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三国英雄的争胜智慧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47:01
思考三国英雄的争胜智慧  

一、《三国演义》是富含东方智慧的文化金矿

人类的智慧表现在许多方面,可以是生活的智慧、可以是理财的智慧、可以是政治的智慧、可以是理论创新的智慧等,我们将《三国演义》当中的智慧做一些限定吧。我们要考察的《三国演义》里英雄人物的智慧是指什么呢?是指策划行动方案的思路和谋略,同时是根据具体情况的一种处事方法,简称谋略、方法。

先讲三国智慧的文化层次。《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是属于文学作品,这个小说是讲什么的呢?是讲一段历史的。文学当中包含着历史,这个历史重点是在讲政治,即三国时代风云变幻的政治问题。在政治问题当中,政治方案的策划、政治方案的实施,内含的谋略和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到的智慧。即是说,《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讲的是历史,历史当中的重点是政治问题,政治当中内含着一种谋略和方法。

大家看到的这个图式,绝不是指文学、历史、政治、谋略这四个概念外延之间的一种包含关系,不是的,我仅仅是讲,根据《三国演义》这么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怎么样去看它的智慧,它的谋略和方法在文化层次的哪一个地方存在。可以说,三国的谋略和方法是政治运作的谋略和方法,而三国的政治是历史的政治,《三国演义》当中说的历史是一种文学作品包含着的历史。

《三国演义》里有一首诗大家都知道的,“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一首诗啊,是文学的东西,属于文学的范畴;而这首诗讲的是赤壁大战中的一段历史,它是属于历史,而赤壁大战是孙刘与曹操之间的你死我活的军事争夺、政治争夺,军事是政治的特殊表现嘛,是一种政治问题。而政治活动的运作过程当中,有很多的谋略和方法。

一层一层我们剥离出来,就发现了内含的谋略和方法。这首诗当中,第一句话讲的是目的,政治活动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要打败曹操,第二句话讲的是手段,手段是什么呢?要用火攻,这是孙刘选择的手段。后两句讲的是条件问题,什么条件都具备了,就是一个关键的条件不具备。目的、手段和条件。我们来分析这首诗,在这首诗当中就揭示了目的、手段和条件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先有目的,围绕目的来选择手段,围绕手段来考虑我们的条件,条件不成熟就要创造条件,创造条件之后翻过来我们实施了手段、达到目的,这就揭示了谋略活动当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什么呢?目的和手段、条件之间三者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然了,我们还可以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启示。至少还有其他三种启示,一个就是策划争胜方案的谋略智慧,怎么策划的,为什么要打曹操而不打刘表或者孙权呢?看隆中对就清楚了一些问题。为什么要用火攻呢?看看当时赤壁的形势,看看当时的时令,诸葛亮借东风之后对刘备说,11月20甲子日待东南风起,你让赵云在那儿等我,我马上就回来,那一天是什么日子呢?东至。东至一到,阳气生长、阴气下沉、风向转折,马上就从西北风转为东南风了。二是外交结盟的方法与智慧,为了结盟孙权,诸葛亮舌战群儒,激将孙权和周瑜。三是方案实施的谋略智慧,周瑜打黄盖、群英会蒋干中计等。这首诗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深入到历史,从历史深入到政治,抓住政治内含的谋略和方法,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谋略和方法是非常丰富的,这就是可以在一定的意义上发现《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所含智慧的文化层次。

我们怎么样抓住《三国演义》当中的智慧呢?我们应该是揭开文学的表层,穿透历史的外层,深入到历史背后政治的内层,最后抓住谋略和方法的深层。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学术界都是将《三国演义》当做文学作品来研究,比如张飞的形象塑造如何、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如何,大不了就是把研究的范围扩大一下,扩大到一些不知名的人物。还有研究《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三国演义》的作者,这些都是在文学的范畴进行研究。前几年好了,百家讲坛有一些学者研究三国学当中的历史问题,我感觉到又深入了一步,抓住历史的一些现象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是很好的。但是我觉得对于《三国演义》来讲还不够,应该还有一种研究,即深入到历史政治当中的一些方法和谋略问题上,抓住其中的深层智慧。所以我今天要讲的问题,就是《三国演义》当中英雄人物的智慧,讲谋略和方法问题在文化层次的什么地方。

这个图案(见图)不是表明文学、历史、政治、谋略之间的外延包含关系,当然历史绝不会包含在文学当中,政治也不包括在历史当中。但是我这里仅仅指的是《三国演义》它的智慧是存在什么地方,仅仅是指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看三国智慧的生长点。围绕政治问题,《三国演义》做了非常丰富的叙述,有这样五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政治体制,第二是伦理思想,还有权力争夺、军事较量、外交活动三项。《三国演义》在政治问题上的五个方面,首先是以凝固不变的态度看待体制问题,比如说皇权中心、比如说三公九卿、比如说上下等级等等,《三国演义》都把它描写下来、肯定下来,没有做什么表述,在它的眼中本来就是这样。其次是伦理思想,比如刘氏天下的正统地位,比如说皇权至上的观念,比如说君臣名分的观念,还有仁义道德、社会伦理观念等等。《三国演义》对这些政治和伦理观念肯定下来,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渲染,将中国传统文化做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至少是对后来的人影响非常深重。刘备打了胜仗,可能大家就非常高兴,曹操一旦打胜仗大家就觉得不高兴,就是受到这种影响。

《三国演义》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文化性是非常浓烈的,比如说借助关羽这个人物的塑造,塑造了一个重义气的人物特征,青灯照青史、赤面对赤心,这个人非常了得。借助于周瑜对孙权、诸葛亮对刘备这些人物的描写,表现了过去传统文化当中那种忠的观念。桃园三结义就是传统的义气之交。张辽有一次去问关羽,我和你的关系比起刘备和你的关系到底如何呢?关羽说你和我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刘备和我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分的非常清楚。

从谋略和智慧的方面来说,《三国演义》在体制和伦理思想这两个方面很少有创意,没有什么突破。但是《三国演义》在权力争夺、军事较量、外交活动三项的每一个方面都描述了,或者都涉及到策划、用人、处理突发事件三个问题,凸现了空前的民族智慧。领导者是干什么的,是出主意、用人、是控制过程当中应付突发事件的,这三个方面集中到一点,凸现了一种政治活动的谋略与方法。

我们先看权力斗争。权力斗争包括汉献帝朝廷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纷争,比如说董卓当权的时候曹孟德献刀,这就是权力斗争啊。曹操当政的时候,刘备和其他一些人结成秘密的反操联盟,背后支持的是汉献帝。还比如袁绍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就是夫人之间的斗争、谋士之间的斗争、三个儿子分成两派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曹操集团内部有原来的老班底和后来投降的军事力量之间的隔阂纷争,曹操的两个儿子也是争权夺利,最后有司马集团坐大,也是有权力斗争的。孙权集团内部有没有呢?少壮派和元老派之间历来是有斗争的,文官和武官之间也是有斗争的,后来在权力交接的时候也是有权力斗争的。刘表集团也是这样,蔡夫人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刘备集团也是有的,大家可以仔细想一下,关羽和孔明是有纷争的,当然这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孔明和魏延到了最后非杀掉魏延不可的地步,姜维和后来朝廷当中的宦官集团都是有斗争的。

《三国演义》当中描述的权力斗争一般是客观的叙述,展现政治斗争的一种客观事实,但是有时候是描写了一种血淋淋的过程。比如说孟德献刀,他是要刺杀董卓的,但是后来事情有了变化,吕布在后面出现了,董卓好像在镜子里看到背后他有什么动作,就不敢了,马上说我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这就是曹操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比如说王司徒巧施连环计,他看到董卓父子都是好色之徒,这时就用了貂蝉,这就是用人。之后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拥拥抱抱的时候,董卓出现了,吕布跑了,董卓问貂蝉怎么这样,貂蝉说我在这里看花他突然来了,我想死了算了,结果他把我抱住了。后来董卓听了谋士李儒的建议,不要为了女人葬送天下,把貂蝉送给吕布行了,晚上董卓就对貂蝉讲,干脆我把你送给吕布吧,这时就出现了突发事件,貂蝉是这个事件的策划人之一,是执行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事情就完蛋了。貂蝉说你怎么这样呢,妾身已事贵人,怎可下赐家奴?妾宁死不从,就要自杀,董卓说这是开玩笑而已,你怎么认真啊。第二天董卓对李儒说不要再说这个问题了,你的老婆愿意不愿意嫁给吕布呢?再说就斩首。所以这就是貂蝉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非常机智的。

曹操集团内部曹植和曹丕争权夺利,谁做继承人,两个人争夺。曹操有一段时间是想立曹植的,因为这个人才华横溢,而且背后有杨修等人给予支持,给他出谋划策。但是曹丕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背后有一个谋士叫贾诩,给他出主意,每次曹操出征的时候曹植就是赋诗做词,什么凯旋而归、战无不胜等等这一类的话。但是曹丕不一样,有时候拉着父亲的手、有时候是拉着父亲的衣襟流泪不止,非常伤感,我父亲年龄这么大了还要亲自出征,曹操一看还是曹丕对我好啊。后来他就问贾诩,你看我把位子最后交给谁呢?贾诩没有说话,曹操接着问,贾诩说,我正在思考,曹操问你思考什么呢?回答说我正在思考袁绍和刘表的事情,他们两个人都是废长立幼最后惹出乱子,导致本集团的垮台。贾诩的话不动声色,没有明言,但是对曹操的触动很大,作用非常显著,曹操听了这个话之后不久,就决定让曹丕接班,确定了世子的位置,由此看不露声色的权力的斗争其实是多么的复杂。

还比如说孔明在华容道要派关羽把守,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因为曹操过去对你太好了,我担心你放过曹操,关羽说我已经报答过了,今天是公事公办,你怎么怀疑我呢?于是立下了军令状,关羽就走了。关羽走了刘备就跑出来说了,担心曹操真的从那个地方走,关羽把他放了,说干脆换一个人吧。诸葛亮怎么说呢?亮夜观乾象,曹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最后关羽将曹操放了,孔明却要按照军法处置。为什么呢?你放了不是更合心嘛,这是为了杀杀云长的威风。关羽这个人啊,是有后台,而且有一帮人追随他,有一个小集团,经常对军师冷眼相看,诸葛亮就想借这个机会杀杀你的威风,平掉集团内部的小山头,其实也是有矛盾的,但是这个矛盾不大,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刘备曾经一度投降曹操,曹操待为上宾,一次曹操和刘备谈论英雄人物,曹操煮酒论英雄。说来说去天下英雄唯你和我曹操两个人而已。说到这里,刘备突然失手掉了吃饭的筷子,为什么呢?刘备本来是想谋害曹操的,结果曹操说他是英雄人物,这还了得,是不是看破背后的玄机呢?吓的筷子掉下去了,这是潜意识的心理。但是刘备从容拣起来,正好天上响雷,他说我怎么还是英雄呢,天上打一个雷就把我吓成这样子了。曹操说男子汉也怕雷吗?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我怎么能不怕呢?轻轻的掩饰过去,这是把潜意识的心理用高超的意识和智慧来掩饰,这也是应付突发事件。

这是我说的权力斗争。

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是它的最高形式,《三国演义》里叙述的最为充分和最为详尽,也最为丰富,极为精彩,不仅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虢亭之战,而且有不计其数的小战斗,各方是如何策划、如何用人、如何实施这个方案、如何取胜,或者失败的一方是如何失败的,这些过程描写得非常详细,构成了无数详尽、完整的谋略案例。《三国演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民族智慧用一种谋略案例的形式来表达,明清以来人们将三国作为打仗用兵的教科书,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军事斗争暂时不多讲,我们看外交斗争。外交斗争是政治斗争的一种特殊手段,舌战群儒是促成孙刘联盟的外交游说,刘皇叔洞房续佳偶,这是外交斗争又一种复杂的形式。去东吴时诸葛亮跟刘备说,我有三个锦囊妙计,非子龙不行,跟子龙交代,什么地方使用锦囊,三个锦囊都派上了用场,非常巧妙。刘备去世之后刘禅执政了,诸葛亮实际主持国政,他为了重新和吴国修好,派人去游说孙权,孙权答应合好,然后又派了张温回访。但是当时吴国是前一次战斗的胜利国,张温就非常傲慢,将蜀国不放在眼里。诸葛亮这个时候就采取了一个对策,临走饯行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出现了,诸葛亮说这是蜀国的学士秦宓,张温说名称为学士,不知胸中可曾学事否?回答说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张温说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天有没有头?回答说有啊,《诗经》上说“乃眷西顾”回过头看西方,那不是头在西方吗?问天有耳朵吗,回答说有,《诗经》上说“鹤鸣在皋,声闻于天”,没有耳朵怎么能听呢?问天有脚吗?回答说有,《诗经》上说“天步艰难”,所以它是有脚的。问天有姓吗?回答说有,姓刘,因为天子姓刘,所以天姓刘。好了,你问不倒我,我就问你张温两个问题,当年天地形成时清者上升、浊者下降,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物质吗?张温不知道如何回答。好,再问一个问题,当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为什么会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呢?张温回答不上来,满面羞愧,表示道歉 。这时诸葛亮出面打圆场了,说这些都是开玩笑的问题,你深知安邦敬国之道,算了,不要跟他计较了。我认为这是孔明的巧妙安排,制服张温,然后他出面斡旋,杀杀对方的傲气,但是也是遵循适可而止的原则。外交活动也有策划、用人、应付突发事件。

外交活动一般是为军事活动服务的,但是三国当中有一次重大的军事活动,七擒孟获,反而是为和平外交服务的。我们又可以看到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一方绝对为另一方服务,它们之间也是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下面我们看三国智慧的丰富内涵。

以军事斗争为例。军事上说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事上的争胜是要对很多要素了如指掌,不仅仅是自己的要素,而且也要对敌方的要素了解,并进行通盘考虑。自我要素中,有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人的要素主要是数量,看谁的军队多,但是这个军队多也有一个粮草供应的制约,你军队多也不见得好,粮草供应不上反而垮台得更快。还有素质,这包括士兵的素质、将官的素质,刘备集团有一个特点,将官的素质很高,一直都是这样的。组织程度,怎么样调配这些人,刘备在得到徐庶、诸葛亮之前打仗都是一窝蜂,几乎没有什么策略,得到徐庶、诸葛亮之后,调配的程度才有了变化。粮草供应是非常重要的,限制了人的数量,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大的制约要素就是粮草供应不上。官渡之战火烧乌巢主要就是烧掉敌人的粮草,让敌人不攻自破。武器装备,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也有一些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诸葛亮运用的比较好,火炮、地雷,这个地雷可能跟现在的地雷不一样。七擒孟获时南方有一支军队,人家是狼虫虎豹,诸葛亮早先了解之后也搞了一些设备,即喷火假兽,这些假兽是可以喷火的,真的老虎看到对方老虎口里喷火冒烟吓的就跑了。还有连弩箭,一支箭射出去带着十支小箭,可以称之为子母箭,还有著名的木牛流马,这些都是先进的武器和装备。

我们看敌方的要素。敌方的要素和我方的要素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地方,首先是指挥员的水平和思路你不知道,其次是对方会有意的迷惑你,所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兵不厌诈,看你对获得的信息如何处理和判断。对方的指挥水平难以把握,你不知道对方会出什么样的高招,也不知道下一步对方会下什么样的棋。刘表和张绣一次合起来打曹操,曹操因为袁绍在后方捣乱,急忙退兵,刘表就追击,张绣说好,我和你一块追击,但是贾诩说千万不可追击,你追击肯定就上当,这两个人不信就追了,结果曹操果然以精兵作为后殿,打得两人狼狈不堪,失败回来了。回来之后贾诩说赶快再去追击,必获全胜,如果不胜就斩掉我的脑袋。张绣就相信了,跟着去追,果然就打了胜仗。回来之后刘表就问了,第一次你不让我追我追了结果失败,第二次我不敢追你让我追还胜利了,有什么奥妙呢?贾诩说曹操这个人非常善于用兵,你们两个人不是他的对手,他退军回去必定是因为后方吃紧,他退的时候就怕我们去追,他必然有精兵安排,吃掉我们的追兵之后他急着回军不再防备,所以第二次追就必定胜利,就是这个道理了。这就是“贾文和料敌决胜”,他能料定敌方指挥员的水平和招数。

诸葛亮空城计也是如此,料定你司马懿不敢来,你对我有一定的谨慎、恐惧感,不敢进城,所以我搞了空城计。如果换上其他不是那么谨慎的人,搞了空城计,也不想你怎么样,正好就冲了进去。这就是对敌方的指挥水平要了如指掌。

社会要素包括外围力量,将似乎不相干的第三方纳入到我们的利用范围,或者是用外交来扩大我军的力量,或者是其他的办法。曹操要报赤壁之仇,打孙权。孙权不是人家的对手怎么办呢?就想到刘备,赶快向刘备求救,是同盟军,妹妹也嫁给刘备了。而刘备这个时候正急着打四川,腾不出兵力,本来兵力就少。怎么办呢?不帮也不行。诸葛亮说干脆联络西北的马超从后方打曹操一下,曹操就不敢来了,我们也不用帮忙了。这样就想到了外围的力量。另如,曹操打败袁绍之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跑了,很多人对曹操说赶快追吧,以后他们就难翻身了,我们这一块地方就平定了。曹操说可以啊,突然他得到一封信,我们不需要去了,我们就在这里休息,休息一下我们再说吧。那曹操手下的人说如果休息,我们就赶快回军吧,否则刘表、刘备从后方打一下怎么办呢?曹操说不用,等公孙康将袁绍两个儿子的首级送来我们就收军。大家都觉得这很天真。好了,袁绍的两个儿子跑到公孙康那里,公孙康想姓袁的一直想吃掉我们,今天他们打了败仗跑到我们这里怎么办,让大家说说,结果意见不一。公孙康说我们派一个侦探看看,曹操如果攻击辽东,我们和袁氏兄弟联合起来保卫我们的土地;如果曹操不来,我们就把他们两个人杀掉,送给曹操,做个人情,我们和平共处算了。结果曹操既没有进攻也没有退兵,就在那儿驻军休息,公孙康想这就好了,就设了一个辽东的鸿门宴,杀掉了袁绍的两个儿子,将两个人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曹军很吃惊,这时曹操就拿出了那封信,这是郭嘉郭奉孝临死前留下的,38岁英年去世。他说,如果袁绍的两个儿子投奔公孙康,我们千万不要追赶,如果你追赶他们就联合起来了,如果你不追赶的话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时大家觉得郭嘉了不得。这就是考虑到外围的力量及其具体状况。

社会要素还包括政治体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利用汉帝的政治影响力,使自己对外的行为名正言顺,这就是利用了政治体制。但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也增加了内部斗争的复杂性,也就是政治运作的成本增加了。关羽说我降汉不降曹,那曹操说我就是汉朝的丞相,你这降汉不降曹有什么区别呢?好的,这一条我答应。可见内部关系的复杂性。伦理观念方面,刘备就是利用刘氏正统的观念,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献帝的皇叔,就是利用了社会政治伦理观念。

自然要素包括天气、地理等。比如说借东风等等,还有利用大雪天气致胜,开展军事斗争。还有利用山水地形打仗,比如说火烧连营等。

我方的要素是客观的,可以灵活使用,刘备的打法和诸葛亮调配之后的打法是不一样的。粮草这些物的要素是客观因素,可以丧失但不容易补充。敌方的要素也有一些特点,不易了解,难以把握,知己知彼,要做到知彼很不容易。社会要素对各方利害不同,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看你有没有掌握方法。自然要素双方也不偏谁,都拥有这样的要素,但是可以机巧利用。《孙子兵法》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三国演义》正是以三国为舞台,演绎了不计其数的军事争胜的案例,每一个案例当中的策划谋略、实施的方法都有详尽的叙述,民族的智慧饱含于这个过程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