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保守与冒险 风险条件下的个人行为(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4:04:36
选择字号:大中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全屏阅读
活中,这种现象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 我们经常在爷爷奶奶辈的家里发现来自各个年代的“文物”,从发不出声音的熊猫牌收音机,到几十年没转过的飞人牌缝纫机;从少了个橱子门的民国破家具,到缺了个轱辘的飞鸽自行车,不一而足。可以说,敝帚自珍成了这一代人生活习惯的代名词。
关于敝帚自珍,古人有着更为“恶毒”的讲解。
从前有个抠门的财主到朋友家赴宴,酒足饭饱之后回家。路过一条小河的时候放了一个屁,财主心想,这个屁可是一肚子大鱼大肉的产物啊,可不能浪费,于是,他挽起裤腿和袖口,跳到河里,开始捞自己的屁。旁边一个老农看见财主在河里捞东西,以为河里有什么宝贝,也跳进河里捞起来。捞了半天,老农什么都没捞到,悻悻然要离去。财主看到老农要走,就问他:“你捞到什么没有?”老农骂道:“我捞到个屁!”财主立马就急了:“那是我的屁,赶紧还给我!”
故事中对抠门财主的讽刺可谓入木三分。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敝帚自珍的心理呢?是单纯因为老年人抠门吗?也不尽然,虽然老年人普遍不舍得扔掉自己用不到的甚至坏掉的老家当,但是舍不得扔归舍不得扔,看到街上如果有破家电破家具等“破烂”时,没有几个人会将这些东西捡回家,即使这些废品比家里的还要新。财主也是如此,他虽然非常抠门,连个屁都不舍得给别人,但是如果别人放个屁给他呢?估计他立马就躲得远远的。其中的道理,也许就是,“别人的屁是臭的,自己的屁是香的。”
为了证实这种“敝帚自珍”心理的普遍存在,行为经济学家们进行了一个实验。
实验的参加者被分为A、B两组。给A组每人发一个杯子,告诉他们这个杯子完全归他们所有,他们要做的就是在现场将杯子以某个价格卖掉或者将杯子带回家。
B组,可以选择一个相同的杯子或者选择一笔钱。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A组中选择将杯子卖掉的人,平均卖价是7.22元;B组中选择还要钱的人,为一个杯子钱的平均要求数量仅为3.22元。这说明,自己的杯子是贵的,别人的杯子是便宜的。
还有另外一个相近的实验。
将实验的参与者分为三组。初始时,第一组每个人都拥有实验组织者给他们的一个咖啡杯;第二组每个人手中有一个400克的德芙巧克力;第三组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第一组的实验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可以用手中的咖啡杯来交换400克的德芙巧克力,也可以不做任何交换,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第二组的实验参与者,可以用手中的德芙巧克力来交换咖啡杯,抑或保持手中的德芙巧克力不变。第三组的任务,则是从德芙巧克力和咖啡杯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实验的结果如下表:
最终手中拥有的物品
组别咖啡杯德芙巧克力参与人数
第一组:用咖啡杯交换德芙巧克力89%11%76
第二组:用德芙巧克力交换咖啡杯10%90%87
第三组:从德芙巧克力和咖啡杯中做出选择56%44%55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第三组的实验结果。第三组的初始状态为“两手空空”,可以充当比对组。实验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外加条件的情况下,有56%的人选择了咖啡杯,有44%的人选择了德芙巧克力。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可以通过这一点认为,本实验选择咖啡杯和德芙巧克力作为实验物品是合适的,两者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不会影响到后面比对实验的可信度。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参与者的选择和分组是经过严格选择程序的,可以确保这些实验参与者之间的收入状况、财富状况和对实验过程的理解程度都是相似的。在看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实验结果之前,设想一下,既然咖啡杯和德芙巧克力是两种差异比较小的物品,根据经典的偏好理论,即人们的偏好是一致稳定的,第一组和第二组的选择结果也应该接近56:44这个比例。
但是,实验结果却和这种预测有着相当大的出入。数据显示,第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