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研究|::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古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18:28:54

无为有处有还无

来源:中国文学网 陈传坤 更新时间:2008-8-5 8:32:30  

  近年随着考证资料的日益缺乏,红学研究似乎陷入等米下锅的窘境。在这种研究高企心理的重压之下,重读红学经典、重整红学故纸、重新审视经典便变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于是笔者去年开始着手翻阅红学经典丛书,加之冯其庸先生为我一直崇拜的红学前辈,故而对其传世大作格外用心揣摩。在学习冯先生大论过程中,曾多次深深为其论据之充实、论述之严密所折服——当然,偶尔还碰到阅读障碍或“拦路虎”,虽穷思竭虑但仍百思不得其解。因之,笔者不揣冒昧写下一二,就教于冯老先生。

  冯老《石头记脂本研究》①是冯老的代表作。现试以其中《论庚辰本》一文为例,与老先生商榷。《论庚辰本》主要论述了庚辰本与己卯本的“亲密关系”,论证明晰,举证详细,可是在其中的第六节,笔者发现举证有失周纳,加之此为论文主题支撑部分,不可忽察。

  首先,我们先援引其第六节“庚辰、己卯两本有部分书页笔迹相同的问题”全文:

  这个问题有的同志已经提出过,这次我将两本进行了仔细的核对,我发现两本确有部分的书页抄手的笔迹是十分相似的,并且占的比重不算太少。现在为了供大家研究,我选择一些例子在下面: 第一例是两本第十回的首半面,两本字迹的风格、架势完全一致,有些字,如“细穷源”的“穷”字,“弓”字的弯勾特别大,如金荣的“荣”字,下面的“木”字不照通常的写法作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它把撇捺写成了两个相向的点,这些书写上的特征,两本也完全一样。 第二例是第十一至二十回的总目,这个总目不仅都只有八回的回目,而且书写的格式完全一样,其中有些字的特殊写法,两本也完全一样,如王熙凤的“熙”字,第一笔一小竖写成工一小撇;秦可卿的“卿”字中间多了一点;协理的“协”字两本都作“忄”旁,扬州城的“扬”字,两丰都作“木”旁。 第三例是第二十回第443页的一长段双行批语:这段批语,除书写的风格两本完全一样外,有些字的特别写法也完全一样,如“幼”宇,右半不作“力”而作“刀”;善恶的“恶”字,上半写“丽”字,下面再加“心”字;艳丽的“丽”字,上半是“严”字头,下半是“鹿”字;正该的“该”字,半边的“亥”写法特殊等。这些特殊的习惯写法,如果不是一个人,是很难如此相同的。当然这里所举的三例,前两例是同一人的笔迹,后一例又是另一人的笔迹了。我初步检查,庚辰本的抄手,一共大概有五至七人左右,其中唯独这两个人的笔迹与己卯本的抄手相同,吴世昌同志说庚辰本与己卯本的“字迹完全相同”,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②

   以上冯老论证了庚辰本和己卯本 “其中有些字的特殊写法,两本也完全一样”的问题,并举例三例证明两本“雷同”的“特殊”,并结论“这些特殊的习惯写法,如果不是一个人,是很难如此相同的。” 对于冯老所举三例,我们就一一来考察是否是特殊写法,即在其他文献书籍上是否有例外现象。

  先看最特殊第三例中列举的“特别写法”。 庚辰本和己卯本“幼”字右半作“刀”而不作“力”,其实这种写法最早可见于北魏高贞碑。此后,我们在明末《三国》的不同刻印本,也可以找到两例。如《三国》第十一卷总目上“赵云截江救幼主”句,图一为影印黄正甫刊本,第十行第五字,“幼”字;图二为影印汤宾尹刊本,第十三行第五字“幼”字。

  有清时代,此种写法还编纂入《隶辨》字典,如康熙玉渊堂刻本③,卷四“幼第五十一”叶,第一行“幼”字条目。

片:

  图一:为黄正甫刊本幼字。

 

图二:为影印汤宾尹本幼字。

图三:为隶辨康熙刊本之幼字。

  

  到乾隆时代,就连红楼梦程甲本现传刻本,包括民国元年的,依然如此写法。如,图四为乾隆年间程甲本第13回“爱老慈幼之恩”句,第十行第九字;图五为民国初年戚序本第13回“爱老慈幼之恩”句,第三行第十一字。

  

图四:为程甲本第13回幼字。

图五:为戚序本第13回幼字。

  此外,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藏仓石本(程乙本)第13回同处也作此类幼字写法。如图六,此第三例中列举的“该”字右半的“特别写法”,在上面所云《隶辨》中也有出现。

  

图六为:日本仓石本(程乙本)第13回,同处。

   再说第二例中所列举的“特别写法”。冯老举证,庚辰本和己卯本上王熙凤的“熙”字,第一笔一小竖写成一小撇;秦可卿的“卿”字中间多了一点;协理的“协”字。现特把庚辰本第11-20回总目影印贴出如下图七。

  

图七:为庚辰本总目录叶,第11-20回总目。

  

  比照上影印图片,笔者一一举例。

  首先,王熙凤的“熙”字写法,在明末刊本《金瓶梅》,“在兹堂本”第一奇书④,首叶有“康熙乙亥年”字样之“熙”字,“第一笔一小竖写成一小撇”。

图八:为梅节藏本《第一奇书》,首叶“熙”字。

  此后,上面所举康熙玉渊堂刊本《隶辨》的“康熙戊戌秋九月”项氏序,行十二即有出现。如图九《隶辨》康熙刊本之熙字。

      

图九:为《隶辨》康熙刊本之熙字。

  特别是列藏本,第12回熙字,也是“第一笔一小竖写成一小撇”,如图十。

图十为:列藏本第12回熙字

  

  至于庚辰本和己卯本上“协理宁国府”句,竖心旁的“协”字,可能追溯要更早。现在在唐褚遂良字碑和宋代苏轼字帖里,都有出现。后来,在元明清时代古籍抄本或刊本也都不少的沿袭使用。竖心旁的“协”字,就连同多一点的“卿”字,在红楼梦其他版本上,也是遍地开花般的存在。如下图十一至图十三所示,程甲本第13回、仓石本第13回、仓石本第13回内标目,均出现多一点的“卿”字和竖心旁“忄”的“协”字。

图十一:程甲本第13回总目。

图十二:仓石本第13回总目。

图十三:仓石本第13回内标目。

 

图十四: 庚辰本13回内标目。

  

  至于冯老以上举例例提到的“穷”、“荣”、恶等字写法,似乎并不独特,更不能预示“一人手笔”了,不赘言。

  可以说,以上冯老所举“特殊写法”的字例,经过一番仔细查兑,都能在其他文献或版本上一一落实参照。由此看来,冯老所论述庚辰本和己卯本 “其中有些字的特殊写法,两本也完全一样”的论点难以立起来了。不论是可靠的红楼梦版本,还是其他通俗说部,官方辞典如《隶辨》,甚至于古代碑帖,都能发现应和的例子,看来所谓“字的特别写法”并不特殊,而是尤其普及。

  总之,如此并不能证明庚辰本、己卯本为同一人过录的,亦不存在抄手为独出的“同一人的笔迹”,当然,也不能证明庚辰本和己卯本为一人所抄。  

  

  (陈传坤 2008年7月18日改定)

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研究|::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古今... [专题]书法|中国传统文化|::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古今景... 散文随笔|中国传统文化|::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古今景苑香... 唐诗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古... 宋词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古... 钦定词谱|词谱|::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古今景苑香~~es... 印指/清·秦爨公|篆刻,印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古今... 魏锡曾印论/清·魏锡曾|篆刻,印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 中国诗词名句欣赏|名句,诗词,欣赏|::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 图说清代宫廷档案|清代,宫廷,档案|::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 单晓天-近代印人|篆刻,名家,印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 中国风俗大辞典|风俗,民俗,辞典|::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2|古代,玉器,发展|::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 古今印制/清·孙光祖|篆刻,印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清明上河图,故事|::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 丽质天成寿山石|寿山石,印石,收藏知识|::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 满清八大旗[组图]|满清,八大旗,八旗|::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 1丽质天成寿山石|寿山石,印石,收藏知识|::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 中国风俗大辞典|风俗,民俗,辞典|::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 中草药大典|药,中药,草药,大典|::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 中国风俗大辞典|风俗,民俗,辞典|::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 中国风俗大辞典|风俗,民俗,辞典|::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 邓尔雅-近代印人|篆刻,名家,印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 董作宾-近代印人|篆刻,名家,印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