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风流才子纪晓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6:51:45
第三章 风流才子纪晓岚
1、妻妾成群
就在纪晓岚回家准备童子试这一年,另一件人生大事也拉住他了:他娶了东光县马永图18岁的女儿。
新婚在17岁这一年得到尽情展现,学问的事情暂时退居其次。遗憾的是,神奇没有延续:一年过去,他的功名全无!纪晓岚他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也只能是自嘲的说,“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神圣的光环退却了。
此后,已经逐渐成为凡人的纪晓岚不但有了妻子,还有了孩子,成为了父亲。他已不能像过去一样完全倾心于读书了。只能陪伴在妻子和儿子身边。直到1744年,纪晓岚20岁的时候在河间应童子试后才终于成为秀才。但这显然不是终极目标。
1747年,23岁的纪晓岚应顺天府乡试,他的文章赢得了两位正直的主考官——大名鼎鼎的阿克敦(阿桂的父亲)和刘统勋(刘墉的父亲)的青睐,纪晓岚取得了乡试第一名的好成绩。阿克敦非常喜欢纪晓岚,也给了纪晓岚不少教诲。比如,他训诫纪晓岚不要死读书:“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他又嘱咐纪晓岚将来当了官也要脚踏实地:“仕宦措足于实地,可无颠蹶,即意外失足,亦必不至破颅损骨。”
然而生命的火候淬砺得太快就很难恰如其分。从24岁到29岁的5年时间,纪晓岚再度在失意和等待中度过。神奇再度与他擦肩而过!
一个人失意与等待的时间难以确定,纪晓岚在5年的时间里,又认识了一位对他今后的人生经历影响很深的朋友。这个朋友的名字叫董元度。董元度,字曲江,我们前面说过他一次,他与纪晓岚交情很深。董元度性情洒脱,不喜欢受人约束,175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作官后,仍常乞假外游。后仕途不顺,穷困而死。
1754年三月,30岁的纪晓岚终于考中进士,会试列第22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四名(也就是全国第七名)。同年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引人注意的是,在这一次会试中,与他一同考上的人有:著名史学家、经学家、《十七史商榷》的作者、榜眼王鸣盛,著名史学家、《二十二史考异》的作者钱大昕,朱珪的哥哥朱筠。此外,与他一同考上的还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王昶,这个人与纪晓岚的关系极为特殊,我们后面的内容里还要说到这个人,观众们要用心记住。
考中进士以后的纪晓岚很快的结识了对他今后的人生经历影响很深的另外一个朋友戴震。如果我们说董元度给他的影响是“人生苦短,何不潇洒走一回”的话,那么戴震给他的影响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言放弃!”
因为当时的戴震是在家乡与人结仇来京避难的,在避难之余还不忘记学业!这很令纪晓岚钦佩!两人迅速成为终身至交!戴震后来几次到京师都住在纪晓岚家。纪晓岚还曾出资将戴震的《考工记图》付梓,并为之作序。1773年,戴震还因纪晓岚的推荐进入四库馆。戴震去世后,纪晓岚曾深情赋诗,说戴震是他“披肝露胆两无疑”的朋友。戴震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等扼杀人性的尖锐抨击,也深深的影响到了纪晓岚!在纪晓岚纂修的《阅微草堂笔记》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都有相当深刻的反映。
2、才思敏捷纪晓岚
1754年,考中进士以后的纪晓岚进入了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他也开始有了与乾隆皇帝接触的机会。
纪晓岚会给喜欢与英俊男人接触的乾隆皇帝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是不是一开始乾隆皇帝就非常的不喜欢纪晓岚这个相貌及其平常、有些近视、有点口吃的人呢?我们现在来揭示一下纪晓岚给乾隆皇帝的第一印象之谜。
1754年,考中进士以后的纪晓岚进入了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他也开始有了与乾隆皇帝接触的机会。但是,诸位要注意,我这里说的仅仅是有与乾隆皇帝接触的机会而已!而接触的主动权却完全掌握在乾隆皇帝手中!乾隆皇帝会注意到纪晓岚这个相貌及其平常、有些近视、有点口吃的人么?
按照常理来说,本来没有什么可能性的!虽然纪晓岚文才很好,但是并没有什么在乾隆皇帝面前充分展示的机会留给纪晓岚本人!因此,纪晓岚要想让皇帝了解他的文才,还需要一番工夫。这个时候,就需要纪晓岚本人的聪明才智了!
首先引起乾隆注意的,是他进入翰林院之后的这一年的元宵节出的一副灯谜。
这一年的元宵,乾隆命大小臣工上进灯谜,以供紫禁城悬挂。纪晓岚所献灯谜为一副谜联,注明上下联各猜一字: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您猜着这个谜的谜底了么?这个谜面分成两句话,谜底的猜法是这样的:
第一句话:取上半句的谜底“青”字加上下半句的偏旁组合成为一个字是“猜”;
第二句话:取上半句的偏旁加上下半句的谜底“迷”字组合成为一个字是“谜”。
因此,这句完整的话的谜底就是“猜谜”两个字!
结果呢,乾隆皇帝当然没有猜出答案,又知道知这个谜面是纪晓岚出题,便召其回复,结果得知其答案为字的偏旁谜,即“猜谜”二字,虽然乾隆皇帝对于纪晓岚这个人的相貌没有看上,但却对纪晓岚出的这个谜大加赞赏。纪晓岚的座师刘统勋等人,也乘机对乾隆夸奖纪晓岚。此后,纪晓岚名声更著。
纪晓岚第二次引起乾隆皇帝的注意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次,乾隆帝翻阅《论语·为政》中的《子夏问孝章》,见“色难”一词(“色难”的意思是: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不觉叹到:“此二字颇不易属对。”不料,恰好当时纪晓岚随侍在乾隆皇帝左右。纪晓岚在一旁头也不抬,应声答到:“容易。”乾隆帝见纪晓岚不当回事,略有不快,当即要他对出下句。纪晓岚坦言:“臣已然对出。”乾隆帝仔细回味,这才悟出,原来“容易”正是“色难”的绝对。
纪晓岚第三次引起乾隆皇帝的注意是在1760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寿辰这一年。这一年,文武百官纷纷撰联赋诗,无非万寿无疆之类。而纪晓岚所写之联别出心裁: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联指清朝统一全国后,西起葱岭,东濒大海,北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纵横均为四万里,版图之大,为历史上所未有;下联指五十圣寿再加九千九百五十岁,正好合为万岁,敬祝乾隆万寿无疆。见到此联后,乾隆大喜,当即传旨,将纪晓岚擢为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
看来,纪晓岚本人终于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他终于可以暂且忘记他的相貌不佳、又有些口吃的缺陷了!他终于可以开始在乾隆皇帝面前充分施展他横溢的才华了!
也就是说,他终于翻身了!我们来看看纪晓岚如何为官!
我们知道,乾隆皇帝是非常喜欢相貌英俊潇洒的官员的。像纪晓岚这样相貌极为一般、但是又很有才能的人,乾隆皇帝会拿他怎么办呢?
乾隆皇帝有他的好办法,他相信纪晓岚的才学,但不喜欢纪晓岚的相貌。因此,乾隆皇帝量才度用,从1759年纪晓岚35岁开始,乾隆皇帝多次让纪晓岚出任考官,前后达十多次之多!正因为纪晓岚经常担任考官,所以纪晓岚的学生很多。学生多了,走后门的朋友也就多了。这个年头,谁求不着谁呀,虽然,纪晓岚本人的相貌咱不敢恭维,但是咱得罪不起呀!朋友和门生一多,纪晓岚的名字未免在他们口头、著作中经常出现。久而久之,纪晓岚的声名也就越传越大了。
纪晓岚经常出任考官,所见到的学生多数都是很谦虚的人,像他的老师阿克敦对他的做法一样,他也对于这些肯上进的年轻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纪晓岚偶尔也会遇到一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他对于这些人则是充分利用了他的智慧,给予了善意的批评。比如下面的一件事情:
一天,有位自命不凡的青年文人拿着自己的大作去请纪晓岚批阅。纪晓岚提笔在篇后批了如下一句话:“此文有双锤擂鼓之声”。那位青年作家洋洋得意,以这批语逢人便告。有人询问纪公:“为何要将一篇不通的文章加上这么好的评语呢?”纪晓岚大笑道:“你们根本不懂得这评语的意思,一个锤击鼓,所发出的声音是:通!通!通!双锤击鼓时,鼓声是:不通!不通!不通!……”
在这期间,他的聪明才智也就越来越显现出来。很多传奇的故事就很容易被他的遍及中国的门生传扬出去。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下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纪晓岚自己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记载。
据《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有位姓王的翰林为他的母亲做寿,请了纪晓岚做上宾。王某当然十分钦佩纪晓岚的才华,便请纪晓岚为自己的母亲写个祝寿词,并在宾客满堂的席间朗诵助兴。纪晓岚不推辞,高兴地上前即席朗声道:“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都变了,王翰林甚至吓得惊慌失措、十分尴尬。纪晓岚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甚至有人叫好拍掌,交口称赞这诗句妙不可言!老夫人也转怒为喜。接着纪晓岚高声读出他的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这一下,全屋就像蛙鸣不止的池塘中突然投下一块石头,立刻哑然静止下来。一个个欢悦的表情来不及退去,又泛起难堪的神色。不过,有前两句令人叫绝的妙句,大家张着嘴巴,直瞪着傻眼,知道纪晓岚会说出最后一句惊人妙语。果然他说道:“偷得蟠桃献母亲!”全场立即欢呼起来。
这个故事到了他的门生那里就成了另外一个版本了。这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内容没有任何变化,只是诗句发生了些许变化:
八旬老太不是人,南海观音下凡尘;三个儿子都作贼,天宫偷桃献母亲。
第二个故事:也在纪晓岚自己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记载。
一次,乾隆皇帝让纪晓岚在皇帝自己使用的扇子上提写一首诗词。纪晓岚觉得太容易了,立即题了一首王之涣的出塞,原诗是这样写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是,纪晓岚写得太匆忙了,中间漏写了一个“间”字,结果被乾隆皇帝发现。乾隆皇帝大为恼怒,横下脸来说:“纪昀,你好大的胆子,为何欺瞒寡人!”
纪晓岚本来得意洋洋的正要端起茶杯,一听连忙接过扇子一看,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纪晓岚不但没有紧张,反而是很从容的说道:“启禀陛下!臣题的不是出塞诗,而是出塞词。”接着便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一听也不得不赞叹纪晓岚的机智与文才。还好那年头题诗写字全不用标点符号,否则纪晓岚的脑袋非搬了家不可。
当然,这个故事也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
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纪晓岚在机智灵活方面,也有遭到人家笑话的时候。
1762年,38岁的纪晓岚奉旨任福建学政。传说在行舟途中,纪晓岚遇到一位老者,亦乘大船南下,还给他送来一张纸条:“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如阁下能对出,敝船必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则只好委屈阁下殿后。”老者的上联是: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联。“橹速”谐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纪晓岚深知此联难对,不禁冥思苦想,结果让老者扬帆远去。他到福州后,主持院试,乐声轰鸣。纪晓岚触景生情,想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语双关,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纪晓岚在奔忙于学官和侍奉皇帝期间,每每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有酬唱应答,妙语佳对,不仅赢得广泛赞誉,而且也颇得乾隆帝嘉奖。客观的说,此时的乾隆皇帝对于纪晓岚的才华还是很赏识的,对于他的工作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的。
因此,很快的,乾隆皇帝就利用了一个机会,把纪晓岚调回了北京自己的身边!
难道乾隆皇帝改了脾气禀性啦?难道乾隆皇帝又开始真的喜欢上了纪晓岚啦?唉,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啊!谁知道,纪晓岚回到北京,是福是祸?如果是祸,为什么乾隆皇帝要把纪晓岚调到北京来工作呢?乾隆皇帝此举,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意思呢?如果是福,为什么乾隆皇帝又很快的将纪晓岚发配到了新疆乌鲁木齐呢?我们下次再看。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风流才子纪晓岚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真实的刘墉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火箭速度的蹿升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将帅父子——傅恒和福康安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火箭速度地蹿升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将帅父子——傅恒和福康安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一章“貌寝短视”纪晓岚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篇 中国第一贪——和珅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篇 中国第一贪——和珅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序一 正本清源纪晓岚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一章“貌寝短视”纪晓岚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二章 刘墉的仕途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二章 生来即非池中物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四章 发配新疆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四章 侍君如夫,侍君如父?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七章 和珅被杀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二章 文武全才阿桂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四章 侍君如夫,侍君如父。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七章 和珅被杀。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七章 和珅被杀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二章 文武全才阿桂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后记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后记。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四篇 乾隆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