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方毅评《黄炎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29:22
黄炎培儿子黄方毅发五点声明要求《黄炎培》修改剧本
表现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生平的传记电视剧《黄炎培》,日前在重庆低调开机。
令人意外的是,昨日,黄炎培的小儿子黄方毅通过博客发表五点声明,称该剧剧本存在史实疏漏,还虚构出婚外情侮辱黄炎培人格,更对张铁林扮演的黄炎培形神均不似提出质疑,要求剧组修改剧本。  黄方毅   质疑剧中人物形神不符   黄方毅指出,张铁林与黄炎培从外形到气质都无相似之处,“张铁林惯常演喜剧、演皇帝,与我父亲形不像、神更不像,难道不能找出一个像的吗?我们不要求明星大腕,只希望能朴实无华。”另外,他认为张铁林已经加入英籍,由外籍人士演一位爱国人士,是对黄炎培的不敬甚至是讽刺。  对于剧本中虚构的一位林姓女士与黄炎培的婚外暧昧情感关系,黄方毅代表家属表态,“是对黄炎培人格的不尊重”。黄方毅更表示,如此态度随意处理历史,很不负责,重大历史事件不能随便增减人物,他们不能接受剧组“加强故事性以吸引观众”的解释,因为黄炎培一生无绯闻。  他对剧本创作的态度也非常不满:“黄炎培五十年吃素,被毛主席戏称‘黄道素食’,可剧本中竟安排他吃毛血旺。由于导演、编剧都是天津人,黄炎培由此满口津腔津味,与上海话相差甚远,总之,这剧本写的黄炎培是人不像人、事不像事,‘话’更不像话。”  制片方   与家属没达成共识是失职   昨日,国家广电总局重大历史人物办公室刘文峰告诉记者,电视剧《黄炎培》于2008年5月通过立项审批,并公布在国家广电总局网站上,但“到目前并未同意拍摄。”对于剧本的问题,刘文峰则表示此前一直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正在拍摄的《黄炎培》属于违规操作呢?对此,刘文峰表示,需要调查了解后才能给出说法。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初,在有关方面主持下,剧组与家属座谈听取意见。黄炎培家属们看过剧本后,不满创作不实,逐条提出意见,等待剧组修改后反馈,然而至今没得到回复。该剧立项报批的天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任唤起告诉记者,“其实开拍有关黄炎培先生不管是其生平还是史实,都是经过北京、天津有关方面同意的。就当时家属提出剧本方面的一些意见,也是和剧组还有北京方面协调过的。但剧组不是我们厂的,我们只是在这个剧上面挂了一个厂标而已,具体的情况也不是特别清楚。”  任副厂长称,“现在黄炎培的家属中就只有他(黄方毅)一个人有不满情绪,但只要有一个家属单方面反对,就是剧组没有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也就是失职,所以剧组这边已经在处理这个事情了。”  张铁林   感情戏的确很重要   昨日记者致电《黄炎培》的主演张铁林。对于黄家人不认可他的出演以及剧本虚构问题,张铁林仅简要地回复道:“吃毛血旺那个戏不要了,感情戏也会修改,不发生在黄炎培身上。”  但张铁林依然认为感情戏很重要,因为是剧里重要的冲突点。另外,张铁林自己对于演这个角色也不自信,坦言“如履薄冰,生怕演错了,最近一直在看资料。”
反对张铁林主演 黄炎培后人对《黄炎培》说不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文松辉)反映新中国首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生平的传记电视剧《黄炎培》正在筹拍中。然而,黄炎培之子、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黄方毅先生日前在其博客上披露,黄炎培家人对该剧表示严重不满,因为剧本谬误连篇,存在诸多疏漏与不实之处,同时强烈反对张铁林主演黄炎培。
黄方毅先生在博文中详列了电视剧《黄炎培》存在的几大问题:主演张铁林与黄炎培本身形象气质皆不符合,且张铁林属英国国籍,由外籍人演强烈爱国的黄炎培是对黄炎培不敬甚至讽刺;为了迎合低级趣味,电视剧《黄炎培》无中生有编造某位林姓女士与黄炎培有婚外暧昧关系,污蔑黄人格;其他还存在诸多如虚构重要人物、违反黄炎培生平饮食生活习惯等常识性错误。
黄炎培的儿子黄方毅等家人表示,发现剧本问题后,曾向剧组提出一系列修改意见,结果,除了几句客套话便再没了下文,直至近闻即将开拍。这对黄家人感情造成了严重伤害。故黄方毅指出,黄家人将以任何形式抗议,坚持到底。
下面将其博文照登,以飨网友。
黄方毅博文一:
关于电视剧《黄炎培》
(2009-03-04 14:16:18)
最近,电视剧《黄炎培》正在筹拍中,但对于剧中黄炎培的扮演者以及剧本中存在的问题,我和我的亲属,都有很多异议。
一. 由张铁林扮演黄炎培,黄的许多儿女后人认为不妥。张与黄形不像,神更不像;张的搞笑形象已在观众中固定,与黄的一身正气格格不入;张系英籍,由外籍人演强烈爱国的黄对黄不敬甚至讽刺。
二. 为迎合低级趣味,该剧无中生有编造某位林姓女士与黄有婚外暧昧关系,污蔑黄人格。
三. 黄五十年吃素食,剧中却写黄吃毛血旺。
四. 剧中虚编庄某、尚某等人物在黄炎培身边几十年且参加重大事件,不妥。
五. 该剧写黄不仅人不像,事不像,而且话也不像,充满了津腔津味。
另外,剧中的质量不高,甚至粗制滥造,没有真实准确地反映黄我父亲奋斗一生的历程,对我父亲在教育、经济,尤其是在与共产党关系中的几桩重大标志性事件疏漏或偏差。
今年二月初,我们和制片方举行了座谈会,我和亲属们都提出了诸多异议。但时隔一个月,该剧组并没有反馈,且据悉已经开拍。
我和我的亲属们,绝不会容忍这样的行为。如果此事一直得不到满意的反馈和改变,我们将以任何形式抗议,坚持到底。
特此声明。
黄炎培之子:黄方毅
黄方毅:希望选择合适剧本、演员 把《黄炎培》拍成精品
2009-03-09
我和家人的初衷,是想配合有关部门,反击影视界对历史不负责任的不良风气。希望对此可以加以扭转。
至于对张铁林本人,我们并无成见。
在此,也对方方面面拍摄《黄炎培》电视剧的良好动机和已经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最后,我们全家还是希望能够搞出一个真正反映黄炎培几十年求索、爱国道路艰难历程的剧本之后,选择适当演员,拍摄成《黄炎培》电视剧的精品。与广大观众早日见面。
据悉,重大题材办公室等有关方面已经明确表示,未曾允许该剧组进行拍摄《黄炎培》,因此是否可以理解为违规操作。至今,我仍然没有接到该剧组停止拍摄或是修改剧本的回应,也没有任何人联系我们。
如果他们不声明或告知停止拍摄,我们只能抗议到底!
黄炎培之子:黄方毅
附——《北京晚报》:黄家人对电视剧《黄炎培》说不
我国建国元老,新中国首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生平的传记电视剧《黄炎培》正在筹拍中。然而,黄炎培家人却对该剧表示严重不满,因为剧本谬误连篇,存在诸多疏漏与不实之处。黄炎培的儿子黄方毅等家人表示,发现剧本问题后,曾向剧组提出一系列修改意见,结果,除了几句客套话便再没了下文,直至近闻即将开拍。
电视剧《黄炎培》去年5月通过立项审批,今年2月初,在有关方面主持下,剧组与家属座谈听取意见。黄炎培家属们看过剧本后,不满创作不实,逐条提出意见,等待剧组修改后反馈,然而至今没得到回复。黄家人很难理解,剧本存在诸多问题,家属也不认可,怎么能匆忙上马?
黄炎培的儿子全国政协委员黄方毅先生和女儿黄当时接受采访时,代表家属道出黄家人对这部电视剧的几点不满。
首先在史实疏漏。“我父亲黄炎培一生在教育、经济和政治三个领域的重要作为和一些标志性事件剧本里很少涉及或完全没有提到。”譬如,教育方面,黄炎培25岁开始办学生涯,创办赫赫有名的浦东中学,有“北南开、南浦东”之称,蒋介石也慕名送去两个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就读于此。黄炎培的学生中有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数学家华罗庚、历史学家范文澜、电影明星谢晋、秦怡,以至越南开国主席胡志明也尊他为师。可惜,在电视剧里,黄门下这些名声赫赫的学生都没出现。经济方面,黄炎培的两件标志性事件:修建上海至川沙铁路,到南洋募捐支持抗战,这些在剧本中也没有记述。
其次在虚构失实。剧本虚构了一位林姓女士与黄炎培有婚外暧昧情感关系,剧组向家人解释,这么做是为了加强故事性以吸引观众,而黄炎培一生并没有绯闻,家属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人格的不尊重。剧本还虚构了两位人物,几十年在黄炎培身边,并与之一同参加了重大历史事件。黄方毅认为,如此态度随意地处理历史,很不负责。“重大历史事件不能随便想加一个人就加,想减一个人就减吧。剧组跟我解释,虚构这两位是综合了黄炎培身边人物的特质,我就不理解了,让原型出场不可以吗?说到底,他们就是不愿意多做功课。”
最后是态度不严谨。黄方毅举例,黄炎培五十年吃素食,毛泽东主席也知道,戏称为“黄道素食”,可剧本中竟然安排他吃毛血旺。还有,由于编剧、导演都是天津人,剧本里的上海人“黄炎培”竟然满嘴津腔津味,甚至冒出“老爷子”之类的称谓,与上海话相去甚远。“总之,这剧写的黄炎培是人不像人、事不像事,‘话’更不像话。黄家人很生气。尤其,对于由张铁林饰演黄炎培,黄家许多人也认为难以接受。”黄方毅指出,“张铁林惯常演喜剧、演皇帝,与我父亲形不像、神更不像,难道不能找出一个像的吗?我们不要求明星大腕,只希望能朴实无华。”
黄炎培家人希望,剧组能够遵守传记剧本创作“真实”和“家属认可”的原则。
黄方毅评《黄炎培》:老师的老师 老板的老板


黄炎培之子黄方毅


黄炎培一家在安儿胡同


黄炎培六十岁照片


1942年黄炎培与姚维钧结婚合影照
新浪娱乐讯 电视剧《黄炎培》已在央视八套播毕,6月18日,黄炎培之子、全国政协委员黄方毅做客新浪娱乐,他表示电视剧基本勾勒了黄炎培教育家、中国工商界领袖、民盟民建缔造者和开国副总理的政治家的三重身份人生轨迹。但他同时也指出,“这个电视剧大的硬伤没有,但是小的硬伤很多,软伤还在。”
视频:黄炎培之子做客新浪聊《黄炎培》 媒体来源:新浪娱乐
基本勾勒了黄炎培三重身份人生轨迹
新浪娱乐:电视剧《黄炎培》前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了,您作为黄炎培的儿子,您对这部电视剧怎么看?
黄方毅:三年前,天津民建会员肖桂林创作了话剧《肝胆相照》,是写黄炎培的,他们就请我去看,当顾问,这个很成功。去年我又收到剧组的剧本,不容讳言有很多问题,我给他们提了一些意见,他们也给我写了一份意见,有13处修改。对于现在的这个版本,我总的评价是两句话,第一句话,这个电视剧基本勾勒了黄炎培的人生轨迹和精神风貌,第二句话这个电视剧大的硬伤没有,但是小的硬伤很多,软伤还在。
新浪娱乐:这两句话怎么理解,您能不能给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黄方毅:好。为什么说它勾勒了黄炎培的几十年呢?黄炎培既是个教育家,又是个经济人物,又是个政治家。关于教育家,电视剧在第十几集重点写了,毛泽东对黄炎培说,你是徐特立先生的老师,徐特立又是我的老师,所以你是我老师的老师,你是我的师爷。确实,黄炎培一辈子兴学办教,桃李满天下,比如徐特立、张闻天、蒋经国、蒋纬国、胡志明都是他的学生,再比如数学家华罗庚、核武器专家王淦昌、历史学家范文澜、谢晋、秦怡、庄则栋的老师也都是他的学生,这个电视剧中把他教育家的身份写得比较充分,写了他办川沙小学堂、办浦东中学、办职业教育,他不领工资甚至中午自己带着饭去学校,连工作餐都不吃,他这方面的精神风貌完全表现出来了。但是缺了一块儿,黄炎培也参与办了很多大学,先后不同层次上参与办了暨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吴大学、河海工程学院、上海商科大学、南京高师、同济大学、厦门大学,这个里头一点儿没表现,漏了一块儿。但是总的来说教育方面写得比较成功的,把黄炎培在教育方面的事迹、贡献都写了出来。
这是第一,他教育家的身份。第二是他的经济家的身份,这个写得比较弱一些。毛主席进北京第二天接见的第一个党外人士就是黄炎培。在双清别墅毛主席对他说,你是工商界的代表和领袖,所以他的“工商界领袖”的称号是毛主席封的。之前蒋介石也想拉他做工商界领袖,抗战的时候成立了战时公债募捐委员会,蒋介石做主席,让黄炎培做秘书长,黄炎培一直不肯做官,但是这个他领了,到国外去给抗战募捐,包括几下南洋,向华侨募来大量款项。所以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从蒋介石到毛泽东,都想利用黄炎培在工商界的影响,做他们的代表人物。电视剧中这一块儿也表现了一些,表现了黄炎培跟张謇、史量才、胡学文,包括跟杜月笙的关系。但是落下了黄炎培作为经济界领袖人物的两桩标志性的事件。第一黄炎培在1921年修建了上海浦东到沙到上海的上川铁路,应该算是浦东开发的先驱,但是电视剧中没写。第二就是黄炎培在抗战中投戎募捐,这个它也没涉及,这是比较弱的。
第三方面,黄炎培同时还是个政治家,但是他这个政治家很特殊,几十年他不肯从政,国民党也好,北洋政府也好,几次让他做官他都不做。从袁世凯开始,让他入阁他不入,北洋政府两次宣布他为政府教育总长他拒绝。他为什么不肯做官呢?因为他认为中国的根在下面。当年黄炎培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他认为革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是旗子一变,大量社会问题沉积在社会底层,他要从底层做起,一是教育救国,一是实业救国,真正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解决他们的愚昧、贫困问题。所以黄炎培几十年致力于兴学办教。他也不同意激烈的变革,他一直主张社会应该稳步地积累和发展,所以他拒绝当官。但是在抗战之后发生了很多变化,他接触了很多共产党人,从1938年开始,跟周恩来、董必武、徐特立这些人建立联系,逐渐觉得在中国不搞政治是不行的,因为你不想卷入政治是不行的,抗战就是最大的政治。他逐渐又走上政坛。他建立了两个政党,一个是民主同盟,1941年,一个是民建,他都担任了第一任负责人。这个电视剧这两个党都写了,但是民盟那块写得弱了一些,民建写得比较强一些。现在广为传颂的关于黄炎培毛泽东在延安的那段对话,这个电视剧写的是最为成功的。特别是讲到黄炎培到毛泽东的会客室一看,自个儿题的茅台酒的诗怎么会到毛主席的屋子里来了?毛主席说当年沈钧儒的儿子沈叔羊办画展请你在画上题字,那画就是茅台酒瓶子和两个杯子,后来黄炎培就在那上面题字。当时国民党讽刺红军过茅台镇的时候在茅台河里洗脚,黄炎培的诗就讽刺这种流言蜚语。当时在那种情况下能够为红军为共产党说话,用陈毅的话说是“空谷足音”,黄炎培那会能站出来为红军为共产党说公道话,所以毛主席记得,把这幅画上的诗挂自己房子里,这个电视剧里都有。我觉得是拍得比较成功的。后来黄炎培进到北平之后,毛主席第二天就接见他,在双清别墅里,毛主席请了黄炎培同时还请了我母亲姚维钧,一进门毛主席就跟我母亲说:“你是姚维钧女士。”我母亲就很惊讶:“你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主席说昨天飞机场上黄先生介绍你的名字好记,维钧维钧是“秉国之钧四方之维”也,是四经小雅中的一句诗引了维钧这两个字,当时我父亲和我母亲都很惊奇,毛主席的学识这么渊博记性这么好,这段电视剧里没有写姚维钧在场也没有写这段轶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双清别墅里,这是1949年3月26号的晚上,谈了一晚上,就界定了黄炎培建国后的身份,是民营工商业的代表和领袖。后来到最后邀请黄炎培出任建国后的副总理,黄炎培不想当,周恩来两次到家里来动员他,这是政治上写得比较成功的。
对黄炎培的团队和身边的人表现不够是最大的遗憾
新浪娱乐:您之前说的这些大部分都是说的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之处,您刚才也提到这部戏也有一些小的硬伤,这些不足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方毅:最大的不足就是电视剧中虚构了两个人物,一个姓庄一个姓尚。我觉得写一个当代人物的历史传记片是不能虚构的,突然冒出来两个人是对历史非常不尊重,是这个电视剧最大的败笔。不光虚构,电视剧对黄炎培身边的战友却几乎没有一个写得成功。黄炎培到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他代表了一个团队,代表了一群人的奋斗,这个电视剧就没有写。
新浪娱乐:黄炎培身边哪些人应该写但是没写的?您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吧。
黄方毅:比如和黄炎培一起奋斗的,早年一起搞教育的,一个是江问渔,一个是杨卫玉,江问渔是国民参政会的一名参政员,当时参政员全国也就一二十个,他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杨卫玉,他是解放以后第一任轻工业部副部长,还3月份刚去世的百岁老人孙起孟、章乃器、施复亮、还有仍健在的王艮仲、尚丁,他们都跟黄炎培肩并肩地奋斗,但是这些都没写。黄炎培作为工商界领袖他还有一个经济团队。这个经济团队电视剧里很多人都没涉及到。毛主席说中国工商业发展有四个人要提,一个是张之洞,一个是张謇,还有范旭东和卢作孚,后三个人都跟黄炎培有很深的关系,但是范旭东和卢作孚还包括陈嘉庚、荣氏家族电视剧中都没有涉及,我觉得非常遗憾。我们创作这部电视剧不是为了写黄炎培,而是通过黄炎培反应那个时代,反应那个时代的风貌,黄炎培是个政治代表,他代表了一个团队,有政治经济上的团队,有教育上的团队,都是一批献身于国家的人,这个电视剧都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我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如果把这些都表现出来,我觉得对这一代,特别是年轻一代都有更大的启示和教育意义,我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做更深的挖掘。比如卢作孚身为老板,每个月却只拿几十个银元生活费,把股份全部捐出没有留给后代,被称作“没有钱的大亨”,包括范旭东、陈嘉庚都是这样,今天一些号称只给富人盖房、领取千万年薪的老板和他们相比,有天壤之别。所以我说这是这个电视剧最大的软伤,他干巴巴写了黄炎培一个人,有骨头没有肉,缺乏更大的时代感染力,没有让人感到立体的时代出现了,这也是这部戏的弱点和不足,期待以后有改进。
新浪娱乐:还有其他的缺点吗?
黄方毅:这部电视剧不仅团队写得不够,黄炎培身边的人也写得不够。比如说我母亲姚维钧。她跟黄炎培不光是夫妻的关系,也是同志、战友。他们一开始是师生,没有见面,通过一百多封信,“未曾谋面信定终身”,然后就成婚了。毛泽东黄炎培周期律对话就是我母亲执的笔,每次周恩来找我父亲,我母亲都在场,所以她是一个伙伴、同志、战友式的夫人,这个电视剧一点没有表现出来。当时组建民主建国会,发起人一共五十来个,姚维钧就是首届19人监事之一。她不光是端茶倒水的夫人,她也是战友。黄炎培跟她结婚的时候发了一个“告同胞书”,上有八个字,“佳人易得同志难求”,说姚维钧是他的同志,他们俩年龄差距很大,差32岁,最后姚维钧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也是为夫代“过”。黄炎培身边的人不光是姚维钧没写到,我的三哥黄万里也没写到,他是清华大学教授,也是黄家不能不提的一个耀眼的人物,这电视剧里对他早年的事迹一点都没有体现。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对历史的不公,对他本人的不公。很多观众都来问我你们为什么不写黄万里?刚才说的这些人物从黄炎培身边的战友、伙伴,到姚维钧、黄万里,不写他们不仅是历史的不公,同时也淡化了历史。还有些硬伤确实不应该,比如国民党要员谷振纲,“山谷”的“谷”,电视剧里出来的是“照顾”的“顾”,再比如剧中毛泽东说圆周率是社会学的台词也是不对的,还有把国民党资源委说成国资委,另外国民党抄家时我母亲还差一个月就生我,这个戏里没有,还有当时留在上海被国民党扣做人质的是我本人,剧里不是,这些都是硬伤,跟历史不符。
张铁林用自己的方式演出黄炎培的内心世界值得肯定
新浪娱乐:刚才说的都是关于电视剧整体的,对于电视剧里的一些演员,特别是扮演黄炎培的张铁林,您觉得他的表演怎么样?
黄方毅:张铁林不像黄炎培,长相、气质、动作,尤其动作。黄炎培是个很严肃,很严谨的人,动作很内敛,而张铁林动作很外向、夸张。但是张铁林先生演得确实非常用功非常投入,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如履薄冰地去演”。他用他夸张的动作也表达了黄炎培的内心世界,这点来说是成功的,虽然不是以黄炎培式的内敛的动作来演,而是通过张铁林式的夸张的动作演出来了,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也应该感谢张铁林还有其他演员还有剧组为这电视剧所做的努力,目的达到了。至于外形不像,我们不必要完全历史真实,毕竟见过黄炎培的人是有限的。但是作为我们后人希望把这段历史表现出来,不仅是对黄炎培的纪念,也是对历史的交代,也给后人一个参照。
新浪娱乐:通过您刚才的分析我们也能看出来,对于这部电视剧特别是对于创作者的努力,您还是给予肯定的,但是还是有一些遗憾。
黄方毅:他们的努力当然要肯定。如果他们工作能够再努力一点再细致一点,拍出来的效果会更好。他们现在是写了个纲,或者说仅仅是个开始,缺乏肉,因为他没有写黄炎培身边的一堆人的话就缺乏时代感,就像文学巨著看了以后,它震撼你的不光是本人的精神,而是那个时代。我觉得我们的受众主要是70后、80后、90后,他们对那个时代并不清楚。我们不光是为了颂扬黄炎培本人,而是为了把那个时代表现出来,我们民族就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这样让我们今天的人能够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些人的所言所行,更知道我们今天是过去的继续,我们应该扬弃哪些、继承哪些,这样才是我们研究历史、宣传历史的目的所在。 柯璐/文 辛军/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