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一、“我的好多知识就是跟您学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23:53
十一、“我的好多知识就是跟您学的”
——毛泽东和符定一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湖南湘潭有一位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与毛泽东的思想很接近,受到这位当代巨人的一惯敬重。他,就是毛泽东在湖南全省第一高等中学校读书时的老师和校长——符定一先生。
符定一,号悔庵,字宇澄,是今湘潭市晓南乡新铺村下新屋人,1877年生,比毛泽东年长16岁。符定一幼年时,父亲曾三次送他学木工,皆因他身体瘦弱多病半途而废。无奈,父亲只好又送他到叔父开办的私塾里去读书。符定一的叔父,是一位颇具旧学的秀才,遂授以《十三经》、《文选》,没料想符定一天资聪慧,均能过目成诵。这样,叔父就劝他父亲打消了让他再事农耕和学做手艺的念头,出资送他读书。数年后,他考入衡阳府师范学堂,毕业后考入北京师大。1908年回湖南执教,并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湖南师范校长、衡阳中学校长等职。
符定一既是一位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在湖南办学时,颇有独到之处。如他在办省一中时,充分考虑到培养出国留学的人才,故而学校里的外文课设三个语种:英文、德文、法文。但当时为社会条件所限,英文班毕业、升学没什么麻烦,学德文和法文的,据说后来升学很成问题。符先生还是一位颇有口才的演说家,他给学生作报告,可以不用稿子,一讲就是两个钟头,这一点颇令学生佩服。
毛泽东同符定一的交往,是从他考入湖南全省第一高等中学校开始的。
1912年春天,毛泽东从新军退伍后,下决心继续求学。但不知道到底进什么学校于国家和民族更有益,于自己最合适。因此,在选择学校问题上他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省立第一中学,也就是湖南全省第一高等中学校。第一中学是一所很大很有名的学校,他在校门前徘徊许久之后,最后还是慕名前往省一中应考了。值得庆幸的是,在入学考试中,他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省一中学校长符定一和老师们都非常欢迎毛泽东这位“头名状元”入校读书,但当毛泽东报名入学后,他们看了他粗壮的身材和土里土气的装束,却不相信毛泽东这个生长在边远山村、只读过半年小学堂、进中学几个月又退学入伍的青年,能考得出那样的好成绩。于是,便由符定一校长作主,加演了一场面试新生的插曲。
次日,符定一让一位国文教师把毛泽东叫到一个单独房间,他们二人当面商定文章题目,要求毛泽东限时作文,符定一校长亲自监考、面试。毛泽东不知底里,看到先生这样重视自己,决心全力考好。写文章本是毛泽东的“拿手戏”,但见他略一思忖,便顷刻文思泉涌,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复试的结果证明,毛泽东这次所写的文章,比入学考试的作文还要好。
符定一执教十余年来,还是头一次看到一个中学生写出这样文彩斐然、妙笔惊人的漂亮文章,阅卷时他禁不住拍案叫绝!他欣喜若狂地对语文教师说:“了不得,了不得!我执教以来还尚未碰到文章写得这样好的学生呢。我们省一中可取了个栋梁之材呀!”说完,他朱笔一挥,将毛泽东这个退伍的列兵正式录取了。
在省第一中学,毛泽东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学生。这不仅是由于他在1000余名应考学生中名列榜首,而得到学校的格外看重,更主要的还在于,入学后他一直保持着”文章魁首“的美名,而备受符定一校长和老师们的青睐。
毛泽东的班主任和国文老师柳潜,是一个颇有学问的前清秀才。他对毛泽东的文章十分赏识,常常在校长符定一面前夸奖自己的得意门生。符定一校长也认为毛泽东是位可塑之材,他希望柳先生着力培养毛泽东。
恰好,当时学校正准备举行一次全校学生作文竞赛,符定一让柳潜先生通知毛泽东,要他务必参加这一活动。为了使毛泽东能赛出好成绩,符定一要求柳潜督导毛泽东进行强化训练。由于作文比赛的文章体裁校方已明确规定为论说文,毛泽东就在柳先生指导下,全力进行论说文的写作练习。在参赛前的两个月时间内,毛泽东差不多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柳先生则认真批改,及时提出意见,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进步。
作文竞赛如期举行,毛泽东果不负符定一和柳潜先生所望,他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以刚健充实的内容,纵横捭阖的气势,严谨善辩的推论和新颖别致的立意,赢得了评委们的极高评价。
毛泽东作文比赛夺魁,符定一校长满心欢喜,他更加喜爱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性格沉静的“小老乡”,决心认真栽培。
当时,由于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毛泽东的求知欲望,他便常到学校图书馆借阅书刊。符定一听说毛泽东喜欢课外书籍,便把自己的藏书借给毛泽东阅读。还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给毛泽东讲授古文、历史等课程,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特别的教育方式,引发了一个让符定一意想不到的后果,这就是毛泽东对平平淡淡、按部就班地呆在学校里读书产生了怀疑,他觉得自由自在地精读一本书,比在学校上课更有益处。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新的念头,即变学习各科基础知识为专门研究中国历史,变课堂读书为自由读书,研究“大学问”。
像上次在湘乡驻省中学退学一样,毛泽东虽然有退出省一中的打算,但并未贸然行事,而是准备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符定一等几位亲近的先生,听听他们的意见再行决定。这时的毛泽东,似乎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处事风格:重大事情自己拿主意,但不急躁冒进,放在一边冷一冷,待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博采众议之后,再作出最后决断。
1912年夏日的一天,也就是在学校快要放暑假的前些时,毛泽东找到符定一,向他谈了自己退学的想法。符定一听说自己平素最喜欢的学生提出退学请求,颇感惊讶。他不解地询问毛泽东:“润之,在这里学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走了呢?是不是先生们对你照顾不周呀?”听符定一这么一说,毛泽东倒感到有些难为情,他只好把自己觉得学校课程太浅,内容略嫌陈旧,常感课堂“吃不饱”,以及难以习惯呆板的课堂生活,不愿受烦琐的校规束缚等情况,坦率地向符定一校长谈了。
符定一自然不愿放这位高材生走。毛泽东才华出众,心性很高,小小一所中学留不住他,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符定一不想过早地让他离开省一中,他想亲手栽培他,让他受到较好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然后送他上第一流的大学深造。这样,为国家培养了一个栋梁之材,也算是尽了一份人师的职责。想到这里,符定一对毛泽东说:“润之,你的情形是有些特殊,我们可以特别看待,你大可不必退学。从今往后,只要对你的学习有益,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至于学校内容则可以革新,教学方式也是会不断改进的嘛!你中学尚未毕业,便要中途退学,锦绣前程岂不要白白断送掉!润之,你可要三思而后行呀……”
符定一言辞恳切、真心诚意地极力挽留,使毛泽东深受感动。他诚挚地说:“校长,谢谢你的美意!我不会放弃学习,离开省一中,书还是要读的,只不过学习的方式不同罢了。”接着,他向符定一介绍了在家乡韶山自己半耕半读的情况,以及在东山学堂、湘乡驻省中学和半年兵旅生活期间的自学情况,认为自修是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最后,他和盘托出了自己准备到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的学习计划。
听完毛泽东的话,符定一明白学生选择的是一条适合他成长的独特道路,并且去意已决,就不便再勉强挽留了。他双手抚着毛泽东的肩膀,依依不舍地说道:“润之,既然你去意已定,我尊重你的选择,我相信你这样做总是有道理的。不过,一中的大门是向你敞开着的,以后望你能常来常往……”“好的,先生!”毛泽东深深地向符定一鞠了一躬。
他,终于谢绝了符定一校长和老师们的好意,走上了独立自学的道路——一条攀登知识之巅的崎岖道路。
1913年,毛泽东结束了半年的自由读书生活后,接受符定一先生的建议,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重新开始了正规的学校生活。
1915年春,符定一到北京执教、任职,举家北迁。毛泽东暂时和他分别了。
1918年秋,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为继续求学和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于是,符定一和毛泽东这两位感情诚笃的忘年之交又相聚了。
这期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来到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手下当助理员,并进北京大学文学院旁听学习。他除了同杨昌济、李大钊、陈独秀等保持密切联系外,还常去符定一家作客。他们研究学问,讨论时局。交谈中,毛泽东表现出要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强烈愿望。符定一对这位“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在北京,毛泽东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
1943年,符定一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的诱惑,从北平假道重庆回到湖南,隐居家乡新铺。次年,他被国民党逮捕,解往新化,后经乡亲们设法营救获释。1945年,王震、王首道将军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到达湘潭、株洲时,符定一派儿子前去迎接,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1946年初,符定一根据地下党组织的安排,重上北平,会见中共代表叶剑英,参加地下活动。同年6月,毛泽东邀请符先生赴延安共商大策。符定一遂偕女儿符德芳欣然前往。他到达延安后,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欢迎先生的莅临。符定一发表讲话,揭露蒋介石政府和国民党的腐败,对解放区给予热情洋溢的赞颂,并号召民众跟共产党、毛主席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9月,符定一向毛泽东辞行,先行回到北平。毛泽东托其后返北平的女儿符德芳,捎去一些礼物给先生,并附亲笔书信一封。信中说:宇澄先生夫子道席:既
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尽。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肃此。敬颂。
教安。不具。
受业毛泽东 九月三十日
字里行间,表现出毛泽东对老师的一片关怀和崇敬之情。
1947年,符定一在北平再次被国民党逮捕。叶剑英闻讯,即设法营救;北平各大学教授计80余人联名向国民党表示抗议。迫于舆论的压力,国民党只得将其无罪开释。这之后,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和地下党的周密安排下,符定一化装离开北平,来到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这期间,符定一向我党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的协议胜利达成。毛泽东接到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的电报后,高兴不已。他顾不上连日运筹帷幄的疲劳,驱车前往符定一先生的住地李家庄,向昔日的老师报告这一激动人心的喜讯。
汽车沿着滹沱河北岸,往东开了十几里路,来到了李家庄。当时,在李家庄一带,住着很多从各地来的民主人士,但这次毛泽东没有去见别人,汽车直接开到了符定一先生的住处。
一进院,就看见了符定一先生的女儿符德芳,她一见毛泽东来了,就大声喊她的父亲,说毛主席来了。符定一先生走出屋门,毛泽东亲热地同他握手。然后,两人手拉手进屋。落座后,毛泽东问候老师:“好久没有见到你老人家了,你的身体还好吧?”听符定一先生说“身体还好”后,他高兴地笑了。“符先生,你来了很久了,我太忙了,没能来看你,请你多加原谅。今天一方面来看你,一方面向你报告一个好消息。”毛泽东说着,往符定一先生跟前移动了一下身子,“刚才接到了指挥部的电报,昨天傅作义将军已经赞成我们的条件,他不抵抗了,北平和平解放了,交接即将举行。我军日内进城接管一切。傅作义将军的军队将开到指定地点接受我军的整编。傅作义将军有一个特别的要求,他要来这里亲自见我。我们当然答应他了。”
当符定一先生知道毛泽东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今天特地来看望他的时候,他使劲地握着毛泽东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十分激动地说:“毛主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殚精竭虑,还这样挂记老夫,老夫真是愧不敢当呀!……”
“符先生,你太夸奖了,太过谦了!”毛泽东摆了摆头。
临分手时,毛泽东又对符定一先生说:“这里的条件差,连一个软坐椅也没有,我回去让他们给你送一件来。你的年纪大了,坐这些硬木家具会腰疼的。”事后,毛泽东亲自指定了一件沙发,派专人给老师送去了。
目送着毛泽东远去的身影,符定一想到自己的学生数十年追求的宏伟理想和事业即将变成现实,心里涌动着一阵阵高兴与欣慰之情。
全国解放后,符定一同毛泽东仍保持着颇为密切的交往。
毛泽东常常利用闲暇时间,专程请符定一到中南海丰泽园家中作客、吃饭,有时还和先生切磋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学术问题。一次,毛泽东对符定一说:“您是我学生时代的老师,我的好多知识就是跟您学的哩!”
符定一和毛泽东之间,还保持着较频繁的书信往来。1953年7月初,符定一给毛泽东一信,就一部学术著作的再版之事请示于他,并请他题词。7月7日,毛泽东在收到信后,即给先生符定一回书。信曰:
宇澄先生:今日收到惠书,说尊著《联绵字典》再版嘱为题词事。我对尊著未曾研究,因此不可能发表意见。所谓“秦皇汉武之业”,大概是先生听错了。先生是著作家,似不宜与古代封建帝王的事业类比。方命之处,尚祈鉴谅为荷!
毛泽东一九五三年七月七日
毛泽东在信中所提到的“尊著《联绵字典》”,指的是文字学家符定一30余年苦心孤诣的劳动结晶。据《辞海》载:“《联绵字典》,辞书。三十六卷,近人符定一撰。此书多收双声、迭韵和失音的字,包括虚词。按部首编排,用反切注意,意义有不同,皆分条注释,一一列书证明。但收词并非都是联绵词,论字体完全墨守《说文》,是其缺点。”符定一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和语言文字研究工作,他对文字这门冷僻枯燥的学问爱之成癖。从1910年起,他即开始搜集我国自隋唐以来经籍中的联绵字,广征博采,废寝忘食,30年如一日,备尝艰辛,终于1940年编著而成《联绵字典》,其稿本多达87册,计400余万字,叠起来有数尺高,真可谓“著作等身”。
鉴于符定一超群的德行、才学和名望,在解放初期中央文史馆建立时,毛泽东邀请这位学贯古今的先生出任文史馆馆长,符定一表示谦让,说:“这个职务只要老而贫的文人当就可以了。”毛泽东随即补上一句说:“还要才、德、望呢。”盛情难却,符定一终于就任了新中国的第一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从此,符定一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还担任了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一、“我的好多知识就是跟您学的”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二十一、表兄挚友恩师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一、“他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八、“是先生教我学起步的啊!”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三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二十四、开明的第一师范校长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七、“没有他,我只怕进不了洋学堂”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四、恩恩怨怨五十载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四、“过激派老师”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二、“蒙以养正,圣之功也”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二十二、“欲栽大木拄长天”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二十三、峥嵘岁月师生情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五、“一个失业的法科生”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九、“洋学堂”里的“洋先生”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政治ABC的入门向导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八、半个多世纪的师友之交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三、纯儒塾师堂兄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六、最后一位塾师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二、“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三、“老先生一生淡泊,难能可贵”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五、五载师生缘一世不了情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六、一代师表启后昆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九、风仪师友志同道合 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二十、“他是个知人善教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