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致富赶不上灰色收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20:18
编者按:在最近《半月谈》和半月谈网共同组织开展的 “转型期社会道德观讨论”中,一些读者发出了“勤劳是否就能致富”的疑问,引人深思。最近,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研究得出的数据显示,中国灰色收入总额高达5.4万亿元,比2009年中央财政总收入还要多。这一数据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无论这一数据是否真实,不可否认的是,灰色收入已客观成为国民收入分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严重缺乏透明度,这作为一个亟待破解的严肃命题,需要直面。

何去何从?
时下“灰色收入”的讨论再次成为公共视野中最受关注的话题,半月谈网昨天发表的《直面灰色收入》一文便激起了很多线上与线下的热烈讨论。人们在热切关注灰色收入的同时,不禁将其与那些勤劳工作人群的低收入进行比较,进而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提出了相应的疑问。
近年来,对于勤劳致富的讨论也备受关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15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表示,身边有年轻人因为担心单靠踏实工作很难致富而拟做“炒钱族”。对这样的现象有76.8%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同,仅14.8%的人明确表示“不认同”。那么勤劳致富和灰色收入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灰色收入”有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趋势
我们回到引发这次“灰色收入”争论的起点,今年7月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主编的《比较》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2008年灰色收入规模达到5.4万亿元。报告发表之后,国家统计局在自己的网站上先后于24日、25日和30日刊发文章反驳王小鲁的报告数据,一度将“灰色收入”的争论引入到统计方法之上。然而这番让我们旁观者云里雾里的“统计理论争议”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多大意义令人存疑。
事实上这次的报告并非王小鲁对“灰色收入”的首次关注,2007年他和体改研究会的研究团队就曾拿出了一份报告,对2005年的“灰色收入”作出了详细研究——这是关于中国“灰色收入”状况的第一份公开报告。抛开对具体“灰色收入”数字的争议,我们可以从王小鲁博士的报告中读到一些引人深思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