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发动机的十次点火--美国400年经济史回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21:14:16
梦的衣裳个人图书馆 00年前,欧洲移民来到如今的美国时,这片土地上只有几百万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猎人,而现在美国已发展成为史无前例的强大经济体,提供世界近1/3的商品和服务。从农产品出口、航空制造业到娱乐业的所有产业中,美国仅有在少数领域不是领头羊。

在美国四百年的经济发展史中,不少转折点改写了美国经济的走向。这些转折点中有好事,有坏事,有的好坏兼而有之。以下便是10件重大事件。

开山功臣(1789年)



为美国大革命募资做出巨大贡献的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拒绝了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总统的财政部长之邀。他希望在土地和其他商机中投机赚钱。对于他本人而言,这实在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是对于美国而言,却是一个很好的决定,因为正是他的拒绝使华盛顿转向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汉密尔顿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既聪明又勤奋的实干家,正好掌控当时支离破碎的美国经济。

旧的联邦政府在《联邦条例》下缺少征税权,相反却需要从各个州征收并无保证的税。巨额债务和利息在独立战争后并未偿还。现金供应更是一团乱麻,各色外国硬币和“大陆币”(内战时大陆会议发行的一种纸币,战时急速贬值)同时流通。1789年美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不过相当于一个大而无当的香蕉共和国。

汉密尔顿做了四件大事完成了改变:(1)建立纳税系统为政府筹资并建立海关征收关税,形成联邦税收的主要来源;(2)组织货币银行系统;(3)为国家债务重新集资并重新进行整顿,获得市场信心;(4)设置允许政府在必要时借债的机制。

汉密尔顿在他任期的前一两年内完成了这四件大事。同时,新政府中规模最大的部门——财政部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汉密尔顿在观念和政治上努力的结果。

结果是让人震惊的。美国经济在经历了18世纪80年代的大萧条后奇迹般地复苏了(当然欧洲爆发的战争也是关键因素)。据统计,1792年联邦收入只有 360万美元,但是到1800年,收入已超过1千万美元。政府债券开始在欧洲以超出票面价值的价格出售。银行系统快速扩张,以汉密尔顿依据联邦章程建立的美国银行为中心,其发行的票据在联邦内部等价贸易。在2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中,美国首次具备了可靠而且便利的货币供应。

托马斯·杰佛逊带领日益壮大的政治反对派和汉密尔顿抗衡,使得汉密尔顿的一些举措,特别是美国银行,日后被废止,但美国经济奇迹般的发展仍少不了汉密尔顿的汗马功劳。

棉花称霸 (1793年)



尽管英国纺织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棉花在18世纪末仍是一种贵重的织物。在美国,只在乔治亚州和南加州海岸沿线的海岛有少量的棉花种植。长绒棉(现也称作埃及棉)生长周期长,而且必须在沙地土壤上生长。粗绒棉(又称陆地棉)相对较容易生长,只需要200个无霜日而且能在任何土质上成活。

但粗绒棉有一个致命缺陷,和长绒棉不一样的是,粗绒棉的种子是有粘性的,而且深深埋在棉荚中。一个人工一天可以收大约25公斤的棉花,但是要将这些棉花的种子手工拣出来却需要50个工作日。只要轧棉——即把种子拣出来——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粗绒棉就无法在世界市场中与其它棉竞争。

后来一个在机械方面有天赋的年轻人——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改变了美国经济和历史。1793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惠特尼来到南加州做教师。他拜访了一个在乔治亚州的朋友,第一次看到了棉花的生长并了解了耗时耗力的轧棉工作对棉花种植的限制。

惠特尼马上在脑海中闪过想要设计一台机器的想法。他设计的机器大大简化了轧棉过程。他的设计是一个布满钉子的木制滚筒,滚筒转动时,钉子可以剥离棉花并传送到间隔中,然后扯下来的棉花经过梳子的梳理,只剩下种子。一把旋转电刷再把钉子上的棉花扫下来归集到另一个间隔中。

惠特尼的第一台轧棉机尽管粗糙,却也能让一个工人一天内完成之前50天才能干完的活儿。换句话说,将轧棉的成本降低了98%。该设备的经济效用十分明显,惠特尼的第一台轧棉机被许多人仿造。第二年他为改良的机器注册了专利,但却通过专利赚钱,因为任何一个木匠都可以花一下午的时间自己仿造出来。惠特尼从这项划时代的发明中仅仅获利几千美元。

惠特尼的轧棉机带给他本人带来的收益虽小,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则难以估量。1793年,美国仅出口了221.3吨的棉花,占世界产棉量的不到1%。轧棉机应用的第二年棉花出口量就增长了三倍,到了725.7吨,而到了1801年出口超过9500吨。美国南部棉花开始向新英格兰快速增长的纺织业供应,为美国刚刚开始的工业革命推波助澜。

更偏远的南部,特别是阿拉巴马州的黑土带和密西西比三角洲肥沃的淤积土地,都是种植棉花的理想场所。随后的每个十年,产量几乎都能翻倍,越来越多的土地种植了高产棉,1860年时美国棉花产量达到了90万吨。1830年时,美国的棉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20年后这一比例又上升至70%。直到20世纪30 年代,棉花一直是美国最有价值的出口物。

尽管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棉花对劳动力的消耗仍然较大,比种植玉米需要的劳动力多70%。幸运的是,当时已经有足够的廉价劳动力,而不幸的是,这些劳动力全部是黑人奴隶。

奴隶制于18世纪中叶后渐渐衰退,佛蒙特州是西半球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地方,而后多数美国北部的州纷纷效仿。1787年,西北地域法令将奴隶制在俄亥俄河以北地区废除。在南部,从政治上推动奴隶制的废除变得越来越流行。乔治·华盛顿通过遗嘱释放了所有奴隶,他同时代的很多种植园主也效仿他。但是随着“棉花王国”的诞生,对奴隶的需求剧增,熟练工人的佣金也水涨船高。拥有强大政治势力而只占南方人口5%的奴隶主,发现他们的奴隶本身具有的价值,所以奴隶主也就非常不愿意废除奴隶制。 棉花带动美国经济的同时,也加深了南北之间的政治隔阂。如果惠特尼晚几十年发明轧棉机,发展迅猛的废奴运动或许就有足够的时间形成势不可挡的潮流,奴隶制或许就能早几十年被废除,而美国历史上最可怕的内战也可能避免。

美国经济的解放宣言(1824)



英国人托马斯·纽科门(Thomas Newcomen)18世纪早期发明的蒸汽机在18世纪60年代由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改进,成为继一千年前人类发明的风车后的第一个可以用于工业的引擎。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Robert Fulton)在朋友罗伯特·利文斯顿(Robert Livingston)资助下,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整齐动力船——"克莱门特"号。

利文斯顿出身纽约豪门政客家族,他劝说纽约州立法授权他和富尔顿在纽约州水域上行使蒸汽船的垄断权,条件是他们建造的船可以以4公里/小时的时速航行。克莱门特号在由纽约到奥尔巴尼的处女航中,平均时速为4.5公里,于是他们获得了垄断权。到1812年,他们共有6艘船往返于纽约水域。

不必说,和看到了蒸汽船潜在商机的企业家们一样,需要支付高额费用的乘客也想打破垄断。1819年,新泽西州的商人汤姆斯·吉本斯(Thomas Gibbons)决定付诸行动。

吉本斯的纽约至新布伦瑞克航线开通,成为了纽约到费城最快的交通方式。他雇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科尼留斯·范德比尔特为船长。

范德比尔特可以在纽约当局管理之外的任何码头靠岸,然后就消失在城市中,直至下一次航行才再次出现,以此避免被拘捕。纽约当局却不敢扣留船只,因为一旦这样做新泽西也会扣留第一艘取得垄断的“克莱门特”号作为报复。

范德比尔特和纽约当局大玩猫和老鼠游戏的时候,吉本斯将政府告上法庭并最终在1824年2月将案子推到了美国最高法院。

吉本斯的律师认为,宪法中美国州际贸易的条款赋予国会“在不同州之间监管商业”的权利是广泛而排外的,垄断违反了宪法,是州政府侵犯联邦权力的表现。

最高法院裁决吉本斯胜诉。今天,反垄断已成为当然,但在那个时候,这确是美国联邦权力的惊人扩展。该项决定得到了公众的支持,本身也是正确的。由于竞争的引入,船票价格很快跌落了40%,而且在两年内往返于纽约水域上的蒸汽船只也由6艘增至43艘。

长期影响更加深远:各个州均停止了向本地资本家授权垄断的行为,扫清了一些现在看来违反美国宪法的阻碍贸易的障碍。

吉本斯诉讼被称作“美国商业的解放宣言”。通过这个决定,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真正的共同市场,美国的货物不受限制地在广阔的土地上流通。

时机也再好不过。蒸汽轮船可以低成本地长途运输货物,也就是说,蒸汽轮船也随着订单的增多而急速发展,几十年后才出现的铁路更让完整的国民经济成为现实。

克林顿运河(1825年)



陆路运输的成本曾经是限制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任何价值重量比低的货物,例如食品,不通过水路运输就不可能在其他市场上以低价格供应。这意味着国家经济被切分成了无数个地方经济。

直至工业革命开始,降低运输成本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建造人工河流。18世纪末,英国本土就开通了很多运河,大大方便了工业化进程,因为工厂可以在整个国家出售产品。

但是新兴的美国国土面积是英格兰的10倍,而且很多山脉将相对发达的东部海岸和富饶而发展迅速的西部分隔开来。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新移民没有办法,只能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通过密西西比河送往市场。从缅因州延伸到阿拉巴马州的山脉沿线,只有一个缺口,莫霍克河便由此汇入阿尔巴尼附近的哈德逊河,在这里修建运河理论上是可行的。

建造运河连通哈德逊河和北美五大湖的想法提了很多年,但总是不了了之。连托马斯·杰佛逊都认为这个想法“近乎疯狂”。但是德威特·克林顿(DeWitt Clinton)却不这么认为。克林顿出生于纽约富豪之家,他的叔叔曾经做过纽约市市长和副总统。克林顿在19世纪前15年一直是纽约市市长和纽约州州长。作为一位精明的政客,他通过牵强的州立法推进运河的修建工程。

所谓的牵强很容易理解,因为该工程在当时看来浩大无比。全长363公里的伊利湖运河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了,需要人工挖870万立方米的土壤和岩石,这一数字是修建埃及金字塔的3倍,同时还需要在荒地中修建83个运河闸。预算为700万美元,将近当时全美国GDP的1%。然而,联邦政府拒绝援助,纽约决定自己单干。这在经济上是一次冒险的豪赌,但是最终的成功却超越了克林顿最初的设想。伊利湖运河将纽约州推至帝国之州的宝座。

运河在完全开通前就已经获得成功,已完成部分的交通量大幅增长为剩下的工程提供了资金。1825年全部竣工时,不仅比预期工期提前完成,而且未超出预算。运河建成前,从布法罗市用船运送一吨面粉到纽约市,需要3个星期和120美元的运费,但是运河开通后,只需要8天时间,运费也降低到6美元。

原本必须通过密西西比河运到新奥尔良出海的货物开始流向东部。几年后,诗人将纽约描述为“舔着大陆商业和金融奶油的舌头”。1800年时,大约9%的美国出口都经由纽约港,这一数字在1860年达到了62%。随着伊利湖运河的开通,纽约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新兴城市。纽约市人口在1790年时的增长速度是每十年约3万人,1820年时有12.3万居民。1830年人口达到20.2万,到1860年人口增加到81.4万。发展促使曼哈顿岛以每年两个街区的速度拓展。

也正是因为伊利湖运河,19世纪40年代,纽约的金融市场规模已经成为美国最大。在那之后,电报开始迅速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在纽约市场从事贸易活动。美国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是从那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伊利运河最大的影响可能还有浩大的工程变得更容易被接受,以及使美国的企业家和政客更加敢想敢做。其成功带动了以后一系列大工程——大西洋电缆、布鲁克林大桥、巴拿马运河、胡佛大坝、州际公路系统甚至阿波罗登月计划等,这些都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并在塑造美国国民性格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黑金——石油(1859年)



没什么比日益增加的能源消费更能体现工业革命的扩张了。用蒸汽机为动力印刷降低了书籍、杂志和报纸的印刷成本,人们对于室内照明的需求因此开始急剧增多。早在19世纪初,煤气灯就已出现在城市中。但是将煤变成煤气的工厂建造成本很高,而且输送煤气的管道也只能铺设在人口密集的中央城市才能盈利。

在没有煤气的地区,鲸油是照明的唯一选择。19世纪早期,鲸油的需求稳固增加,使鲸的数量大大减少。这当然也造成了鲸油价格的攀升。19世纪50年代,当一天赚1美元仍是较高收入的时候,1升鲸油就要卖0.7美元。

1853年,一名叫做乔治·比斯尔(George Bissell)的达特默斯大学毕业生在参观母校时注意到实验室里放着一瓶石油。他知道石油是可燃的,然后突然想是否可以把石油变成一种适于销售的照明源。他请教了美国最著名的化学家之一,本杰明•西利曼(Benjamin Silliman),请他试着做实验,而他自己则邀请一些投资人组成了一个公司。本杰明很快得到结果,石油可以很容易地蒸馏分离成一些产品,包括煤油。本杰明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感到震惊,当即购买了200股比斯尔公司的股票。

但在当时,石油供给却不足,因为人们只知道采集流出地表的石油。美国石油大部分来自西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并在那里提炼。1856年,比斯尔想到了第二个好主意。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他在一家药店的遮阳篷下乘凉时看到一瓶石油提炼的药物,药瓶的商标上印有一个采盐矿用的钻孔机。于是他想,可不可以用同样的钻孔机开采石油呢?

比斯尔的公司雇了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宾夕法尼亚州进行相关尝试。德雷克花了很大力气才说服一个采盐队试着开采石油,在1859年8月27日,钻至约20米深时,冒出了石油。当他们把泵架在油井上的时候,德雷克发现自己带来的桶已经不够装了。

1859年美国的石油总产量是2000桶。十年后增至420万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石油年产量达到6000万桶,成为世界主要石油和石油副产品出口国。

随着使用汽油做能源的汽车在19世纪最后十年出现,对于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加。现在,美国经济每年消耗760万桶石油,是1900年平均消费量的30倍,石油工业已经成为美国最大、资本最集中的工业。石油是世界经济以及国际政治的关键,保卫石油、争夺石油的战争时有发生。

发明工厂(1876)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是美国创新精神的象征。大多数发明家凭借一样发明就足以扬名立万,例如发明电话的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Bell),发明硫化轮胎的查尔斯·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但爱迪生一生中的伟大发明数不胜数。他直接和间接的发明包括电灯、电报、证券报价机、摄影机,每一样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但可能是没有办法取得专利权的原因,人们常常忽略了爱迪生最重要的发明,那就是工业实验室。爱迪生促成了发明创造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工业。

还不到30岁时,爱迪生就因为对通讯事业的巨大贡献而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当时他和妻子、父亲、女儿住在新泽西纽瓦克(Newark)的一栋砂石小房子里,那栋建筑同时还是电报机生产厂。他想要更多的房间,于是在纽约西南40公里的门罗公园(Menlo Park)买了一栋大房子和两块地皮。

在这片土地上,他让人建造了一座外型奇特的建筑,两层高,长30米,宽10米。在座古怪的建筑里有他的新实验室、机床车间和木工车间。更重要的是,他雇佣了一些能将他的构思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的人,有机械师、木匠,还有吹玻璃的艺人。在门罗公园,爱迪生完成了许多最著名的发明,包括电灯和留声机。

但对于这些发明来说,完成这些发明的程序或许更有意义。在过去,实验室进行纯粹的研究工作,而不考虑这些研究可能在实际中的应用。爱迪生实验室完全相反,研究从实际的应用出发,把想法变成具有商业潜力的产品。

例如,电灯泡本身并不是能带来巨大收入的好产品,但它需要电作为能源。利用门罗实验基地的资源,爱迪生不仅仅发明了灯泡,还设计了发电器、传输电能的网络以及衡量电能的仪表等全套系统——实际上就是整个现代供电系统。爱迪生在1879年改进了灯泡的设计,1882年,他在纽约皮埃尔街开办了第一家发电厂,也让电灯的光芒散布到美国各地。

在19世纪的最后20个年头里,美国涌现了数家工业巨头,例如爱迪生等人创建的通用电器公司。这些大型工业企业接受了工业实验室的模式,各种各样的发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不断推出。许多发明都拥有在日后彻底改变世界的价值,例如人造橡胶、尼龙、晶体管、电子芯片。

爱迪生最初的想法是让研究和生产系统化,这也是美国在20世纪垄断了几乎所有领域科技创新的唯一重要因素。而坚持这种理念和模式必将让这种优势延续下去。2006年,美国在科研和创新领域的投资相当于整个欧盟和日本的总和。

福特T型车(1908)



1893年,欧洲人发明了化油器,解决了制造以汽油为燃料的路上交通工具的最后一个技术难题。大西洋两岸的技工和爱好者们纷纷自己动手设计组装汽车。他们手工生产出来的汽车价格昂贵,只有显贵才买得起。到1900年,美国年产汽车4000辆,而生产这些汽车的厂家还在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竞争并淘汰着。1903年,至少出现了57家新汽车生产厂,同时有 27家老厂倒闭。在这些生产厂中,有一家名为福特汽车公司,最大的股东(1915年后成为唯一的拥有者)是亨利·福特(Henry Ford)。

福特的父亲是密歇根州农民,因此福特本人只接受过初级乡村教育。伏特讨厌务农,他天生就是个机械师。1896年,他在自己家房子后的马车棚子里制造了第一台汽车,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制造的赛车打破了当时的汽车速度记录。但福特对单纯为了富人制造豪华汽车或赛车并没有太大兴趣,他想为所有普通人生产汽车。

正是这种革命性的观念让福特取得了做梦也没想到的地位,让他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工业人物之一。1932年出版的经典科幻小说《勇敢新世界》中,未来世界的人不以耶稣出生为纪元的开始,而以亨利·福特的生日为纪元。

1908年,福特制造出T型车。这款车既可以快速行驶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造价又非常低。当时,它的售价是850美元,比其他汽车便宜很多,而且行驶1公里的费用还不到1美分。福特T型车迅速获得成功,当年就售出10607台。

在设计出自认为完美的交通工具(在那个年代确实如此)之后,福特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上,他要让更多的人能买得起T型车。1913年,他在自己的生产厂引进了流水线作业,这也是今天所有制造业企业的标准生产模式。

1916年,福特T型车的售价已经降到360美元,当年销量为730041辆。1920年,福特的工厂生产全世界一半的汽车,马匹作为运送人和货物主要手段的5000年历史宣告结束。

便宜的汽车重塑了美国经济。20世纪20年代,汽车制造企业要投入全美国20%的钢、80%的橡胶以及75%的玻璃产量。对公路的需求也大大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采石业和水泥生产厂也受益匪浅。汽车制造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工业,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悬崖边缘(1933)



历史上没有那个国家能在成立之初的150年中经历美国那样的经济飞速发展,也没有哪个工业国家遭受过从1929年到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衰退。那3年半的时间里,美国从一片繁荣滑向崩溃的边缘。失业率从3.1%增加到26%,如果不是许多工作岗位由若干兼职者分享,这个数据将更可怕。全美国工人工作量减少30%,工业生产和国内生产总值下滑一半。1929年全美国生产汽车400万辆,1931年只有170万辆。联邦政府预算1929年盈余7.34亿美元,1932年赤字27亿美元。

1932年底,所有美国人都期盼着胡佛总统的任期快些结束,而美国经济彻底垮台似乎近在咫尺。工业生产指数在3个月内锐减12.5%,每个月有2万座农庄被抵押出去,换来的钱依然不够满足一家人的温饱。到1933年2月,银行体系出现崩溃的迹象,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美国的末日就到来了,因为现代经济无法离开银行系统,就像动物离不开循环系统。

五千多家银行——大部分是小型或农村银行——已经倒闭,银行门前挤满了迫不及待地要取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的人。各大银行都担心自己不能幸免。1933年2月14日,密歇根州州长宣布,本州全部银行停业8天,以防止挤兑风潮吞没所有的银行。

恐慌在蔓延,其他州纷纷效仿密歇根,发布命令让银行暂时停业。到3月4日,已经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停业,还有6个州关闭了大部分银行。在其他州,每天从银行提取现金数量被严格限制,在德克萨斯州,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取10美元。纽约证券交易所宣布停业,而何时恢复遥遥无期。这个星球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共同体似乎停止运转了。

如果想寻找心理学对经济重要影响的证据,那罗斯福上台的第一个星期就是最好的例子。3月4日,罗斯福发表了美国历史上不多的值得永远铭记的就职演说。他的第一段发言中有一句话成为美国政治词典中不朽的篇章:“我要坚定这样的信念,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不知如何形容、不讲道理、不知真假的恐惧,将让我们把退却转变为前进的一切努力统统瘫痪。”

通过广播听到这番话的美国人迅速作出回应。罗斯福上台后的第一个星期里,白宫收到了45万封信件和卡片。胡佛再任期间,白宫只需要一位秘书处理信件,而罗斯福需要70个。随后,罗斯福宣布全国所有银行暂停营业,并下令众议院马上召开大会。3月9号,众议院召开大会讨论《紧急银行复兴法案》,只用了38分钟就通过了议案,在参议院,该法案以差不多的速度得到通过,罗斯福当晚签字宣布法案生效。

星期天,罗斯福对许多等候在广播前的美国人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对所有美国人说,当第二天银行重新开业时,会盘点所有账户,他说,相对于把钱藏在家里的床垫下面,把它们存在银行中依然是更保险的选择。美国人相信了他的话,美元和黄金开始回流进银行系统,美国经济的心脏在停止了一个星期之后,又开始跳动了。

罗斯福伟大的就职演说成为大萧条的转折点。虽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经济才再次繁荣,但各种经济指标在衰退了3年半以后,纷纷扭转了颓势。 1933年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头之一,至少从百分比上看是这样。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60%。1934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当然,历史充满了偶然。在1933年2月15日,也就是密歇根州宣布所有银行停业的第二天,罗斯福遇刺,但幸运的是,子弹偏离了几厘米,打中了同他交谈的芝加哥市长。没人知道,如果当时正在竞选总统的罗斯福身亡,今天的美国经济会是怎样一副模样。

中产阶级缔造者(1944)



伊利运河是19世纪早期美国最成功的政府投资计划,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退伍军人安置法案》是20世纪中叶最成功的政府投资计划,这次投资,没有用来购买水泥和挖掘设备,而是直接用在了人的身上。这项计划的直接结果,就是创造出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固定资产的中产阶级,他们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所有这些结果都是之前没预见到的,或许再没有哪项法案能带来这样伟大而又幸福的惊喜。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经济学家和商业大亨们却同时不合时宜地预言,下一次经济衰退即将随着战争胜利一起到来。自从珍珠港事件爆发以来,美国的经济总量几乎增长了一倍,不但要满足国内的需求,还要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资源满足所有盟友的需要。但当胜利在望的时候,许多人担心政府开销的缩减(在战争结束后的三年中下降了2/3)以及1200万军人回到国内争夺工作岗位将导致工资大幅度减低和失业率(在战争期间几乎为零)剧增。

为了化解这个迫在眉睫的危机,1944年6月22日,《服役退伍人员安置法》签署,这项法令之前已经获得了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一致通过。表面上看,它发颁布是为了奖励服役人员的勇敢和自我牺牲,实际上它的目的是延缓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为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的退伍兵提供丰厚的奖学金等财政支持,约有800万军人退伍后进入大学或技术学校学习。1950年,美国大学颁发了50万个学士学位,是10年前的一倍。在1945年到1952年间,美国联邦政府为退伍军人安置计划投资14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00亿美元),在信息时代的黎明到来前迅速提升了这个国家的“知识资本”。而且从美国历史上看,每一代人似乎都愿意比前一代在学校中多学习两年,所以这笔投资并不亏。

《退伍军人安置法案》还改变了房屋所有状况。法案要求退伍军人管理部门提供抵押金,为退伍军人发放贷款,最开始贷款金额为2000美元,很快上涨到2.5 万美元。因为有这些担保,许多银行愿意为他们提供购房贷款。上百万年轻人组成的家庭拥有了父母们没有的东西:固定资产,他们不用付房租,而是居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他们在这样的快乐中创造了婴儿潮。

像威廉·莱维特(William Levitt)这样的商人把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应用在建造房子上。当所有工人从一处建筑工地离开蜂拥向下一处的时候,一栋建筑已经留在那里了,他们就这样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工作,留下一栋栋几乎一模一样的房屋。许多受到退伍军人安置法案资助的家庭搬进了这些围绕原有城市建设的新住宅区,城市郊区也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新枢纽。感谢这项法案,美国从一个由有产者和无产者组成的国家变成了有产者和更有产者组成的国家。曾受益于这个法案的人们有些一直到今天仍未走下商业舞台。

硅芯片(1971年)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问世了。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它的体积同一辆公共汽车相当,包含1.8万个真空管,还有总长达几公里的电线。它依靠在一个类似配电器的格子接通或断开各条导线中的电流来执行程序。这些真空管和制冷设备消耗的电能同一个小镇差不多。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它的运算速度就像蜗牛爬。

电子计算机迅速收缩着体积,同时提升着功能,1947年美国西方电器公司发明了晶体管后,这样的趋势进一步加快。相对于真空管,晶体管具有很多优势,体积小、造价低、制造简单,而且更耐用。

但电子计算机依然昂贵而难以操纵,只有少数极其专业的人员才能接触到它。这些人才和电子计算机一起,只为政府或同样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企业集团,例如保险公司和银行所笼络。ENIAC度过20岁生日的时候,如果全世界所有的电脑都在一瞬间停止工作,那走在街上的普通人根本不会察觉。

今天,仅仅过了稍多于1/4世纪的时间,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电脑同时停止运转,人类文明会在数秒内毁灭。汽车和家用电器都不再工作,买东西无法刷卡结账,人们停止办公,一切电子通讯都将停止,天空中的飞机瞬间坠落,没有任何挽回余地。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很简单,是微处理器。电子计算机的功能不仅同晶体管的数量有关,还同它们的组合方式有直接联系。如果只有2个晶体管,那只有1个连接,如果有3个,那就要3个连接,4个晶体管需要6个连接,5个需要10条连接,6个需要15条,依此类推。如果连接这些晶体管的工作要人们手工完成,那提高电子计算机性能的成本提升速度要远远超过性能本身的提升速度,数学家称之为“数字的暴政”。

1959年,集成电路出现了,许多彼此连接的晶体管躺在一块硅片上。换句话说,这些晶体管以及互相间的连接可以用生产的方式制造出来。数字的暴政结束了。1971年,英特尔公司生产了第一块微处理器,它相当于在硅片上建造的一台老式电子计算机。

因为设计微处理器的成本很高,生产这些产品的机器造价也很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微处理器为后来无数的高科技产品销售确立了模式:为了降低每件产品的成本,就要大批量生产,大批量销售。

微处理芯片的处理能力和速度迅速提升,高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他准确地预言,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增加一倍。英特尔公司生产的第一批微处理器含有2300个晶体管,现在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有2.9亿个,这种发展势头依然没有减缓的迹象。

电子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成本却越来越低。在50年前价值1000美元的机器拿到今天一文不值。当电脑售价更加平易近人时,它们稀奇古怪的用处也越来越多。便宜的电子计算机带来了经济革命,就如同200年前的蒸汽机一样,原因也类似:它极大地降低了基础经济投入的成本。

对蒸汽机来说,它降低了生产力的成本;对电脑来说,它降低了存储、恢复和处理信息的成本,它们能做的都是从前只有人才能干的工作。今天,电脑依然不断提高完成这些工作的效率,并提高准确性。没有电脑,许多产品也不会出现——移动电话、DVD、CD、数码摄像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就像铁路被认为是蒸汽机最重要的辅助发明一样,互联网是微处理器的绝配。互联网的出现也为出版、新闻、广告、零售等许多重要经济领域带来革命性进步。还有许多我们看不到的重要影响,美国的经济和政治格局甚至因为电脑和网络的出现而重新划分。今天的创业者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也更容易一夜暴富,这些都要感谢电子芯片的发明。

美国商业史中的40个重要瞬间

1.1606年,维吉尼亚公司成立,一项新买卖出现了:向美国殖民。

2.1612年,约翰·拉尔夫(John Rolfe)开始在弗吉尼亚州种植西印度烟草,这种经济作物开启了北美殖民地繁荣的历史。

3.1614年,没有找到黄金,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只能让自己的手下在新英格兰海岸捕捞鳕鱼,捕捞业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4.1619年,第一批黑人作为契约仆人在弗吉尼亚登陆。之后的几十年里,黑奴成为美国南方的主要劳动力。

5.1626年,荷兰人在曼哈顿定居,建立了这个世界上最具商业头脑的城市。

6.1646年,在马萨诸塞州成立的索格斯铁艺厂是美国第一个工业企业。

7.1652年,铸造“松树先令”,马萨诸塞州有了稳定的货币供应。

8.1784年,托马斯·杰斐逊设计了美国流通体系,世界上第一种十进制单位货币出现了。

9.萨缪尔·斯莱特(Samuel Slater) 1789年从英国内陆地区移民来到新英格兰,还带来了他头脑中的纺织机设计雏形。他最终成为美国制造业之父。

10.1792年,一群经纪人签署了“梧桐协议”(Buttonwood Agreement),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的起源。

11.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轮船。

12.1818年,黑球航运公司开辟了第一条定期旅客海运航线。

13.1828年,巴尔的摩到俄亥俄州的铁路开始修建。

14.1832年,安德鲁·杰克逊否决了恢复美国第二银行的提案,直到1913年,美国才会有中央银行。

15.1835年,詹姆斯·贝内特(James Bennett)创建了纽约先驱报,大规模媒体集团出现。

16.1837~1843年,美国第一次经济大衰退。

17.1840年,赛勒斯·麦考密克(Cyrus McCormick)卖掉第一套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时代开始了。

18.1844年,萨缪尔·莫尔斯(Samuel F. B. Morse)向人们展示了电报机,快速通讯时代到来了。

19.1848年,加州发现黄金,美国经济中心被吸引而西移,新的经济繁荣到来了。

20.1857~1858,第二次经济衰退。

21.1851~1865,内战爆发。联邦政府和全美国的债务迅速扩大,华尔街成为世界第二大有价证券市场,仅位列伦敦之后。美国工业生产得到推进。

22.1872年,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考察了一家英国炼钢厂,并决定在美国开始钢铁生意。1900年,卡耐基钢铁公司产量占全美国1/4。

23.1873~1879,第三次大衰退。

24.1879年,爱迪生改进了灯泡,并开始设计为住宅和公司供电的系统,电气时代到来了。

25.1887年,洲际商业委员会诞生,是美国第一个宏观调控机构。

26.1893~1898,第四次大衰退。

27.摩根(J. P. Morgan)组织了美国钢铁集团,是席卷美国经济的并购浪潮中最重要的产物。

28.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航天时代拉开帷幕。

29.1907年,摩根平息了华尔街的恐慌,人们意识到中央银行的重要性。

30.1911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美国联邦的斗争告一段落,反托拉斯法的出台让标准石油公司不得不拆分。

31.1913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取代英国,一跃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33.1920年,商业广播出现,传媒业进入电子时代。

34.1929~1933,第五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经济衰退。

35.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36.1947年,晶体管发明,电子设备的体积和成本都大大缩减。

37.1951年,信用卡出现,中产阶级的信用度扩大,商业信用应用范围得到扩展。

38.1968年,四台电脑被连接到一起,互联网不再遥远。

39.1975年,“五月日”成为华尔街值得纪念的节日,固定代理交易取消,从此,证券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成本却一直在降低。

40.1977年,Apple II电子计算机诞生,个人电脑的时代到来了。

原文链接:http://dongx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