助自然山水表达的:第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7]相同的山水,却给了禅师们不同的禅宗体验,是从“寻禅”到“悟禅”的一个过程。“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描写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况。“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描写初通禅学义理,但看到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空”是“空”,“色”是“色”执空义现物的阶段。而到了第三个阶段“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才到了悟禅的最高境地。在南禅看来,“空”不是非要先灭掉“色”才算是“空”,心灵的“空”要与物质的“色”并存,互不相碍,才有可能从空旷寂寞的自然生命中体悟到心灵的空寂永恒。宋朝的善能禅师还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作了进一步阐发说:“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8]“一朝”与“万古”相对,“空”与“风月”——“自然万象”相对,在瞬间中悟道永恒,在有限中寻求无限,生命的现象也不过如在自然气象的瞬息万变中求得的永恒。
“深山藏古寺”,中国古代的许多名山幽迹往往是禅师僧士参禅悟道进入“禅定”境界的最佳去处。禅师僧人大多依山而居,远离世俗尘嚣,在山水花草间寻求一种内心的平静与自得。古代高僧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禅诗,信手拈来,都是集禅理、诗学、美学于一身的绝美作品。
唐朝寒山是唐贞观年间著名的高僧,长住天台山寒岩幽窟中,与拾得、丰干二僧长期隐栖在天台山国清寺,有“国清三隐”之称。寒山的诗中很多不乏山水禅诗的佳作。《杳杳寒山道》曰: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见春。[9]从诗学的角度来看,全诗对仗工整,迭词巧妙,声韵节奏和谐;从禅学的角度来看,是将一幅冬日寂冷幽冥的空山雪景图,与禅师无念、无相、物我如一的禅境合而为一。首联“杳杳”“落落”尽显山路溪涧的深远幽静。“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更衬托山林的冷静寂寞。颈联一个“风吹面”,一个“雪积身”,让人忍不住打寒战,愈显山林冷峻肃穆。尾联则是诗人超然物外而不知人间岁月的点睛之笔。又《碧涧泉水清》曰: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10]悟禅要做到绝对的心静,在“冷涧”、“清泉”的空寂中体味到一切生命的永恒纯真和本来面目。
再看唐朝皎然禅师的两首诗。一是《山雨》:一片雨,山半晴。长风吹落西山上,满树萧萧心耳清。云鹤惊乱下,水香凝不然。风回雨定芭蕉湿,一滴时时入画禅。[11]从形式上看它更像一首词,但从意境上看却比一般的诗更高出一筹,透露出禅师宁静淡泊的禅境。“山雨”、“长风”、“芭蕉”在禅师的眼中被赋予了机趣荡漾的禅意,此时“雨”不再是雨,“山”不再是“山”,而是“一滴时时入画禅”的禅风禅骨。另一首《溪上月》:秋水月娟娟,初生色界天。蟾光散浦溆,素影动沦连。何事无心见,盈亏向夜禅。[12]在皎然禅师看来,“无心”才能悟禅,无心是空,但是“空”不是非要灭掉“色”,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秋水”“月色”“素影”俨然是空寂的山色,在这样的寂寞山色中,禅师彻底将经验世界转化为心灵世界,大自然的感性生命道出了人心灵境界的自然纯真。在禅家看来,山河大地,青青翠竹,郁郁黄花,蕉叶雨吟都是自性的显现,人如果能有一颗平静真如的心去面对自然,则必能从山水中悟得湛然的自性。
(二) 得失之间——退步原来是向前
1. 开悟诗
参禅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寻求开悟。只有悟才是“当行,乃为本色”,而且“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13]。而禅师通过诗文来描述自己修行开悟的过程也是很普遍的。南宗和北宗的分道扬镳也从两首著名的诗偈开始。北宗神秀有诗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梻拭,莫使惹尘埃。[14]主张人能够通过“渐修”达到佛“自明成性”的境界。南宗惠能则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15]主张于一念的顿悟,在惠能看来,儿女的本心是天生清净的,谈不上什么尘埃不尘埃,污染不污染。因此,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宋代一女尼作《寻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16]全诗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尼寻禅问道最后开悟的过程。把僧尼们所要寻求的道比喻为春天,把透露春天迹象的信息比喻为梅花。一个女尼为了寻道而云游四海,穿梭于陇头田野间,那种风姿绰约,飘逸潇洒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尽日寻春不见春”,费尽一番周折之后,却哪知“纵里寻他千百度”的“禅”竟在眼前,一个“笑”字,一个“已”字,表明了女尼早已顿悟于心了。
2. 训导诗
禅家言“见性成佛”。禅的发展,到了唐代滑台大云寺定宗旨之后,南宗的见性法门成为禅的正统,南宗融会了原有的以《愣伽经》印心的唯识门和《金刚金》的般若门。禅门不再是守空修玉,而是净心发慧,不再是狭隘的宗教修行,而是回到了生活的现实本身。禅一方面是出世间的,是要透过顿悟,度脱一切愚迷。但是另一方面禅者也看到了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见性的历程,不回归到现实生活本身,便无从悟道。单纯把禅家的“空”认为是消极避世是一种误解。真正的“空”是净化自己,接纳自己,不被物欲所牵,放下嗔怒,愚痴,傲慢和怀疑,从而不致使自己迷失。
宋代高僧永明延寿有一首山居诗:忙处须闲淡处浓,世情疏后道情通。了然得旨青冥外,尔虚心往罔象中。泉细石根飞不尽,云蒙山脚无穷。樵夫钧容虽闲散,未必真栖与我[17],真正的修禅悟道者未必是愤世嫉俗,不涉世事之人,而是要懂得留给自己一片空间,懂得忙时要闲,闲时要忙,做到人情事故的尽量简约才能得到无心淡泊的禅旨。永明禅师的这首山居诗不仅是一幅怡悦人情的水墨丹青画,更是他在清净无为的山居生活中寄寓世人的一种闲适、疏、淡漠、从容的人生态度。
南北朝的契此和尚,在《插秧诗》中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18]体现了禅家在世情生活中悟到的大智慧。禅家说:平常心是道。就是教导世人不可持偏执妄想,学会容忍和大度,迷恋计较太多的得失,失去的往往会更多,退一步往往海阔天空,而更大程度上是为“向前”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宋朝金山昊颖作《小溪》:小溪庄上掩柴扉,鸡犬无声月色微。一只小舟临断岸,乘潮来此乘潮归。[19]“流水”“月色”“孤舟”的美妙意境让大师留恋不已,忽而一句“一只小舟临断岸,趁潮来此趁潮归”。将这种留恋彻底打破,执着,顽愚只会造成更多的烦扰,教导世人保持一种豁达自如的心胸气概,才能真正做到进退自如,不为外物所蒙蔽。
三、 结语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所蕴藏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审美情趣是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之一。禅宗诗歌是禅宗思想的载体,从禅僧的诗歌来理解禅宗,只是撷取冰山一角罢了,但是禅诗无疑也是这座晶莹洁白的冰山上盛开的一朵雪莲,如此奇丽珍贵。从禅诗这个前人留下的文化宝藏中,我们可以汲取很多有意义的营养。特别是在紧张繁忙物质充斥的现代人社会中,无心淡泊、宁静悠远的禅理禅趣也将会是世人心灵的一掬甘泉,给人以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遗山先生文集[M].卷三十七
[2][3] 沧浪诗话//刘墨:禅学与艺境[M].河北教育出版社.531.579.581
[4]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M].北京:中华书局.序言
[5][6] 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3
[7] 陈亚林:诗与禅[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17
[8] 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779.
[9][10][16][17][18][19] 郭生旭:禅诗三百首-高僧篇[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4.26.26.8.222
[11][12] 刘墨:禅学与艺境[M].河北教育出版社.531.579.581
[13][14][15] 杨惠南:佛学的革命:六祖坛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