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29:12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2008-07-04 作者:颜培霞 访问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农村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经济活力,但也给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用循环经济理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可实现农村工业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山东省西王村为例,从企业、行业、园区等三个不同的层次,系统总结了西王“点、线、面”逐步拓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
  【关键词】循环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山东省西王村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各地从实际出发,创造了若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模式[1]。其中,工业企业带动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通过发展现代工业,以工促农,快速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但由生产方式变革和消费模式改变所带来的农村污染问题,特别是农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带来的工业污染问题,使完全依赖自身净化的农村自然生态系统承受着更大的环境压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行为原则,以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2]。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用循环经济理念解决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如何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至工业化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出农村地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西王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西王村位于山东省邹平县韩店镇,162户人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西王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推动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成功转型。到2006年,西王集团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78.38亿元、职工7000余人、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大型工业企业。玉米加工业产业链条长,是具有联动效益、集聚效益和增值效益的“黄金产业”,但也是一个高耗水、高耗能和容易产生有机污染的行业[3]。工业在助推西王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工业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西王集团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物质生产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较好统一。
  二、西王“点、线、面”逐步拓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上。从企业层面看,主要侧重于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从区域层面看,侧重于在区域层面上通过废弃物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从社会层面看,是针对人类生活消费后排放的循环经济[4]。在以工业化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囊括了以上三个主要层面。本研究从企业、行业、园区等三个不同的层次,对西王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分析。
  (一)原料循环利用、产品梯次开发、污染排放最小的“点”循环
  玉米加工业是高耗水、高耗能和产生有机污染的行业,西王集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西王集团因此也被授予“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荣誉称号。
  一是原料循环利用,产品梯次开发。西王集团以结晶葡萄糖、麦芽糊精等淀粉糖作为主要产品,围绕主要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开发出多种副产品。
  如图1所示,玉米进入生产环节后,经过四个主要层次被“吃干榨尽”。第一层次是淀粉的生产;第二层次是淀粉生产过程中生成的淀粉乳不经烘干,直接用于结晶葡萄糖、麦芽糊精生产;对糖化结晶中产生的大量母液进行发酵处理,生产赖氨酸,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主要是对玉米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玉米经破碎、分离后加工成蛋白粉;浸泡破碎的玉米胚芽,榨油精炼后生成玉米油;玉米浸泡水经浓缩成为玉米浆,混入工业“废料”玉米纤维、胚芽粕,加工成高蛋白饲料。这样,玉米加工各层次之间构成“工业食物链”,形成了一个原料互用的动态农产品深加工循环圈,玉米原料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总利用率高达99%以上),产品附加值较高。
  二是水的循环。玉米深加工是高耗水行业,水的循环利用是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西王集团从三个方面节约水资源:1.回收利用。西王集团采用闭式回收工艺,回收量可达到总用汽量的80%以上,回收后的蒸气冬季用于取暖,夏季用于溴化锂制冷。2.一水多用。玉米浸泡水和赖氨酸生产过程中的高浓度废水如果直接排入,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西王集团利用玉米浸泡水浓缩成玉米浆,玉米浆与玉米纤维、胚芽粕混合生产高蛋白饲料;利用玉米浸泡液水解代替豆粕水解液,作为赖氨酸发酵的培养基;赖氨酸生产过程中的高浓度废水,采取生产工程中提取硫酸铵工艺,提取硫酸铵后的高浓度废水,浓缩后代替原来的玉米浆与纤维混合,生产高蛋白生化饲料,实现副产品的进一步增值。3.污水再利用。西王集团将每天2000立方米的污水所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日发电量达两万度。而发电后的废水在处理后又再度“循环”回车间,成为冷却水。
  三是节约能源。玉米深加工由于对蒸气的需求量大,因此能耗较高。为此,西王集团关掉了能源转化率低、易产生油气污染的小锅炉群,与美国太平洋顶峰公司合作兴建了50MW的热电厂满足企业的能源需求。
  (二)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之间的“线”循环
  不同产业之间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称为“线”循环。如图2所示,种植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玉米深加工过程中生产的发酵产品高蛋白饲料提供给附近养殖户,既发展当地的畜牧经济,又可节约大量的饲料玉米;大量的农畜肥和利用沼渣生产的有机肥返回农田,既保护自然环境,又发展生态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之间体现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物质循环模式。
  (三)西王工业园区的“面”循环
  西王工业园区不仅是西王集团生产发展的依托和基础,也是西王村民的生活家园。在园区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循环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称之为“面”循环。
  为克服旧式村庄环境混乱、规划无序的状态,西王村进行西王工业园区规划,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规划中的西王新区是一个集办公、居住、生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3万人口的集聚中心,可吸纳职工和周围村民入住,有助于居民居住朝集中化、立体化发展,可节约大量农村住宅建设用地。生活污水纳入工业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后又循环至车间或作为农业用水,既降低水的消耗,又彻底改变由生活污水四处排放所带来的“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利用污水产生的沼气发电可以满足居民和职工的生活用电。取暖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以往冬季家家“冒烟囱”式的取暖成为历史,而代之为企业生产所产生的蒸气。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活领域的拓展,既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准,又打造农村地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三、西王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分析
  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点”循环是一种自觉的生产模式战略转型。而集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西王工业园区,按照利益共享的原则,促进循环经济理念由企业层面向社会层面、由生产领域向社会领域拓展,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建立。即,西王村“点、线、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企业主导下由产业生态化推动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其中,可持续的物质生产模式是社会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向的基础。
  (一)企业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玉米深加工行业是高耗能、高耗水、容易产生有机污染的产业,玉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如果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作为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西王集团把节能降耗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把保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作为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西王”的奋斗目标。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产品结构选择、生产工艺设计等各个环节精心组织,促进资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推动企业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型的集约经营发生根本转变。
  (二)延长产业链条,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
  玉米经不同的生产方法和工艺进行深度加工,产品结构不同。目前,玉米深加工主要是用于酒精和淀粉糖生产。西王集团把结晶葡萄糖作为企业的主导产品,凭借1/3以上的市场占有量,被中国食品协会冠名为“中国糖都”。围绕主导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衍生产品,西王集团创建了糖业有限公司、沙渥拉油脂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淀粉有限公司、范公酒业公司、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子公司。根据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内在关联和互动联系,这些公司间构成一个生态产业系统链,实现原料的循环和能源、水的回收利用。原料总利用率高达99%以上,产品总回收率达到97.5%以上,既减少污染排放,又增加经济效益。
  (三)不断改善生产工艺,重视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为深入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不断改善生产工艺,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西王集团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不断提高装备工艺水平。最初,受落后生产技术水平和工艺设备的制约,玉米加工的产品较为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为改善这一状况,西王集团对淀粉生产工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购置进口离心机、多效蒸发器、淀粉洗涤旋流器等大型先进设备,实现原料综合利用。另一方面,“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西王集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增加研发投入,2002、2003年先后投入近6000万元进行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企业拥有专门的省级技术中心,近五十位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工作;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努力掌握降低消耗与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企业研发的34项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凭借原始性创新技术,西王集团奠定了国内结晶葡萄糖生产制高点,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污染排放减少,环境效益明显。
  (四)村企互惠共生和村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循环经济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拓展
  西王集团是通过再集体化和乡村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工业企业,企业和村庄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使村企互惠共生,具有共同的利益取向。因此,西王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村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是将生活生态化纳入生产生态化的政策保障。由于村企合一的管理制度,可以协同组织企业和村庄的重大事务,易于在用地规划、环境整治、能源消费、水循环利用、村庄道路和对外交通等公共服务上统一规划、协调。
  四、结语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包括生产和消费两大重点领域,生产生态化是生产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也是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对山东西王而言,“点、线、面”逐步拓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企业主导下由产业生态化推动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成功实践,将促进和带动西王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该模式也将对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利庠.可资借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导刊,2006(6)
  2. 冯之浚.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8)
  3. 王红,汤洁,王筠.玉米深加工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2007,27(5)
  4.王兆华,尹建华.循环经济理论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改革,2005(3)
  5.王建新.西王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J].中国食品工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