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交恶下英国为何急切承认新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31:44
李奉先 文
1950年1月6日,是美国外交史上最难过最尴尬的的一天。这一天,英国艾德礼政府宣布:“自今日起,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声明英国已取消了对国民政府的承认。消息传来,华盛顿陷入一片慌乱之中。此时的美国对中国新生政权极度仇视极度排斥,伦敦之举,无异如给华盛顿一记狠狠的耳光。
在这之前,英国曾配合美国一道对新中国采取封锁、禁运和不承认的政策。“紫石英事件”,中英剑拔弩张;朝鲜半岛局势恶化时期,英国政府甚至宣布其远东舰队交由麦克阿瑟指挥,并将驻港英军的一个旅开赴朝鲜,中英随时处于交战状态。再加上英国政府基于美国在台湾地位问题、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坚定态度,持续奉行反华政策,乃至中英摩擦持续升级……消息传来,不仅美国难以接受,西方大国更是迷惑重重。
然而不可思议的事儿就这么发生了,来的是那么匆忙,来的亦是那么急切。在当时的政治家和观察家看来,英国此举,可谓是全世界一件大事,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五十九年后的今天,人们仍在疑问:英国为何不顾美国及其反华势力的感受,执意承认新中国?
分析其因,需要拨开那个时代重重历史迷雾。历史不可放大,亦不可缩小,这需要我们冷静、理性地研究与探讨。
笔者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原因甚能说明问题:
原因一:香港问题使中国抓住英国的一根辫子,致使英国在全面封锁中国问题上不敢与美国起舞。1841年英人未经中国政府同意武力侵占了香港岛,1856年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又蛮横抢占了九龙半岛,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英人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居然“接收”了香港!而此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曾要求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首相战后将香港交还给中国。
英人这种做法,当时遭到中国举国上下强烈反对。可是,最支持中国收回香港的罗斯福总统已去世了,杜鲁门总统改为支持英军占领香港,英军甚至扬言为了香港对中国不惜一战。蒋介石感觉形势比人强,其患得患失的做法使英人阴谋得逞。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分化英美同盟战略考虑,亦基于香港是“全国惟一的、最安全的现代城市”的保护性考虑,便采取了弹性但坚持原则的政策,即中国必须分解英美,抓住英人的一条辫子。这条辫子就是香港,反正按照既定条约,香港迟早会回到祖国的。
原因二:英国本身有均势外交传统,坚定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致使英国必然欧陆霸权问题给美国予以牵制。当时的英国之所以急切承认中国,可以说是英国奉行对欧美若即若离、均势传统外交心态的集中反映。
事实上,英国对华均势外交,早在1948年底的艾德礼内阁会议上已秘密酝酿“在中国门内留一只脚”,将来无论是中国哪一种力量掌握中国未来,都必须利用中国因素牵制世界大国,当然也包括苏联在内。从1948年筹划,到1949年底决定予新中国以法律认可,再到1950年初正式承认,历时逾一年。期间,英国政府矛盾忡忡,顾虑层层,但内阁决策递进的主要因素则是中国内战局势的发展所引起的英国国内舆情的演变。
原因三:英国的岛国心态、帝国情结和实用价值取向使英国外交部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一边倒”的支持接触新中国的声音。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总体实力的衰落、经济上受制于美国、外交上依附于美国,导致“三环外交”的提出和对冷战的推波助澜,从而直接发酵。
原因四:英国精英阶层 “现实主义”或曰“机会主义”的战略思维,使得英国政府采取淡化意识的姿态与中国接近。英国公众舆论、议会下院,甚至是当时在野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等都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认为:“拒不承认一个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不仅在法律上是讲不通的,而且还会对西方在华利益的保护造成严重的实际困难。”
原因五:重振经济和实现充分就业为头等大事的工党政府来说与中国接触,能保护英国在华商业资产的绝大部分为不动产。
“紫石英事件” 4艘英舰的8名正副舰长就有5名伤亡,其中炮战的肇事者“紫石英”号舰长斯金勒少校因伤重身亡,使得英国教训深刻。英国深知自身与美国在华利益不同,莽撞与新中国为敌,只会个自己带来更多的困窘。
当年的“紫石英事件”曾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英情绪,继续用美国人所倾向的经济制裁达到政治目的的企图是很难实现的,尽管新中国需要援助,但不会屈服于西方的经济压力。更何况执意孤立新中国,势必遭到对方反制,这势必使在华企业付出惨重的代价。
原因六:新中国亦需要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孤立局面,这对中英均是双赢利好的选择。以毛泽东等领导人从英国在华利益出发对新中国“示好”热情态度,认为可以“利用”英国打开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战略包围圈中一个缺口,以“长期打算、充分利用”。这样,中国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自然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
如此看来,艾德礼政府完全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才宣布正式承认新中国的,并非外界所言的它为了出风头或其他情感因素。
至于中英后续发展,由于美国的阻挠以及后来形势的变化发展,英国政府在对华关系上趋于保守,中英之间没能建立起正式的大使级关系而仅是建立了代办级关系。直到1972年,中英两国关系才由代办级正式升为大使级。究竟端的,下回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