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建议(转自中华网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0 23:31:52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建议(转自中华网论坛)

学习,得到知识,知识让人具有模仿能力。思考,得到智慧,智慧让人具有创造能力。学习是模仿活动,思考是创造活动。

知识只是智慧的记录,知识可以共享,而智慧只可意会,无法共享。

学习易,思考难,得知识易,得智慧非常难,知识可以共享,收获多少有标准衡量,有目共睹,人人知道;智慧无法共享,没有标准去衡量收获,也就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没有智慧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智慧,得到智慧的人往往也不知道自己收获的是智慧,总是以为自己收获的是知识,感觉付出多而得到少。

人如水,总是随波逐流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人又是趋利避祸的,重视眼前的利益,喜欢付出少而得到多,厌恶付出多而得到少,常常把“付出多而得到少”当成祸而避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总是以“人付出少而得到多”为前提的,为了实现“付出少而得到多”,就需要依靠劳动工具的进步,劳动工具的进步带来了效率的提高,工厂是讲求效率的,讲求效率的工厂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现代社会里,人人都在追求“付出少而得到多”。如果把讲求效率的工厂方式应用到教育中,是好是坏?人脑不是机器,教育讲求效率,对吗?

得知识与得智慧是一对矛盾,得知识快和易,效率高;得智慧非常慢和难,效率非常低;知识决定着眼前的利益,特别是中考和高考都是由知识决定的,而智慧决定着人的一生长远的利益。而且,知识与智慧的关系,特别是在理科知识上,往往是“敌我矛盾”的关系:你先得到一个理科知识,就得到了一个模仿能力,同时,你就失去了把这个理科知识变成智慧的机会,所以,知识是智慧的扼杀者。

中国教育总是在追求效率,时间是宝贵的,总是千方百计让孩子用最少的时间去得到最多的知识;根据“付出少而得到多”的原则,中国教育方式总是先易后难和趋利避祸,先学习后思考,重学习轻思考,对学习有严格的要求,而思考太浪费时间,主要依靠自觉;“有问题问老师”是节约时间和提高效率最好方式,也是扼杀思考的最有力方式;中国教育也鼓励孩子思考,但是,在提高效率的逼迫下,每个人心理都很急,很难有真正意义的思考,常常把“想一想”当成了思考。过去,中国没有知识产权,知识多的人被当成人才;知识产生模仿能力,模仿可以“付出少而得到多”,人人追求“付出少而得到多”,大家对知识重视,就是对模仿能力的重视,就是对“付出少而得到多”的重视,教给学生知识,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我们总是认为创造能力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现在,有了知识产权,大家对创造能力开始重视起来,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自然界铁的规律,创造能力只能从创造活动中产生,模仿能力只能从模仿活动中产生,学习是模仿活动,思考是创造活动;创造能力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没有智慧,就没有创造能力,而智慧的来源是思考,没有长期艰难的思考,就不可能产生智慧;所以,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反对追求效率,必须先难后易,先思考后学习,重思考轻学习,轻学习的意思是要求孩子把更多的宝贵时间用于思考上,在知识容易得到的今天,思考比学习更重要;对思考要有严格的要求和安排,逼学生迎难而上,不能再依靠自觉;学生问问题,老师不能立即就回答,必须要求学生在长期思考后才能问老师,而老师的回答应该是启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没有学生的长期思考,就没有所谓的老师启发。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个境界是苦学境界,看似辛苦,实为轻松,人在这个境界里付出辛苦却可以得到大量知识,付出少而得到多,不成比例,看起来是一个福,人在这个境界里最易落下个追求“付出少而得到多”和投机取巧的毛病,心总是太急;没有创造能力的人是不知道什么是创造能力,在不知道什么是创造能力的情况下,总是把模仿当成了创造;所以,读书看似福,实有祸。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境界是苦思境界,人在这个境界里,如茫茫黑夜里迷了路, 常常是摸索了半天,又回到了原点;付出多而得到少,常常是不坚持到最后,没有任何收获;看起来是一个祸,人人都有趋利避祸的本能,往往都愿意避开这个境界;如果能坚持摸索,独立自主,不怕艰难,不怕浪费时间,放弃追求效率,最终可以进入第三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是智慧境界,又叫“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就是突然得“道”,“道”的近似意思是智慧,更确切地说,“道”是指在某一个方面的智慧总和而突变为一个大智慧;“闻道”的确切意思是豁然开朗而获得一个大智慧。孔子把“道”看得比他个人生命都重要,这说明“道”的价值远远高于书本知识,人的创造力就来自这个境界,学生要想有创造力,就必须进入第三种境界;而第三种境界又来自于第二种境界,由第一种境界无法进入第三种境界。

许多人总是把“道”当成了“道理”,把“闻道”理解为“明白道理”了;其实,“道”和“道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孔子是有“道”的,他把“道”讲出来,就是“道理”,《论语》就是孔子之“道”的“道理”,同样,老子是有“道”的,他把“道”讲出来,就是《道德经》,《道德经》就是老子之“道”的“道理”。我们学习《论语》,只能得到道理,是无法得到孔子之“道”的;所以,知识只是智慧的记录,道理只是道的叙述;一个知识对应着一个智慧,一个道理对应着一个道,知识和道理可以共享,而智慧和道无法共享,人不进入第三种境界,就不可能得到智慧和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就是道理与道的关系;有知识的人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有知识,就象是懂得道理的人未必懂得道,懂得道的人一定懂得道理。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为了正确理解这句话,我们看看爱迪生是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因“愚钝糊涂”被勒令退学了)。“愚钝糊涂”的爱迪生由于无法上学,没有老师帮助他解决疑问,他必须通过自己思考去解决疑问,是长期艰难思考让这个“低能儿”成为了天才,所以,爱迪生说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主要是思考的汗水,而不是学习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百分之一的智慧;“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的正确意思就是“天才就是用百分之九十九创造活动的汗水产生百分之一的智慧的人”,百分之九十九模仿活动的汗水永远也无法产生百分之一的智慧。中国有许多科研院所,但是,那里面的科研人员都是用百分之九十九模仿活动的汗水培养出来的,已经落下个追求“付出少而得到多”和投机取巧的毛病,心总是太急,而知识与智慧又是“敌我矛盾”的关系,科研人员被知识所困,很难产生那百分之一的智慧,没有创造能力就不奇怪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爱迪生的话,正确理解爱迪生为什么由一个“低能儿”成为了天才,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思考的汗水,而不是学习的汗水!

知识之道是一条平坦大道,付出少而得到多,而智慧之道是一条曲折的登山小径,付出多而得到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走平坦大道是福,得到的结果是祸,这个祸是隐性的,使人成为有模仿能力而无智慧的平庸者;平庸者总是认为自己的平庸是天生的,总是认为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天生的,却不知道恰恰是自己“付出少而得到多”和趋利避祸的结果;走登山小径是祸,得到的结果是福,这个福也是隐性的,使人成为有智慧的高境界者;由于有了知识产权,中国教育必须要走这条曲折的登山小径,必须要培养出来有智慧的人,因此,教育改革必须有大魄力,改变过去追求效率的中国教育传统,首先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有知识的不是人才,有智慧的是人才”;其次从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入手,由过去的知识考试评价逐渐过渡到智慧考试评价。

什么事情一用上数学,它的意思就容易让人理解了,所以,我就试着用数学把知识和智慧的价值表达出来。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口号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重视,也说明了人的投机取巧,那么,知识的价值是多少?知识只是智慧的记录,那么,智慧的价值是多少?

马克思经济学教导我们说,商品的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是客观的,供求关系只是影响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价格,但只是波动,而不会背离过远。

知识和智慧都是虚拟的,它们不是实在的物体,我们依然可以套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去计算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和价格。

我就以甲乙两个同学学习浮力定律为例子去计算知识和智慧的价值:

甲同学想学习浮力定律,老师就拿出一个皇冠,怀疑工匠做的皇冠是不是真金做的,要求甲同学想办法证明。

甲同学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思考和摸索,做了大量艰苦复杂的研究后,还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时候,老师就引导甲同学去洗澡,浴缸的水是满的,甲同学进浴缸的时候,就有水澎出去了。老师就引导甲同学思考水为什么澎了出去,突然,甲同学就产生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当把一个物体放在水里面的时候,它会排开水,如果用皇冠与等重量的金子放入水中,排出来的水量不同就可以证明皇冠掺了假。甲同学兴奋地大呼“我发现了!”然后,甲同学总结自己的发现,就得到了浮力定律这个知识,就可以利用浮力定律解决浮力问题。

甲同学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1、提出疑问;2、思考和摸索;3、豁然开朗,获得那“百分之一的灵感”;4、总结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得到知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智慧,这个过程就是获得智慧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一个月,需要进行苦苦思考,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可以利用浮力定律解决浮力问题。

乙同学想学习浮力定律,老师直接告诉了他,他一节课就学会了,也可以利用浮力定律解决所有浮力问题。

甲同学得到的是智慧,而乙同学是直接得到知识,现在,我们就可以计算知识和智慧的价值:

乙同学的浮力定律知识的价值=学习时间*学习强度

甲同学用的时间是乙同学的一百倍,耗费精力强度是乙同学的两倍。

甲同学的浮力定律智慧的价值=100学习时间*2学习强度=200乙同学的浮力定律知识的价值

简约为:一个智慧的价值=200个知识的价值

从这个数学表达式里可以知道智慧的价值是知识的价值的200倍。

由于学校的考试是知识考试评价系统,是检验知识的使用价值的,一个智慧的使用价值与一个知识的使用价值在知识考试中是完全一样的,一个智慧的使用价值=1个知识的使用价值,智慧的价值完全在于它的创造力,而不是它的使用价值,于是:

一个智慧的考试价值=1个知识的考试价值

人都有好逸恶劳和投机取巧的本性,大家都发现了在相同的价值下,知识的考试价值是智慧的考试价值的200倍,而分数决定了学生的命运;于是,大家都追求知识。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有大量的知识却缺乏智慧,当然也就没有创造力。

当学生走上社会,就象商品进入了市场一样,他们的智慧与知识就有了价格。

现在的社会有了知识产权,需要大量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力来源于智慧,学校毕业的学生只有知识而没有智慧,于是,智慧就太稀少了,物以稀为贵,智慧的价格就涨了十倍。

一个智慧的价格=10个智慧的价值

由于知识供过于求,知识的价格就由过去的高高在上而一落千丈,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知识的价格只是知识价值的二分之一。

一个知识的价格=0. 5个知识的价值

根据:

一个智慧的价值=200个知识的价值

一个智慧的价格=10个智慧的价值

一个知识的价格=0. 5个知识的价值

通过计算,得到结果:

一个智慧的价格=4000个知识的价格

通过数学计算,现在社会的智慧的价格远远高于知识的价格,知识产权为什么这么贵,就是这个原因;所以,现在的教育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得到智慧而不是知识,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智慧而不是知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

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考了许多年,也自我实践了许多年,现在,我来回答钱学森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杰出人才,必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的投机取巧和追求效率的教育模式。

第一,我们在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吃第一顿饭开始,就不能喂饭,让孩子自己吃饭,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克服困难的心理,去掉依赖心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国人的依赖心理非常严重,就是从喂饭开始培养起来的。我们给孩子喂饭,就是害怕麻烦,图省心省事,典型的投机取巧和追求效率的心理。

第二,在孩子三岁时候,好奇心特别大,提出许多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帮助孩子去寻找答案,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我们把孩子带到超市,向孩子提问:“西红柿可以生吃,为什么不和西瓜水果放在一起,而是和蔬菜放在一起?”让孩子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也是图省心省事,却扼杀了孩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得到知识而失去智慧。创造一个新知识,必须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步,提出疑问;第二步,去探索,去思考;第三步,豁然开朗,获得智慧和提高悟性;第四步,总结智慧,得到新知识。任何人的智慧都是从零开始的,孩子一开始是没有任何智慧的,智慧都是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成长的;智慧是一个活体的,和生命一样,可以成长,最后可以突变为一个大智慧,也就是道。一个孩子获得智慧的途径必须是这样的:第一步,提出疑问;第二步,去摸索,去思考;第三步,豁然开朗,获得智慧和提高悟性;第四步,总结智慧,得到知识;这条获得智慧途径与创造一个新知识的四个阶段是完全相同的,更明确地说,就是重复创造新知识的活动。

第三,现在,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智慧,是重复创造新知识活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创造能力;应试教育是通过理解和记忆直接获得知识,这是最快捷的途径,它的快速是建立在省略了“第一步,提出疑问;第二步,去摸索,去思考;第三步,豁然开朗,获得智慧和提高悟性;”只有第四步,得到知识;又通过大量练习获得考试的技能,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大量的知识和出色的考试能力,应试教育的目的是知识,是最典型的投机取巧的教育;如果用高考和中考去衡量这种教育,这种教育当然是最好的。

我们喜欢投机取巧和追求效率,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知识不仅可以让人具有模仿能力,而且还可以让人具有创造能力;总是幻想着学生们能从知识的模仿活动中得到创造能力,就象是幻想着种瓜不仅可以得瓜,而且还可以得豆!种瓜只能得瓜,种豆只能得豆!这是自然界铁的规律,人的创造能力必然来自于人的创造活动,对于学生,所谓的创造活动就是学生在还不知道这个知识的情况下,独立思考,把这个知识再一次创造出来。学生是不可能象科学家、大文豪一样去创造出来新的东西,父母和老师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学生怎么可能做到?必须让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创造活动,再创造知识就是适合学生做的简单创造活动。

 

我在2007年写了一篇教育论文《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三点思考》,其中,第三个思考是“中国的优势是什么?”现在,我把这一部分内容复制下来,作为我的建议的最后部分:

第三个问题:中国的优势是什么

在二十世纪,世界上有不少科学小组进行过世界范围的平均智商调查,最著名的调查有两次,一次按国家来分,英国阿尔斯特大学的理查德·林恩教授经过近30年和对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得到了不同地区人群智商的排名。调查测试的结果显示,东亚地区(只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汉字圈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其次是分布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人群,平均智商为100;南亚、西亚、北非和大部分拉美国家的平均智商是85;而平均智商最低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和加勒比地区,平均智商为70。另一次平均智商调查是按人种来分,Herrnstein和Murray等人也用了多年时间;如果按人种的智商从高到低来排序,基本上是东亚人(只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汉字圈的国家和地区)→白种人→其他有色人种(包括黄种人)→黑种人这样一种结果。”

我们一定非常奇怪,凭什么东亚人的平均智商是最高的?也就是说凭什么汉字圈内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

中国人一定要感谢我们的祖先,是他们费心费力创造的汉字让我们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世界上有两大类语言文字,一类语言文字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抽象的,比较容易创造出来,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易学;另一类语言文字就是汉字,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形意文字;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中医的产生与汉字有关,而西医的产生与拼音文字有关。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可以从汉字与拼音文字寻找线索;中国与西方的思想上许多差异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线索;比如,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世界是三元的,一元是纯意识,一元是纯物质,还有一元是半意识半物质的东西,如果用颜色去比喻,纯意识是白色,纯物质是黑色,半意识半物质的东西是灰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把世界看成二元的,只有纯意识和纯物质,总是把半意识半物质的东西当成了纯意识,在分析事物的时候,只有黑白,没有灰色。

我们知道,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由于是抽象的,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只是大脑左半球。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学的语言,而且汉字还有四个音调,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但中国人、东亚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要更加精细,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汉字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音、形、意特征,对大脑产生了比拼音文字更多的刺激,产生了更多的信息,就是因为这些有益的刺激,促进了汉字圈国家人群的大脑发育,从而提高了智商水平。通过对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更充分、更均衡地同时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汉字与智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学习和使用汉字有利于提高智商;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语言越复杂、难学,对人的大脑发育越有利,这个国家的平均智商就越高;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使用汉字,才是使全部汉字圈国家都能排到全球智商排行榜的最前列的根本原因!

汉字的神奇在于它既有字音字义,又有字形(连字义),而且还有四个音调。外国人为什么害怕学习汉字,就是因为它太复杂、太难学了;但是,越是复杂难学的文化,越是对人的一生有益处。拼音文字是简单的,却让人的一生得到的益处最少。所以,越是简单易学的文化,越是对人的一生发展没有益处。我可以举个相反的例子让大家明白这个神奇,越南和朝鲜原来也是汉字圈国家,后来他们就是因为汉字太复杂、太难学,为了让人们省心省力,他们就废除了汉字,使用拼音文字;象越南和朝鲜这样一些废除了汉字的原汉字圈国家,智商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越南和朝鲜人平均智商只有90多,他们因为怕吃苦,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上省心省力,废除了汉字;结果,在短短的三四十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平均智商退步到了只有90多。

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伟大的古代文明,除了中国文明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黄帝、炎帝时期,还有中东两河流域文明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也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腊爱琴文明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只是就大的区域来说,在各大文明区域周边,还有更多次要文明如赫梯文明,亚述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等。任何一个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曾经经历了种种严酷的生存考验。无论大河民族、山地民族、岛屿民族、草原民族,只要她能够稳定的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持续发展一定的时间阶段,她就获得了自立的根基。但是,纵然有了这个根基,也并非每个民族都能够确保自己的文明不突然中断,不骤然消亡。大浪淘沙的结果是:所有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没有消亡。

我们留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许多令人不胜惋惜的民族消亡案例。在五六千年前就以法制文明规范社会生活方式的巴比仑人,可谓人类第一朵灿烂的文明之花。可是,她如今在哪里呢?三四千年前的希腊人,在爱琴海诸岛创造了辉煌文明,其哲学、法学、神话文学至今还都是熠熠生辉的明珠。然而,那些“希腊人”如今在哪里呢?两千多年前的亚平宁山地人以绝对的尚武精神吞并希腊横扫欧洲而建立了罗马帝国,可是,那些罗马人如今在哪里呢?在墨西哥高原留下神秘踪迹,以至于被某些颇具想象力的“家”们说成是“外星人”的那个发达民族,如今在哪里呢?创造了金字塔与诸多伟大文明的古埃及法老们的族群,如今在哪里呢?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佛教文化,可是其中间几百年的历史却是一个中断的黑洞,今日印度人竟是忝居古印度人后裔的光荣!蒙古人曾经横扫欧亚、统一中国,建立了其广袤无与伦比的草原帝国;可是,以国家实体为依托的古蒙古人,数百年间却国亡族破,至今仍然支离破碎。中世纪的铁血帝国拜占庭、奥斯曼、神圣罗马,同样也是灰飞烟灭,其主体民族星散消亡于人类海洋了。还有那些绝对尚武的强悍王国,马其顿、波斯、波希米亚、大月氏、西夏、辽、金、楼兰等等,一个个都成了供人凭吊的遗址,当时的主体民族也都星散融会,那些独有的文明也都成了漂浮于人类天宇的流星。

为什么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没有消亡?答案就是因为汉字的缘故。只要抓住汉字这个根子,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其他文明的中断和消亡了。民族是人类生存竞争的结晶体,侵略总是要给这个结晶体的文化以致命的打击,强大的侵略者总是要取缔这个民族文化,把自己的文化立起来,侵略者的文化一旦立了起来,被侵略民族的文化就没有了生存的根基,就被迫中断和消亡了。但是,中国的汉字文化太博大精深了,是世界上唯一的形意文字;任何侵略者的文化都是拼音文字,都敌不过中国的汉字文化,都无法在中国立起来,所以,侵略者和它的文化的结局只有一个,被中国的汉字文化同化,成为中国的汉字文化的俘虏。所以,拼音文字是比较容易创造出来的,是简单易学的文化,也是容易中断和消亡的文化,只有中国汉字文化的复杂和博大,使得任何外来的文化都甘拜下风。

由于汉字和筷子的复杂,使中国的孩子成为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但是,由于喂饭和喂饭教育,中国的孩子又成为了世界上最有依靠心理的孩子;中国的孩子往往几岁了,还不会自己吃饭,总是要大人喂,而且不会自己穿衣服,总是要大人帮助。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成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中的少年智和少年强?而美国就完全相反,美国的孩子从小是不喂饭的,几个月的孩子,自己去吃饭,所以,美国的孩子一岁就会自己吃饭,一岁半就会自己穿衣服;自己的事情总是自己去做,不依赖别人。而美国的教育也成为了自己吃饭的教育,美国的孩子总是自己去克服困难,不依靠老师和家长。由于克服困难是产生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最好方法,所以,美国的孩子总是主动学习,很容易培养出自己的兴趣;一个人的学习动力最好是源自创造活动,由创造活动产生兴趣,由兴趣发展为热爱;有了热爱的孩子,就可以进入好之境界,就有了创新能力。

想想我们的祖先,为了创造汉字,做了最复杂、最艰难的工作,却使子孙后代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汉字,保护好它,不能为了简单和省心省力而简化它,因为一旦汉字消亡了,中国文明也就有了中断和消亡的危险了。

每一件事情,一开始越是省心省力,最后就越是费心费力;喂饭和喂饭教育就是典型。每一件事情,一开始越是费心费力,最后就越是省心省力,最后就越是造福子孙后代;汉字所造就的中国文明就是典型。

汉字太伟大了!中国的优势在汉字!中国的优势是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中国文明是无敌的,任何文化都敌不过中国的汉字文化,我们只要改变喂饭和喂饭教育,给孩子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和时间,培养孩子的热爱,提高孩子的境界;就一定会实现梁启超所说的梦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建议(转自中华网论坛)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建议(转自中华网论坛)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对教育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调研 关于教育部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建议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体会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体会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