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26:33

歙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8°4′—118°53′,北纬29°30′--30°7′,全县面积2122平方公里,其行政区域东北、东南分别与浙江省临安、淳安县交界,其他与省内兄弟县市毗连。 歙县古称新安,始置于秦。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21年),赐名徽州。自隋末以来,歙县均为郡、州、府治所在地,为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歙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昌盛,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之美誉,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徽商的起源之处。钟灵毓秀的古徽州大地曾孕育了朱熹、毕升、渐江、王茂荫、吴承仕、黄宾虹、陶行知等一代宗师,开创了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诸多流派,歙砚、徽墨、徽剧、徽菜等更是蜚声中外。

目录

·                                 • 概述

·                                 • 区域规划

·                                 • 地方气侯

·                                 • 历史沿革

·                                 • 地方资源

[显示全部]

歙县-概述

 

棠樾牌坊

地处黄山脚下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自隋以后的1300多年间一直是郡州府治。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派艺术技艺精湛,徽派建筑纳徽四雕于一体,在古建艺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宝中有“两宝”:徽墨和歙砚出自歙县,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都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徽州文化的古老而又鲜活的课题,“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如今的古徽州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新安理学:中国思想史上起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是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是朱熹,他们的祖籍均在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新安理学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

新安画派:新安绘画源远流长。其代表人都是出生于黄山脚下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遗民画家,他们深怀苍凉孤傲之情,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拨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新安画派”的领袖是江韬,现代后继者中名声最大的首推黄宾虹大师。

徽派版画: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和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歙县-区域规划

 

歙县辖13个镇、15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富堨镇、郑村镇、桂林镇、许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王村镇、坑口乡、雄村乡、上丰乡、昌溪乡、武阳乡、三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

歙县-地方气侯

 

歙县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梅雨明显,雨量集中,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其中四五六三个月平均达6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6.4℃,最冷月(1月)平均为3.8℃,最热月(7月)平均为28℃。无霜期平均233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8%。

歙县-历史沿革

 

旧城门

据下冯塘、新州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本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春秋,属吴。

战国,初属越,后属楚。

 秦置歙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楚国;六年,属荆国;十二年,属吴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属江都国。元狩二年(前121),鄣郡改为丹阳郡,本县仍属之。建安十三年(208)孙权遣贺齐取黟、歙,并置新都郡。

 三国,属吴新都郡。

晋 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本县仍属之。梁 承圣二年(553),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陈 天嘉三年(562),撤销新宁郡,仍属新安郡。

 隋 开皇九年(589),井入海宁县(今休宁、屯溪);十一年,复置歙县并置歙州以辖。大业三年(607),改歙州为新安郡。义宁(617—618)中,汪华迁郡治于本县乌聊山。直至清末,郡、州、路、府治一直未变。

 唐 武德四年(621),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天宝元年(742),歙州又改为新安郡;乾龙元年(758),新安郡仍改为歙州,本县隶属不变。

 宋 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徽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称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本县隶属一直未变。

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 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本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以来,属徽州地区。先地属黄山市。

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

歙县-地方资源

 

 

金丝琥珀蜜枣

歙县全县辖41个乡镇,434个行政村,土地面积2122平方公里,占黄山市土地总面积的22%。本县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区。境内有中山峡谷,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占土地总面积90%,其他为河谷类型。按照用地现状划分为三个类型农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93.92%;己利用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284%;可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3,24%,其中可利用水域占1 49%,面积3154,32公顷;其他可利用地占1.75%,面积为3705.5S公顷。 

歙县林地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4%,人均林地面积O.26公顷,名特优产品用地面积425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0.1%。生产的“黄山银钩”、“黄山绿牡丹”、“顶谷大方”等名茶珍品,“三潭枇杷”“金丝琥珀蜜枣”等名优果品扬名中外。

歙县-名胜古迹

 

斗山街

斗山街,系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因侧靠斗山得名。全长500米左右,多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临街都是侧面山墙,墙上马头高低错落,加上门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独特的幽雅风貌。巷内著名的建筑有:叶氏贞节门,建于明初,表彰一位尊老爱幼的女性;杨家大院,建于清中期,为官宦宅第;许家厅,建于清初,属私塾建筑;黄氏孝烈门坊,建于清初,表彰一位为未婚夫殉节的姑娘;汪中怡宅,建于清末,五开间,有精制的隔屏、窗栏;潘婉香宅,建于民国初年,三进串联,布局上形象地体现了“三世同堂”的观念;王世杰宅,建于民国前期,有小院、敞廊、花榭,呈现书香门第气派;蛤蟆井,建于唐代,是在岩石中凿出的深井,水质异常清冽。

方士载宅(徽州明清建筑历史陈列馆),位于许国石坊南侧,为大学士许国的阁老府的一部分,所以又名“许国相府”。建于明万历初。阁老府为一大建筑群,门外有石狮、牌坊,内有大厅、花园、藏书楼等。此为书房。它的木架制作是典型的明代样式:楼下较矮,房间临天井开窗,方格窗扇,装有带望柱、净瓶荷叶的窗栏;楼上较高敞,柱端、梁头都雕有生动的卷云、奔浪,脊桁下的垫木雕成花带。椽上铺望砖,再盖瓦。临天井通间用方格窗扇。因为明朝人把楼上当作主要生活场所,所以注重楼上的装饰。经过专家考证、介绍,该宅已闻名国内外??,陈列明、清两代徽派建筑上的砖、木、石雕构件,其中的八仙斜撑木雕,刀法细腻、人物逼真,为世所罕见。这些雕刻构件是研究中国明、清建筑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矗立于古城中心,跨街而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当时歙县人许国(1527—1596)官居次辅(相当于副宰相),又是皇帝的顾问和太子的老师,劳苦功高,皇帝恩准立坊显荣。徽商、地方官吏也大力支助,所以建造得巍峨壮观,雕饰得极为华丽。八个柱子用梁枋相联,上部冲天柱略小,下面用12只大狮,就使结构安稳固实。柱子和横仿细刻团花锦纹和祥云仙鹤,以突出月梁上的主题图案。这些图案乃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和许国的功名成就的写照。如南面的龙表示对王权的尊重,西面的飞鲤表示许国是科班出身,“三报(豹)喜(鹊)”表示许国连升三级等。坊上的大字,是大书画家董其昌写的,其中“上台元老”表示许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并用天上的“上台星”比喻许国地位的显赫。这座牌坊从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石雕工艺等方面看,都堪称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现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歙县-人情风俗

 

歙县县城中心区

歙县四乡,风俗迥异,除了共同的节日以外,各地还有不相同的风俗节日,西乡有岩寺的“上九”(正月初九)、堨田的“四月八”、潜口的“六月二”等,民间都要筹集款项,建台演戏,四乡的农具家具、生活用品、竹木器具云集到村镇上来交流销售,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还保留着这些传统的风俗节日,不过内容更加充实,真正变成了规模很大的物资交流会。

东乡也有风俗节,如大谷运的“六月一”、汪满田的“六月十”、桃坑的“六月半”、桃岭的“七月半”、竦坑的“十月半”等,俗称“保熟节”、“庆熟节”。在这些节日里,有的用面粉做咸淡面包,有的做油煎米果,有的裹粽子,都为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大熟。并有用面包、米果、粽子互送亲戚,以示“撒福”,相互祝愿。南乡和北方的许多地方,还有社节,俗称“土地节”。二月春分和八月秋分,为一年中的“二、八”社节。过去,人们要去社公祠、土地庙祭拜,祈求年景大熟。有的地方还要剪些寸长的麦杆与黄豆炒在一起,到田畈里去祭拜,谓之“炒虫”。这一天,小孩子要剃光头,谓之“除虫窝”。意思是祈求无虫无病,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