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诗人徐志摩的浪漫享乐个性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54:15
文章摘自《文化名人的个性》
作者:陈明远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明远先生一直尝试从两大角度探讨现代文化人的发展史:一是从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发掘他们各自的人格、个性特征及其心路演化过程;二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考证他们在各阶段……[连载内容]

天才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的个性,基本上属于活跃的多血质享乐型(the epictur)。
他的生命虽然只有35岁,然而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个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多少年来,对于徐志摩的诗品、文品、人品的评价,众说纷纭,观点分歧。但是一谈起他的个性特色,跟他熟悉的朋友们却是异口同声,看法基本一致。
徐志摩的心灵洋溢着“美与爱”的感情。他十分外向、活跃、乐观,有充沛的精力、魅力,但有些难以捉摸。他的兴趣广泛而难以专一。他好动,喜欢快活、热闹和变化多端。亲友的好事会给他带来由衷的愉快,但是徐志摩的道德感却没有一定之规,因此并不稳固。
倘若朋友、熟人遭遇不幸,徐志摩立即会真诚地表示同情,而且他的同情感是天真的、不易消失的。徐志摩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但有时忘记自己的义务。这种性格一旦败坏,他就会变得浮躁、任性、低俗,甚至胡作非为。
他痛恨受强力控制、被环境束缚,而且尽可能保留许多愉快的选择。在不如意的情况下,他会从心理上逃脱到愉快的幻想中。
由“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的徐志摩,是自我中心、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者,在他要求体验每件事的过程中,却容易感到沉闷。他也是叛逆的、无法专一的人,容易走向自我毁灭。在“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中的道德部分。徐志摩是充满爱心、同情心、包容心的,富于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且善于照顾他人。
第二辑九型个性文化名人的个性一、徐志摩给人们的享乐型印象
(一)男人眼里的徐志摩
徐志摩的初中同学郁达夫回忆:大约是在宣统二年(1910)的春季,郁达夫还是初出茅庐的未满14岁的乡下少年,离开故乡的小市,突然间闯入(浙江)省会的杭州府中学堂,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在宿舍里、课堂上,郁达夫同蜗牛似地蜷伏着。但是同这种畏缩的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遇到了同年的奇人徐章垿(志摩)。
少年郁达夫印象中的徐章垿,是一个“身体生得很小,而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的小孩子。这顽皮小孩,样子真生得奇怪。无论在课堂上或在宿舍里,总在交头接耳的密谈着、搞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结果却终于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件很轻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尤其使人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得最多的一个。”郁达夫:《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十几年以后,在民国十三、四年(1924~1925)之交,郁达夫混迹在北京的软红尘里,有一天风定日斜的午后,忽而在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里遇见了徐志摩。仔细一看,他的头、他的脸,还是同中学时候一样发育得分外的大,而那矮小的身材却不同了,非常之长大了,和他并立起来,简直要比郁达夫高出一两寸的样子。“他的那种轻快磊落的态度,还是和孩时一样,不过因为历尽了欧美的游程之故,无形中已经锻炼成了一个长于社交的人了。笑起来的时候,可还是同十几年前的那个顽皮小孩一色无二。”郁达夫:《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梁实秋结交徐志摩是在1922年的清华学校时期。27岁的徐志摩刚从欧洲游学回来,诗名满京都。清华文学社想请他来讲演。由于徐志摩跟梁启超有师生之谊,梁实秋就委托同班好友、梁启超长子梁思成代邀徐志摩。正当秋令,水木清华风物灿然,梁实秋初次见到这位风流才子,留下极好的印象:“飘然而至,白白的面孔,长长的脸,鼻子很大,而下巴特长,穿着一件绸夹袍,加上一件小背心,缀着几颗闪闪发光的纽扣,足蹬一双黑缎皂鞋,风神潇散,旁若无人。” 梁实秋:《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此后,梁实秋去了美国,徐志摩则在北京热心于“新月社”俱乐部活动,并且由于同陆小曼的恋爱闹得沸沸扬扬。彼此再没发生直接交谊。但有一件事给梁实秋留下了极大好感。当时,梁实秋受白璧德影响,一连写了好几篇抨击浪漫主义的论文,他虽明知“和志摩的文学作风不是同调”,但还是都直接投寄给了他所主编的《晨报副刊》,而徐志摩不以为忤,居然都给刊登了出来。对比当时另一些人排斥异己的作风,梁实秋深有感慨,说:“志摩及其一伙究竟是自由主义者,胸襟相当开阔,有相当容忍的器量——主张归主张,友谊归友谊。”
(二)女人眼里的徐志摩
在当时的女人们眼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苏雪林说:“他的身躯是颀长的,脸儿也是很长很长的,额角则宽而广,皮肤白皙,鼻子颇大,嘴亦稍阔,但搭配在一起,却非常的和谐。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好像蒙着一层朦胧的轻雾,永远带着神秘的神态。”苏雪林:《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1920年,苏雪林尚在北京读书。徐志摩回国打算与张幼仪离婚。苏雪林听同学们谈论徐志摩说:徐禀赋很高,清高孤傲,不染尘俗,为许多女子所倾心。
1931年,徐志摩去世的第三天,方令儒、张奚若等人聚集在凌叔华的家里,甚为悲伤。张奚若的夫人垂泪说:“我们这群人怎么能缺少他呢?”沈性仁(陶孟和夫人)黯然说:“这都是造化的安排!”后来,方令儒写文章纪念徐志摩,文章题目就是《志摩是人人的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徐志摩在女友们中间是很受欢迎的。
再听跟徐志摩有感情纠葛的三个女子怎么评价他、对待他。
发妻张幼仪
徐志摩16岁的时候,张幼仪13岁。因徐志摩才智过人,在江浙一带已小有名气。张家的家长遂私自与徐家定亲。这是父母包办婚姻,并未经过徐志摩的同意,所以,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像徐志摩这样感情丰富的诗人,是不能接受旧式婚姻的。
但从现存的资料分析,张幼仪一直很爱护徐志摩的。张幼仪把徐家的独苗抚养成人,一直供读到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与徐志摩同校、同学位——作者注),且为死后的徐志摩树碑。《徐志摩全集》也是张幼仪暗中相助才得以出版(因无夫人名分故未露面),这些可以说明张幼仪始终对得起徐志摩。
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6岁时在英国跟徐志摩的恋情,是谁先主动,难以讨论。1927年3月15日,林徽因写信给美国的胡适说:“请你告诉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遇多了。只有盼着他原谅我以前的不了解。”原谅什么呢,不言而喻。而徐志摩也是因为想赶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礼堂的演讲,而坐飞机殒命。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梁启超的影响。因为梁启超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梁、林两家又为世交,门当户对。当然,从事建筑的梁思成非等闲之辈,深谙文学的林徽因也做从事建筑学的专门研究。两人琴瑟好合、比翼齐飞,双双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1年11月徐志摩死后,梁思成去济南探望。回来时带回一片飞机残骸,林徽因毫不犹豫地将这片残骸挂在床头,留作纪念。
徐志摩飞机失事两周之后,林徽因在《悼志摩》中写道:“现在这事实一天比一天更结实,更固定,更不容否认。志摩是死了!……关于他的事,动听的,使青年人知道这里有个不可多得的个性存在,实在是太多——谁也得承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世间便不轻易有几个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志摩认真的诗情,绝不含有丝毫矫伪,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志摩我的朋友,死本来也不过是一个新的旅程,我们没有到过的,不免过分地怀疑,死不定比这生苦。——但是我前边说过最难堪的是这永远的沉寂。”“诗人志摩用不着我来多说,他那许多诗文便是估价他的天平。我们新诗的历史才这样短暂,恐怕他的判断人尚在我们儿孙辈的中间。”原载1931年12月7日《北平晨报》第九版。
后妻陆小曼
陆小曼未遇徐志摩前,已和王庚结婚。这王庚是留美的军事专家,他和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校友,王庚不到30岁就有少将军衔,官职不小。若不是徐志摩的介入,陆小曼可以有一个圆满的人生。
梁启超在徐志摩陆小曼的婚礼上致祝词说——
“陆小曼,你既已和志摩作伴侣,如何的积极的鼓励他,作他应作的事业,我们对于你,有重大的期待和责备,你知道吗?……”
从陆小曼能接受梁启超大人的这一番祝词来看,她是很有胸襟的女子。公道一点说,陆小曼也不是一般的“花瓶”。至于说花钱大手大脚,这由不得她。她的父亲是北洋政府制币局局长,她家本来就是印钞票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随性花钱,那也一时改不了。有些人说徐是为了拮据的生计而坐飞机丧命,就是说陆小曼花钱太厉害了,徐志摩要拼命地赚钱供养她,以至于把命都赔上了。但在徐志摩坐飞机之前,陆小曼是打电话叮嘱他不要坐飞机去北平的,但徐志摩不听,硬要坐飞机赶去听老情人的演讲。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常年素服,不施粉黛,深居简出,整理徐志摩的遗著、遗物。一年后的清明(1933年春),陆小曼去硖石为徐志摩上坟,赋诗一首:琴焚肠断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二、徐志摩的享乐型个性特点
(一)追求“爱、自由、美”的三位一体;
(二)富于持久的宽厚的同情心;
(三)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四)讨人欢喜,敏于交际;
(五)恳切、真诚,最恨虚伪,最恨敷衍。
下面根据历史资料和已经发表的回忆录、访谈录,摘引一些实例,加以论证。
(一)追求“爱、自由、美”的三位一体
胡适说徐志摩:“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二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胡适:《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胡适又总结说:“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若以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梁实秋说徐志摩的“三位一体”的单纯理想落到实处是“与他所爱的一个美貌女子的自由结合”。
周作人同意胡适的看法:“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只令人微笑点头,并没有嫌憎之感。适之又说志摩是诚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我也同意,而且觉得志摩因此更是可尊了。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可以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志摩却还保守着他天真烂漫的诚实;可以说是世所稀有的奇人了。”周作人:《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二)富于持久的宽厚的同情心
林徽因说:“我们寻常人就爱说了解;能了解的我们便同情,不了解的我们便很落寞乃至于酷刻。志摩则不然——无论出自何人,在何等情况之下,他理智上认为适当与否,他全能表几分同情。……我可以忠实地说,至少他要比我们多数的人伟大许多;他觉得人类各种的情感动作全有它不同的,价值放大了的人类的眼光,同情是不该限于我们划定的范围内。”“不止如是,他还曾为他的一点理想的愚诚几次几乎不见容于社会。但是他自己却未曾为这个而鄙吝他给他人的同情,他的性情,不曾为受了刺激而转变刻薄暴戾过,谁能不承认他几有超人的宽量。”林徽因还说“我们生在这没有宗教的时代”,徐志摩“比我们近情,近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事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林微因:《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三)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徐志摩自己说:“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这并不高深,这只是说我只知道个人,只认得清个人,只信得过个人。我信德谟克拉西(民主)的意义只是普通的个人主义;在各个人自觉和意识与自觉的努力中函有真纯德谟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实现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个人实现他可能的色香。”徐志摩:《自剖》。他的信仰——以个人主义为基点,要求个性解放,主张性灵的自由发展。这种信仰贯穿于他短暂的人生历程与作品。
徐志摩对梁启超说:“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
在《自剖》一文中,徐志摩自述:“我是一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跟着跳荡。……是动,不论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
徐志摩的诗歌独抒性灵。徐志摩自己阐述道:“我要的是筋骨里迸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朱自清指出:“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指闻一多。那样精密,但也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对于离婚,徐志摩的理由是:“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残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个性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恋爱确是可遇不可求,但不能不求。我将於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钱杏邨在《徐志摩先生的自画像》一文中指出,由于徐志摩耽迷于个人主义理想,以致睁着眼睛做梦终被现实粉碎,于是堕入浓重失望的痛苦之中难以解脱。
(四)讨人欢喜,敏于交际
郁达夫说:“凡见过他一面的人谁都不容易忘去他的面貌与音容。”而后郁达夫又这样具体地描述:(徐志摩)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郁达夫:《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梁实秋说:“真正一团和气使四座并欢的是志摩。……他一赶到,像一阵旋风卷来,横扫四座,又像是一团火炬把每个人的心都点燃,他有说,有笑,有表现,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着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袋里藏着一札有趣的信札,传示四座;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志摩有六朝人的潇洒,而无其怪诞。”梁实秋又说:“我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到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欢喜。讨人欢喜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矫健;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志摩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陈西滢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们的连索,他是黏着性的、发酵性的,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吵得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黏着性;他才是和事的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中间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
叶公超说:“他对于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
林语堂以文言小品的笔法写道:“志摩,情才、亦一奇才也!以诗著,更以散文著,吾于白话诗念不下去,独于志摩念得下去。其散文尤奇,运句措辞得力于传奇,而参任西洋语句,了无痕迹。然知之者皆谓其人尤奇。志摩与余善,亦与人无不善,其说话爽,多出于狂叫暴跳之间;乍愁乍喜,愁则天崩地裂,喜则叱咤风云,自为天地自如。不但目之所及,且耳之所过,皆非真物之状,而志摩心中之所幻想之状而已。故此人尚游、疑神、疑鬼,尝闻黄莺惊跳起来,曰:‘此雪莱之夜莺也’。”
(五)恳切,真诚,最恨虚伪,最恨敷衍
何家槐说:“他(徐志摩)那样恳切,那样真诚,真叫我感动。……志摩先生待人,真是再温柔再诚心不过的。不论老小男女,谁都爱他的脾气。我怎能忘了他那又活泼,又天真,又洪亮的笑声!”“他最恨虚伪,最恨敷衍。他时常说:‘下次客气话不准再说了,况且我并没有帮你什么忙。只要你诚诚心心把我当一个老阿哥看,我就快活……’他就只要诚诚心心。当着他那真诚的笑容,谁能说一句假话?他从容的时候虽很从容,一急却还急。他那股天火似的热情,不允许应做的事有一刻迟缓。”何家槐:《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赵家璧回忆说:“我第一次认识徐志摩是我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念书的时候,那是1927年的初冬,他在大学里教英国文学。……有一天,他通过一位高年级大学同学把我叫到大学教员休息室去谈话,开始害我吓了一跳。见到这位和蔼可亲的年轻教授,白皙的脸,大阔嘴,长下巴,一个大鼻子上架了一副玳瑁眼镜,话说得那样娓娓动听,我一下子被他迷住了。……
“我在1928年进入大学,读的是英国文学系,凡是徐志摩开的课,能选的都选了。选读他课的同学都感到这位诗人丝毫没有教授的架子;充满着蓬勃的生气、活泼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他踏进课堂,总是把隐藏在他长袍袖底的烟蒂偷偷地吸了最后一口,向门角一丢,就开始给我们谈开了。他有说有笑、有表情、有动作;时而用带浙江音的普通话,时而用流利的英语,真像是一团火,把每个同学的心都照亮了。他的教学法不同一般,他教英国散文、诗、小说都没有指定的课本,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教,而是选他自己最欣赏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念给我们听,一边讲课文,一边就海阔天空地发挥他自己的思想,我们这批青年就好像跟了他去遨游天上人间,从而启发我们闯入文学艺术的广阔园地。他用他诗人的气质,企图启迪我们性灵(他常用这个词,意指inspiration)的爆发。他确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好老师。”赵家璧:《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仔细品味这些描写,让人感到,徐是热情真挚、个性凸显、气质高雅、具有君子风度的活跃型文化人。
三、徐志摩(享乐型)的生平经历
徐志摩本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商人之家。父亲是当地商会会长。
徐章垿是徐门的长孙独子,过着舒适优裕的纨绔子弟的生活。从小在家塾读书,11岁进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先生,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辛亥革命前的1910年,徐章垿满14岁,离开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第一中学),与郁达夫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5年夏,徐章垿毕业于浙江第一中学,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的前身);同年10月,19岁的徐章垿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的爱女张幼仪完婚。张幼仪比他小三岁,是个贤惠淑女,但是两人之间缺乏爱情。
生性好动的徐章垿并没有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1916年秋,他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章垿也随着转入北大预科就读。在华北读书的两年里,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燃起他对文艺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介绍,拜梁启超为师,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典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很大,他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21岁时)赴克拉克大学历史系留学;“志摩”是在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他入学10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1919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进修银行学,一年后获文学硕士学位。徐志摩的《〈猛虎集〉序文》中说:“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中国的汉密尔顿HAMILTON!”HAMILTON,美国银行家、政治家汉密尔顿,是华盛顿总统的财政秘书,同时涉足金融和政治两界,在当时声名昭著,对社会影响很大。
(一)赴英国留学、结识林徽因,是徐志摩命运的一大转折
1921年徐志摩24岁时赴英国留学,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音(又作因),并由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狄更生。由狄更生的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还选修自己喜爱的课程。
在剑桥两年徐志摩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剑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中最愉快的时期,留给他许多美好的记忆。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这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
金岳霖晚年回忆道:“我认识林徽因还是通过徐志摩的。”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不禁为之倾倒,竟然下决心跟发妻离婚,后来追林徽因不成,失意之下又掉头追求陆小曼。金岳霖谈了自己的感触:“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当然不是说他滑头。”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他接着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金岳霖:《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1922年徐志摩返国后,在教书之余,负责编辑《晨报副刊?诗镌》,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并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他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二)在北京结识陆小曼,是徐志摩命运的又一大转折
1924年4月,徐志摩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着了魔似的与她热恋起来,此事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但他俩全不顾这一切,可一时又难以解决。
1925年3月11日,非常矛盾的徐志摩启程,赴欧洲、游历苏联、德国、意大利、法兰西等国,想暂时摆脱苦闷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罗伦萨)住了一段时间,将他的伤悲的感触托付纸笔,写了不少诗,这部诗集就题名为《翡冷翠的一夜》。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春,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处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沅、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创办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沅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徐志摩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他应邀赴北平参加林徽因的讲座,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享年35岁。
四、徐志摩享乐型的16种个性特质(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徐志摩的16种个性根源特质的测试结果: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迫性(+)。
徐志摩天性外向乐观,善于交际、赤诚、乐群;他不惯孤独,喜欢热闹;他聪明、富有才识、抽象思考能力强,但是他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激惹;他温情、随和;他兴奋、热情、活泼,不审慎;他任性,有些玩世不恭、并不自觉,有时不负责任、不遵守道德;他胆小、遇事犹豫不决、退缩、畏却;他敏感、富于幻想、感情用事;他不刚愎自用,轻信别人;他想象力丰富、充满幻想、狂放而心不在焉;他经常不以常规办事;他坦率、朴实、天真、胸无城府;他有时抑郁、焦虑,不够自信、不够安详沉着;他思想自由与求新,不保守;他缺乏当机立断的能力,而是依赖群体、遵从集体意见、随大流;他任性、松懈、无约束力,不拘小节;他有时感到困扰与紧张拘束,不镇定、不能放松自如。
徐志摩的个性因素(特质),可以概括为下表——
徐志摩的享乐型个性因素表
因素特征乐群性(+)外向与热心——冷漠与刻薄(-)聪慧性(+)聪明思考能力强——愚钝思考能力弱(-)(情绪)稳定性(-)沉静与情绪稳定——不稳定与易激惹(+)恃强性(+)武断与好斗——温顺与随和(-)兴奋性(+)兴奋与活泼——冷静与严肃(-)有恒性(+)自觉与道德——玩世不恭与漠视规则(-)敢为性(+)胆大与冒险——退缩与犹豫(-)敏感性(+)富于幻想与敏感——讲求实际与自恃其力(-)怀疑性(-)怀疑与警觉——信赖与接纳(+)幻想性(+)想象与心不在焉——现实与脚踏实地(-)世故性(-)老练与精明——坦率与朴实(+)忧虑性(+)不安与焦虑——自信与满足(-+)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爱批评——保守、传统、守旧(-)独立性(-+)自立与足智多谋——依赖群体与遵从(+)自律性(-)受约束与强迫——任性和松懈(+)紧张性(+)紧迫感与紧张——无拘束与沉着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