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老 彭怀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07:18

 

 

记得年轻时,与一位同窗谈人生,他说,人要像花那样年年鲜活不老就好了。

  那时我想,咋可能呢?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老年,这是自然规律;而花是年复一年地开,明年开的已不是今年那朵,花同样会萎呀!若把人与花同语,那么儿女便是人生命的延续,如同来年另一些花的绽放。

  记得那同窗还说过,人要是不死就好了。说到死,谁也无法抗拒,那些历史上苦心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国君,不也年年坟上长青草么?他听了我的话后,一脸无奈。

  四十年后,我和他都已两鬓染霜。我们偶尔相遇,大多是去参加熟人的葬礼。一次送葬归来,我俩同行,我问:还记得当年你的天真吗?他说,那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

  我说:这些年来,读了不少书,想了不少问题,就拿人死来说吧,我想,躯体不死不可能,但精神不死完全可以做到,譬如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一种造福于人类的机器,像瓦特、爱迪生那样;一项科技成果,像居里夫人、达尔文那样;一部鸿篇巨著,像雨果、泰戈尔那样。这样,他们的精神便与世长存。

  我还告诉他,报纸上说,前不久,美裔德籍免疫学家梅克洛顿发明了一种奇特的储存人体寿命的银行,其原理是从人处于青春成熟期的最发达的胸腺中,提取一部分细胞在冰箱中储存起来,待到老年时再把储存的胸腺细胞取出,注入已退化的胸腺内,重新焕发青春。这个“储存寿命”的银行已开业,它接受的头两个储户是24岁的德瑞娜和22岁的苏姗娅姐妹,手术非常成功。梅克洛顿断言:她们将是21世纪最长寿的老人。

  那位同窗听后说:可惜我们赶不上那趟了。不过,我们该为人类寿命的延长而感到欣慰。

  是啊,现代科学为人类的长寿找到了方略,这当然是好事。但长寿是相对的,作为个体的人难免一死,而人类则是生生不息的,人群也像花树一样,一茬一茬地生发。人人都是人群里的一分子,人总是要老的,人类却永不会老,老的是躯壳,不老的是精神。翻开历史的册页,古今中外,那些精神不老的人,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寿命很短,但他们业绩辉煌,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由此看来,人的价值不在于寿命长短,而在于生活质量的高低,在于对人类贡献的大小。一个人如果无所作为,即使活到千岁也白搭。这恐怕就是我们寻找了数十年的人生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