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在津居住七年的静园和张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9:25:56

忙里偷闲来天津耍一天,和好友吃完午饭后我直奔鞍山道,我要去心里一直惦记着的静园和张园。
在去静园的路上我脑海里一直浮现1987年尊龙、陈冲、邬君梅主演的《末代皇帝》。在我的印象里溥仪、婉容、文绣一直是这三个演员的模样。
完整的看过几遍《末代皇帝》,每次看完心都是酸的,我一直都很同情溥仪,我觉得他是历史变革的牺牲品,如果他能早生一、二百年,境遇一定比现在好很多。每每看到尊龙扮演的溥仪在影片最后取出放在故宫皇椅下的蛐蛐罐时,我都会不自觉的流下眼泪。
一日,在电视上看到一位正在拍摄以溥仪为题材的连续剧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慷慨激昂的说:“我就是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溥仪的龌龊、他的无能和懦弱。”我当时就发誓一定不看这部剧,因为一定不真实,也不会好看。溥仪虽说是末代皇帝,但他也是个人,在历史变迁的时刻,他剪掉了辫子,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外,最后他投靠日本人做了傀儡皇帝,他做的这一切只是想复辟满清帝国,让自己再次成为一国之君。我觉得导演并没有站在溥仪的角度考虑过问题,如果调换角色的话,他又会怎么做呢?千万别和我唱高调,我想听实话。

我逛静园的那天是星期二,院子里很安静,工作人员比游客多。前来参观的游客有都要在门口登记,写下名字和证件号码。我看了一下,截止到下午两点,来参观的人不超过十名。
静园很幽静,花园里种着灌木、果树还有鲜花,主楼正对面还有个白玉石的喷泉。进入主楼参观必须带上鞋套,主楼里特别的干净,地板都能当镜子用。
在静园里有个展厅,里面展出了不同时期溥仪的照片,还有和他一起生活过的五位妻子的生活照。

↑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
溥仪一点也不帅,从他留下的照片里看他总是戴副圆框眼镜,厚嘴唇,两条眉毛离得很近,体型还有点瘦弱。从面相上看他给我的第一感觉:他是位有点小心眼的男人。
溥仪的五位妻子

婉容
我觉得婉容是溥仪五个妻子里面最漂亮的一个,同时也是命运最悲惨的一个。
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后,但她却从来就没有真正当过皇后,皇后这个角色却让她失去了一个女人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在我的脑海里婉容绝对不是被那些影视作品里演绎的与人私通的风流皇后,她是一位婉容相貌娇美、谈吐文雅、举止端庄、仪态不凡、内刚外柔但是极具嫉妒心理的女人。
1922年从婉容被册封为皇后之日起,也就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1924年被迫离开紫禁城。第二年迁至天津。
在天津她为了能获专宠,她挤逼比她还弱小的文绣,终于让文绣与溥仪离婚。她以为这样文绣就不会幸福了,岂不知不幸的恰恰是她自己,溥仪因此而更加冷落了她。
1931年11月,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策划和诱骗下,独自一人秘密离津,逃往东北。两个月以后,婉容在日本人的诱骗下,由天津转道大连再转至旅顺与溥仪团聚,但此时的溥仪确成为听任日本帝国主义摆布的傀儡,从此她自己也落入阴谋的陷阱。
她一生悲剧的高潮,也就从走进东北开始的,在长春,婉容一切都要听从日本人的安排,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秘密监视,甚至不能走出大门一步。婉容不堪忍受日本人的欺辱,决意逃出那个人间地狱。她一次一次的视图逃跑,但是也一次一次的失败,婉容最终也没有找到逃脱的机会,生不如死的她,便选择了自我毁灭。
婉容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生活,社会动荡带给她心灵的冲击,生活变故带给她的巨大的震动,以及后来一系列不尽人意、失去人身自由的流亡生活给她造成的精神创伤,使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和戏剧性,同时也使她的人性扭曲乃至发生变异,她陷入了深层的内心痛苦和重围中无法自拔,终日与鸦片为伴。
被丈夫抛弃了的婉容,疯且病弱的婉容,正嘿嘿地笑着,以高级战犯家属的身份,在她曾祖父吉林将军当年的辖地,被人民解放军押解着,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婉容在1946年一个初夏的早晨死了,她埋在哪里,至今谁也不知道。
婉容旧居就在我奶奶家边上,东城区鼓楼南帽儿胡同35、37号的旧宅院,原为清末代皇帝博仪之皇后郭布罗·婉容婚前的住所,是婉容之曾祖父郭布罗·长顺所建。

文绣
文绣不漂亮,但是很有勇气,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向封建皇帝提出离婚并诉诸法院获得成功的皇妃。
她从而摆脱了婉容那样的悲惨命运,不管怎么说最起码还有个男人相伴也不至于孤独终老了。文绣在外貌上确实不如婉容美丽:椭圆形的脸稍胖,眉毛浓重,眼睛缺乏神采,口角较大。但论思想却远远超过婉容,她追求自由,也很有勇气。
1909年12月20日,文绣出生在北京,虽然是镶黄旗,但是她儿时的生活并不富裕,端恭死后不久,兄弟6房分家单过,蒋氏只分到很少的钱财,她带着三个女儿,搬到崇文门外花市附近租房居住。因家境日渐贫寒,母女们靠在花市承接挑花的针线活计为生。
1921年初,文绣刚过11岁,宫里传来要为已退位但仍保留帝号的溥仪选择皇后的消息。因文绣祖上是已入旗籍的蒙古族贵族,符合候选条件,文绣的五叔华堪(在清末也做过吏部尚书)来和蒋氏商量,将文绣的相片送交内务府。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共四张。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这是敬懿太妃(同治皇帝遗孀)所中意的姑娘。这个挑选结果送到端康太妃(光绪皇帝遗孀)那里,她却不满意了,她不顾敬懿的反对,硬叫王公们来劝我重选她中意的那个,理由是文绣家境贫寒,长的不好,而她推荐的这个是个富户,又长的很美。她推荐的这个是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名婉容。
可是敬懿和荣惠两太妃又不愿意了。不知太妃和王公们是怎么争辩的,结果荣惠太妃出面说,“既然皇上圈过文绣,她是不能再嫁给臣民了,因此可以纳为妃。”就这样,1922年11月30日,未满13周岁的文绣进宫,成了16岁的溥仪的淑妃。
文绣1925年3月5日随溥仪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25日从天津住所静园出走,住进宾馆,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溥仪不愿闹上法院,遂经双方律师交涉“私了”,由溥仪付给文绣5.5万元赡养费。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体面,还于1931年9月13日在京、津、沪报纸上发布广告刊登“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文绣虽然拿到5.5万元的赡养费,但支付过律师费,开销了出走进住过的高档宾馆房费,以有酬谢了帮过忙的亲友人情,回到北平后,手中只余2.6万元。开始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在北平私立竞存小学当过国语教员,因不堪好事猎奇者的骚扰,只干了一年多就辞职。后在德胜门内刘海胡同买了一座9间房子的小院居住,还雇了4名佣人。  由于文绣坐吃山空,加上日本侵占北平时期遭坏人敲诈勒索,生活日渐贫困,陆续辞退用人,卖掉住房,最终投奔到昔日母亲蒋氏曾周济过的一个穷亲戚家中借住。文绣那时曾糊过纸盒,摆过烟摊,甚至还到工地当过担泥运砖的小工。
1947年,38岁的文绣曾在《华北日报》当过校对。为了生计,与报社社长的表弟、时任北平行营长官李宗仁部下少校军需官、40多岁尚未结婚的河南人刘振东结婚,在地安门外白米斜街租了三间房屋安家度日。1948年,李宗仁去南京当了副总统,刘振东就此退伍从商,用退伍费开了个只有8辆平板车的货运车行。  不久北平面临解放,当过国民党军官的刘振东心中害怕,想要逃往台湾找军中的熟人谋生。不想因天津解放,海路不通,没有走成,家当又已卖光,从此陷入贫困。解放后,白米斜街的居民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刘太太”就是昔日的淑妃文绣。刘振东被政府管制,文绣虽未被管制,也要交待问题,并遭邻居们的冷眼相对。1951年,刘振东的审查结束、解除管制,被安排至西城区清洁队当清洁工人,清扫公共厕所。为了上班路近,刘振东偕文绣搬到西城区辟才胡同西口居住。1953年9月17日晚10时,文绣因心梗死于家中,只有刘振东守在身旁。事后由刘振东所在清洁队帮助钉了一具木板薄棺,埋葬在安定门外的义地里。终年44岁。一生未有子女。

谭玉龄
满族,他他拉氏。1920年出生在一个北京的旗人家庭。原名他他拉·玉龄,因为当时满人已不再吃香,所以按音转关系改成姓谭。
1937年,溥仪对婉容不满并打入冷宫,由亲属介绍当时正在北京中学读书的谭玉龄来到长春与溥仪结婚,住在缉熙楼楼下西侧。溥仪封她为祥贵人,当时溥仪32岁,谭玉龄17岁。
婚后,与溥仪感情甚笃。五年后谭玉玲因病去世,那年她只有22岁,被追谥为明贤贵妃。按清朝贵妃例治丧,殡於长春般若寺,满洲国垮台后,溥仪嘱族人将其棺柩火化,骨灰转存於北京亲属处,溥仪获释后,曾一度接至自己家中,后由侄儿小瑞代为安葬。而玉龄的那张玉照,溥仪一直带在身边,直到1967年逝世。
杨景竹写的回忆文章中提到对谭玉龄的印象:祥贵人,1.6米左右的个头,体态苗条,在那五官端正的凸形脸上,只见长长睫毛下,有双不大不小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头发是用谭玉龄和宣统在一起火剪子烫出的大卷,双耳都戴着玉坠,穿一身苹果绿颜色的丝绒旗袍,这一些更显出她裸露在外的面部以及手臂皮肤的白嫩与细腻。


李玉琴
谭玉龄死后,日本人给溥仪找来不少日本女人的像片,让溥仪选择。溥仪害怕自己的私生活会让日本人知道,便推托说:“谭玉龄尸骨未寒,暂时不想结婚。”
后来,在60多张伪满中、小学校的女学生照片中,溥仪选中了李玉琴。
因为李玉琴才15岁,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她的天真、单纯和幼稚,这正是溥仪所需要的。李玉琴入宫后被册封为福贵人,因为出身贫苦,入宫以后,常常被人看不起。
日本投降以后,随着“满洲帝国”的垮台,李玉琴生活在溃逃、流离和动荡的日子里。那时溥仪已到了苏联。1946年解放长春以后,李玉琴回到了娘家,由于娘家人的坚持,又把她送到了天津溥仪的族兄溥修家里居住。溥修是个顽固的清室遗老,他禁锢李玉琴如同囚犯一样。李玉琴在这个封建家庭里生活了5年,做饭洗衣,如同奴仆,后来回到了东北,参加了工作,并于1957年和溥仪离了婚。当时的溥仪正在抚顺接受改造。
李玉琴离婚后和当时在长春广播电台的一个工作人员结了婚,重新建立起幸福美满的家庭。于2001年4月24日在长春病逝。

李淑贤
溥仪得到特赦后,他的个人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1962年他又结婚了,对方就是李淑贤。结婚那年,她是个三十八岁,溥仪五十六岁。
李淑贤她是杭州人,从小失去父母。当时她是北京朝阳区关厢医院的护士。
经朋友沙曾熙(时任人民出版社编辑)后,李淑贤与溥仪在1962年结婚,直到溥仪1967年逝世为止,他们共同生活了五个年头。
1997年6月9日,她因为肺癌逝世,享年72岁。
展厅里除了照片和生平介绍,还保存着一些历史文件。
↑《即位诏书》
1934年3月1日中午12时溥仪在“新京”(长春)帝宫即“康德皇帝”位时所印“御制品”原件.
↑溥仪手绘的杀孙殿英图
溥仪恨死孙殿英了,这个东陵大盗刨了溥仪家的祖坟。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盗掘清东陵,乾隆、慈禧等陵墓被其抢劫一空。由于在北京、上海销赃不顺利,来到天津。孙殿英买该房名义上是办事处,实际上是销赃和出售毒品,用这些钱在天津租界买武器,武装他的部队。孙殿英旧宅就在五大道的睦南道20号上,很大的一栋洋楼。
 ↑文绣和溥仪的离婚协议书
1924年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第二年溥仪来到天津张园,两年后皇后婉容、淑妃文绣来到同街乾园居住。溥仪随后把乾园改名为静园,取“静以养吾浩然之气”之意。他在此“静观变化、静待时机”,继续他荒唐的皇帝生涯,蛰伏待机,图谋复辟满清帝国。静园在末代帝王离开之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安静之园。
走进洋楼里看看吧。静园里除了花园里可以拍照,其他地方其实是不可以拍照的,我刚开始拍照的时候,被工作人员制止了,后来我诚恳的和在里面巡逻的一位大叔说:“我是从北京特意赶来的,来到这里,不拍些照片太遗憾了,要不我偷偷拍两张,您就当没看见吧?”大叔啥也没说转过身走了,我心领神会的,举起相机赶紧拍了几张照片。呵呵~
↑议会厅

↑客厅

↑这里应该是溥仪的办公室了
房顶上都是金色的龙
↑一楼会客厅
二层卧室
↑卧室里的梳妆台
↑二楼的书房

↑书房里的藏宝阁

↑溥仪年轻时喜欢运动,最喜欢的运动有高尔夫和网球.
↑钢琴
也不知道现在它还能否弹出优美的旋律。
↑屋顶
↑静园主楼里的台阶和彩色玻璃

   ↑庭院里的走廊

静园占地总面积达到3360平方米,为三环套月式三道院落,即前院、后院和西侧跨院。静园主体为西班牙式二层(局部三层)砖木结构,中央亭子间突出,西半部有通天木柱的外走廊,东半部为封闭式。静园前院将建花园,园内种杨树、槐树、丁香树,并设置藤萝架、葡萄架,修复荷花池、小亭阁。甬道用河卵石铺砌而成靠东北面修复传达室、厨房、汽车库和网球场,静园后园内修复一段小游廊和前院隔开。
静园楼内主要房间面积很大,将突出前檐的阳台和大采光窗,以增加主楼的立面效果、一楼设配膳房和酒吧间,并恢复大餐厅、会议室、会客室;二楼有起居室、书房、寝室等、楼内主要房间均配置护墙板、壁橱、博古架、书架等。
园内内部装修为日式住宅,房间里是隔扇门。原陈列展品将依据当初摆设,以仿造的室内家具、饰品为主,辅助陈列主要收录与溥仪及静园有关的器物以及相关文字、照片资料等,以展示溥仪在津的生活和政治活动全过程。
时代更替,历史变迁,80年间静园几番易主,到本世纪初,这里成了住有45户居民的大杂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代帝王的寓所,竟成了普通百姓的居住地。这些居民们私搭乱盖,有很多违章建筑,原先的建筑主体也破败不堪,原有风貌几近不存,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当时的主管部门甚至把它列入了危房的行列。一代名园静园,竟有被拆除的危险。
2005年8月,静园被天津市政府确定为特殊保护级别历史风貌建筑。同年10月,我市唯一特设的负责历史风貌建筑腾迁、整理的国有独资公司——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要求,开始了对静园保护性腾迁,2006年8月,浩大的修复工程开始了。
2007年7月20日,依据“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静园完成了整体修复,正式对外开放。
修复后的静园不仅维持了它旧时的风貌特征,还在功能上有所增加。除对楼体屋架进行科学加固处理外,对建筑原有的门窗、玻璃、小配件及地砖等原状构件也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复原。主楼原议事厅内的壁炉、壁灯都被精心保留下来,顶棚云彩花也被完全恢复成原有的式样,具有静园特色的几个拱券都完全采用旧料加工修复,原比利时进口玻璃同样是精心清洗过,以保留原样。
同时,根据历史文献、图片资料以及专家考证,在主楼一楼重设了配膳房和酒吧间,并恢复了大餐厅、会议室、会客室;也恢复了二楼溥仪、婉容的起居室、书房、寝室等。室内还依据当初的摆设,以仿造的室内家具、饰品为主复原陈列了部分展品,并辅助陈列了与溥仪有关的器物、相关文字、照片资料等,基本展示了溥仪当时在津的生活和政治活动情况。而庭院中心的水池喷泉,西侧平房图书馆及其旁边的湖山叠石、竹林景观,西庭院的鱼型喷泉、藤萝架、游廊,也都还原成静园当初颇具特色的景观。

↑在静园纪念品部买了一对皇帝和皇后的调料瓶
    ↑张园
走出静园前行不到一百米便会看大一个大大的院子,里面有桩红色墙砖的洋楼,最高的洋楼顶部是蓝色的尖顶。
这里目前不对外开放,我去的时候有几位中年男人坐在门口聊天,我向他们点头示意,询问可否进入参观。他们允许我在院子里拍照,洋楼里面就不让进去了。

张园是张彪的住宅。张彪,1860年出生,山西人,他在20岁时追随张之洞,从标统做起,到最后做到陆军第八镇的统制。镇压武昌起义后,张彪去了日本,1912年,张彪来到了天津日租界。
在退隐津门之后,张彪开始投资实业,1915年,他用赚来的钱在当时的宫岛街,也就是现在的鞍山西道59号,建起了这栋具有西洋古典风格的豪宅。张彪虽是行武出身,但经起商来却颇有才能。开始时张园是供自家享用,后来便用来出租了。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倾向革命,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计。12月4号,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及众随从乘日本轮船抵达天津,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在段其瑞等人的安排下,孙中山与宋庆龄乘专车来到设施先进而齐全的张园下榻。
孙中山在张园稍事休息之后,于当天下午带着汪精卫、孙科、黄昌谷、李烈钧等10多位随从赴曹家花园,拜访了张作霖。两人倾谈了一个多小时。当天下午返回张园之后,孙中山便发冷发热,感觉肝区疼痛,即请德国医生诊治。据云系因旅途劳顿,食物不消,以致胃痛,必须静养。其实孙中山此时已患上了肝癌。此后的20多天中,孙中山的病情逐渐加重,遂在张园诊病静养,同时密切关注政治形势的发展。
1925年2月,被逐出宫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化妆从北京逃到了天津,随后入住张园。之后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也赶到了这里。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在天津的生活.
张彪为了迎接溥仪的到来,买了许多日常的生活用品和欧式家具。在张园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溥仪觉得这里要比北京的紫禁城舒服得多。用他的话讲是:没有紫禁城里我所不喜欢的东西,又保留了似乎必要的东西。在张园,溥仪再也不受宫里那套规矩的束缚了,也不再穿那套笨拙的龙袍,而是穿着普通的袍子马褂,或者西装,但这并不影响那些政客、遗老、武人们给他叩拜。这里虽然没有琉璃瓦,没有雕梁画栋,但备有抽水马桶和暖气设备的洋楼显然要比养心殿舒服得多。尽管在张园的经济状况和紫禁城比起来要差得多,但溥仪很快便被眼前这座大商埠城市所吸引。

↑段祺瑞旧居在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38号
出了张园继续前行,看到一处宅子,浅黄色的高墙,红色的大门,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家,走进一瞧原来是段祺瑞的旧宅。
   这楼原是段祺瑞妻弟吴光新出资兴建的私人住宅,后让于段祺瑞居住,故被人称为“段公馆”。东沿蒙古路,南临鞍山道,西临河南路,北抵万全道。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2898平方米,建筑面积2016平方米,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三层欧式古典风格建筑。楼房前部为条石高台阶,柱式外廊,多坡屋顶。原在顶部有一八角凉亭,地震后被拆除,是当年日租界最为豪华的私人公馆式住宅。楼房现状良好。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早年随袁世凯创办北洋新军。1916年袁死后任北洋政府总理,成为皖系军阀实权人物。1920年被直系军阀击败下台,来津在此楼隐居。1924年直系军阀失败,段再次出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又被冯玉祥赶下台,从此回津做了寓公。

↑段宅大门紧闭,只能仰头看看露出围墙的洋楼了。

↑武德殿是一座日本宫廷式建筑,位于鞍山道与南京路交口西北侧,对面是电报大楼。
   1923年,日本居留民团曾在此处建造发电厂,后迁出。1941年,日本武德会天津支部兴建了这座为侵华日军习武健身的场所。武德殿又名演武馆,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以黑、白为主色调,用14根通柱支撑,占地2808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外檐为白色墙饰,用釉面瓷砖镶嵌,四坡青琉璃瓦顶,正脊黑布瓦。首层为公寓式住房,有拉门式榻榻米。二楼为练武厅,内设柔道、击剑、拳击等健身习武设施。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军曾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