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如何正确看待“政绩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10:32:52

政绩、政绩观,一个干部群众关心的话题,一个时时走进新闻事件的话题。近期,山西省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60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的事迹,一些城市建设中道路“挖了建、建了挖”等现象,一正一反,引发了人们对干部政绩观的深入思考。
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对政绩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和误区。往往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又把经济发展简化为GDP决定一切,违背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
另一方面,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还不完善。从内容看,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在一些地方,经济增长率、招商引资数额、财政收入等成为主要考核内容。从考核过程看,上级部门和领导对考核结果影响大,社会评价和群众意见影响小。
凡此种种,造成了一些干部唯上不唯下、唯虚不唯实、唯显不唯潜、唯近不唯远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助长了短期行为和错误决策,催生了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出现了大建新城、争夺“故里”、短命大楼、节庆泛滥、全民招商等不良现象,产生了严重的发展问题和社会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实绩,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干部怎么干,干什么,老百姓才会真正满意?如何促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正确政绩观需制度引导
在工作实践中,一些干部重亮点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实质的施政行为,引起了群众的质疑和批评。从思想根源上看,是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而从制度上反思,则往往是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干部任用制度还不健全,导致政绩考核与民生关系不大,甚至负相关。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干部政绩与民生福祉相一致,引导干部将短期行为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呢?
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干部的任期制。一般来说,我们县级以上的选任公务员,任期都是5年。但很多干部一般3年就换了岗位。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只要在某个岗位任期5年或以上的官员,基本都能克服行为短期化的问题。这些官员,也不太重视表面文章,不重视面子工程,也很少有政绩工程,往往比较重视实际效果,重视民生福祉。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干部的考核机制。在重视行政考核的前提下,发展民主考核,统计调查考核,完善平时考核。通过多方面考核,来纠正考核指标单一所导致的政绩观偏向的问题。只有这样,干部的短期行为和片面的行为,才能与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全面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
不过,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具有正确政绩观的干部,反而是得不到快速提拔的干部,而没有正确政绩观的干部,反而是得到快速提拔的干部。所以,要促进干部转变政绩观,最应该做的是,在用人制度上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取巧的人得利。对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要有提拔重用的机制。这就需要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
第一,考核要突出软指标和长期指标。现在的问题是,提拔干部,看硬指标,尤其是看短期的硬指标。硬指标很重要,但是一旦把GDP等硬指标放在第一位,变成核心指标,重视短期行为,那么干部的行为难免急功近利。提拔干部,少看短期指标,多看其长期指标,这样,干部的行为才会长期化。
第二,干部行为长期化,还要鼓励长期任职。在一些地方,干部流动过快过频,结果导致干部任期很少有满5年的,一般都是3年一动,造成“第一年熟悉工作,第二年赶紧出政绩,第三年谋求调动或者升迁”。短期任职容易升迁,长期任职不容易升迁,其结果是政绩观的短期化。
第三,给“老实人”开辟更多上升渠道。干部升迁,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其结果是,在一个岗位上任职5年以上,甚至10年的干部,其升迁往往落后于调动得快的官员,而且永远落后。为了鼓励长期任职,就需要让长期任职的官员,在提拔上有不逐级升迁的渠道。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是要改革过于集中的用人制度,改变单纯由上级领导或者一把手决定人事的做法,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用人制度。只有这样,干部才会在思想和行动上把向上与向下、短期与长期、政绩与民生统一起来,树立符合科学发展、顺应民心民意的正确政绩观。
网友最期待干部哪些方面做出成绩
改善民生(2415票)82%
反腐倡廉(2155票)74%
社会保障(1911票)65%
依法行政(1906票)65%
社会治安(1843票)63%
保护环境(1734票)59%
发展经济(1369票)47%
教育文化(1323票)45%
工程建设(190票)6%
其他(65票)2%
(共有2931 人参加调查)
如何促使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突出群众评价的分量(1639票)72%
侧重民生等方面考核(1632票)71%
对政绩工程严格问责(1397票)61%
完善决策和监督机制(1367票)60%
以正确用人导向引导(1105票)48%
采取科学的考评方法(862票)38%
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749票)33%
考核因地制宜多元化(674票)29%
其他(52票)2%
(共有2287人参加调查)
数据截至:8月25日10时
(责任编辑:贺大为)
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看
山西右玉县委书记陈小洪:要敢于做慢工干苦活
基层领导干部,身在基层,肩负一方兴衰。一政一策,一举一动,关乎民生福祉,责任重大。在一个地方要干什么,怎么干,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是对党性的检验,也是对人格的考量。
回顾右玉60年的植树造林历程,每一任领导干部,仅仅是跑了接力赛的一个赛程,真正跑马拉松的是右玉人民。右玉第十一任县委书记常禄过去常说,“飞鸽牌”的干部要做“永久牌”的事。在他任职的8年里,右玉成为山西人工造林最多的一个县。他去世后,右玉干部群众饱含怀念之情为他写下了挽联:青山不老树常绿,大地有情旗更红。
右玉的实践启示我们,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把职务当作事业来做,去干有利于人民、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事,把政绩印在老百姓的心底。
要勤于干小事。沉下心来想百姓所想,不因善小而不为,时刻牵挂百姓冷暖,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坚持干小事,垒土成高台。
要肯于做慢工。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更要重视社会建设、改善民生,踏踏实实为老百姓谋利益,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做慢工,经久成大业。
要乐于办傻事。坚持新官理旧账,甘为他人做嫁衣,多给后人播绿荫,在传承接力、团结协作中把事业推向前进,宁要守拙干实事,不能讨巧求升官。
要甘于干苦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嚼得菜根,做得百事,能舍能忍,不畏艰难,扑下身子带领干部群众在工作一线推进落实、推动发展,以吃苦奉献的优秀品格赢得群众的信赖和爱戴。
陕西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人的发展是最好政绩
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主要要迈过两道坎:为了谁?怎么办?我们县委领导班子在工作中形成了这种一种共识:领导干部必须解决好为谁执政、怎样执好政的问题,检验的标尺,就是看能不能用好公共资源,使大多数老百姓受益。近年来,吴起县域经济随着石油工业发展,实力迅速增强,2006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29亿元,成为西部百强县。但是县富民穷问题十分突出,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298元。公共财政的蛋糕就那么大,主要是如何切分的问题。只要所做的事情能惠及大众,就可以优先考虑。
为此,我们在2007年进行了大量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全县有技能的外出劳动力是没有技能劳动力年收入的1.86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3倍。然而,全县劳动者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7.5% ,47.2%的农村劳动力没有一技之长。总体文化程度偏低、缺乏技能是我县城乡居民收入低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
基于这种县情,我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7年秋,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从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免费教育和免费职业技术教育。目前,高中普及率达到96.12%,1.5万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接受到了免费技能培训。人的素质提升,促进了经济发展,现在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57元。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人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贫富的关键,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的繁荣和穷人的福利。吴起的免费教育实践说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最符合实际的政绩,也是老百姓最满意的政绩,也是成效最为持久的政绩。这是我们近年工作的最大体会。
浙江三门县县长董服标:考核应突出百姓幸福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经济虽然发展了,老百姓并不满意,存在“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根据我个人的从政体验来看,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绩目标考核与普通老百姓利益目标的追求有反差。一些地方的发展,尽管以让百姓幸福的名义进行,结果却是恶化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活成本,降低了幸福指数。
多年来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更多的是追求每年GDP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的攀升,投资拉动力度的增加,只强调 “发展是硬道理”,忽视了“硬发展就没道理”,忽略对区域发展与资源和人口承载能力(即城市空间资源实际支撑能力)关系的研究,致使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急剧恶化,生活成本上升,由此造成的生活不稳定性使民众显得无奈和焦虑,精神层面也往往产生失落感,感到活得没有自尊,最终把怨气投向政府。
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要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估体系,即以人民赖以生存的空间资源的保育、利用和可持续性为基准,在考核指标设计上,结合社情民意,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张扬个性特色,形成一套可以反映政府作为、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对以单纯追求GDP所导致的“有增长无发展、有财富无幸福”发展模式进行修正与完善,从而使这种评价更符合科学、更符合公平,也更符合人民的意愿。
当然,在指标设计中,要注意避免“幸福指数”形式化、幸福概念庸俗化和政府短期行为,推动形成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使政府和干部的考核导向与老百姓的幸福追求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