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全集鉴赏(180首) 手迹鉴赏(81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6:01:08
毛泽东诗词全集(180首)释义 手迹鉴赏(81首)
沁园春·长沙(1925年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手迹中“层峦尽染”和“向中流击水”发表时改为“层林尽染”和“到中流击水”。
这首词最早发表一九四九年八月新华书店出版的萧三著作《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引录,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根据作者审定发表“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讲解》收录。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讲解》收录。
作者自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作者自注:〔到中流击水’。〔击水〕指在湘江中游泳。当时我写的诗有两句还记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那时有个因是子(蒋维乔),提倡一种静坐法。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根据作者审定发表“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讲解》收录。
作者自注:〔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9月)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作者自注:‘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旌旗’和‘鼓角’都是指我军。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四八年七月一日东北解放区出版的《知识》杂志第7卷第6期刊载的锡金文章《毛主席诗词4首臆释》,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根据作者审定发表“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讲解》收录。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注:手迹中“众志已成城,风卷红旗如画。如画如画,直指武夷山下”。发表时改为“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这首词最早发表一九五六年八月三日出版的《中学生》杂志的谢觉哉文章《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引录。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根据作者审定发表“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讲解》收录。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谁持彩练当空舞”手迹中作“谁持绛练当空舞”。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讲解》收录。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作者自注:〔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
作者自注:‘莫道君行早’。‘君行早’的‘君’,指我自己,不是复数,要照单数译。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讲解》收录。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至1935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
作者原注 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作者自注:‘离天三尺三’。这是湖南常德的民谣。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长空雁叫霜晨月”原作“梧桐叶下黄花节”。
作者自注:、‘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首词上下两阕不是分写两次攻打娄山关,而是写一次。这里北有大巴山,长江、乌江之间也有山脉挡风,所以一二月也不太冷。‘雁叫’、‘霜晨’,是写当时景象。云贵地区就是这样,昆明更是四季如春。遵义会议后,红军北上,准备过长江,但是遇到强大阻力。为了甩开敌军,出敌不意,杀回马枪,红军又回头走,决心回遵义,结果第二次打下了娄山关,重占遵义。过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
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讲解》收录。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自注:前人(按: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作者原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一九五七年一月《诗刊》发表“一截留中国。”一九五八年十二月1958年12月毛泽东改为一截还东国。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毛主席诗词》作了修改。
作者原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作者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讲解》收录。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五日上海出版的文学刊物《奔流新集之二·横眉》,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根据作者审定发表“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讲解》收录。
作者自注:“〔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注:红旗:毛泽东手书赠张曼筠为“旄头漫卷西风”; 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注:此词毛泽东5幅手书中,"何时缚住苍龙",有两幅作"何时缚取苍龙"、"他年缚住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