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二代”绝育源于对现实的绝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6:50:24
“穷二代”绝育源于对现实的绝望
《我不想给月薪2500元的穷老公生孩子》、《已经生了“穷三代”的“穷二代”,你们对得起你们的孩子吗?》……近日来,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够优越而表示自己不愿生育下一代的帖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各大网络论坛。穷人家的孩子注定要长期在穷困的环境下挣扎、他们所受的教育将比社会其他阶层落后许多、他们的“穷人命运”将很难得到改变……种种理由使得一部分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公开表态不愿生育下一代,并引起了不小的共鸣。(《文汇报》8月30日)
有社会学专家说这是一种“相对贫困”引发的焦虑。并认为,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会造成一种人口素质的“逆淘汰”。的确,这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硬币的另一面。当然,我们不否认其中一面,即如今绝大多数公民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更为残酷的现实也预示着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资源占有量和社会地位的代际传递日益明显。这已经不是浮躁和功利所能解释得清楚的了。
当那些富有知识和财富的阶层把“丁克”视为一种时髦时,穷二代的“丁克”却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和控诉了。如果用法国社会学家图海纳的“马拉松”理论来表述,近些年来社会结构最重要的变化是,从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变为一场马拉松,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即被甩到了社会结构之外。被甩出去的人,甚至已经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而是处在了社会结构之外。
他们的生计和生活都是脆弱的和不确定的,而且,在中国,那些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的穷二代靠的是黑色收入维系生活,失去生活来源的阴影就像齐脖的洪水,随时会将他们淹没,他们无法突破这个被封锁的世界。而且,社会资源分配方式还打上了“世袭”的烙印——出生决定命运的世袭制最终推翻了按年龄层分配的制度合理性,使得贫富不均很可能在代际间传递,这也就使得不同的收入阶层逐渐断裂化、碎片化、结构化。“农二代”、“穷二代”、“富二代”和“官二代”等现象的呈现,便是明证。
恩格斯在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曾着重说明了很多生活贫困的工人如何易于患病以至死亡的必然性。他指出,“食物的量也和它的质一样,是由工资决定的。”那些工资少的工人往往“不是直接由于饥饿而是由于它的后果死掉的”。西方学者查德威克也指出,贫困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动态的联系,一方面是贫困导致了疾病,同时疾病又导致了贫困,两者之间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层面去理解为什么穷二代不愿意生育,产生“穷三代”。贫困让穷二代萌生了绝育的念头,如不绝育则会产生出穷三代,代代相传,无穷无尽。这与此前屡禁不止的“越穷越超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我们,生育的质和量,其实也是区别贫富的一个社会性标杆。易言之,贫富阶层的区隔和分化已经越发前置,从不输在起跑线上,到穷二代不愿生穷三代,有一个灰色而清晰的轨迹。
所以,与其说是绝育,倒不如说是绝望。前者是个人求诸于己,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对抗社会不公的仅有的旗帜,作为中国“无后为大”的传统文化的颠覆;后者则是前者在思想和心灵上的深化,生育和宗族延续的欲望无奈地在挫败感和被剥夺感中化为乌有,旗帜已经倒下,留下自己苟且偷生。不得不说,贫富悬殊、社会分化和等级歧视等问题就像一根根硕大而畸形的刺,让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深感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