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贵族”王海容近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28:31
“红色贵族”王海容近况
发表日期:2008年7月11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484 次
    王海容(Wang Hairong 1938.9.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74.7~1979.2)。湖南长沙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1965年11月入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1984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说起王海容,如今40岁出头的人也许都不会感到陌生。谁也不会忘记,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里,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上和电视台的黄金节目中见到“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而每当这位巨人的形象出现时,人们又经常可以在这位巨人的身边看到她。

  然而,随着巨星的陨落,她也从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了。有心人也许会问,今日的王海容工作、生活状况如何?本文为您揭开了这一谜底。

  1976年10月,臭名昭著的“四人帮”倒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中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被宣布隔离审查。王海容也由于她的特殊关系,被宣布停职,并在外交部接受审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交代,她终于说清楚了自己的问题。1978年12月起,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撤销了,移交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待重新分配。

  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中央又决定,让王海容到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按照中央党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学员的进修学习时间为半年或一年。但是,王海容却在中央党校整整呆了3年。对此,熟识她的教师和“同学”都爱半开玩笑地跟她说:“嘿,王海容同志,你可是我们党校的‘留学生’啊。”

  学习结束后,她又回到中组部等待分配。一挂又是3年。这6年光阴,过得漫长又短暂。过得白发渐渐地爬满了她的双鬓,皱纹也不知不觉地布满了她的面颊。这6年中,她一直默默无闻,人们几乎已经将她淡忘了……

  1984年,王海容终于结束了“等待分配”,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参事室是国务院的一个直属局,从职务上看,当然要比她原来的外交部副部长要低些,但级别上仍保留她的副部长级待遇。

  自从她来到参事室工作之后,由于单位不大,人不多,她平时跟工作人员经常在一起交谈说笑。这样一来,原来围绕在她身上那神秘的光环消失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海容到国务院参事室任副主任,也许是有缘分。她的祖父王季范先生50年代就是政务院参事。30年后,她又自愿选择到国务院参事室工作。

  她第一次到参事室来,正值参事们学习。她一进屋就双手抱拳,笑容可掬地说:“各位老先生都是我的长辈,今后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啊!”本来大家都知道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风云人物要来,都多少有些紧张,但她的这几句话立刻就消除了大伙的“戒备心理”,也使气氛热闹起来。参事们纷纷和她握手寒暄,表示欢迎。

  海容已进“知天命”之年,但依然精力充沛,依然透着十年前的精干利落,依然是十年前的装束:永远是三颗扣子的便服,永远是铁灰色、灰色或浅蓝色,永远是黑色松紧口或圆口平底布鞋,朴素而整洁。

  海容至今还没有结婚。有人会问:“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恐怕过得很凄凉吧?”

  对于这个敏感问题,在命运的大起大落中从容独立于世的海容采取的是一种超然的态度。有一次参事室的同志一起聊天,说起常看见寄给她的一些莫名其妙的来信,她笑着说:“这不新鲜,有一次,大门口还来过一个自称是我丈夫的人哩,在传达室外纠缠了半天,非要进来找我不可。你说这些事,真让人哭笑不得!”

  原来不久前,有个对王海容仰慕已久的退役飞行员,先后给她寄了好几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无奈都被王海容藏之屉底,不回一言。这位飞行员,按捺不住心中的思慕之情,决意要作一次爱情的“冒险飞行”,他不知道王海容家住何处,但她的工作单位办公的地方还是知道的。于是,他径直找上单位的门来,想直接找海容同志“当面谈谈”。像所有国家机关一样,参事室的大门也设有传达室,外人不经允许是进不了门的。这位勇敢的飞行员在院门口也不例外地被传达室的同志挡住了。

  “喂,同志,你找谁?”“我,我找王海容同志。”“公事,还是私事?”

  “公事,不,私事。”“你是她的什么人?”“一般的人。”“什么一般的人?那你等下班后到她家去找她吧。”“不不,我是她的丈夫!”

  这位飞行员一急,居然把幻想说成了现实。传达室的门卫一听王海容同志的“丈夫”,一时也慌了手脚。他们原来虽然听说过王海容同志迟迟没有成家,但谁能保证她一直不成家呢?说不定他们就在上一个星期结婚了呢!

  门卫立即陪上笑脸说:“您等等,我马上给她打电话。”电话通了,门卫说:“海容同志,您丈夫在门口找您来了。”

  话还没说完,门卫突然变哑巴了,脸色变得如死灰一般,原来,耳机里传来了王海容的大声斥责:“什么?你说什么?我至今还是光棍女司令一个,哪来什么‘丈夫’?你给我把他轰出去!轰出去!讨厌!”

  大家听了以后,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其实,就海容的个性和经历来说,可以说,在她的人生词典里,是找不到“凄凉”、“孤独”一类词汇的。她至今没有结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年她风华正茂之时,正处于一般女性难以达到的事业的巅峰,可以说,当时她的地位真是“炙手可热”,那时候,既无暇顾及个人问题,也实在难以寻觅到合适的对象;而后便是数年的“门庭冷落”,待她重新走进社会生活,白发已经悄悄爬上了双鬓。再说海容的性格又是决不愿委屈求全的,何况,她已经习惯了现在这样的生活。

  海容一直是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她生命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人。海容的家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她和她的母亲、弟弟、妹妹以及弟弟的两个孩子同住在一起。她的住房,是原某外国使馆的一部分。一条幽深的小巷,隔开了闹市的繁华。

  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大起大落,海容更成熟了。但她身上却还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她的自然率真。

  对海容来讲,她自有她的难处。本不愿出名,却偏偏举世皆知;不喜欢抛头露面(就是现在,凡是社会活动,可以不去的,她绝不会参加),却偏偏屡屡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各种庄重的、敏感的场合。她得到了一般人得不到的,但却失去了她本该得到的一切……为了自己那极不情愿的出名,她尝过了比普通女性多得多的酸甜苦辣。但是,她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她能坦然地、乐观地承受生活赐给她的幸运与不幸。她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屑怀着感伤情绪回味昨天,她的气量一如她祖父王季范先生当年给她取名时所寄予她的期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海容,一个始终有勇气面对现实的人,一位平凡又具有独特气质的女性。

  摘自2006第4期《人事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